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出于哪種考慮,二年級小學生不建議住宿。
同事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覺得市里的教學條件和師資水平都好于自己任教的郊區學校。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她就把孩子送到市里一家有名的小學的住讀班。市里這所小學也真的名不虛傳:課程開設全面,音樂啊,美術啊,書法啊,都有專業老師授課;學校活動多樣,演講比賽,趣味數學,手工坊,小合唱團等等,什么樣的愛好都能夠得到培養和發展;教學理念也很新穎、進步。從條件方面說,哪哪都好,就是孩子離開家長,有點孤獨無依。
孩子在市里上到三年級時,同事發現孩子性格越來越孤僻,一點也沒有小孩子的天真爛漫、無憂無慮。老師跟家長交流,指出孩子的不足,家長想跟孩子談談,剛張口說,一個男孩子就落下淚來。因為孩子的性格不夠陽光,成績也平平,同事開始對自己送孩子去市里上學這件事進行反思。后來權衡一番,覺得還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最重要,就把孩子接回身邊來。
孩子回到同事身邊后,每天放學回家,都會跟家長說說學校里的事,有什么困惑,也都及時跟家長交流,性格慢慢變得開朗起來,學習也比從前更主動積極了。后來,同事感慨說,人什么優越的條件都可以沒有,就是不能缺少關愛!
小學階段,正是孩子性格形成、習慣培養的重要時期。家長的陪伴、關愛、影響、指導,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一般來說,小學階段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的學習,家長就可以輕松很多。小學階段,也是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教育固然重要,家庭的熏陶和引導也必不可少。另外,孩子和家長朝夕相處,便于互相了解,互相理解,增進親情,為以后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打下基礎。
有些家長,忙于工作,把孩子丟給老人照管或干脆送到住宿學校,眼前看來,似乎什么都沒有耽誤。而孩子長大后,當你發現孩子處事中的不足,或價值觀有偏差時,你跟他交流,會發現這時他對你的話并不那么重視。愛和教育的曾經缺席,在親子之間形成的隔膜,不是金錢,也不是父母身份可以輕易消除的。
頭條中有一個問答:“為什么有的孩子讀大學后從不主動和家長聯系?'家長互動非常活躍。可見中年的父母,在孩子遠離自己后,都希望孩子親近自己,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然而幼年和少年時期親子關系不密切,溝通不到位,孩子成年后,更不容易跟家長建立起親密關系,也就更不愿意跟家長交流。
所以,孩子小學階段時,沒有不得已的原因,最好不要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