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肉類包括豬、牛、羊等的肌肉、內臟及其制品。畜肉的肌肉顏色較深,呈暗紅色,故有“紅肉”之稱;而禽肉及水產品動物的肉色較淺,呈白色,故又稱“白肉”。
畜肉類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B族以及鐵鋅等礦物質。其氨基酸的組成與人體需要比較接近,所以營養價值較高。在畜肉類里,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平均為18%左右,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其實同樣是瘦肉但是脂肪含量差別也較大,如牛里脊肉中的脂肪含量為0.9%,而豬里脊中脂肪含量可達7.9%。
目前我國居民肉類攝入仍然以豬肉為主,平均每日攝入量為50.8g,占畜、禽肉總量的64.6%。由于豬肉的脂肪含量較高,飽和脂肪酸較多,不利于心腦血管病、超重、肥胖等疾病的預防,因此應降低其攝入的比例。瘦肉中脂肪含量相對較低,因此提倡吃瘦肉。
魚、禽類即西方所稱的“白肉”,與畜肉相比較,脂肪含量相對較少,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特別是魚類,含有較多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宜最為首選食物。
1. 魚類和其他水產類常采用的方法有煮、蒸、燒、炒、熘等。煮對蛋白質起水解作用,對脂肪含量影響不大,但會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于水中,因此湯汁不宜丟棄。蒸時食物與水接觸少,所以水溶性營養素多的損失也比較少。
2. 畜、禽肉的烹調方式較多。炒的方法在我國被廣泛使用,其中滑炒和爆炒在炒前一般要掛糊上漿,對營養素有保護作用。燉是可以是食物酥爛脫骨。燜是采用小火長時間加熱使原料成熟。燉和燜可以使蛋白質輕微變性,纖維軟化,膠原蛋白變為可溶性白明膠,是人體更易消化吸收,但是加熱時間過長會使對熱不穩定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破壞增多。
有一些烹飪的保護措施可以減少營養素的流失。比如加醋,有些維生素有耐酸不耐堿的特性,因此在菜肴中放些醋可以起到保護這些維生素的作用。醋還能使原料中的鈣溶出,增加鈣的吸收。
不管選擇什么肉,適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