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這才是心理學》讀書筆記
九州君子好人
>《文件夾1》
2021.04.10
關注
作者
: [加拿大] 基思·斯坦諾維奇
出版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副標題:
看穿偽科學的批判性思維
原作名: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11th edition
譯者
:
竇東徽 / 劉肖岑
在浩如煙海、良莠不齊的心理學信息面前,如何撥除迷霧,去偽存真,成為一個明智的心理學信息的消費者?《這才是心理學》教給你科學實用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將真正的心理學研究從偽心理學中區分出來,告訴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學。
第
1
章 心理學充滿生機
01| 定義科學的三個特征
為了理解什么是心理學
,
我們必須理解什么是科學。或許我們可以從
“
什么不是科學
”
入手。首先
,
科學并不是由研究的主題來定義的。對宇宙萬物任何方面的研究都可以發展成一門科學。科學也不能按照是否使用儀器和實驗設備來定義。
確切地說
,
科學是一種思考和觀察宇宙萬物以便深入理解其運行機制的方法
。定義科學的三個重要且相互關聯的特征
:
系統實證主義的運用
;
公共知識的產生
;
對
可解決問題的細查。
1.系統的實證主義
“
實證主義
”(empiricism)
一詞
的意思是
“
依靠觀察的做法
”
。
科學家通過檢驗來認識世界。然而
,
純粹、單一的實證主義還不夠。
科學觀察之所以被稱為
“
系統的
”,
是因為它的結構化使得觀察的結果能夠揭示自然世界一些
潛在的本質
。
科學觀察通常是理論驅動的
;
它們檢驗對世界本質的不同解釋
。它們是結構化的
,
因此
,
根據觀察的結果
,
一些理論得到支持
,
而另一些則被拒絕。
2.可公開驗證的知識
:
可重復性和同行評審
一項發現如果想在科學領域引起關注
,
就必須以這樣一種方式提交給科學共同體
,
即能夠
讓其他科學家嘗試相同實驗并獲得相同結果。
在科學中
,
沒有一個研究者是一座孤島。每個研究者都與科學共同體及其知識庫相聯系。正是這種相互聯系使科學得以發展和累積。研究者不斷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探索
,
力求超越已知。這一過程的前提便是
,
先前知識的陳述方式使任何研究者都能以之為基礎來進行探索。
可公開驗證的知識
,
是指那些以一種可被科學共同體中的任何人重復、批評或擴展的方式提交的研究結果。
面對合法性不確定的科學論斷時
,
公眾可使用的一個行之有效的鐵的標準就是問這樣一個問題
:
這些發現是否在使用某種同行評審程序的公認科學期刊上發表過
?
同行評審
(peer review,
也譯作
“
同行評議
”)
是指每一篇投到學術期刊的文章都要經過數位科學家的評審
,
評審者將批評意見提交給編輯。并非所有同行評審的科學期刊上的信息都一定是正確的
,
但至少它已達到了同行批評和審查的標準。同行評審只是一個最低標準
,
而不是嚴格的標準。
3.可實證解決的問題
:
科學家對可檢驗理論的探求
科學處理的是可解決的、可具體指明的問題。這意味著
,
就其類型來說
,
科學家們所研究的問題
,
有可能通過現有的實證方法得到解答。如果用當前所掌握的實證方法
,
某個問題無法解決或某個理論不可檢驗
,
那么科學家們就不會對它展開研究。
?“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
“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都
不是一個實證問題
,
因此不屬于科學領域。
科學的進步是這樣一個過程
:
提出理論去解釋世界中的特定現象
,
根據這些理論做出預測
,
實證地檢驗這些預測
,
基于檢驗的結果對理論進行修正。這個順序通常可以描述為
:
理論
→
預測
→
檢驗
→
理論修正。因此
,
科學家所說的
“
可解決的問題
”
通常指的是
“
可檢驗的理論
”
。
什么樣的理論才算是
“
可檢驗的
”
呢
?
這一理論必須與自然界中可觀察的事件有一定的關聯
。可檢驗性標準通常被稱為可證偽性標準
, ???
只有以下兩點能證明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其一
,
心理學研究采用科學方法來探究人類及動物的所有行為
;
其二
,
從這些知識中發展而來的實際應用是以科學為基礎的。
心理學
涉及人類行為和意識的不同形式
,
可以用來解釋、預測和控制人類的行為。
現代心理學有一個統一的特征
:
用科學的方法尋求對行為的理解
。
一個理論要被認為是科學的
,
其理論和行為數據之間的聯系必須滿足一些最低限度的要求。弗洛伊德的理論不符合這些標準。簡而言之
,
弗洛伊德根據他得到的數據
(
個案研究和內省
)
建立了一套精細的理論
,
但這些數據并不足以支撐此理論。他專注于構建復雜的理論構架
,
但并沒有像許多現代心理學家那樣
,
保證這些理論建立在可靠的、可重復的行為關系數據的基礎之上。
02|
心理學和世俗智慧
:“
常識
”
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套解釋行為的內隱模型
,
這些模型影響我們的人際交往以及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
當我們覺得需要對行為作出解釋時
,
往往搬出一些關于人類行為的普遍原理、說教和老話。這些常識和世俗智慧存在一個問題
,
即它們之中有不少是自相矛盾的
,
因此也是不可證偽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
,
許多常見的關于行為的文化信念在接受實證檢驗后
,
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
許多人相信
“
我們每個人都有只屬于自己的聰明才智
”,
而這一信念并沒有得到關于智力本質的實際研究的支持。還有人認為快速閱讀是可行的
(
即閱讀速度是正常速度的數倍
,
且理解幾乎沒有損失
)
。但事實并非如此。
小結:
1. 科學方法并不是指一套嚴格的規則
,
它是由一些非常普遍的原則所界定的。最重要的三條是
:(1)
科學采用系統的實證主義方法
; (2)
它以獲取可公開驗證的知識為目標
;(3)
它尋求的是可實證解決的問題并進而發展出可檢驗的理論
2. 心理學經常和所謂的世俗智慧相沖突。
第
2
章 可證偽性
:
如何打敗頭腦中的小精靈
01| 可證偽性對科學理論的重要性
科學只研究可解決的問題。科學家們所說的
“
可解決的問題
”
通常是指
“
可檢驗的理論
”
。科學家要確認某個理論是可檢驗的
,
采取的方法就是確保該理論是可證偽的
,
也就是說
,
理論對自然界中的真實事件有意義。
科學理論的表述必須總是遵循這樣的原則
:
從中得出的預測有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
。
因此
,
對與某理論相關的新證據進行評價的方法
,
