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有“舉棋不定”的時候,面對眼花繚亂的時間,我們時常在猶豫、在徘徊。即使下定了決心要去做某件事,依然會受到各種各樣的牽絆。信念的不堅定、家人的反對、朋友的勸阻、對結果的不確定……,所以往往不了了之。多年以后回想起來又無比的懊惱“我當初要是怎么怎么樣就好了。”生活中沒有如果,更沒有后悔藥,所以很多人的一生就在這樣的一次又一次的遺憾中度過。
曾經想學吉他,可在擺弄過一段時間后因為怕耽誤學業放棄了;曾經打算精修廚藝,可在練習幾次之后發現還是老味道所以放棄了;曾經下定決心去健身,可在去過兩次之后因為覺得太費時間所以放棄了;曾經發現了一個好的商機,可在家人的勸阻以及害怕失敗的心理下又放棄了……
我們總是在懷疑、在顧慮,害怕失敗、害怕不被人理解,總是選擇對周圍的一切妥協,同牽線木偶一樣按“大家”的想法去生活。我們考慮更多的是我“應該”怎么做,而不是“我想”怎么做。周圍的一切無時無刻不在牽絆著我們,讓我們一次又一次放棄自己的想法,淪為別人的“牽線木偶”。我們習慣將這一切都歸結為生活壓力太大,需要考慮的事情太多,如果只是自己一個人我會去怎樣怎樣。須知,每個人所處的環境都是復雜多變的,也都有各種各樣的牽絆與顧慮,然而總有那么一少部分人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為外物所動,最終到達讓別人仰望的層次。與其說是我們周圍的牽絆太多,不如說是我們的信念不堅定,或者說是我們留給自己的“退路”太多,總在“做”或“不做”之間掙扎。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其核心內容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認真去做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不凡,并不是他們天資高人一等,而是堅定信念為一個目標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大家都知道達芬奇學畫畫的故事,當初他的老師讓他沒完沒了的畫雞蛋。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變換著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一直在畫,在最枯燥的重復中掌握了達到最高藝術境界的途徑,這才有了足以傳世萬古的《蒙拉麗莎》。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有堅定的信念,不要認為自己的時間和選擇還有很多,更不要被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所干擾,專心致志去做一件事,堅持下去必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大家可還記得《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七連長高誠臨走時在團長面前對許三多做過一番評價“他執拗的像個傻子,他做每一件事情都像救命稻草一樣抓著。哇哦,突然有一天我發現,他抱著的已經是讓我仰望的參天大樹。信念這個東西真的很可怕,它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是啊,愚笨如許三多能讓高傲的七連長高誠刮目相看的確讓人震驚。可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許三多是如何一步步做到這些的,正如他在草原五班時修的那條路,是在“一個人修路四個人拆路”的情況下完成的,我想這條路也是他人生的一個“縮影”吧。沒有至死不渝的信念我想他永遠是他爹口中的“龜兒子”。我們大多數人的境況總比許三多要好吧,那你還有什么可猶豫徘徊的。
人的一生是非常短暫的,不要把有限的時間都浪費在遲疑與猶豫中,不要再抱怨現在的遭遇或恐懼未來的命運,把每一件事情都當作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情去完成,忽略周圍的牽絆,堅定自己的信念,堅持下去你就可能“封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