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年1月,江蘇嘉定縣一個儒醫兼商人的家庭出生了一個男嬰,取名為張君勱,張君勱6歲時上了學堂,讀書非常用功,悟性過人;12歲時奉母命考入了上海江南制造局廣方言館。
第二年,張君勱的妹妹張幼儀出生了,張君勱看著小小的妹妹,很是喜愛,當時大戶人家還興裹小腳,張幼儀3歲時,母親也準備了裹腳布,給張幼儀裹小腳。
裹小腳是一個陋習,對人的腳部傷害很大,過程也是非常痛苦的,懵懂、不諳世事的張幼儀被裹腳布弄疼后也是哇哇大哭,委屈地喊疼,母親就對張幼儀說:“現在不裹,以后就會嫁不出去。”
一旁的張君勱看到妹妹哭后感到非常心疼,正打算勸母親,聽到母親這么說后,就說道:“不裹了,嫁不出哥哥養。”母親本來也不忍心女兒這么痛苦,見兒子又站出來阻止,因此也就沒辦法再裹下去了。
但舊式家庭成長的女子有很多管束,除了裹小腳,還沒有去學校學習的機會,因此許多舊式家庭長大的女子并不識字,不過張君勱非常關注妹妹張幼儀的成長,張幼儀12歲時,江蘇都督在蘇州創辦了“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于是張君勱又將妹妹送入了該學校學習。
不過在張幼儀15歲,她的四哥張嘉璈當時正給時任浙江都督的朱瑞當秘書,在巡視學校時看到了才華橫溢的徐志摩,因此有意讓妹妹張幼儀嫁給徐志摩,后來又了解到徐家是江南富商,也是門當戶對。
在當時很多人看來,徐志摩確實是位良配,此時張君勱也已是政界風云人物,得知家里正在安排妹妹張幼儀的婚事后,便也是親自為妹妹提親,而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也很是樂意兩家結為親家,然后徐志摩將張幼儀娶回了家。
1918年,張幼儀生下了長子徐積鍇(阿歡),但不久后徐志摩就留洋去了,對家中的妻兒不管不顧,2年后張君勱得知了妹妹的處境,因此寫信給徐志摩,徐志摩便不耐煩的將張幼儀接到了身邊。
雖然徐志摩有才華,但他并沒有善待張幼儀,張幼儀懷上第二個兒子時,徐志摩正瘋狂追求林徽因,還因此向已有兩個月身孕的張幼儀提出了離婚。
原本張幼儀對徐志摩是有些期待,但長久被自己的丈夫冷落,被丈夫背叛,張幼儀心如死灰,便同意了離婚,不過徐志摩對張幼儀母子并沒有做什么安排,那么肚中的胎兒又該怎么辦?
好在張幼儀也是有可以依靠的人,她寫信給了哥哥張君勱,張君勱回信道:“萬勿打胎,兄愿收養。拋卻諸事,前來巴黎。”
1922年張幼儀生下了次子彼得,后與徐志摩在柏林簽字離婚,離婚后,張幼儀就去了巴黎投靠張君勱,之后又跟著張君勱到了德國,并且進入了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開始了自己的新人生。
民國第一好哥哥,妹妹裹腳傷心痛哭,哥哥:不裹了,嫁不出哥哥養
歡迎關注我,每日精彩更新不停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