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該劇由賈靜雯主演,主要講述了精神疾病患者制造的悲劇以及人們如何恢復的故事。
有關精神疾病與壽命之間的關系,科學界早有定論。最近,一項根據對740萬丹麥人的大數據分析,又為精神疾病增加早死的結論添加了新的證據。這項發表在世界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上的研究,發現患有精神疾病的男性和女性,預期壽命分別下降10年和7年。精神疾病造成壽命下降的原因不一而足,比如抑郁癥除了因自殺帶來的減壽,還會增加癌癥、呼吸道疾病帶來的早死風險。除了抑郁癥外,焦慮障礙、物質使用障礙等都會造成壽命減少。
實際上,這一研究結果與早先的一些研究結果非常相似。比如,曾有研究顯示,焦慮和壓力會大大縮減壽命。其中,壓力過大或患有焦慮癥的女性死于心臟病、中風或肺癌的幾率高出其他女性兩倍;焦慮或壓力過大的男性過早死亡的風險比其他男性高出三倍。
目前,對精神疾病的界定依然不是特別清晰,比如精神疾病患者特有的焦慮其實在正常人中間也時有發生。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壓力越來越大,精神疾病的發病率也迅速增長。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達599.4萬例。當然,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因為很多精神疾病的患者可能沒有意識到,或者刻意不去治療。
中國醫師協會精神科分會會長、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教授王高華曾表示,2016年,我國心境障礙患者的求治率僅有9.51%,其中求治者治療比例僅有七成,也就是說,接受治療的心境障礙患者比例連1/10都不到。
精神疾病治療的難度是多方面原因綜合的結果,比如相對于發病群體,醫師資源嚴重匱乏;精神疾病患者的刻意隱瞞;治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復發,等等。當然,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并非醫生或者藥物單方面的作用,它也需要患者的主動配合。在這些配合中,有規律的鍛煉身體,有意識地擴大自己的社交圈,都是改善病情的'良藥'。實際上,即便沒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定期運動和擴大社交圈都是改善生活,延長壽命的好方法。
作者:古亦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