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聊聊自我。這個話題看似抽象,實則非常具體,具體到你生活的每一分鐘。
一天當中,你有多少時間是真正忘我的?可以停下來,想一想。
換句話說,有多少時間在想和“我”有關的事?工作、家庭、房子、車子、票子、孩子,在考慮這些事情的時候,你有多少時間是真正的忘我?而非以無我之名。
我們每天都在說我怎樣,我怎樣,我怎樣,無論是自卑、自信、自負,還是自傲,里面都藏著一個“我”;
它是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陌生是因為我們很少把它單獨識別出來,從未確認到它是很多心理困擾的一個根源。
正如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所說,“自我是所有精神沖突的唯一來源”。
很多心理挑戰、精神困擾都是源于自我的存在。所以,今天就來聊聊自我到底是個啥?
本文要點如下——
以下是本期空談的音頻版——
以下是文章,全文3400字——
不同的書、不同的人,對自我有不同的定義。當我們用文字去描述時,永遠是漏洞百出,誤解叢生。但如果大家能夠通過正念冥想來感受什么是自我,一定能感受得到,而且會達成一致的結論。
如果你非要問“自我”是什么?
從神經科學角度看,自我就是一群神經回路在活動,一直在活動。
給人的感覺是心理上的“我”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種錯覺,非常強的錯覺。
而當我們經常說“我”這個字的時候,又在給大腦輸入這樣一個反饋——我是存在的。這在無形中強化了我的概念。
在神經科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當我們在掃描大腦圖像的時候,能看到主管自我意識的神經回路一直在活動。
這意味著什么呢?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神經元的活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氧氣。而自我也是一群神經元的活動,當有一個非常強的自我存在時,我們的精神能量消耗是非常多的。
換個角度來解釋,大腦的每個想法都是一個回路。當每個想法中都有一個“我”存在的時候,大腦就會迷惑,它會把很多“我”當成一個“我”。
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各種矛盾糾結就出現了。所以當大家處在一種非常強的自我模式下,焦慮,拖延,自我內耗,各種問題都來了。可能這一天你啥也沒干,但仍然感覺很累。
而當我們放下自我,放下一切想法,去感受此時此刻,那是真正自由的時刻;當我們自由的時候,我們充滿能量。
現在整個都在強化自我的概念,鼓勵個人奮斗、成就和功名,社會把每個人都束縛在了一個心理上的我。這會妨礙人們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真正的滿足、快樂和平靜。
比如說,我想上好大學,我想找一份好工作,我想掙很多錢。每個“我”都這么想,大家交流的時候,互相確認,哦,我是存在的。為“我”去做是對的。
正如個人主義在西方的盛行。
正如中國的改革開放,從某種程度上,也是喚醒了國人的自我意識,當大家為了個人利益奮斗,確實能釋放一部分人的潛能,但也埋下了普遍焦慮的隱患。
乍看起來,這種做法能夠利用競爭機制,鼓勵每個人有所成就,有所創造,推動社會發展。
但是通過競爭鼓勵個人奮斗,只有少數人能夠踩在別人的肩膀上,成為所謂的“贏家”,但是大部分人怎么辦?他們的潛能沒有充分地釋放出來。換句話說,沒有人盡其能。
而且在競爭機制下,極少數贏的那部分人也未必開心。他們會有很強的不安全感,擔心自己會掉下來。因為他們已經深深地接受了這個邏輯,即我要比別人更成功,才能更幸福。其實,內心的幸福和別人無關。
當社會建構在放大自我這個概念的時候,矛盾重重,誰都不開心。輸的人想贏,贏的人怕輸。
但是,當前社會就是這么復雜,就是這么構建的。回看全球歷史,人類在這個游戲里已經玩了太長時間了,很難停下來。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找回內心的幸福感?只有讓心神安住,你才能該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你都快樂。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正念,要把內心世界和社會規則脫節。要在內心里面實現無我,才能獲得真正的平靜、快樂和滿足。
你仍然可以玩這個游戲,但是心里要遵循另外一套邏輯。
回到一種最簡單、最質樸的方式。
你可以繼續做你的事情,但以放下自我的方式。
換句話說,以出世的精神,過入世的生活。
有人會問,真的能做到嗎?