必須始終具有使數據證偽該理論的可能性。這項原則通常被稱為
“
可證偽性標準
” ???。
可證偽性標準申明
,
要使一個理論有用
,
它所做出的預測必須是具體的。也可以說
,
理論必須擔點風險
,
它在告訴我們哪些事情會發生的同時
,
必須指出哪些事情不會發生。
如果不會發生的事情確實發生了
,
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明確的信號
,
即這個理論有問題
:
它可能需要被修正
,
或者我們需要去尋找一個全新的理論。
一個成功的理論并不是那種可以解釋所有可能結果的理論
,
因為這樣的理論本身就喪失了任何預測能力。
生物學家斯圖爾特
·
法爾斯坦說
,
我們應該對科學有信心
,
不是因為它永遠正確
,
而是因為我們有可能證明它是錯誤的。
科學家所說的理論
,
并不是指未經驗證的猜想,這些理論都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被證實了
,
沒有做出太多與現有數據相矛盾的預測。它們并非純粹的猜想和直覺。
基于自然選擇的進化論不是外行人所理解的
“
理論
”,
它是科學意義上的理論
,
是由大量的各種數據支持的概念結構。它不只是猜想
,
也不等同于其他任何猜想。相反
,
它與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緊密相聯
,
這些學科包括地質學、物理學、化學以及生物學的所有分支。
好的理論做出的預測
,
會讓理論有可能被證偽。壞的理論則不會以這種方式把自己置于危險之中
,
它們做出的預測是如此籠統
,
以至于它們幾乎注定是正確的
(
例如
,
下一個來敲我的門的人會不到
100
歲
),
或者這些預測會采用一種能完全免于被證偽的措辭方式
。
事實上
,
當一種理論過度自我保護以免于被證偽時
,
它就根本不再被認為是科學的了。哲學家卡爾
·
波普爾如此強調可證偽性原則的重要性
,
正是為了界定區分科學和非科學的標準。
02|并非所有的證實都等價
可證偽性原則意味著一個理論被證實的次數并不是關鍵因素。原因在于
,
并非所有的證實都是等價的。證實令人信服的程度
,
取決于預測本身所冒的被否定的風險。對一個非常具體的、可能被證偽的預測
(
例如
,
一位女士
,30
歲
,
身高
157
厘米
,
左手拿書和挎包
,
用右手敲門
)
的證實
,
比對
20
個實質上不可證偽的預測
(
例如
,
敲門的是一個不到
100
歲的人
)
的證實具有更強的說服力。
因此
,
我們必須不僅關注證實性證據的數量
,
更要關注證實例證的質量。
03|可證偽性與世俗智慧
心理學的目標是對各種行為理論進行實證檢驗
,
以排除其中一些理論。
心理學并不追求那類事后能解釋一切
,
但事先無法做出任何預測的解釋系統所帶來的安逸感。心理學也不接受那些永遠不需改變、代代相傳的世俗智慧體系。
科學尋求概念上的改變。科學家試圖描繪世界的真實面貌
,
而非我們原有信念所認為的世界該有的面貌。
04| 承認錯誤的自由
可證偽性原則最具解放意義和最有用的一個啟示是
,
在科學上犯錯并不是罪過。
當數據與理論不符時
,
通過對理論不斷進行修正
,
科學家們最終共同構建起能更好地反映世界本質的理論。
物學家斯圖爾特
·
法爾斯坦寫道
,
人們通常列出的科學的支柱
——
如理性、事實、真相、實驗、客觀性
——
常常都缺少一個關鍵的支柱。法爾斯坦認為
,
我們經常忘記的支柱是失敗。
法爾斯坦所說的失敗
,
是能讓我們從中學到東西的錯誤。
事實上
,
如果我們能在個人層面上使用可證偽性原則
,
我們日常生活的質量可能會大為改善。
如果我們能夠明白
,
當我們的信念與世界中的證據相沖突時
,
我們最好是調整信念而不是否認證據和堅持有問題的想法
,
那么我們的社會和個人問題就會少得多。
在生活的其他領域
,
自我中心偏見占據了主導地位。自我中心偏見是一種行為傾向
,
該傾向使得人們以一種偏向于自身原有信念、觀點和態度的方式來評估證據、提出證據和檢驗假設
。
梅達沃說
:“
一個假設被確信為真的程度
,
與該假設是否為真無關。
在科學的進程中犯錯是正常的
,
對于科學進步來說
,
真正的危險是人類有一種固有的傾向
,
即避免讓我們的信念暴露在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情境之中。
05|想法不值錢
想法不值錢。更準確地說
,
某些類型的想法不值錢。生物學家和科學作家史蒂芬
·
古爾德對此是這樣闡述的
: ???
他們提出了一種革命性的理論
,
該理論將拓展科學的邊界。
這些理論全都是對最深刻的終極問題的推測
——
生命的本質是什么
?
宇宙的起源
?
時間的起點
?
但是
,
這些想法不值錢。
但真正的科學家不這樣做
,
因為我們想不出驗證它們的方法
,
以決定它們是否正確。從原則上來說
,
一個看似吸引人但無法被證實或證偽的想法
,
對科學來說又有什么價值呢
? ???
科學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
,
但是這種創造性需要讓概念結構與實證數據相符。
06|科學中的錯誤
:
逼近真理
解釋可證偽性原則的過程中
,
我們概述了一個簡單的科學進步模型。首先提出理論
,
從中推導出假設
,
然后使用各種技術來對假設進行檢驗。如果假設被實驗證實
,
該理論就得到了某種程度的確證。如果假設被實驗證偽
,
就必須對理論做出某種改變
,
或者以一個新的理論來取代。
科學家只對那些處于已知邊緣的自然現象感興趣。對于確定無疑的事實
,
他們不感興趣。
為了推動知識的進步
,
科學家們必須身處已知的前沿。當然
,
這正是事情不確定的地方。但科學正是通過試圖減少知識極限的不確定性而進步的。
新理論必須能夠解釋舊理論能解釋的全部事實
,
再加上舊理論不能解釋的新事實。
小結:
1. 科學家所說的可解決的問題
,
通常指的是可檢驗的理論。可檢驗的理論在科學上的定義是非常明確的
:
它意味著該理論有可能被證偽。如果一個理論不可證偽
,
那么它對自然界中的實際事件就沒有任何意義
,
因此是無用的。
2. 好的理論能夠做出具體的預測
,
而且具有高度的可證偽性。可證偽性原則的一個含義就是
,
并非所有對理論的驗證都具有同樣的價值。可證偽性越強、預測越具體的理論在得到證實之后
,
越受科學家的青睞。即使預測沒有得到證實
(
比如它們被證偽了
),
這種證偽對于理論的發展也是有用的。一個被證偽的預測說明
,
原有理論要么應當被拋棄
,
要么需要加以修改以解釋不數據模式的差異。
第
3
章 操作主義和本質主義
科學的獨特優勢不在于它是一個不會犯錯的過程
,
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消除錯誤的方法
,
這些錯誤是我們知識庫的一部分。同時
,
那些完美或絕對知識的說法往往會扼殺對知識的探索。因為自由而開放地探索知識是科學活動的一個前提
,
科學家們總是對已經找到終極答案的說法持懷疑態度。
01| 為什么科學家不是本質主義者
本質主義認為
,
只有從內在本質或者本質屬性的角度對現象做出終極解釋的理論
,
才算得上是好的科學理論。
這些'
終極問題
’
包括
:
萬物是從何開始的
?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什么
?
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 ???
