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虎子媽的推薦,張大姐開通了一套早教年卡,介紹完操作方法之后,虎子媽問:“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嗎?”
張大姐說:“多久可以學會做乘除算術啊?”
這讓虎子媽有點哭笑不得。
盡管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越來越大, 早教更是備受家長們的推崇,然而對于早教,不論是已經參與的家長,還是仍在觀望的家長,誤區一直存在。
那么家長對于早教到底有哪些錯誤的認知和誤會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多久可以學會做乘除算術啊?”上文中張大姐的疑問就是一個典型的早教誤區。
總有家長以為早教是提前教會孩子學校里的知識,以為早教是教數學、教語文這類具體的學科知識。或者以為早教是學舞蹈、練書法,不是這樣的。
早教不是提前讓孩子上學,也不是補習班,同時也不是興趣班。早教是培養孩子的多元化智能,是培養孩子習慣,建立各項能力的基礎。基礎打好了,對他們長大后各類能力的培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想法,和上面的誤區有關。說白了,就是對早教真正的內容存有誤解。
人的智能不是天生就形成好的,需要后天的引導和培養,從出生到上小學以前(也就是0-6歲)這個階段對人的身心發展極為重要。在每個階段,兒童的成長發育都有不同的特點,一旦錯過,就會給他的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損失。
前面說過早教是建立孩子各項能力的基礎,就像一個房子只有地基打好了,才能保證房子的質量和穩定。早教的缺失會導致的負面影響,會持續到孩子成年,且難以逆轉。
有的家長說:“我小時候也沒上過早教啊,現在還是那么優秀!”
那苔叔想對這些家長說的是:如果您小時候上過早教,那么現在一定會更加優秀!
就像上小學上初中,同樣的老師講同樣的課,有的人學得很輕松,有的人學不會,并不是課程出了問題,而是你不適合這堂課。
回到早教這個點上,不同的孩子適應的早教方法不一樣,家長抱怨孩子學不會,關鍵不在于孩子年齡太小,而是沒有找到適合孩子成長情況的早教方法。
對于這些家長,應該做的是為孩子選擇量身定制的早教課程,才能夠有效地幫助他們成長。
一些家長選擇早教的標準非常粗暴:只選貴的,不選對的。并且頑固地認為價格越高早教效果越好。
卻從不考慮價格是人員工資、運營成本、廣告投入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也從不考慮高價的早教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孩子。
比起華麗的硬件設置,家長應該更多關注教育理念、師資力量,其實早教的效果最終如何,還得看家長的投入程度和孩子的接受程度。
一些家長認為,學校才是孩子受教育的地方,老師才負責教孩子,當父母的只需要管孩子吃好、穿暖、不磕著、不傷著就行……
說句不客氣的話,這種認知簡直停留在二十年前。
對孩子而言,家庭是教育的起點,父母是最親密的老師。早教不是教孩子,而是教父母!
教父母如何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早教是一場馬拉松,方向對了,才能到達終點。有還在誤區的坑里呆著的家長嗎?是時候出來透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