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阿爾茨海默病,也就是常說的“老年癡呆”,但實際上兩者并不完全等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在“老年癡呆”中大約占50%。
再來做一道選擇題:如果穿越到未來,你只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阿爾茨海默病病人,第二種是照顧阿爾茨海默病人的人,你選哪個?
是不是都不想選?然而,鑒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將來我們可能沒得選。有些數據不得不引起重視:
每3秒鐘,
全球將新增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2015年,
全球有468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2030年,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達到7470萬;
2050年,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達到1.3億;
每20年,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總數將翻倍。
認知障礙服務地圖
1
哪些癥狀要重視?
阿爾茨海默病之所以成為難題,是因為它發病機制隱匿,現有的醫學研究仍然不能解開這個謎。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可能與年齡、性別、睡眠、情緒、教育程度等因素相關,吸煙、飲酒、高血壓、高血脂、心腦血管疾病、腦部創傷等有可能提升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幾率。在某種程度上,阿爾茨海默病也是一種與時間賽跑的疾病,現階段,提早預防和早期診斷是人類與阿爾茨海默病抗爭的最有效方式。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副主任醫師王濤羅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 “ABC” 三個核心癥狀。“A(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指的是日常生活能力受損,包括基本生活能力和應用基本生活工具的能力降低或喪失;“B(Behavior)”指的是精神行為改變;“C(Cognition)”指認知功能惡化,包括記憶力減退,定向障礙,語言障礙,計算力下降等。同時,AD有以下十大危險信號:
1.記憶力衰退。尤其是對近期事物的遺忘,是AD早期最常見的癥狀。如:不記得剛剛吃的什么,炒菜放兩次鹽,做完飯忘記關煤氣等。
2.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AD能讓曾經的“家務能手”不見了,如:說好的洗衣服卻讓洗衣機空轉了十分鐘,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飯菜的步驟。
3.語言表達出現障礙。如:經常忘記簡單的詞語,或者話到嘴邊卻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說出來的話讓人難以理解。
4.搞不清時間和地點。如:出門常迷路,記不住日期,甚至都分不清楚白天和黑夜,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5.判斷力受損。如:喪失對一些事物的正確判斷能力,花很多錢去買根本不值錢的東西,吃已經不再新鮮的食物,甚至會橫沖直撞地過馬路。
6.理解力下降。如:與人交流出現一定的障礙,跟不上他人的交談思路,不能按時支付各種賬單。
7.將物品或錢錯放在不恰當的地方。如:水果放在衣柜里,襪子放在餐桌上,總把東西放錯地兒。
8.行為的改變。如:激惹的言語和行為。
9.性格改變。如:糊涂、多疑、害怕、易怒、焦慮、抑郁等,熱情大方的變成計較沖動了。
10.興趣喪失。如:在電視機前呆坐好幾個小時,長時間地昏昏欲睡,對以前的喜好不再有興趣。
當出現上述危險信號時,就需要警惕AD的可能,需要到認知障礙門診就診,尋求專科醫生的診治指導了。
2
如何預防?
黃延焱(左三)在與患者交流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醫師黃延焱表示,相比于學歷高的人,學歷低的人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可能性更高,這是因為受教育水平高者其大腦皮質神經細胞間的突觸更多,大腦認知功能水平更高,對進行性認知功能衰退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從而推遲阿爾茨海默病臨床表現的發生和發展。勤于“鍛煉”大腦、不斷學習新知識的人群,其阿爾茨海默病的患病幾率比那些大腦經常“閑置”的人群要低。
第二,常與朋友聚會,多與人交流,多接觸自然。人類是社交動物,與他人交流常常可以給予大腦新的靈感,激發求知欲。多與他人接觸或參加社交,也可以減輕孤獨和寂寞,緩解焦慮和緊張,而孤獨和寂寞會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良性的、豐富的環境刺激,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的新生及神經突觸的形成,因此,多外出活動,多接觸自然,也是腦力訓練的一個方面。
第三,預防阿爾茨海默病,還要注意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善。首先,食物會影響我們大腦的代謝,從而影響大腦的功能。建議平時多食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蔬菜和水果,比如藍莓、石榴、番茄、西蘭花等;食用含有ω-3脂肪酸的魚類,包括野生鯉魚、金槍魚和鱒魚等;另外,魚、家禽、瘦牛肉或大豆中的健康蛋白質具有增加肌肉和肌力的作用,在滿足饑餓感的同時也提供了必需氨基酸。對體重超標者應合理調整飲食結構,因為肥胖也可能增加罹患疾病的風險。
其次,保持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良好的心態,都可延長預期壽命,并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至于運動方式,你可以選擇走路、逛街、溜娃、做家務等日常活動,也可以選擇騎自行車、游泳、球類運動等體育運動。相比于集中的大強度運動,平時零敲碎打短時間的有氧訓練來得更有效。
3
如何治療?
黃延焱說,盡管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尚未明確,但是根據目前研究發現的病理特征有:如腦內Aβ沉積形成“老年斑”、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形成神經纖維纏結、腦葡萄糖代謝紊亂、腦神經元及其突觸丟失導致腦萎縮等。
華山醫院PET中心的相關分子探針技術,可以實現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診斷,準確率可以高達80%,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均處于領先地位。
在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領域,目前人類醫學技術及臨床研究結果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很多的藥企及科學家并不氣餒。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副主任醫師王濤介紹,對于治療藥物,目前膽堿酯酶抑制劑和N-甲基-D-天門冬氨酸受體部分拮抗劑兩類對癥治療的促認知藥物是AD治療的主要手段。
好消息是,由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發,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和北京協和醫院牽頭組織的甘露寡糖二酸鈉(GV-971)III期臨床研究于2018年7月17日揭盲,達到了預期研究目標,有望成為全球首個糖類多靶點和多機制抗阿爾茨海默病創新藥物。另外,國內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類化學新藥琥珀八氫氨吖啶是可逆性雙重膽堿酯酶抑制劑,II期臨床試驗結束后已獲得主要療效指標ADAS-Cog和次要療效指標的陽性結果,由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牽頭的III期臨床試驗正在開展。期望在未來幾年會不斷有我們國家自己的新型治療AD藥物研發成功,造福百姓。
金海岸工作室
作 者 | 左 妍
圖 片 |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編 輯 | 陸佳慧 董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