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是在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成立于1945年的美國舊金山,是反法西斯戰爭的產物。聯合國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致力于促進各國在國際法、國際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權及實現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聯合國共有五大常任理事國,分別是中美英法俄。五大常任理事國在聯合國中具有一票否決權 ,真可謂是位高權重。
五大常任理事國
這五大常任理事國中,中美英蘇(俄)都為打敗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蘇聯是抗擊納粹德國的主力,德軍最精銳的陸軍都是蘇聯消滅來的。美國更不用說啦,以一國之力,支援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不僅獨自消滅日本海軍主力,更是組織數百萬大軍遠征歐洲。英國雖然在二戰中表現不好,但也在北非和歐洲戰場作出巨大貢獻。就算是實力最弱的中國,也以一己之力牢牢拖住日本數百萬陸軍,堅持抵抗日本十四年。這四個國家成為常任理事國,都是實至名歸。
但是法國就很神奇了,1940年5月面對納粹德國的進攻,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僅僅抵抗6個星期就被德國軍隊徹底擊潰,連首都巴黎都丟了,讓全世界都驚呆了。更離譜地是,巴黎失守后,法國政府在一戰英雄貝當的帶領下,與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投降了德國。準確地說,法國亡國了。
法國貝當元帥
后來的反法西斯戰爭,自然沒有法國什么事啦,主要是靠著中美英蘇打天下,干翻了法西斯,取得二戰的勝利。而且法國投降德國后,在德國扶持下,成立了維希政府,這個傀儡政府成了納粹德國的幫兇,在二戰中出人出力,幫助德國。但是令人奇怪地是,聯合國成立后,法國卻又成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按道理不應該啊。明明法國在二戰中都亡國了,為什么還能成為常任理事國呢?
首先,法國的底蘊深厚,軟實力很強,法國本土雖然淪陷亡國,但一些不愿意投降德國的法國政治勢力,在法國名將戴高樂的帶領下,來到英國,組成了自由法國臨時政府,號召法國人堅決和法西斯作斗爭。英國首相丘吉爾處于政治上的需要,承認了戴高樂的自由法國臨時政府。
戴高樂
戴高樂的自由法國不僅掌握法國的海外軍團和少量艦隊,更是通過不斷斡旋和艱苦經營,逐漸接管了法國在海外的廣闊殖民地。當時法國的海外殖民地面積極大,有1200萬平方公里,整個北非和西非都是法國的殖民地。所以戴高樂的自由法國從領土面積上來說,僅次于英國和蘇聯,位居世界第三,這些就是法國的本錢,是反法西斯同盟不可不考慮的。
二戰時期,北非也是德意法西斯重點進攻的地區,是反法西斯同盟不得不守,不得不爭的地方。而法國在北非經營數百年,勢力滲透到北非的方方面,是北非地地道道的地頭蛇,對盟軍在北非打敗納粹德國幫助很大。而且戴高樂手下仍然有數十萬法國非洲軍團,一直在北非抵抗法西斯,是反法西斯聯盟不可或缺的一員。
而且法國一直是歐洲頂級強國,數百年來一直領袖歐洲大陸,而且法國的工業、科技、教育都發達無比,底蘊極其深厚。法國本土雖然淪陷,但這些國家軟實力尚在,并未被戰爭摧毀。一旦法國復國成功,其重新崛起是必然的事情,未來的世界格局不可能少了法國。后來的事實確實如此,二戰以后,法國在戴高樂的領導下,迅速復興,再次崛起為歐洲強國,成了歐盟的領袖。
二戰美英蘇三巨頭
其次,英美蘇三國博弈的結果。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英美蘇三國領導人就明白聯合國必將是未來國際政治博弈的重要平臺,為了保證本國利益和話語權,必須提前布局,其中常任理事國就是最重要的博弈對象。
對于英國首相丘吉爾來說,大英帝國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損失慘重,無論是軍力還是國力都無法同美蘇兩國抗衡。但是丘吉爾心比天高,不愿意低下日不落帝國高貴的頭顱,給以前的殖民地美國當小弟,他一直想謀求和美蘇一樣的話語權。無奈實力不如人,只能尋求和其他國家聯合。
法國就是英國最好的聯合對象,一方面英法擁有深厚的傳統友誼,兩次世界大戰,一直是并肩作戰,就連戴高樂的自由法國也是英國扶持的。另一方面英法兩國在海外都有廣闊殖民地,都不愿意殖民地獨立,這一點和美蘇兩國有根本利益沖突。最關鍵是法國在二戰中亡國,實力遠不如英國,英國可以主導這個組合。
丘吉爾
