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函谷關游歷的心思源于3年前,幾次路過均未成行,這次國慶假期冒雨前去,可謂機緣成熟方可行。
函谷關始建于周,位于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兩京古道,此關建在兩邊的山峰像信封一樣險峻的山谷之中,故稱函谷關,是從長安往返洛陽的必經(jīng)之地。如果從年代來說,是為歷史上第一座雄關,可謂天下第一關。
函谷關再險,也比不上不遠處的華山,所以讓我記住函谷關的,并非其險峻,而是一件歷史上有名的“劫道”事件。這次劫道,影響了地球上幾十億人幾千年。
話說函谷關的守將尹喜是個修道之人,一日夜觀天象,驚覺“紫氣東來”,隨后每日獨坐關臺,向東張望,等候著高人。
公元前約485年,老子離開周室,帶著書童,騎著青牛從洛陽西行,這一日到了函谷關前,欲穿關而過,卻被早已恭候的尹喜攔下,做成了一票影響千年的“劫道”。
尹喜久聞老子大名,苦于無緣相見,今日一見怎肯放過,不要錢不要財,一心問道的尹喜誠意挽留,老子盛情難卻,也就留了下來。
若按老子原意,西去秦國只為云游講學,其所思所想所說不立文字,而尹喜聽聞老子講道后,深覺此道可為,若不留下實為一大損失,逐為天下人請命,懇請老子著書,以為天下蒼生指一條明路。
尹喜騰出自己的房子,老子居住其間,寫下《德經(jīng)》、《道經(jīng)》共兩卷,今稱《道德經(jīng)》或《老子》。20世紀80年代,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fā)行量最大的是《圣經(jīng)》,其次就是《道德經(jīng)》。可見老子影響之深遠。
函谷關景點占地3000余畝,其中就有老子寫經(jīng)之處和寫經(jīng)臺,值得瞻仰。
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長釋迦牟尼6歲,孔子20歲,而這三位創(chuàng)建的學說,卻共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三塊基石,這就是“儒釋道”三學。
人間事,三足鼎立最為穩(wěn)當。中華民族不管因外力或是因內(nèi)力,倒向何方,這三個基石,或一塊或兩塊,必然起到支撐作用,迅速恢復平衡。奇妙的是,這三個基石的最深處,竟然相通相連,也許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福氣,連綿不斷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龍脈。
雨中漫步于函谷關,走走停停,感受著道家文化,敬佩尹喜的這一次“劫道”,是他把“道”“劫了下來”,讓老子心中的“道”形成了文字。雖然后人不一定具備從文字還原“道”的能力,而多多少少也能從這文字中窺見一絲光明,就算這點光明,也照亮了人類,行走于崎嶇之中。
雨中的函谷關歷經(jīng)兩千多年的風化和雨水的沖刷,早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的險峻。我在暗自思忖,如果沒有尹喜的這次“劫道”,可能中華文化會少了塊基石。
歷史沒有假設,中華民族就是這么一步步走過來的。當時的人們本能地以打打殺殺去擴大控制力,卻不及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為當時的中國帶來一股清流,穿透了幾千年,影響了幾十億人。
越是猛烈的,傳播得越短,越是溫和的,傳播得越深遠,這似乎就是道德的力量,遠比刀槍更有效。
雨中游函谷,尋思《道德經(jīng)》,幸運我族有老子,有尹喜為我等請命,得一無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