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如果你是一位電影迷,就一定看過它。即便不是,也肯定聽說過它。
它改編自斯蒂芬的同名小說,由弗蘭克·德拉邦特執導。于1994年上映,那是一個上帝都想看電影的年代。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誕生了許多經典的影片。
甚至當年的奧斯卡角逐,也罕見的出現了“三足鼎立”(《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的場面。遺憾的是,《肖申克的救贖》最終還是輸給了象征美國精神的《阿甘正傳》。
那年,不管是競爭奧斯卡,還是票房,《肖申克的救贖》都可以說是慘淡。
《阿甘正傳》劇照
《低俗小說》劇照
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不是靠一個大獎就能衡量的,最重要的還是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如今25年過去了,這部電影,常年穩居豆瓣TOP250的NO.1。另外,它也是豆瓣首部評分人數突破百萬的電影,在如此龐大的評分基數下,卻依舊能保持9.7的高分,說是影史第一,真正的無冕之王都不為過。
如果說每個人心中,都會有一部最佳電影。那么,一定會有許多人心中的最佳是屬于《肖申克的救贖》。
最著名的影迷就是南非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曼德拉。
曼德拉
這位因為蒙冤入獄27年的黑人領袖,或許因為電影帶來的強烈共鳴。在接見《肖申克的救贖》主演蒂姆·羅賓斯時,曾激動到落淚并感慨自己很喜歡這部電影。
借著電影上映25周年,北美紀念重映之機。我們今天再來探討一下,這部電影的經典之處。
基本劇情
前途無量的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殘忍槍殺了妻子以及她的情夫。由于“證據確鑿”,安迪無從辯駁,被法院判處了兩次無期徒刑,并進入肖申克監獄服刑。
剛入獄的安迪,和這座監獄顯得格格不入。獨來獨往,沉默寡言。中間被“三姐妹”盯上,也是艱難地獨自反抗。
后來通過結識獄中“老鳥”瑞德,慢慢地融入了監獄環境,也有了獄友。又通過替肖申克監獄的獄警報稅以及為典獄長洗黑錢,他在監獄中的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但湯米的入獄,打破了這種平靜。
在安迪請求典獄長為其翻案時,不僅被他無情拒絕,就連唯一的證人湯米也被他以莫須有的罪名槍殺。
失去正當途徑出獄的安迪;在服刑近二十年后,選擇了在雨夜出逃。原來在不時更換的美女海報下,藏著一條安迪為自己挖掘的求生之道。
他用雷聲作為掩護,敲破排污管,在惡臭中爬行半英里,終于在雨中擁抱了自由……
兩大重要角色暗示宗教隱喻
電影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是主角安迪,另外一個就是典獄長諾頓。這兩個人,又分別代表著囚犯與獄警兩個陣營。
從影片開頭,安迪等新人入獄,諾頓發表的講話“把信仰交給上帝,把賤命交給我”以及胸前無比醒目的十字架可以看出來,他是把自己比做肖申克監獄的上帝。
但在諾頓發表言論途中,一個犯人打岔問什么時候吃飯;他一個眼神示意過去,獄警海利就迅速對這個犯人暴力相向,瞬間就揭露了諾頓的偽上帝形象。
諾頓
與兇狠,虛偽的典獄長諾頓相對應的就是安迪,他才是這座監獄真正的上帝。
從開始的蒙冤入獄,實際也就是替世人承擔罪責。到后來在獄中,不斷向獄友傳遞希望與自由,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感化他人,也是救贖。
安迪對獄友的救贖,體現在很多方面。
首先就是通過為獄警海利報稅,為獄友們爭取到了每人三瓶啤酒。而在《圣經》中,耶穌第一次顯示神跡,也是把水變成了酒。
電影中,這段屋頂喝酒有一句很經典的瑞德旁白,那就是:“陽光灑肩頭,仿佛自由人”。安迪的啤酒,讓這些囚禁太久的犯人,重溫了快被遺忘的自由。
如果說啤酒是給獄友們物質上的享受,那么,在廣播中播放《費加羅的婚禮》就是精神上的享受。這些犯人,或許聽不懂這首歌曲,但對優美音樂的鑒賞能力卻是與生俱來。
這對在牢籠中生活很久的犯人來說,它就是他們的“福音”。
另外,還有就是建立圖書館。為獄友們,帶來了精神上的食糧。
電影的最后,偽上帝諾頓自殺,而追隨他的海利也沒有得到好歸宿。
反觀安迪,他通過隧道,逃出了監獄,只給肖申克留下來一間空牢房。這又與耶穌重生,留下的空棺木對應上了。而追隨“真上帝”的瑞德,最后也得到了真正的自由,擺脫了體制化影響。
電影細節以及獨特的旁白
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在執導這部電影之前,還是好萊塢的名不見經傳的菜鳥。后來,用5000美元(后來又歸還了,所以是免費給的)從斯蒂芬手中買到了小說版權。
弗蘭克·德拉邦特
窮盡了他所有的才華,拍攝了這部作品。
在肖申克之后,德拉邦特的其他作品平平無奇。這和國內著名的導演陳凱歌一樣,《霸王別姬》之后,就再沒有什么出色作品。
但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才會有這一部影史第一的經典。電影中,最值得人津津樂道的導演技巧就是細節。