科學不去回答這種本質主義問題
,
而是靠對概念進行操作性定義得以進步的。
本質主義者態度的一個常見跡象是
:
在開始探求知識之前
,
過分關注術語或概念的定義。
在科學領域中
,
確定某個概念的意義是在與該術語有關的現象得到廣泛的研究之后
,
而非研究之前。
科學家的目的是解釋現象
,
而非對措詞進行分析。在所有的學科中
,
進步的關鍵都在于放棄本質主義而接受操作主義。
02| 操作主義者將概念和可觀測事件聯系在一起
操作主義就是這樣一種思想
:
科學理論的概念必須以某種方式建立在可觀察事件的基礎之上
,
或與之相關聯
,
而這些可觀察事件是可以被測量的。
將某個概念與一個可觀察事件相聯系
,
會使這個概念公開化。操作性定義將這個概念從特定個體的感覺和直覺中分離出來
,
并允許任何能夠實施可測量操作的人對其進行檢驗。
例如
,
把
“
饑餓
”
這個概念定義為
“
我胃里的啃咬感
”
就不是一個操作性定義
,
因為它與
“
啃咬感
”
這種個人體驗相聯系
,
因此不能被其他觀察者感知到。相比之下
,
包含可測量的食物剝奪時間或一些生理指標
(
如血糖水平
)
的定義是操作性的
,
因為它們包含了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的可觀察的測量。
03| 信度和效度
一個概念的操作性定義必須同時具備信度和效度才會有用。
信度是指測量工具的一致性
——
如果你對同一概念進行多次測評
,
是否能夠得到相同的測量結果。
如果在同一周的周一、周三和周五
,
我們用同一個
IQ
測驗的不同形式測量同一個人的智力
,
得到的分數分別是
110
、
109
、
110,
我們會說這個
IQ
測驗是非常可信的。相反
,
如果三次測驗的分數分別是
89
、
130
和
105,
那么我們就會說這個
IQ
測驗似乎信度不高。
信度是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一個概念的好的操作性定義還必須是這個概念的有效衡量指標。
“
結構效度
”
這個術
語是
指一個測量工具
(
操作性定義
)
是否測量了它本應測量的內容。
假設你想測測自己的智力
,
測試者讓你伸出腳
,
放到一個像鞋碼器的測量儀器里
,
然后測試者給出一個讀數。當然
,
你會認為這是一個笑話。
04| 直接和間接的操作性定義
概念與可觀測的操作之間的聯系
,
在直接或間接的程度上有很大差異。很少有科學概念幾乎完全是通過真實世界中可觀測的操作來定義的。
大部分概念的定義采用更為間接的方式。
復雜的概念并不是由操作來直接定義的。相反
,
它與其他一些各自具有操作性定義的概念聯系在一起。
舉例來說
,
許多研究關注所謂的
A
型行為模式
,
因為它與冠心病的發病率有關。
A
型行為模式實際上是通過一系列二級概念來定義的
,
包括強烈的競爭欲望、潛在的敵意、時間緊迫感、完成目標的強烈驅動力、憤怒等等。然而
,
每一個用于界定
A
型行為模式
(
強烈的競爭欲望、敵意等等
)
的概念
,
本身也都需要操作性定義。事實上
,
研究者們已經付出了很多努力來對每個概念進行操作性定義。
簡而言之
,
盡管理論概念與觀測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不同
,
但所有概念都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與這些觀測之間的聯系來獲得意義。
05| 科學概念的演進
科學概念的定義并不是固定不變的
,
而是隨著相關觀測結果的豐富而不斷變化
,
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
在心理學領域
,
智力概念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類似的例子。起初
,
智力僅有一個嚴格的操作性定義
:
智力是通過心智功能測驗所測到的東西。隨著實證證據的不斷積累
,
智力被證明與學業成就、學習、腦損傷、神經生理學以及其他行為和生物學變量有關
,
這一概念也逐漸得到豐富和完善。現在看來
,
最好將智力概念化為由幾個更具體的信息加工操作定義的高階構念。這些假設的加工過程又有更為直接的操作性定義
,
用可測量的表現來表述。
06| 心理學中的操作性定義
外行人很少意識到
,
當心理學家把
“
智力
”“
焦慮
”“
攻擊
”“
依戀
”
等詞語用作理論構念時
,
他們所指的含義不一定與大眾使用這些詞匯時的含義相同。
一個科學家必須通過如下方式
“
知道
”
智力的含義
:
他能夠精確地定義一種方法
,
使其他實驗者能夠以完全相同的方法測量這一概念
,
并且得到有關此概念的相同結論。
07| 作為人性化力量的操作主義
關于某個事物
,
你所
“
知道
”
的可能與張三或李四所
“
知道
”
的并不完全相同
,
我們如何決定誰是正確的呢
? ???
科學知識的一個基本特性
:
在科學中
,
一個知識主張的正確與否
,
并不取決于提出該主張的個體的信念強度。
真正的人道立場應該
將關于人類的理論觀點建立在可觀測的行為上
,
而不是理論者的感覺上。
科學用觀察取代了權力斗爭。
這讓我們可以通過一種大家事先都同意的和平機制來從理論中進行選擇。科學的公開性高度依賴于操作主義理念。通過對概念進行操作化定義
,
我們使概念進入了公共領域
——
在這里
,
任何人都可以對其進行批判、檢驗、改進或否定。
心理學概念不能依賴于某人的個人定義
,
因為這類定義可能是不常見的、怪異的或者模糊的。由于這個原因
,
心理學必須拒絕所有個人對概念的定義
(
就像物理學拒絕個人對能量的定義
,
氣象學拒絕個人對云的定義
)
。心理學家們必須依靠可公開獲取的概念
,
這種概念是用操作界定的
,
并且任何一個接受過正規訓練并擁有適當設備的人都可以實施這些操作。
08| 本質主義問題和對心理學的誤解
沒有一個學科
,
包括心理學在內
,
可以回答本質主義的問題
;
有些人可能對此感到不適。物理學也不試圖解釋為什么萬物遵循電磁定律或引力定律。物理學并不解釋事物究竟是什么
,
或者為什么它們會這樣。
同樣
,
那些為人類本性問題尋求本質主義答案的人
,
若求助于心理學
,
也注定會失望。心理學不是宗教
,
它是一個廣闊的領域
,
尋求對行為各個方面的科學理解。因此
,
心理學目前的解釋是暫時性的理論構念
,
它比其他說法能更好地解釋行為
。這些構念在將來注定會被更好的、更接近真理的理論概念所取代。
科學家所稱的
“
簡約
”
原則也與此相關。這一原則規定
,
當兩個理論具有相同的解釋力時
,
較為簡單的理論
(
涉及較少的概念和概念關系的理論
)
優先。原因是
,
含有較少概念關系的理論在將來的檢驗中可能更具可證偽性。
小結:
1. 操作性定義是用可觀察的操作來表述的概念定義
,
而這些操作是可測量的。我們保證某個理論具有可證偽性的主要方法之一
,
就是確保理論中的關鍵概念具有操作性定義
,
并且這些定義是用已經被重復過的行為觀察來表述的。
2. 心理學和其他學科一樣
,
尋求不斷地完善其操作性定義
,
以便理論中的概念能夠更加準確地反映世界的實際情況。
第
4
章 見證和個案研究證據
心理學信息消費者的一個非常有用的原則
:
個案研究和見證作為評估心理學理論和治療的證據幾乎是毫無價值的。
個案研究是對單個個體或極少數個體進行的深入細致的調查。
由于個案研究在某個特定理論的檢驗中不能作為證實或證偽的證據
,
所以它在科學研究的后期階段不再有效。原因在于
,
個案研究和見證敘述都是孤立的事件
,
缺乏必要的比較性的信息來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
基于這一理由
,
科學家在他們的實驗中設有控制組
(
或稱為對照組
)
。這樣做的目的
,
是為了能夠在比較控制組與實驗組的結果時
,
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
01| 為什么見證敘述毫無價值
:
安慰劑效應
在生物醫學研究中
,
所有的新藥研究程序都必須包括對安慰劑效應的控制。
一般來說
,
如果在一組病人身上試驗一種新藥
,
就要組建一個患同樣病癥的對等組
,
給他們服用不含該藥的藥劑
(
安慰劑
)
。兩組病人都不知道他們吃的是什么藥。這樣
,
當比較兩組的結果時
,
安慰劑效應
——
即給予病人任何一種新的治療都會使他們感覺更好的傾向
——
就得到了控制。僅僅表明接受新藥的病人中有一定比例的人報告說他們的癥狀得到緩解是不夠的
,
因為如果沒有控制組的數據
,
就不可能知道這其中有多少病人這樣說是由于安慰劑效應而不是藥物本身的療效。
所有類型的心理治療都涉及安慰劑效應。無論干預的效果如何
,
只要我們進行治療干預
,
安慰劑效應就有可能產生。
問題在于
,
安慰劑效應是如此強大
,
以至于無論某個人使用的療法多么荒唐可笑
,
只要是被應用于一大群人的話
,
總有一些人會樂于為它的效果做出見證。
正如認知心理學家丹尼爾
·
列維京所言
:“
如果你把
20
個頭疼的人帶到一個實驗室
,
給他們一種新的神奇頭疼藥
,
其中
10
個人好轉了
,
你沒了解到任何東西
”
02| “
鮮活性
”
問題
社會和認知心理學家研究了人類記憶和決策中的所謂
“
鮮活性效應
”
。當面臨問題解決或決策情境時
,
人們會從記憶中提取與當前情境有關的信息。因此
,
人們傾向于利用更容易獲得的、能夠用來解決問題或做出決策的信息。強烈影響可獲得性的一個因素
,
就是信息的鮮活性。
問題在于
,
再沒有什么比真誠的個人見證
——
說某件事情發生了或某事是真實的
——
更鮮活、更能打動人了。
美國每周都會有大約
400
人死于汽車交通事故
(
每年超過
20000
人
),
人數足夠坐滿一架大型噴氣式飛機了。
?
