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回答網友提問的時候看到這樣的問題,作為治療抑郁癥的精神科醫生,同時作為了解我國抑郁癥治療現狀的知情人,我覺得這樣的謠言必須制止,不然可能我國本來就已經很少的抑郁癥患者治療率很可能還會變得更少。
抑郁癥并不是現代人的產物,在我國歷史上尤其是很多醫書中有很多類似于抑郁癥的記載,被當做疾病看待最早見于《黃帝內經》的“郁證”一詞。而西醫的憂郁一詞出現在公元4世紀,由“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他將憂郁的狀態描述為“厭食、沮喪、失眠、煩躁和坐立不安”。至于現代醫學的抑郁癥最早出現在1920年,由德國精神科醫生施耐德提出的內源性抑郁癥和反應性抑郁癥,這大致就是我們現代抑郁癥最早的雛形了。
黃帝內經
說到抑郁癥的治療,其實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以前,我們是沒有明確的治療抑郁癥的方法的,人們只能通過電休克去治療可能出現的抑郁發作。直到上世紀50年代以來,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類抗抑郁劑的先后問世,才算終結了抑郁癥無藥可治的不利局面。而上世紀80年代問世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才是真正造福廣大抑郁癥患者最重要的一類藥物,甚至人們習慣將五種最有代表性的SSRIs藥物稱之為“五朵金花”,他們是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蘭。
至此,抑郁癥患者才算真正迎來了“春天”,再也不是無藥可治,無藥可救了。雖然目前的藥物治療原則下,抑郁癥的復發幾率仍然高達50%~85%,但相比較與抑郁藥物上市之前只能靠電休克來緩解抑郁,已經是不敢想象的進步了。起碼在醫學界公認數據顯示,首次治療嚴格遵照醫生醫囑,按照醫生建議進行急性期治療、鞏固期治療和維持期治療,保證足劑量、足療程,可以讓這其中的50%抑郁癥患者今后徹底告別抑郁癥狀,不再復發。
我們知道安慰劑的說法,主要出現在醫學研究中,沒有任何藥物治療作用,只有安慰作用的試劑(可以是片劑或者針劑等)。也就是說安慰劑最大的用處就是用來對照藥物判斷一種藥物的療效和不良反應的。
比如我們以SSRIs類藥物中的代表性藥物:艾司西酞普蘭相關的療效研究為例,艾司西酞普蘭在包括至少2300例中) 重度抑郁癥患者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分別選擇一組進行艾司西酞普蘭治療,一組進行安慰劑治療,通過蒙哥馬利抑郁量表(MADRS)總分的減分均值為:
艾司西酞普蘭組12.8~22.4分
安慰劑組為9.4~13.6分
抑郁量表的減分多少證明著治療的有效度問題,所以說艾司西酞普蘭的療效是顯著優于安慰劑的。其實幾乎所有的抗抑郁藥物都會進行這樣的療效研究,通過與安慰劑的對比,證明藥物的有效度問題。所以,說“抗抑郁藥物實際上就是安慰劑”,本身就是邏輯上的錯誤。
其實一名精神科醫生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也不是隨機選擇,或者憑自身喜好選擇。而是有著自己的一套準則,要同時考慮抑郁藥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經濟性和適當性。
選擇抑郁藥物的因素
不是所有的藥物都是萬能的,使用最廣泛的SSRIs藥物的治療有效率也只有60%-79%,所以總有些患者選擇一種SSRIs藥物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滿足至少4周無效,就更換一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抑郁藥物,如果再無效可以考慮兩種不同機制的抗抑郁藥物聯合應用,比如我最推崇的藥物治療組合文拉法辛+米氮平。當然仍然可能緩解的不明顯,那我們同樣可以選用一種抗精神病藥物+抗抑郁藥物的組合治療。療效再不理想也沒必要意志消沉,起碼我們還有無抽搐電休克治療等物理治療方法。
目前世界醫學界,關于抑郁癥的治療公認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一定是抗抑郁藥物的治療。可以說抗抑郁藥物問世的半個多世紀以來,造福了以億計算的抑郁癥患者們。如果抗抑郁藥物沒有被發明,抑郁癥仍然會被看做一種絕癥,只有有了目前這么多有效的抗抑郁藥物,抑郁癥才被看做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
參考文獻
1.范滕滕.師樂.孫紅強.抑郁障礙治療[M].沈漁邨精神病學第六版.406-415
2.喬穎.黃繼忠.艾司西酞普蘭治療抑郁癥臨床療效研究進展[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08,35(3):179-182.
3.Murdoch D, Keam SJ. Escitalopram: 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manage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rugs, 2005; 65( 16) : 2379- 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