典型的就是諾頓突擊檢查安迪牢房的那一出戲。那時候,安迪翻看《圣經》,顯示的是第一頁。這跟偷玩電腦游戲時家長卻突然跑進來,孩子立馬切換過來的電腦桌面有什么區別呢?在這里,實際就埋下了隱情伏筆。
另外,那一頁就是《出埃及記》,講述的是猶太教徒出逃埃及的故事,這又和電影劇情符合上了。
而且,這段戲中,兩個人的對話也是很有深義。當典獄長問安迪最喜歡哪一章時,安迪說的是“所以你們要警醒,你們不知家主何時到來。”這剛好和當下情景對上了。
諾頓說的是“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須得跟著生命的光”,這是他再一次強調自己“主宰”身份。
除了這段戲,電影中還有兩處細節也很出色。
一個是瑞德三次申請假釋的場景。首先是光線的變化,隨著次數增遞,光線越來越強。還有就是座位變化以及核審員變化,從單一的一邊坐到包圍式入座,核審員由清一色中老年人,到后面加入了一男一女兩個年輕成員。最后就是核審員臺詞經歷了sit 、sit down 、please sit down 的變化,借助這種細微變化,慢慢暗示了最后瑞德的假釋成功。
另外就是老布和瑞德假釋成功出獄的區別。
老布
老布出獄,鏡頭是從他正前方對過來的,這時候老布背后顯示的是肖申克監獄的鐵門。就隱喻著他雖然出獄了,但實際還是在這座監獄里,這也是為什么后面老布為什么自殺的原因。
而瑞德的鏡頭,則是直接和他的視線一樣,正對著監獄外面的田野,這也預示著瑞德最后獲得了真正的自由。
這是電影的細節。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被這么多人喜愛,離不開它獨特的旁白。
摩根·弗里曼飾演的瑞德他那富有磁性的旁白,貫穿電影始終。這樣既能給觀眾很好的觀影體驗,又能降低觀影的門檻。讓《肖申克的救贖》人人都能看懂,也人人都能接受。
而不是跟其他晦澀的經典電影一樣,如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雖然知道它很出色,但因為難懂,卻令大部分觀眾望而卻步。
電影風格和簡潔的攝影
這部電影,雖然它是監獄題材,但又和平常的監獄電影不一樣。
首先就是暴力,影片從一開始,就在不斷地消解它。每一次海利等獄警毒打囚犯,鏡頭都盡量避免正面毆打的場景。還有“三姐妹”圍攻安迪,鏡頭也是借助障礙物,來消解暴力場面。
另外就是罪犯,跟其他監獄電影中窮兇極惡的犯人不一樣,肖申克監獄里的犯人除了“三姐妹”,其他都是各有特點,且富有人性。影片中,安迪被“三姐妹”打傷住院,瑞德和獄友們為了慶賀他出院,都在勞作中為他找雕刻用的石頭。
導演通過消解暴力,以及淡化罪犯的身份。使得整部影片有了溫度,也擴大了電影的受眾面。再加上極為舒適的“大團圓”結局,這些都是電影為什么能讓這么多人喜愛的原因之一。
這部電影的攝影師是羅杰·狄金斯,提起這位攝影師,很多人都不會覺得陌生。
他曾攝影過兩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美麗心靈》《老無所依》),在2018年憑借《銀翼殺手2049》中出色的攝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攝影。
這位好萊塢攝影大師向來以簡潔的攝影風格聞名,他攝影的作品,很少出現炫技的成分,這也是為什么他獲得多次奧斯卡最佳攝影提名,卻真正只獲得一次的重要原因。
狄金斯
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狄金斯的鏡頭很簡潔,卻不簡陋。他的鏡頭語言,在如實地向觀眾交代肖申克監獄環境。如果有認真看電影,你就會發現,鏡頭語言所傳遞出來的劇情基本和電影發展的劇情是同步的,不存在延遲或是超越。
這部電影中,狄金斯的鏡頭,是完全服務于劇情以及演員的。最經典的鏡頭,莫過于屋頂喝酒那一段。這段,也是狄金斯本人最喜歡的場景。
跟隨著摩根·弗里曼的旁白節奏,電影鏡頭也隨之變動。這樣的效果,就是使整個片段顯得尤為自然,完全把觀眾帶入到了電影里。
這種過于真實的鏡頭語言,也是電影的加分項。
主題
關于電影主題,有兩個很重要的詞,那就是希望與自由。不過,自由是電影主題的表象,影片真正要傳遞的還是更為深層次的希望。
希望這一詞,電影中,最早是出自安迪。
安迪因為擅自廣播《費加羅的婚禮》,被典獄長關禁閉兩周。出來后,他就跟獄友們說有一種東西是別人奪不走的,那就是希望。
正因為有希望,所以,安迪才會堅持挖了十九年隧道,最終重獲自由。
但反觀其他獄友,因為沒有希望,在長久的監禁生涯中,逐漸被“體制化”。典型的就是老布,出獄后,因為無法適應外面生活,也無法忍受孤獨,最后選擇自殺。
肖申克監獄,禁錮的是犯人。但生活中的“肖申克監獄”,禁錮的卻是“我們”。
對于學生來講,學校是他們的肖申克監獄。對于上班族,企業是他們的肖申克監獄。還有像房貸車貸婚姻等,都可以算是肖申克監獄。也正因為如此,這部電影才會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鳴,成為大家心目中的最佳影片。
但就像主演蒂姆·羅賓遜在采訪中表達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只要懷有希望,我們都可以到達心中的“芝華塔尼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