車禍中死亡的這
400
人不會上新聞
,
因為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
,
因此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是統計學上的抽象概念。媒體不會為我們生動地呈現這
400
名死者
,
因為他們并不是死在同一個地方。
與被陌生人綁架和殺害相比
,
孩子在游泳池里溺亡的可能性要大得多。顯然
,
對綁架的擔心大部分是媒體渲染的結果。相比綁架和鯊魚襲擊
,
車禍、意外、兒童肥胖和自殺對我們孩子福祉的威脅要大得多。由于媒體制造的鮮活性效應
,
我們的風險感知完全失常了。
03| 單一個案的壓倒性影響
過分依賴鮮活的逸事信息會對健康行為和醫療決定產生負面影響。
我們應該克服這種不相信數字而必須親眼目睹才去相信的傾向。
大多數影響我們社會的復雜因素都只有靠數字才能準確捕捉。
人類認知而言
,
為什么鮮活的見證敘述和軼事證據的影響力如此之大
?
數十年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
,
人類是所謂的
“
認知吝嗇者
”,
因為我們天生的設定是在處理一個問題時使用最不費力的心理加工過程
(
稱為
1
型加工
)
。當某人選擇相信個人觀點而不是科學證據時
,
也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當我們評估一種個人觀點時
,
大腦中與社交有關的、進化上較為古老的區域會自動參與進來。相比之下
,
理解科學證據需要更復雜的戰略思維和邏輯思維
,
這是人類較晚才發展出的文化成就
,
需要緩慢而耗費精力的
2
型加工。因為科學的思維策略是后天習得的
,
有些人可能還沒有學會。好消息是
,
科學和統計思維可以通過練習來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
從而成為一種不那么耗費精力的選擇。
04| 了不起的蘭迪
:
以彼之道
,
還施彼身
心理學家們對這一效應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
他們發現
,
絕大多數人會認為泛化的個性總結是對自己準確而獨特的描述。
任何人都可以將其作為個人化的心理
“
分析
”
提供給
“
客戶
”,
這些客戶常常會為這些個人化的
“
個性解讀
”
的準確性感到驚訝
,
卻不知道其實每個人的解讀都是一樣的。當然
,
巴納姆效應是人們對手相學和占星術的準確性堅信不疑的基礎。巴納姆效應還可以證明見證的產生是多么容易以及見證為何毫無價值。
05| 見證為偽科學打開方便之門
人們傾向于不考慮經濟學家所說的
“
機會成本
”
。
如果你花時間做一件事
,
你就失去了做另一件事的時間。你失去了把時間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機會。當你在一件事上花費了金錢
,
你就沒有錢做其他的事了
——
你失去了讓錢花在其他地方的機會。偽科學有巨大的機會成本。
當人們把時間
(
和金錢
)
花費在偽科學上時
,
他們一無所獲
,
而且還浪費了本可以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面的時間。
除了提出見證敘述作為
“
證據
”,
偽科學的從業者經常指責他人陰謀壓制他們獲得的
“
知識
”,
試圖以此規避科學的公開可驗證性標準。他們以此為借又
,
直接把他們的
“
研究成果
”
交給媒體
,
而不是通過正規的科學出版程序將其作品公諸于世。
當某人似乎在向你提供一種能夠逃脫既定的權衡取舍的結果時
,
要注意提防。例如
,
眾所周知
,
在投資中
,
風險與回報有關
(
投資回報越高
,
風險越大
)
。說到減肥
,
我們都知道
,
長期的體重減輕取決于長期的熱量攝入改變。關于教育干預
,
眾所周知
,
持續時間較長的教育收益來自于長期的密集干預項目。簡而言之
,
必須在兩者之間進行權衡
:
經濟收益與風險
,
體重減輕與熱量攝取
,
學習收益與密集干預。在這些領域里推行偽科學思想的人總是聲稱他們可以擺脫這些權衡。你可以在沒有風險的情況下獲得高的貨幣回報。
人們一旦涉入偽科學
,
就可能無法利用他們所能得到的真正的治療方法。許多病人把時間浪費在追求虛假的治療上
,
從而延誤了接受醫學治療的時機。著名的計算機企業家史蒂夫
·
喬布斯在得知自己罹患胰腺癌之后
,
無視醫生的建議
,
將手術推遲了
9
個月
,
轉而選擇未經證實的水果飲食法
,
向通靈者咨詢
,
并接受虛假的水療法。
偽科學的傳播所造成的代價是巨大的。沒有什么比混淆哪種類型的證據能夠證明某個主張背后信念的真偽
,
更能助長偽科學的傳播了。
小結:
1. 要理解為何個案研究和見證證據對理論檢驗毫無用處
,
一個方法是想一想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是指人們傾向于報告任何療法都對他們有幫助
,
無論療法是否包含了有效的成分。安慰劑效應的存在
,
使我們無法用關于療效的見證來證明某種心理
(
或醫學
)
治療的有效性。原因在于
,
無論采用何種治療
,
安慰劑效應都會催生出證實其療效的個人見證。
2. 鮮活性效應是指人們過分看重更為鮮活并因此更容易從記憶中提取的證據。見證證據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種格外鮮活的信息。其結果是
,
人們在證明某一心理學主張的合理性時
,
會過度依賴這類證據。事實上
,
理論主張是否合理
,
是不能用見證敘述和個案研究的證據來判定的。
第
5
章 相關和因果
:
用
“
烤箱法
”
避孕
01| 第三變量問題
證據
是研究者通過對關鍵變量進行實際操縱
(
而不只是觀察相關性
)
而獲得的
。這種方法通常要創造一些極少自然發生的特殊條件。
戈德伯格確信糙皮病是不會傳染的
,
也不會通過患者的體液傳播
,
他給自己注射了一名患者的血液
,
還吃下一名患者喉嚨和鼻子內的分泌物。
戈德伯格對其他人提出的因果機制進行了操縱
,
結果顯示該機制是無效的
,
但仍有必要對他自己提出的因果機制進行檢驗。
戈德伯格選擇了來自密西西比州監獄農場的兩組犯人
,
這些人都沒有患糙皮病
,
并且都是自愿參加實驗。其中的一組人被給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質的飲食
,
這種類型的食物被戈德伯格懷疑是引起糙皮病的原因。另一組被給予營養更均衡的飲食。
5
個月后
,
低蛋白飲食的這一組患上了糙皮病
,
而另一組卻沒有絲毫的患病跡象。
“
第三變量問題
”:
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
——
糙皮病的發病率
——
可能并不意味著這兩個變量之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
而相關之所以產生
,
可能是因為這兩個變量都與某個甚至尚未被測量的第三變量相關。
這種相關
,
我們通常稱之為
“
虛假相關
”:
相關的產生不是因為所測量的兩個變量之間存在直接的因果聯系
,
而是因為這兩個變量都與第三變量相關
(
或者只是表現出一種偶然的關系
)
。
有時
,
我們很容易陷入忽略可能存在的第三變量的陷阱。當我們看到一個研究表明父母的養育行為與其孩子的心理特征之間存在相關時
,
往往自然而然地認為父母的養育行為決定
(
導致
)
了孩子的心理特征。但是這種自動傾向是錯誤的
,
因為它忽略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遺傳聯系
——
這可能是造成父母與子女之間相關的第三變量。
幸運的是
,
還有許多復雜的相關統計方法
,
例如多元回歸、偏相關、路徑分析
,
可以用來解決這類問題。這些統計方法能夠在去除
(
或
“
分離
”“
排除
”)
其他變量的影響之后
,
重新計算兩個變量之間的相關。
一些研究表明
(
使用統計回歸技術
)
在控制了健康水平之后
,
快樂與長壽之間的相關就不復存在了。
02| 方向性問題
第三變量被排除之后
,
還有必要確定因果關系的方向。是幸福讓人們更利他
,
還是利他行為讓人們幸福
(“
給予比接受更有福報
”)?