能,但要修心。通過正念冥想,來觀察內心,觀察自我的變化。你能找到一個有效的方式來消解和抑制自我。
每個人的方案可能不一樣,但意識到自我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在沙漠中,你要為自己營造一片綠洲。
在生活中,人們已經在用某種方式來忘掉自我,來獲得一種精神上的放松、愉悅和平靜。
比如說很多人沉溺于網絡游戲,或是看娛樂節目,都是在尋求一種短暫的忘我。
當把注意力放在其他事情的時候,“我”的那部分神經回路就暫時不活動了,所以大家會感到一種放松愉悅的狀態。
再比如,有人會喝酒,通過酒精來麻痹神經系統,實際上是在麻痹用于支持自我意識的神經回路。
還有,無論在職場也罷,學習環境也罷,由于這種自我的存在,你會感到壓抑。當感到壓抑的時候,恰好是自我存在最明顯的時候。
還有在西方社會,經常會有大的派對,聚眾狂歡也是在轉移注意力。
再比如,一些精神藥物的使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很多年輕人使用致幻蘑菇,它會讓人產生一種幻覺,但不至于成癮。在大部分國家,致幻蘑菇是被禁止的。但是,你要看出,在這種需求背后,是人類的精神問題。
再換個角度,來說說自私。自私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利己,想要滿足心理上的我。
但是這個心理上的我是一個心理活動,它變化多端,當你不斷滿足它的時候,會發生各種沖突和變數。
其實,自私的時候,我們并不舒服。所以有句話說得好,
無私是自私的最高形式。當你無私的時候你最舒服。
所以,當一個人無私的時候,才是真正的利于自己。對此,大家都有體會,想想你為了個人利益斤斤計較的時候,是不是有很多煩惱?
從這些例子來看,我們人類不斷在尋求瓦解自我的方式。但是以上這些方式都是短暫的、治標不治本的、有害的、逃避的方式。
真正去消解自我的方式,是去面對它,去觀察你的內心,去了解這個自我在你內心中的作用。
這需要去整體上來調整內心的狀況,來實現一種不反應,不判斷,不執著,不介懷。換句話說,保持正念,化解自我,需要在每時每刻來做。
自我是很頑固的,是會變形的。它會藏在各種形式中,讓人難以察覺。在生活中,能夠意識到哪些問題是由自我導致的,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比如說,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自我非常容易被喚起。比如,當你被批評、指責的時候,容易產生防御心理,為自己辯解或攻擊對方。
再比如,當我們憎恨、埋怨一個人的時候,已經默認了自我的存在。
因為整個社會,人與人的交互是非常復雜的。當你去觀察一個人的內心變化,發現TA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影響。你很難去追究不良想法和行為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
想想新聞上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悲劇,他們也是不良交互的受害者。
再比如,當我們在乎別人的看法時,會很糾結很難受。
比如,你在想穿哪個衣服出去好看,實際上是在乎別人的看法。換上這一件,不好,再換另外一件,不好,再換另外一件,還是不好。
看似在換衣服,其實內心在經歷各種沖突。
這時候,再來回味一下克里希那穆提的那句話,“自我是所有沖突的唯一來源”。
你想想看,是這個理嗎?
比如,在工作場合,你要做演講,一旦你在乎別人看法,這演講就特別困難,你會緊張,會焦慮。
因為你帶著一個很強的自我意識,你越是努著去做,你的自我能耗越大。
在一次采訪中,有記者問一位射手:在投籃的時候,會不會擔心球不進,遭到隊友的指責?
射手說,不會,球到手之后,就是根據當時的情況,選擇一個最佳角度,投出即可。
那一刻,沒有自我和得失,完全是在當下。
你還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媒介。比如你要代表公司展示一項成果,你只是一個傳播的媒介,同事們一起努力的成果,通過你的大腦、聲音傳遞出來。
你只是一個通道,信息流經你的大腦,你發揮主觀能動性去處理信息,然后予以呈現。僅此而已。整個過程中,沒有“我”的存在。
這需要練習,需要磨練。好比在正念冥想中,關注呼吸,剛開始肯定會走神,會有想法出現。你需要練習,通過意識訓練無意識,走神會越來越少。
同樣,在演講的例子中,由于自我存在,你長期在乎別人的看法,緊張焦慮,這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想要調整,需要接受當下,需要正念,需要耐心和時間。
在這個過程中,你慢慢會意識到,每次遇到類似場合的時候,自我又回來了,你要通過冥想,或是其它方式,讓你的無意識部分來控制這些活躍的神經回路。
慢慢地,你會放下分別心,覺得這次演講不重要,重要只是你的一種判斷。
當你不再判斷之后,你也不再害怕別人的判斷。
你的無意識大腦,會慢慢地放下自我。
覺察,是非常重要的。
感謝閱讀,下期再會:)
Mindiverse創始人——
Cico,荷蘭在讀博士,研究興趣涉及神經科學,哲學,人工智能,數學,生物信息的交叉領域 。對中、英文的深度使用,和中西方現實的深度交互,幫助他覺察大腦的規律和語言的局限。近年的正念冥想練習又整合融匯其以往的積累,令其重塑心智,有所體悟,開啟分享之旅。個人網站 https://hi-it.org
評論互動精選:
清岳中月真正無私的人心不累。
青山綠水joe 我就是自我太強烈了,所以導致我自卑。精神緊張。能有更簡單更輕松的化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