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鎖仙
《聊齋》把生兒育女說成是前世所修。
書中說:
“你前世欠了人家的,人家就投胎成了你家的孩子,做一個壞孩子,敗你祖上的基業,壞你祖上的蔭德,討你前世所欠;
人家前世欠了你的,人家就投胎成了你家的孩子,做一個好孩子,光耀你的門庭,酬謝你的恩德;
如果前世你不欠人家的,人家也不欠你的,你只好‘膝下猶虛’,既沒有騷擾,也沒有喜憂。”
我們是無神論者,自然明白沒有前世后世一說,人只有一輩子好活,那么生兒育女到底圖個啥?
俗語講:養兒防老!這話說得理直氣壯,但也俗得可以。
好像是在做一宗買賣,我吃苦受累、操心勞神養你到五大三粗、牛高馬大,為的是老子我有一天財窮力竭之時,你要反饋于我。
話能這么說,也是這個理,“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嘛,何況我們是人?
'養兒防老'這句話若出自別人之口,以此來衡量兒女對父母是否盡孝倒不失為至理名言,若親爹娘老子天天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并且將其作為向兒女討價還價的砝碼,就有那么一點點不大地道。
如果僅僅以養老的費用來講,我以為養兒育女倒不如存錢來得保險。
'可憐天下父母心','孝順孩兒誰見了?'假定養一個'娶了媳婦忘了娘'的'白眼狼',你那個老又如何有靠?聽得多了,心都發酸。
一些不屑子孫待年邁雙親無法自食其力時,不供衣食回報父母的生身養育大恩倒也罷了,反倒肆意虐待,拳腳相加,實在大逆不道天理難容。
若在年輕力壯時多一點積蓄和儲備,到年老無力時再取出享用,那才得心應手呢!
金錢是硬家伙,常言道'兒親女親不如貼身錢好使'。金錢不會嫌你老,它永遠忠實于它的主人。
聽過這樣一則笑話說:一位老人雖兒女成群,久臥病床之后卻一個個避而遠之,不聞不問,老人寒心不已,沒奈何略施小計將一塊磚頭塞做'枕芯',兒女們蠻以為老父親把祖上相傳的'硬頭貨'拿出來了,一個個爭著搶著大獻殷情,老人家很是享了一段清福。
老人在告別人世時感慨地說:'親兒親女一大群,不如一塊破磚頭'。
養兒防老不防老,全在兒孫不在你。
養兒育女一場,不單單是為了物質上的回報,人更需要精神上的養老。
職業老人在退休之后不僅可以豐衣足食,甚至還有余力周濟兒孫,自然和和睦睦一家親。
1999年春節晚會推出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唱得好:'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老人不圖兒女為家作多大貢獻,一輩子總操心就奔個平平安安'。
我不指望日后孩子們在經濟上有多少回報,只要兒女活得好。
無論在生活、學業,還是成就等方方面面,一代更比一代強,便死而無憾了!
生兒育女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義務。
生孩子就生孩子,什么也不圖,只為了那份與生俱來的、刻骨銘心的愛。
父母生育了我們,我們又生育了子女。
這人世間,就這樣來的來,去的去,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于是才有了這個喧嘯熱鬧的世界。
我們作為人生鏈條上的一個鏈環,把上一代的茬接過來,把這一代的責任完成了,再把接力棒傳下去,承上啟下,繼往開來,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