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1788-1860),德國人,比黑格爾略小。他說他的哲學有三個來源——康德、柏拉圖和印度的奧義書。后人認為,說他的思想來自公元前七八世紀的奧義書可能更恰當。 叔本華的著述不多,1819年發表了《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這是他的四卷本的重要哲學著作。1836年發表了短篇論文《論自然界中的意志》。1841年發表了論文《論意志的自由》和《論道德的基礎》。1851年發表了第一部著作的《附錄與補遺》。
叔本華的一生并不得志,出版的著作也長期默默無聞。直到1853年以后,也就是他生命的最后幾年,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人們的關注點,既不是他對康德哲學的發展,確實他的水平比康德差的不是一星半點兒;也不是他對黑格爾的責難,這兩個人可以用大樹和小草來比喻。引起人們關注的,是他的“生命哲學”,就是所謂的“唯意志論”。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尼采的宣傳引起的。如果說還有什么?那就是他的悲觀主義了。
叔本華是西方近代哲學史鏈條上的一環。應該客觀地了解和評價。但我很贊同大數學家、大哲學家羅素的看法,他認為,叔本華和尼采,都是恬不知恥地站在世界極少數人一邊的,他們為后來的希特勒和納粹,提供了思想武器。
唯物唯心,誰對誰錯是另一回事。但不管怎么說,叔本華從沒有討論過唯物主義的事情。 這個題目,難免不讓人想起“咪蒙”的離去。也不免聯想到《團結湖參考》關于咪蒙的一篇文章中說的話:“天下遠不止一個咪蒙,也不光只有無良自媒體才惦記著大家的智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