當研究者運用了真實驗的邏輯
,
并完成了若干適當的控制研究后
,
發現因果關系是雙向的
:
幸福讓人們更利他
,
而且利他行為也讓人更幸福。
當人們看到一項研究顯示父母的養育行為與孩子的心理特征存在相關時
,
會不由自主地認為是父母的養育行為導致了孩子的心理特征。我們指出
,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遺傳聯系可能是導致親子相關的第三變量。但是
,
除此之外
,
還可能存在方向性問題
:
孩子的行為可能會引起父母的反應。因果關系的方向實際上可能是從孩子指向父母。
我們已經知道
,
眼動與閱讀能力之間的相關所反映的因果關系
,
與之前推斷的正好相反。不規則的眼動不會導致閱讀障礙
,
是緩慢的詞語識別和理解困難導致了不規則的眼動。當教會兒童有效地識別單詞和更好地理解文字后
,
他們的眼動就改變了。訓練兒童的眼動對提高其閱讀能力沒有任何幫助。
03| 選擇偏差
“
自我選擇偏差
”
一詞指的是人們自己選擇進入一個特定的群體
,
而不是被隨機分配的情況。自我選擇會產生個人變量和環境特征之間的虛假相關
——
這種相關并不表示因果關系。
相關的產生是因為具有特定行為或生物特征的人選擇了特定類型的環境
,
而不是環境導致人們出現那些行為或生物特征。
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選擇偏差是如何產生虛假相關的。空氣清潔的亞利桑那州
,
由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死亡率卻高于美國平均水平。原因是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都喜歡搬到那里
,
然后在那里去世。如果大意,可能會受到誤導
,
以為是亞利桑那州的空氣害死了這些人。
選擇偏差會導致一些令人驚訝的結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一名分析人員試圖根據返航飛機上的彈孔分布模式來決定在飛機上放置額外護甲的位置。經過分析后
,
他決定在返航飛機上沒有彈孔的地方增加護甲
,
而不是在有很多彈孔的地方。他的理由是
,
飛機的所有部位都有被子彈擊中的可能。根據返航飛機上彈孔出現的位置
,
他得知飛機的這些地方被擊中
,
但仍能返航。返航飛機上沒有彈孔的區域并非不會被擊中
,
而是被擊中該區域的飛機沒能返航。因此
,
返航飛機上沒有彈孔的地方才需要更多的護甲
! ???
寧可因為懷疑而犯錯
,
也不要被那些錯誤地暗示因果關系的相關所欺騙。
小結:
1. 兩個變量之間僅僅存在相關
,
并不能保證一個變量的變化會導致另一個的變化
,
也就是說
,
相關并不意味著因果關系。相關的產生可能是由于這兩個變量都與某個甚至未被測量的第三變量有關。
2. 事實上
,
如果我們測量了潛在的第三變量
,
就可以用相關統計如偏相關來評估這個第三變量是否決定了這種關系。
3. 讓相關的解釋變得困難的另一個原因
,
就是方向性問題
:
即使兩個變量有因果關系
,
也不能只根據相關來判斷因果關系的方向。
4. 在行為科學中
,
選擇偏差是造成許多虛假相關的原因。選擇偏差是指
,
人們在一定程度上選擇了他們所屬的環境
,
因此造成了行為特征和環境變量之間的相關
第
6
章
讓一切置于控制之下
:
聰明漢斯的故事
01| 比較、控制和操縱
科學思維最重要的特點其實很容易掌握。科學思維是建立在比較、控制和操縱的理念之上的。
為了對一個現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
科學家會對世界上的各種情況進行比較。如果沒有比較
,
我們就只剩下孤立的觀察實例
,
并且對這些孤立發現的解釋也非常模糊
,
就像見證敘述和個案研究一樣。
科學家通過比較在不同
(
但有控制的
)
條件下得到的結果
,
可以排除一些解釋
,
并證實另一些解釋。實驗設計的基本目標是分離變量。
當成功分離出一個變量之后
,
實驗的結果就能排除許多之前作為解釋而提出的其他理論。科學家們通過兩種方法盡可能地排除不正確的理論
:
要么直接對實驗情境進行控制
,
要么在可以比較各種可能解釋的自然情境下進行觀察。
在斯諾的霍亂研究例子中,僅僅觀察不同地區霍亂的發病率
,
難以避免
“
對觀察到的霍亂發病率差異存在許多不同解釋
”
的問題。斯諾清楚地知道
,
科學通過
盡
量排除可能的解釋而得以進步
,
因此他努力尋找并最終找到了一種比較方式
,
此方式可以排除許多基于健康與社會經濟地位的相關的解釋。
大多數科學家試圖以一種可以區分替代假設的方式來重組世界。為實現這一目的
,
他們必須操縱被認為是原因的變量
(
在斯諾的例子中是被污染的供水系統
),
然后在保持其他所有相關變量不變的情況下
,
觀察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
(
霍亂的發病率
)
。被操縱的變量稱為自變量
,
假定受自變量影響的變量稱為因變量。
因此
,
最佳的實驗設計應該是這樣的
:
科學家能夠操縱感興趣的變量
,
并對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的無關變量進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
,
斯諾并沒有這么做。他不可能操縱供水系統的污染程度
,
但是他找到了這樣一種情境
,
即供水系統受污染的程度是不同的
,
而且幸運的是
,
與社會經濟水平有關的其他變量得到了控制。
科學家試圖操縱一個變量并保持其他所有的變量恒定的原因
:
為了排除其他可能的解釋。
02| 隨機分配與操縱共同定義了真實驗研究
當操縱變量與一種叫作隨機分配的程序
(
在隨機分配中被試不能決定自己進入哪種實驗條件
,
而是被隨機分配到某一個實驗組
)
相結合時
,
科學家就能夠排除那些歸因于被試本身特征的解釋了。隨機分配可以確保不同實驗條件下的被試在所有變量上基本一致
,
隨著樣本量的增加
,
隨機分配可以抵消一些偶然因素。這是因為被試的分配是由一個無偏隨機化裝置決定的
,
而不是個人的明確選擇。
隨機分配是一種將被試分配到實驗組和控制組的方法
,
這樣實驗中的每個被試被分配到其中一組的概率相同。
隨機分配的效果如何
,
取決于實驗中被試的數量。被試越多越好。
03| 控制組的重要性
在下結論之前必須獲得
“
比較信息
”,
這種思維傾向并不是與生俱來的。除了某一關鍵因素之外
,
控制組和實驗組的處理方式是相同的。控制組的這種
“
非鮮活性
”
讓人很難發現控制組的重要性。
關注治療后好轉的龐大數字而忽視控制組結果的傾向
,
會使得許多人認為這種療法有效。簡而言之
,
它很容易讓人們忽略這一事實
,
即當我們對治療結果進行解釋時
,
控制組的結果是非常關鍵的一個背景信息。
不只是心理學
,
許多領域都逐漸意識到在評估證據時使用比較信息的必要性。
神經學家羅伯特
·
伯頓很好地描述了醫學所走的道路
:“
做一名好的醫生
,
你需要遵循最佳的醫學證據
,
即使它與你的個人經驗相矛盾。
我們需要把直覺和可檢驗的知識區分開來
,
把預感和實證檢驗過的證據區分開來。“
判斷一個項目是否更有效的唯一方法是開展一個真實驗。
協助杜弗洛在貧困國家進行援助實驗的一位同事提到
,
經常有人告訴她
:“
你不應該在人身上做實驗。
”
她回答說
:“
好吧
,
這樣的話
,
你就不知道你的項目是否有效了
——
那樣難道就不是實驗性的嗎
?”
。她的回答是正確的。
現狀
——
接受效能測試的原始項目
——
也可以被稱為實驗
,
只不過設計拙劣而已。這個正在運作的項目就是一種實驗
——
只是沒有適當的控制
!
也就是說
,
沒有設立控制組。
這也是
“
在人身上做實驗
”!
這種表述方式可能有助于使人們不再愚蠢地抵制使用客觀方法來找出最有利于人們的方案。
???
