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人生答疑館」精華回答
By 壹心理答主
>>>來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問:
(點擊文末“了解更多”,查看原問題詳情)
嬰幼兒時期的創傷,糟糕的成長環境長大還能改變嗎?
我小侄子現在九歲,我孩子現在三歲半。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后的成長環境都特別糟糕,現在小侄子就表現出性格有點問題了。我很擔憂這倆孩子,可以我自己也沒能力。
孩子人格的完善是一個長久且緩慢的過程。了解孩子,和孩子產生共情能力。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涼城
首先建議樓主,一定一定不要表現的對大侄子和孩子有‘特殊’對待,可以適當的關心他,但不要太明顯,因為孩子一般都會比較敏感,尤其是在相對不溫暖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根據馬斯洛的人格發展理論,童年非常的重要,尤其是孩童三歲以前,盡管說長大后對于這一階段一般是沒有記憶的,但是它對于孩子人格的健全,自我同一性的產生完善,非常重要。
所以如果在這一階段中孩子如果沒有得到充分關愛,沒有被充分關注的話,就會容易產生自我懷疑,自我的不認可,如果經常被打罵嫌棄排斥的話,那對于孩子來說,最親近的人是不能被信任的;
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注被愛,如果不能被滿足的話,就容易產生孤獨感,自己有心事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有問題也不愿意提,自己活在自己那個小角落里,不愿意或者害怕去接觸世界,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
以上是我對孩子現階段心理情緒的部分推理。所以說,針對以上的這種情緒,我提一點小建議:
1. 如果父母親人想要幫助孩子的話,了解他,和他產生共情能力,是首要的。
2. 其次,不要給孩子下定義,打標簽。“童年有創傷是不是我孩子以后就有問題啊”類似這種心理一定不要有,我們要堅定的而且充滿希望的相信,孩子的發展潛力是無限的,而且會越來越好的。
3. 還給孩子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覆巢之下無完卵”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誠心想要幫助孩子的話,給孩子足夠的溫暖包容,傳遞給他們一個信號:父母其實是愛他們的。
之前的那些是因為生活不順而造成的問題,但是父母心里也是愛他們,關注他們,希望他們變好的,給孩子心理暗示。不時地小驚喜也能突出你們的愛,讓家庭更和諧。
4.鼓勵孩子正性的興趣愛好。每個孩子,或者說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有心理負能量,我們會通過一些方式發泄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得更舒服;
比如說興趣愛好,要關注孩子的愛好,并培養他相對較好的興趣,比如說打羽毛球,孩子聽不懂大道理,有時候想法很簡單,陪他玩,給他吃好吃的,關注他,這就是愛他。
孩子人格的完善是一個長久且緩慢的過程,希望你可以充滿愛和希望的去幫助他,給予他幸福家庭孩子該有的模樣。
創傷,也伴隨著一個創造力。設法將絆腳石成為踏腳石。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新一
不是沒法跨界,是完全可以的。小孩子的可塑性超乎我們的想象。按照正常的人格來說,是13歲就完成了,孩子還小,從現在開始呢就要細心培養。
當然,你們的孩子要比從小就受到父母關懷的孩子有困難得多。就好像長在找這里的植物她需要的呵護,要比一般的父母呵護要多才可以。
這里面還有一個好的消息。一個創傷,其實也伴隨著一個創造力。一個創造的驅動力。就看你有沒有辦法將這個絆腳石成為踏腳石。
自身的情緒先穩定,多關注孩子的正向和優點。
壹心理精華回答者@姚元啟
二級咨詢師/情緒障礙治療專家
可以明確的告訴你,完全可以彌補!
當然作為孩子的監護人可能需要承擔更多自己需要成長的責任。
首先自己需要有一個穩定的情緒,這個家庭比喻成一個裝滿溫水的大鍋,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擔心帶來的焦慮超過了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焦慮,那么這鍋溫水可能變成沸水?
家長總抓住孩子某些連他自己都意識不到的問題,可能會把整個問題夸大,從而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越糟糕?
如果家長忽視孩子的小問題,多關注孩子的正向和優點,說不準孩子本身原有的問題越來越小直到消失?
所以如果想除掉荒地草,不如及時種上莊稼?
可以改變且越早越好。
壹心理優質回答者@朱一輝
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和心理學
至少要做到,每周30分鐘最大他們全心地愛,只要小的時候留下個種子,長大彌補起來會比較容易些。
如果完全沒有,彌補起來會比較困難,但是經過5年,8年到10年,也是可能的。
具體做法就是看大量的書:心理學,東西方哲學,做事技巧,家庭關系等,很多書。同時把書里的內容用在生活中,5年以上就可能補過來。
但是怎么說呢,能小時候做好,就不要指望以后再做。現在做一點,以后省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