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都是同一個老師教,別人家孩子就能考第一,自家孩子成績總差強人意?”
“明明智商都差不多,怎么別人家孩子就越學越有勁,自家孩子就非得靠家長逼著、催著才肯學習?”
每次看到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想起一部泰國公益短片:《豆芽引發的夢想》,這是根據一則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短片中的女孩出身貧苦家庭,在菜市場賣菜的媽媽用自己的育兒方法,把孩子培養成博士,很值得我們借鑒。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這位母親的教育方式。
短片中,小女孩Ju陪媽媽在菜市場賣菜,她們的攤子生意一直慘淡,母女倆過著清貧的生活。一天她看到隔壁賣豆芽攤位的生意很好,便提議媽媽:“我們也能種些豆芽賣嗎?”
如果是普通父母,可能會說“種豆芽干什么,我又不會種。”又或者會說“家里沒錢種豆芽。”
Ju的媽媽毫不猶豫的說:“我們試試”,雖然她們根本不會種豆芽。
于是,她們找來了籃子鋪好土,撒上了綠豆芽,放在家里的陽臺上開始第一次嘗試。
很可惜,豆芽枯死了,Ju和媽媽非常傷心。
如果是普通父母,陪孩子探索的耐心可能已經因為第一次失敗就到頭了,會告訴孩子:“你看,我們根本就不會種豆芽,家里也沒閑錢折騰了。”
但Ju的媽媽面對失敗的反應是微笑地鼓勵Ju:“沒關系,我們再試。”
第二次,她們找來了一本介紹種植的書,想搞明白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這時候,短片交待了這位媽媽的學歷。原來媽媽四年級就離開了學校,認識的字并不多,但是她知道,遇到不明白的問題,要從書中找找答案。于是Ju就念給媽媽聽,然后再一起嘗試。
找到了改進種豆芽的方法后,小女孩興致勃勃地問媽媽:“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的回答信心十足,她說:“我們試試。”
但這次,豆芽仍然枯死了。經歷了接二連三的失敗之后,家中積蓄所剩無幾,媽媽依然鼓勵女孩繼續嘗試和探索。他們終于找出了失敗的原因:由于她們的生活原因,倆人做不到按時澆水。
Ju的媽媽雖然沒怎么讀過書,但是她遇到問題不放棄,善于想辦法。她從漏雨的天花板得到了靈感,制作了一個自動澆水裝置,給豆芽供水。
就這樣,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這位母親總是用“我們試試”來鼓勵Ju。最后,他們終于成功種出了豆芽。
短片里,小女孩Ju在獨白中說:“媽媽說的‘我們試試’就像一劑神奇的養料,滋養著我的好奇心,讓我的知識之樹成長得無比繁茂。”
Ju看到豆芽長出的樣子欣喜若狂,媽媽看到開心的Ju,還不忘鼓勵的問道“我們要不要試試種點別的?”
此時,Ju已經受到母親的影響,學到了這種從不氣餒的做事方式,對媽媽說“我們試試!”
因為有媽媽的鼓勵和陪伴,Ju一直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把這種勇敢嘗試不怕失敗的精神帶到學習中去,因為她在失敗中也能學到知識。
如今,這個種豆芽的小女孩已經順利獲得生物學博士學位,并拿到了Sarnrak project獎學金,在瑞典從事研究工作,同時她也是大學科學系的教師。
一個連小學都沒有畢業的媽媽,無法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卻培養出一個博士女兒,可以說,女兒的成就離不開媽媽的言傳身教。
一句簡單的“我們試試”,這4個字,包含的是媽媽對孩子好奇心的呵護,是孩子探究精神的啟蒙。
從這部短片中我們看出,Ju的媽媽雖然沒讀過多少書,但她明白一件事:比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能力。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比金錢的投入更重要。
在這一點,孫儷就做得很好。她在陪伴孩子探索的路上,從不缺席。
為了讓孩子們弄明白豆芽是怎么長的,孫儷就自發豆苗,帶著孩子一起經歷豆芽整個的生長過程。還發微博說,豆苗漲勢驚人,已經吃了好幾頓了!還想試試其他種類的豆芽。
等等和小花想看雞蛋能不能孵出小雞,孫儷為了滿足他倆的好奇心,便準備了孵化器,和孩子們一起觀察和探索小雞出生的過程。
沒想到真的孵出了小雞仔!孫儷還記錄小雞的孵化過程,兩個孩子非常的開心。
“媽媽,雞蛋能不能孵出小雞?”大概100個孩子里有90個孩子問過這個問題吧。可是又有幾個家長能不怕麻煩地回答:“我們試試”?