對同一個實驗的表述
,
從
“
控制組沒得到激勵
”
變成
“
我們學校有一半的人得到激勵
”
時
,
人們的態度突然之間完全改變了。
04| 聰明漢斯
——
神馬的故事
聰明漢斯的例子很好地揭示了仔細區分對現象的描述和對現象的解釋是何等重要。這匹馬正確敲出了訓練員呈現給它的數學題的答案。由此推斷馬具有算術能力只是對這一現象的一種假設的解釋,而這種解釋是可以通過實證方法來檢驗的。當置于這樣的檢驗之下
,
這個解釋就被證偽了。
芬斯特設計了讓馴馬師在隔板后面給馬出題的實驗條件
,
從而區分兩種可能的解釋
:
馬有算術能力
,
或者馬根據視覺線索做出反應。如果這匹馬真有這樣的能力
,
那么讓馴馬師在隔板后面出題應該不會影響它的表現。另一方面
,
如果馬是根據視覺線索做出的反應
,
馴馬師在隔板后面出題就會干擾它的表現。當后者發生時
,
芬斯特能夠排除馬具有算術能力的假設。
05| 分離變量
:
創設特殊條件
世界上發生的任何事情通常都與許多其他因素有關聯。為了將許多同時發生的事件相互間的因果影響分離開來
,
我們必須創設現實世界中永遠不會出現的情境。科學實驗就是要打破世界上的自然關聯
,
從而將單一變量的影響分離出來。
創設特殊條件來檢驗是否存在真正的因果關系
,
是防止偽科學信念像病毒一樣攻擊我們的一個關鍵工具。
簡言之
,
科學家在驗證關于某個現象的某種特定理論時
,
通常有必要創設特殊條件。僅僅觀察事件的自然狀態遠遠不夠。
外行人的觀念之所以是不準確的
,
正是因為他的觀察是
“
自然的
”,
而不是像科學家的觀察那樣是有控制的
,
理解這一點至關重要。
06| 直覺心理學
如果我們關于運動物體的直覺
(
或
“
世俗
”)
理論是不準確的
,
那么很難相信世俗理論在更復雜的人類行為領域會非常準確。事實上
,
這一研究文獻提醒我們
,
個人經驗并不能保證不會對人類心理學產生錯誤的信念。
對見證敘述、個案研究證據和
“
常規做法
”
的依賴
,
往往會讓人們認識不到我們需要設置控制組來檢驗非正式觀察所得結論的準確性。
錯誤的流行信念可以列出一張長長的清單。例如
,
很多人認為滿月會影響人的行為;有些人相信
“
相異相吸
”
;有些人認為你不應該改變多項選擇題的初始答案
,
他們都錯了。
小結:
1. 實驗方法的核心是操縱與控制。在相關研究中
,
研究者僅僅觀察兩個變量的自然變動是否顯示出某種關聯。相比之下
,
在真實驗中
,
研究者對被假設為原因的變量進行操縱
,
通過實驗控制和隨機分配來保持其他所有變量不變
,
然后來看這個變量是否會對假設的因變量產生影響。這種方法排除了相關研究中的第三變量問題。
2. 第三變量問題的出現是因為在自然界中
,
很多不同的事物是相互關聯的。實驗方法可以被看作是將這些自然存在的關聯分離開來的一種方式。它之所以能實現這一目的
,
是因為它以操縱一個變量
(
被假設是原因的變量
)
并保持其他所有變量不變的方式
,
分離出該變量。然而
,
為了分離這些自然發生的關聯
,
科學家們往往不得不創設自然世界里不會出現的特殊條件。
第
7
章
“
但這不是真實的生活
!”:“
人為性
”
批評與心理學
01| 為什么自然性并非總是必要的
科學實驗的人為性并不是一種缺點
,
事實上
,
正是它賦予了科學方法一種獨特的力量
,
使其可以對世界的本質做出解釋。
與人們普遍認為的相反
,
科學實驗的人為性并不是偶然的疏忽
,
而是科學家有意為之——科學家設立特殊的條件是
為了
分離變量
。
很多時候
,
這些操縱無法在自然環境中完成
,
于是科學家必須把所要研究的現象轉移到實驗室中
,
以便實施更精確的控制。
局限于真實生活情境會妨礙我們發現許多新事物。
因為人類并不具備通過外部反饋來監測自身生理功能的能力
,
所以
,
這種控制生理過程的能力只有在特殊的實驗條件下才會顯現出來。
02| 隨機樣本與隨機分配的混淆
事實上
,
并非所有的心理學研究都必須使用隨機的被試樣本。
隨機取樣和隨機分配不是一回事。唯一的相似之處在于它們都采用隨機生成的數字
,
但其目的卻大相徑庭。
隨機取樣是指如何選擇被試進行研究。如前所述
,
并不是所有研究都需要隨機取樣
,
但當隨機取樣成為必要條件時
(
例如在調查研究、市場調查或是選舉民調中
),
它指的是從總體中抽取一個樣本的方法
,
這種方法要確保總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同等機會被選為樣本。
只有使用了隨機分配的方式
,
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真實驗。
隨機分配是真實驗所必需的條件。在真實驗中
,
實驗人員會設置實驗組和控制組
,
當每一名被試被分到實驗組或控制組的機會相等時
,
就實現了隨機分配。
如果研究中使用了隨機分配
,
那么它就是一項真實驗。如果沒有使用隨機分配
,
則是相關研究。
03| 理論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異同
大多數心理學
(
其他學科也是如此
)
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直接應用
,
而是為了發展理論。簡而言之
,
大部分理論驅動的研究是為了檢驗關于心理過程的理論
,
而不是為了把研究結果推廣到某一特定的現實情境。
以理論檢驗為主要目的的研究通常被稱為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的目的是把研究數據直接應用于現實世界中
,
而基礎研究則關注理論的檢驗。盡管很多科學家的初衷并非為了解決具體的實際問題
,
但他們的理論或發現最終解決了許多現實世界的問題。例如,心理學家通過理論預測了手機帶來的交通事故問題
,
這個理論就是注意力有限理論
,
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了。開車時使用手機顯然屬于這些理論的解釋范疇
,
而這些理論是通過大量實驗
(
實際上是數百個實驗室研究
)
建立起來的。事實也是如此
,
后來對手機使用進行的實際研究
,
證實了心理學中注意理論的預測
:
手機使用確實是引發交通事故的一個原因
,
即使免提電話也不能解決注意力的問題
,
注意力的分散才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
小結
1. 一些心理學研究屬于應用研究
,
其目標是把研究結果直接應用于特定情境。在這樣的應用研究中
,
研究的目的是要將結果直接推廣到自然情境中。因為研究結果將會直接得到應用
,
所以樣本的隨機化和實驗條件的代表性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
,
大多數心理學研究不屬于這種類型
,
而是屬于基礎研究
,
用以檢驗關于影響行為的潛在機制的理論。
2. 在檢驗理論的基礎研究中
,
人為的情境是有意創設的
,
這有助于將所要研究的關鍵變量分離出來
,
并對無關變量加以控制。因此
,
心理學實驗
“
不像真實的生活
”
這一事實其實是一種優勢而非缺點。
第
8
章 避免愛因斯坦綜合征
:
聚合性證據的重要性
媒體上這類所謂的
“
突破性
”
頭條新聞
,
在很多方面阻礙了公眾對心理學和其他科學的理解。一個特別典型的誤解就是
,
它們讓公眾以為
,
某一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所有問題都能通過某個關鍵實驗得以解決
,
或者某個重要的新見解顛覆了先前的全部知識
,
從而成就了理論的進步。
這只是對科學進步的一種歪曲
,
如果人們信以為真
,
就會對科學進步產生誤解
,
并且削弱人們在某一問題上評估科學知識的能力。本章中
,
我們將討論科學的兩個原則
——
關聯性原則和聚合性證據原則
,
用這兩個原則描述科學的進展
,
比突破模式更為準確。
01| 關聯性原則
否定所有的科學進步都符合
“
飛躍
”
模式或者關鍵實驗模式
,
并不是說這樣的關鍵實驗和理論進步從未發生過。相反
,
科學史上一些最著名的案例恰恰代表了這種情況。愛因斯坦提出
“
相對論
”,
就是迄今為止最著名的一個例子。
盡管愛因斯坦理論中的概念重構令人震驚
(
運動中的時鐘走得更慢、質量隨速度增加
,
等等
),
但仍然遵從關聯性原則。愛因斯坦的理論雖然讓牛頓力學變得過時了
,
但沒有否定牛頓理論所依據的關于運動的事實
,
或者認定其毫無意義。恰恰相反
,
在低速運動情況下
,
兩種理論做出的預測基本相同。愛因斯坦的概念體系之所以更優越
,
是因為它能夠解釋眾多新的
(
有時是令人吃驚的
)
現象
,