而且一旦英法聯合,必然可以團結所有歐洲國家,使得歐洲各國凝聚在英法周圍,這將是任何國家都無法忽視的政治勢力。所以丘吉爾才會在聯合國成立時,強烈支持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希望戰后英法聯合起來,制衡美蘇,確保英國的利益。
而對于美國總統羅斯福來說,戰后美國最大的敵人是蘇聯。而法國是資本主義國家,無論怎么發展和變化,都不可能倒向蘇聯陣營。而且法國數百年來,一直是歐洲的領袖,是資本主義世界重要一員,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其實是增加一份打壓紅色蘇聯的力量。
而且羅斯福從遏制蘇聯戰后勢力擴張角度考慮的,蘇聯通過反法西斯戰爭,讓自己的勢力在歐洲獲得極大擴張,不僅染紅了東歐,連半個德國也成了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是小半個歐洲都成了共產主義的天下。美國雖然強大,卻遠在美洲,美國需要一個歐洲強國來帶領歐洲遏制蘇聯在歐洲的擴張。偏居于海島上的英國,戰敗被清算的德國,不靠譜的意大利都不可能,只有法國這個歐洲大陸傳統強國,才能承擔這個重任。所以美國才會同意英國的提議,讓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
羅斯福總統
同時羅斯福還考慮到歐洲強國平衡問題,歐洲四大傳統強國,俄國已經成了過去,變成了社會主義蘇聯;法國因為二戰亡國,實力大損;德國因為納粹侵略戰爭,被肢解和清算。四大強國只有英國實力尚存,如果法國不能成為常任理事國,那么英國就是歐洲唯一的常任理事國。再加上英國在歐洲大陸的傳統影響力,英國必將成為歐洲資本主義世界的唯一領袖,這種政治格局顯然不利于美國。所以羅斯福同意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讓法國取得和英國同樣的話語權,這樣歐洲仍然是兩強并列,有利于美國掌控。
而蘇聯領袖斯大林之所以不反對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是因為斯大林認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中英國是美國的鐵桿小弟,蔣介石的國民政府是美國的附庸,唯美國馬首是瞻,中英兩國都是美國一派。這樣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中就以一國對抗中美英三國,這樣的政治格局明顯對蘇聯不利。斯大林一直在思考如何破局,最后發現法國是唯一可能幫助蘇聯打破局面的勢力。
斯大林
斯大林為什么會如此判斷呢?一方面是因為法國領導人戴高樂素來作風強勢,堅持獨立自主的軍事與外交政策,不愿意跟從美國,更不愿意讓法國附屬于美國;戴高樂經常在公開場合表示,法國是獨立的法國,歐洲是自由的歐洲,絕不是任何勢力的附庸,針對美國的意思明確無比,戴高樂一直不滿美國干涉歐洲事務。一旦法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反而會打破英美掌控資本主義世界的局面,讓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有利于蘇聯。
另一方面當時法國共產黨的實力是非常強大的,是法國第二大政治勢力。斯大林認為法國共產黨的強大,可能會讓未來法國出現對蘇聯友好的政策,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會讓蘇聯在聯合國中取得更高的話語權。并且就當時法國的實際情況來說,法國的國內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縱然法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后實行反蘇政策,短時間之內對蘇聯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威脅,這顯然是一樁利大于弊的買賣。
法國總統戴高樂
至于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在這件事上更是完全沒有話語權,我們能夠以微弱國力取得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已經是燒高香了,根本不會在意法國問題。而且國際博弈,以國力為先,英美蘇三大巨頭根本不會在意中國在這件事情上的看法。
就這樣法國憑借自己深厚的底蘊,利用英美蘇三國相互制衡,相互博弈的機會,不僅神奇地扭轉了因二戰戰敗投降帶來的不利局面,更一躍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為戰后法重新崛起,重新領袖歐洲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