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門診,發現來開安眠藥的比之前更多了,這不禁讓作為專科醫生的我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越來越多的人睡不著覺?在這之前曾被其他專業的同行調侃:你們治療失眠不是就會給開睡覺藥嗎?好,今天,我們就了解一下關于失眠,我們還有哪些辦法?
通過睡眠監測,我們可以清楚的將睡眠分為5個階段:
先是非眼球快速運動睡眠期(NREM),分為四個階段:
I期:開始入睡腦電圖上α指數減少,節律變慢。這時人們身體放松,打盹進入淺睡眠,眼球有緩慢的浮動,受刺激后很易驚醒。
Ⅱ期:淺睡階段,腦電圖上出現睡眠紡錘和K-綜合波。這時人的身體完全放松,眼球浮動基本消失,逐漸出現慢波。
Ⅲ期:進入深睡,腦電圖上漫波增多。這時不易被叫醒,眼球浮動消失。
Ⅳ期:基本上同Ⅲ期,但腦電圖上δ波占50%以上。
非眼球快速運動睡眠期后會轉入眼球快速運動睡眠期(REM),睡眠監測下EEG與1期睡眠相似,但出現快速眼動,肌張力下降,此時為夢境狀態。
這樣的5個階段合起來形成一個睡眠周期,人們每晚大概要經歷4-7個周期。對于存在睡眠障礙的人群,可能在其中的一個或幾個階段出現問題,導致睡眠不足。歸根結底,是沒能形成完整的睡眠周期。
生物學原因:如遺傳因素、某些軀體疾病、機體的節律等;
心理社會原因:很多失眠的人,還沒準備睡覺,就開始焦慮、著急,深怕睡不著怎么辦,這種焦慮恰恰加重了失眠,這用專業術語講,叫做睡眠期待;此外還與個體的文化差異 、內心沖突 、不良睡眠習慣 、錯誤的認知等有關。
應激與環境:每個人都有一個相對穩定和習慣了的睡眠環境,但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這種習慣被打破后就可能導致出現睡眠障礙,比如遭遇重大創傷或者臨時更換居住環境等。
其他心理障礙失眠:在精神科,很多疾病都可能伴發失眠,如抑郁癥、躁狂癥、焦慮癥、分裂癥等。
1)對睡眠需要的期盼過高:這會使失眠患者處于“高警覺”狀態,出現焦慮,進而導致睡眠感喪失及假性失眠。
2)誤解或擴大了失眠的后果:如認為整天無精打采是由于沒睡好。
3)對如何提高睡眠質量的方法認識錯誤:如多在床上躺些時間,早上床、晚起床:這種應對策略對睡眠危害極大!很多患者吃完晚飯后就早早上床,翻來覆去等待睡眠的到來,當困意遲遲無法降臨時,開始變得抑郁、焦慮、沮喪,反而更加強化了“高警覺”狀態,形成惡性循環。
光照可以抑制松果體分泌褪黑素,尤其是509nm的光照,有治療失眠的功效。通常來說,日照不足,褪黑素的濃度就會上升,引起睡眠紊亂;輪值夜班及長途飛行的人們,缺乏日照或者處于不同時區,一時無法調整生物時鐘,引發睡眠問題。
漂浮療法實質上是一種放松療法。具體做法是在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環境中使患者漂浮在特制的漂浮液上,治療師可以通過指導語、特定的音樂、影像等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由于漂浮液的浮力作用,患者可輕松漂浮在液面上,漂浮液的溫度與體溫相同,整個身體就像沒有邊界一樣“融化”了,“重量感”也隨之消失了。這時全身進入一種深度的放松,意識進入“虛無”及“空白”的狀態。¨這對于消除緊張、焦慮、抑郁、強迫、恐懼、頭昏、失眠等精神癥狀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具有“維持效應”。
先做一周的睡眠日記,包括幾點上床、幾點睡著、幾點醒。根據日記計算出該周平均睡眠時間和睡眠效率。
例如:患者報告平均臥床時間為7小時,入睡時間為5小時,則睡眠時間為5小時,睡眠效率為71%,然后以患者上周入睡時間作為本周臥床時間,但要固定起床時間,且臥床時間不能低于5小時。如果本周平均睡眠效率達85%~90%以上,則下周可提早15~30分鐘上床;如果睡眠效率在85%~90%之間,則下周維持原臥床時間;如睡眠效率低于80%,則下周上床時間要推遲15~30分鐘。以上程序反復進行,直到患者睡眠時間達患者理想的睡眠時間。
一、刺激控制療法;
二、生物反饋療法;
三、睡眠衛生教育等。
總結:失眠癥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等。失眠可引起病人繼發癥狀,包括焦慮、抑郁,或恐懼心理,并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我們一向習慣服藥來克服失眠,但同時又懼怕藥物的依賴作用。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能夠讓更多失眠的群體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