而這些現象與牛頓力學是不相容的。因此
,
即使是愛因斯坦的理論
,
這個科學史上最驚人、最基本的概念重構
,
也依然遵循關聯性原則。
事實上
,
很多科學領域的進步靠的不是單一的突破
,
而是一系列難以描述的時斷時續的過程。
科學實驗很少能完全解決某個問題
,
也就是在支持某個理論的同時
,
排除所有其他理論。新的理論很少會明顯地優于所有先前存在的相互競爭的概念體系。
科學家所評估的證據不是來自于終于設計完美的單個實驗的數據。相反
,
科學家往往必須評估數十個實驗的數據
,
這些實驗各有瑕疵
,
但每一個都提供了一小部分答案。
我們在這里提出了兩個理念
,
為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提供了有用的背景。
首先
,
科學上沒有哪個實驗的設計是完美無缺的
,
對任何一個實驗數據的解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
科學家不會等到一個完美或者關鍵的實驗出現后才去評估一個理論
,
而是對大量各有局限的實驗的總體趨勢進行評估。
第二
,
許多學科盡管沒有像愛因斯坦那樣的人物出現
,
仍然取得了進步。這些進步是時斷時續的
,
而不是通過劃時代的宏大的愛因斯坦式整合
。和心理學一樣
,
其他許多學科也是由不斷增加的知識碎片拼接而成的
,
缺乏一個統一的主題。
02 聚合性證據
:
在缺陷中進步
聚合性證據原則提示我們去審查相關研究文獻中缺陷所呈現出的模式和規律
,
因為這一模式的性質要么支持、要么削弱我們想要得出的結論。
每個實驗都有助于糾正其他實驗在設計方面的偏差
,
當大量實驗的證據指向類似的方向時
,
實驗證據就有了聚合性。盡管沒有一個實驗的設計是完美的
,
我們還是可以得出一個相當有力的結論。因此
,
聚合性證據原則要求我們將結論建立在大量略有差異的實驗所得的數據之上。
聚合性證據原則也可以從理論檢驗的角度加以表述。當一系列實驗一致支持某個理論
,
同時又共同地排除那些最重要的競爭理論時
,
研究就具有高度的聚合性。
當一系列實驗一致支持某個理論
,
同時又共同地排除了最重要的競爭解釋時
,
研究就具有高度的聚合性。盡管沒有單一的實驗能夠排除所有的替代解釋
,
但是將一系列能排除一部分替代解釋的實驗匯總后
,
如果數據以第一個例子中的方式聚合起來
,
就能產生一個強有力的結論。
最后
,
聚合性證據原則的引入有助于消除一個錯誤觀念
,
這種觀念可能是由于我們對證偽性的討論過于簡單化而造成的。似乎讓人覺得
,
當第一個與自己的理論不相符的證據出現時
,
這個理論就算是被證偽了。然而
,
事實并非如此。正如理論是被聚合性證據所支持一樣
,
它也要被聚合性的研究結果所否定。
單個研究不說明任何問題
!
在我們得出結論之前
,
必須將許多研究綜合起來
,
評估它們是否具有聚合性。
聚合性證據原則可以被看作是對不要過度解釋暫時性知識這一警告的一種平衡。
盡管所有心理學研究都有缺陷
,
但聚合性仍然能夠使我們得出許多合理、有力的結論。
研究者常常坦率地承認某個研究存在缺陷。關鍵的不同之處在于
,
研究者并不認為承認某個研究存在缺陷
,
就否定了
“
影視暴力會對攻擊性行為產生影響
”
這一普遍的科學共識
,
因為總體結論來自于研究的聚合。
在評估心理學的實證證據時
,
心中要想的是科學共識
,
而不是重大突破
;
是漸進整合
,
而不是大飛躍。
聚合性原則還意味著
,
心理學的各個研究領域都應使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因為不同類型的研究技術各有優劣
,
所以在得出特定結論所用的方法之間保持相對的平衡是比較理想的。
03 |
不要對矛盾數據感到絕望
聚合性原則的最后一個啟示是
,
當對某個問題的初步研究結果似乎相互矛盾時
,
我們不應感到絕望。科學證據的融合過程
,
就像投影儀慢慢將一張內容未知的幻燈片調到對焦清晰
乳房
X
光片的評估和疾病預測本質上就是概率性的
在心理學和許多其他科學門類中
,
目前正通過使用被稱為元分析的統計技術
,
更為正式地將來自不同研究的證據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結論。
在元分析中
,
研究者把針對同一假設所進行的幾項研究的結果
,
在統計學上進行整合。研究者用一個通用的統計指標來表示兩個實驗組比較時得到的效應
,
這樣就可以對不同研究的效應進行比較。然后再用一些標準方法對結果進行統計學上的合并。
如果合并過程通過了一定的統計標準
,
就得到了一個關于效應量的結論。當然
,
在某些情況下無法得出任何可信的結論
,
也就是說
,
該元分析的結果是不確定的。
小結:
1.聚合性操作原則描述了在心理學中研究結果是如何被整合的
:
沒有一個實驗可以一錘定音
,
但每個實驗至少都能幫助我們排除一些替代解釋
,
從而有助于了解真相。
2.多種不同方法的使用可以讓心理學家更加確信其研究結論是建立在穩固的實證基礎之上的。
3.當概念發生變化時
,
它必須遵循關聯性原則
:
新的理論不僅要能解釋新的科學數據
,
還必須能解釋已有的數據。
第
9
章打破
“
神奇子彈
”
的神話
:
多重原因的問題
任何一個特定行為都不是由一個而是由許多不同的變量引起的。我們得出變量
A
和行為
B
之間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的結論
,
并不意味著變量
A
就是引起行為
B
的唯一因素。
人們常常忘記行為是由多重原因決定的。他們似乎想找到所謂的
“
神奇子彈
”——
他們感興趣的行為產生的唯一原因。
為了對某種特定行為做出全面的解釋
,
研究者必須探討各種不同的變量對它的影響
,
并把這些研究結果綜合起來
,
才能完整地描繪出所有與該行為有關的因果關系。
另一方面
,
說某個變量只是影響某一特定行為的眾多因素之一
,
并且只能解釋這一行為的一小部分
,
并不是說這個變量無足輕重。首先
,
這一關系可能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其次
,
這一關系可能具有應用價值
,
尤其是當這個變量可以人為控制時
,
如前面提到的媒體暴力的例子。如果一個變量能夠使每年的身體暴力事件減少
1%,
那么我想沒有人會認為它是無關緊要的。總之
,
如果所涉及的行為至關重要
,
那么懂得如何去控制其中的一小部分
,
也具有非凡的價值。
01| 交互作用的概念
影響行為的一個因素
,
會因為另一個因素的存在與否
,
而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就是交互作用的概念
:
一個自變量的效應大小可能依賴于另一個自變量的不同水平。
許多潛在的風險因素本身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
只有當它們與其他風險因素結合在一起時才會。或者
,
在某些情況下
,
每個風險因素本身對結果的影響都很小
,
但結合起來對結果的影響就很大。
反芻思維
rumination(
指反復思考不愉快的事情
,
自我強制性地進行思考和分析
,
接近于俗稱的
“
鉆牛角尖
”——
譯者注
)
和抑郁的關系為例。反芻思維的傾向確實能夠預測抑郁癥狀的持續時間
,
但它與認知風格存在交互作用
,
只有在消極的認知風格下
,
反芻思維才能預測抑郁癥狀持續時間的延長。
只有當一個變量處于這一連續體的最強端時
,
它才能獨立產生作用。因果影響的最強形式是
,
一個自變量是影響因變量的必要且充分條件。
“
必要
”
是指一個變量必須出現
,
效應才會產生。
“
充分
”
是指該變量本身就足以產生效應。而較弱形式的因果關系是
,
一個變量的效應受到同時存在的其他變量的影響。一個原因變量可能是必要的
(
因變量表現出效應時
,
該變量必須存在
),
但并非充分的
(
它要依賴于其他變量的存在才能產生效應
)
。最后
,
一個弱的原因變量可能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
——
它的存在只是增加了效應的總體統計概率。
02| 單一原因解釋的誘惑
預設偏見常常使人們傾向于忽略多重原因這一原則。
我們經常聽到人們爭論一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話題
,
如犯罪的原因、財富的分配、貧困的原因、結婚率的變化以及死刑的作用等
,
爭論的方式讓人覺得這些問題是簡單的、單維的
,
而且導致結果的原因只有一個。
在情緒的影響下
,
人們往往會忘掉多重原因這一原則。
以學習障礙為例