在孫儷的身上,我看到了泰國公益短片中那個媽媽的影子。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他們都是能花心思陪伴孩子探索。孩子們不僅感受到生活本身的樂趣,也在實踐中上了一堂最接地氣的自科學啟蒙課。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孩子提出的問題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認識周圍的東西也就愈多,在學校中越聰明,眼睛愈明,記憶力愈敏銳。要培養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給他思考。”
當孩子向父母發出疑問時,說明孩子對周圍事物有足夠的好奇心了。好奇心是人類的一種天性,也是興趣的源動力,更是孩子求知、探索、創新的動力。世界很奇妙,對他們充滿了吸引力。
牛頓對樹上掉落的蘋果產生了好奇,發現了萬有引力;
萊特兄弟因為對飛行產生好奇,發明了飛機;
伽利略看搖晃的吊燈出了神,因好奇去研究,發現了單擺;
瓦特看見燒水壺上的熱氣感到好奇,最后改良了蒸汽機。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我沒有別的才能,只喜歡尋根究底地追問問題罷了。”
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寶貴,當他們向你發問時,如果能得到正面的回答,就會鼓勵他們保持繼續探索未知的動力。但如果面對孩子的提問,你因為沒有辦法快速告訴他而選擇避而不答,一旦孩子多次發問沒有回應,就不會再提問了。
我們不一定要求孩子成為牛頓、伽利略、愛因斯坦,但好奇心是一顆種子,當它發芽的時候,誰又能說孩子不能成為下一個牛頓呢?
如何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 欣賞孩子提出的“傻”問題,鼓勵孩子多提問。
· 不直接說出答案,給孩子提示去探索。
· 在保護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無條件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用科普繪本、科學雜志、科學實驗等方式,激發孩子好奇心和創造力,從中獲取知識。
浙江省教育廳在一項調查中發現,科普類書的閱讀對孩子的學習成績影響位列第一。
前段時間給孩子選書,發現了一套非常棒的科學百科啟蒙繪本,今天想推薦給大家~
它是由中國科技館館長主編,參照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大綱編寫, 涉及天文地理植物氣象人文社科眾多領域的科學啟蒙讀物——《我的大科學》。適合3~9歲孩子!
這套書分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輯,共12冊。9大主題,帶領孩子探索不一樣的世界。2000多個知識點,非常適合給孩子做科普入門,對積累知識、開闊眼界很有幫助。
先簡單和大家說說這套書的特點:
1、由中國科技館館長、中國權威科普專家王渝生教授主編。
2、單冊不同科學內容有來自北京天文館、北京師范大學等相關權威專家撰寫。
3、參照小學科學課綱設計編寫,超2000個知識點,含金量超高。
4、國際百科繪本水準,插畫由多名國際優秀畫手精心繪制。
5、內容講解有趣,科學不再枯燥!方便孩子記憶。
給孩子的科普圖書,我一直很注重書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這套書的編寫團隊大有來頭。
主編王渝生,是中國科學院博士,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副所長,中國科技館原館長,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每一分冊的作者都是相應領域的權威專家。
例如《哇,太空》的作者來自北京天文館,馬勁老師,譯著《DK星空百科》。
《勇敢者大冒險》,作者是世界第一位七大洲單人不間斷環球主題考察旅行者,到過全球70多個國家。
《和爸媽游中國》的作者黃宇,現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正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這樣實力的作者團隊,可見本書在專業性、權威性上,都要遠勝一般讀物。
《哇,太空》這一冊,有從地球到月球,從太陽系到八大行星,從銀河系到河外星系等系統化的科普知識,又說到了黑洞之謎、超級航天器、太空生活等有趣的話題。
《天氣有預報》這冊書,講孩子眼中的天文氣象知識,看地球上天氣的變化。有風雨雷電等常見氣象,還有龍卷風、沙塵暴、熱帶雨林、沙漠等一系列地理知識。
《和爸媽游中國》,講述了34個中國省份的奇趣魅力,地域文化、風情建筑、特色美食都盡在其中。
《城市的運轉》一書包含17個場景,為孩子全面展現生活中的小秘密。比如下圖的“自來水的環城之旅”,向孩子揭秘了當他擰開水龍頭時,流下的第一滴水經歷了什么樣的“旅途”。
傳統節日都有什么傳說,又要怎么過?看《過節啦》這一本,感悟中華文化之美。
《勇敢說出我不要》這一本,關注的是校園安全問題,教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這套書也花心思做了很多小設計。
例如,在《和爸媽游中國》里面設計了特色專題頁,講述地域文化、特色美食、風情建筑、國寶文物等精彩內容。
《過節啦》每個傳統節日都配有一首經典古詩詞,幫孩子積累好詞句。
書中的趣味小貼士,幫助孩子拓展知識點,教會孩子生活的小技巧。
在《勇敢說出我不要》這本書中,有制作信息卡的互動小環節,教會孩子記住報警電話,父母電話,以及家庭住址。
整套書看下來,孩子們的知識面會蹭蹭蹭大幅提升,不僅滿足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能為以后整個小學階段的科學課打下很好的基礎!
求知欲與熱愛科學的精神是孩子學習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素質。一本能讓孩子愛讀的好書,會激發他們對科學知識越發產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