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泱泱華夏五千年歷史,造就了多彩多樣的文化,長時間的沉淀讓一些道理逐漸的演變成了言簡意賅的一句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俗語。一般人們在講這句話都會帶上,俗話說的好,然后就是一句小短語,這種小短語除了具備一種詼諧通俗的特點之外,還蘊藏著深刻的哲理。
老祖宗說得好 “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 ,說的什么意思?為什么鞋子比棺材還讓人感到害怕呢?
從語言的表達上來看,“試人棺”其實也并不是多么受人歡迎的事情,因為它在和寧可搭配。從這句話上來理解就是比“試人的鞋子”要好一點。
記得小時候,村里的老人,一般過了60歲之后,每家都會放著一口大棺材。然后準備著等自己百年之后使用,每年都要重新晾曬,噴漆維護。當棺材才被做好之后,一般會選一個與老人身材相當?shù)娜巳ピ囈辉嚧笮。遣皇菍挸ǎ芍遣皇鞘娣?
基本上是和現(xiàn)在的酒店試睡員差不多的意思,一般都會選比老人年輕的人,不會選比老人年紀大的。因為這個棺材雖然與棺材同音,但是畢竟沒事往里面躺一躺誰也不愿意去。那么為什么選年輕的呢?一是年輕的手腳靈活,而且頭腦清晰,試完了描繪講述,并且不容易發(fā)生危險。假設(shè)一個比老人歲數(shù)還大的人,萬一躺進去走了,這不就尷尬了嗎。因此這種事一般選年輕的人來“試棺材”。
年輕人來試除了能沾上官、財這兩字的諧音之外,還有一種能和老人一樣活大年紀的美好希望。古代人的壽命都沒有那么長,一般年過花甲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年輕人躺一躺老人的棺材,也希望著自己能和老人一樣長壽,因此試棺材這種事情還是被人很容易接受的。
這個事在古人看來,比躺在別人的棺材里面還要可怕,為什么呢?在我看來這事感覺容易的多。但為何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事情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呢?
小編看來,鞋子在中國古代社會的代表有很大的關(guān)系,包括現(xiàn)在也是,一般不會穿別人的鞋子,也不會借自己的鞋子給別人穿。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鞋子講究一個合腳,自己的左右腳都不一樣,何況讓別人試呢?別人根本也試不出來什么結(jié)果的。
鞋子屬于私人物品,對于古代女性來說,這屬于貼身物品,一雙繡花鞋是可以拿來送給心上人的,豈能讓別人試好壞。
避免“第三者插足”,美好的婚姻與愛情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都是人們所期盼的,如果鞋子被別人試了,這不就相當于別人的腳放在自己的鞋里了,也就是“第三者插足”,這事放在愛情與婚姻中是一個十足的大事。
從現(xiàn)在科學的角度上來講,腳上容易沾染一些細菌還有一些不好的味道,別人的新鞋子被其他人試過了擔心被污染。如果是舊鞋子,試穿的人又會心生芥蒂,因此“莫試人鞋”就被傳了下來。在這句話出來之前,必然有人這么干過,從而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糾紛,一次這句話就成為了一句經(jīng)典為人廣為傳頌。
小編的解釋是針對這對俗語本身來說的,但是更寬泛的說法應(yīng)該是這么理解的。鞋子一般指的是人的私密物品,泛指個人的私事。“試鞋”可以喻指干預(yù)別人的私事,因此這種事做起來就容易招人厭惡,費力不討好。
棺材是人死后的歸屬,如果能替將要去世的人做事,相當于行善積德了。“試棺”可以說是助人為樂。從這兩種喻指上來看,可能從宏觀的角度更容易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