主動適應環境以及適應身邊的人是生物本能的體現,而社會性的人稍一疏忽就喪失了這一本能進而習慣以理性認知去權衡身邊的人和事。固然抽象思維是人特有的高級功能,但本能若以思維衡量則喪失其原有的活力。所以情商形成的關鍵在于感受而非理解,情商的主線是一條情緒線索,圍繞著感受情緒,理解情緒以及維護情緒使人與人之間達成親密互動。
邏輯思考是后天形成的能力,往往作為借以知識和經驗憑借合理的推理,以對事物進行評估。但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多半是由感情所直接聯絡的。孩子只需要哭鬧,母親就能得知需求。電影機械公敵中,劇末,機器人的眨眼,成功運用了人類的情感互動能力,在此之前邏輯分析并不足以理解人類的情感交流。一個人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如何,都是首先通過一定的情緒所釋放出來的,且不論最終如何行動。說到底,造物主賦予了人類一項偉大的能力,能夠繞開一系列復雜的邏輯推理,我們不必在乎心理變化的緣由,從每個人自發表現出的情緒上,就能夠有效的交流互動。
奇特的是,感受情緒這一過程根本不需要思考,不需要花時間進行,任何人天生就會,并且天生就能做好。理解能力的關鍵點在于“移情”,簡單得說就是完全把自己當成他人,站在他人的立場,以他人的眼光,閱歷,好惡,性格進而判斷,比如一個家庭婦女在寒冷的冬天俯身尋找丟失的一塊錢,當你看到此情此景覺得無所謂的時候,說明并沒有理解她的感情和處境。不需要用大腦思考,而是要用“心”,一塊錢,能給孩子多買點吃的。對于一個沒有經濟收入的婦女。而維護情緒,就比如哭啼的兒童,讓人忍不住關心,慰問。在現在心理學上,對于“同情心”的解釋相對復雜,因為“同情”就意味著在精神上需要承受他人的不幸。這顯然是非理性的。但正是因為感情本就不同于理性,同情讓人與人相處更加融洽,彼此幫助更為符合精神需求。從情商的角度,維護情緒就是對他人在理解的前提下,表現出重視,關切。
人性的探索應該從欲望開始,欲望是生物最基礎的本能潛藏在潛意識中卻無時無刻不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判斷。而刺激欲望則相應伴隨著情緒的產生以傳遞到意識中,或滿足或渴望或被壓抑之后以變相形式再現。
一個習慣安靜的人,一首悅耳的音樂都會遭到對方心理抵觸進而引發情緒反應,可見每個人的欲望訴求組成并不一致。所以理解人的關鍵就在于理解對方獨特的情感反應。
不得不說,情緒的互動是人的原始功能。用最自然,最無所拘束的心態就可以很好的運行。缺乏情緒互動能力的人,除了自然選擇應該淘汰的那一部分之外,就是由于社會化的影響,對事物的判斷力主觀上過于依賴理性,所產生的方向性錯誤。多數人屬于后者,但由于習慣于理性代替情感,以形成相對于本能出現的習慣,故而情商的后天培養并不容易。
良好的與人互動,前提是具有健全的心智。不健全的心理狀況因人而異,而健全的心智都具有共同的基礎,即欲望的和解。欲望,不會憑空產生,亦不會憑空消滅,任何試圖抗拒壓抑或者逃避的做法都是災難性的。比方把成果歸結于自己而失敗歸結于客觀因素,是逃避心理的典型例子。小的錯誤逐漸積累,緊接著就認不清是否黑白,而欲望的進一步訴求沖擊著精神的和解,只能越陷越深,最后嚴重的就憋出了精神疾病。欲望和解的做法并不試圖把欲望看作是洪水猛獸,由于意志的調節作用故而敢于直面。相同點也許是沒有得到滿足的欲望都會最終爆發,但其結果卻完全顛倒。前者的爆發是一次毀滅,而后者則是系統不平衡而引發的調整。
語言可以用來欺騙認知,但靈魂卻只能用感情來欺騙。語言可以憑借嚴謹的邏輯和思辨肆意塑造,但感情卻難以模擬。這也是敏感的女士依靠直覺就能判斷出丈夫出軌的原因。人類世界的豐富多彩在于感性和理性的既矛盾,又統一。過于感性總讓人干傻事,而理性的意志又能說服自己。都說愛情美好,包括一切親情友情的人間情感,都不能用理性去權衡,一旦介入便落入凡塵,庸俗不堪了。
上帝給了人類左手和右手。同樣的,也給了人感性和意志。少了某一方,都只剩下了半個世界。回顧自己,當你凡事都用情緒好惡權衡,不懂得是否抉擇。那么你是盲目的,閉著眼在街上跑。當你凡事都用道理試圖解釋個所以然,不懂得給即使犯了錯誤的孩紙一個表示愛的擁抱,那么你是無心的,彷徨在人間之外的凄冷之地,受寒。
每個人天性都是需要關注的生物,我們需要在自己的意識里是有價值的,是有優勢的。有位哲人說:你身邊的任何一位朋友,他們都會認為自己在某方面的表現勝過你。我們也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以證實我們在進化中得天獨厚的基因。我們的所有榮耀,努力最終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不需要借以外界實現價值的人是圣人。而凡塵正是因為有了攀比、妒忌,有了虛偽、貪婪,才更符合人性。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成見,好惡,即使是自己的不對,我們委屈的時候,也都需要人的理解和關心。多年之后,回想起來一位女孩對我說的話:“我只想你能理解我,讓我按照自己喜歡的生活,給我自由。”恍然大悟,轉而學會了包容,相處之道正是在于包容。
在這個物競天擇的自然生態中,其實還存在著這樣一種默契:互利共生。誠然,對于人類社會也是如此。相互幫助,導致了社會總價值的上升。一個具有犧牲精神,包容意識的人,不僅僅把利益著眼于自身,而是看到了集體的利益,為了集體可以適當放棄自己的利益。我們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理所應當的成為了人群的中心,因為任何人都贊成集體的利益應該由心系集體的人所分配。于是乎,領導就這樣誕生了。看到這里,依然把眼光始終放在自己身上的你,是否該有所啟發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歡迎關注,每日發表精華文章
文章:李志強(爭輝協會1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