,
研究發現
,
大腦異常、遺傳因素與學習障礙有關。這似乎表明學習障礙僅僅是生物學上的大腦問題。這個結論將是錯誤的
,
因為也有研究發現
,
造成學習障礙的部分原因是早期學校教育缺乏某些方面的教學經驗以及家庭環境不利
。學習障礙不是由單一原因引起的
,
而是生物天性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
一旦我們發現了某個復雜現象的多重原因
,
且該現象又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
,
就勢必意味著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多方面的干預。
小結
1.在考察行為的原因時
,
要依照多重原因的原則來思考。不要陷入認為某一特定行為一定有單一原因的思維陷阱。復雜程度各異的大部分行為都是由多重原因決定的。
2.各種各樣的因素共同起作用才引發了某一行為。
第
10
章人類認知的阿喀琉斯之踵
:
概率推理
心理科學揭示的幾乎所有事實和關系都是用概率來表述的。這一點也并非心理學所獨有。
我們所說的概率趨勢
,
是指有較大的可能性
,
但并非在所有情況下都必然如此。也就是說
,
性別和身高的關系是用可能性和概率而不是用必然性來表述的。統計上可以證明的趨勢
,
都有例外。因為它們是概率性的趨勢和規律
,
而不是在所有情況下都成立的關系。
人們很難接受概率預測的現實
——
我們并不是生活在一個確定的世界中。
01| “
某某人
”
統計學
吸煙與肺癌之間的關系是概率性的。吸煙大大增加了患肺癌的概率
,
但并非必定導致肺癌。醫學可以很有把握地告訴我們
,
與一組同等條件的非吸煙者相比
,
吸煙者中會有更多的人死于肺癌
,
雖然它無法告訴我們哪些人會死。
對人類思維本質的大量研究表明
,
概率推理可能正是人類認知的阿喀琉斯之踵。人類在這方面如此薄弱
,
以至于概率推理成為人類理性的操作性定義的核心。
02| 概率推理以及對心理學的誤解
教師可能會呈現如下的事實
:
兒童的學業成績與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相關。但這一表述常常會遭到至少一個學生的反對
,
他會說
,
他有個朋友是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的獲得者
,
但是他的父親不過中學畢業。甚至那些理解吸煙
-
肺癌例子的人
,
這時候態度也變得搖擺不定了。
知識不是要等完全確定后才有用
——
即便某些知識不能預測個體的具體情況
,
但如果能對群體的總體趨勢進行準確預測
,
也是非常有益的。
基于群體的特征所做的結果預測
,
常被稱為總體預測或統計預測。
全面認識概率推理對理解心理學至關重要。
02| 有關概率推理的心理學研究
社會越復雜
,
人們就越需要概率思維。如果一個普通人想要對其生活的社會有基本的理解
,
那么
,
他至少應具備統計思維這一基本的能力。
培養概率思維能力的一個好方法就是
,
了解人們在統計推理時最常犯的錯誤有哪些。
A 未充分使用概率信息
要想做出正確的決策
,
就必須綜合考慮兩種概率
——
對個案證據做出正確或錯誤診斷的概率和過去經驗所提供的先驗概率
(
也叫基礎比率
)
。
整合這兩種概率的方法
,
有的是正確的
,
有的是錯誤的
,
在大多數情況下
——
特別是當個案證據給人一種很具體的錯覺時
——
人們往往會以錯誤的方式來整合信息。
一個相當高的假陽性率
(5%)
加上一個較低的疾病基礎比率
(
只有
1/1000)
導致了以下結果
:
在檢查結果為陽性的人中
,
沒有患病的人比患病的人還多。
在一項對
30000
名老年男性所做的研究中
,
研究者發現
,
在對前列腺癌、肺癌和結直腸癌進行了四項篩查后
,
已有超過
1/3
的男性檢查結果為假陽性
——
檢查結果表明他們患有癌癥
,
但實際上并沒有。
B 未能使用樣本大小信息
當其他因素相同時
,
根據較大的樣本總是能夠更精確地估計出總體的真正數值。
因此
,
在任何一個指定的日子
,
較大的醫院由于有較大的樣本
,
男嬰出生的概率更趨近于
50%
。相反
,
小的樣本總是傾向于偏離總體的真正數值。因此
,
小醫院會有更多的天數記錄了與總體的真正數值偏差較大的男嬰比率
。
許多人難以認識到他們所處的情境也會涉及取樣。也就是說
,
他們難以意識到自己看到的是一個樣本
,
而不是總體。未能意識到這一點
,
會使他們忽略這樣一個事實
,
即某一樣本的測量結果會受到取樣誤差的影響。
??C
賭徒謬誤
賭徒謬誤
,
即人們傾向于將過去的事件和未來的事件聯系起來
,
而實際上兩者是獨立的。兩個事件的結果是相互獨立的
,
一個事件的出現不會影響另一事件出現的概率。
生了兩個女孩之后
,
生男孩的概率
(
約
50%)
與生第一個孩子時完全一樣
,
生了兩個女孩不會增加第三個是男孩的概率。
小結:
1. 和大多數學科一樣
,
心理學研究得出的是概率性的結論
——
大多數情況下成立
,
但并不適用于所有情況。根據心理學研究結果及理論所做出的預測盡管不是百分之百準確
(
就像其他學科中的情況一樣
),
但它們仍然有用。阻礙人們理解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原因是
,
人們很難從概率的角度來思考。
2. 當人們遇到具體的、鮮活的證據時
,
就把概率信息拋到一邊
;
他們沒有考慮到
,
較大的樣本能夠提供對總體數值更為精確的估計
;
最后
,
人們表現出賭徒謬誤
3. 未能認識到偶然性在決定結果中的作用。
第
11
章 偶然性在心理學中扮演的角色
偶然性和隨機性是我們所處環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界發生的很多事情
,
都是系統的、可解釋的因素與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當一個特定的現象沒有現成的系統性解釋時
,
我們喜歡尋求結構的頭腦不會因此停止運作
,
它會將無意義的理論強加在原本隨機的數據上。
金融分析師通常會對股市價格的每一次小的波動都做出精心的解釋。事實上
,
這種變動大多只是隨機波動。
?
01| 解釋偶然性
:
相關錯覺和控制錯覺
人們有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
,
這一現象在心理學的研究中被稱為相關錯覺。當人們相信兩類事件通常應該一起發生時
,
就會認為兩類事件同時出現的頻率很高
,
即使它們的同時發生是隨機的
,
并不比任何其他兩個事件同時發生的頻率更高。總之
,
即使是面對隨機事件
,
人們也傾向于看到他們所期望的聯系。
在我們的生活中
,
人與人的相遇包含大量的偶然成分
。認為生活中每一件偶然的小事都需要精細的解釋
,
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但是
,
當偶然事件產生了重大影響時
,
人們不免要建構一些復雜的理論去解釋它們。
試圖去解釋偶然事件的傾向
,
可能源于一種我們想要相信自己可以控制這些事件的深切渴望。心理學家研究了所謂的
“
控制錯覺
”
現象
,
即人們傾向于相信個人能力可以影響偶然事件的結果。
受過正規訓練的心理學家承認他們的理論只能解釋人類行為變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他們會坦然面對偶然因素。
02| 接受錯誤以減少錯誤
:
臨床預測與統計預測
承認偶然因素對結果所起的作用
,
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
,
即預測永遠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
,
我們在預測中總是會犯一些錯誤。
為了減少錯誤就必須接受錯誤。也就是說
,
依靠一般性的原則來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
,
同時也要承認我們不可能在每件具體事情上都預測準確。
統計預測是指依據從統計資料中得出的群體趨勢所做的預測。
事實上
,
即使臨床心理醫生可以獲得比統計方法更多的信息
,
統計預測仍然更準確。
一旦確定了相關的變量
,
而且我們想使用這些變量來預測行為
,
那么最佳的方法就是測量它們
,
并使用統計方程來進行預測。
小結:
1.
人們很難認識到
,
行為結果的部分變異性是由偶然因素決定的。也就是說
,
行為的變化有一部分是隨機因素作用的結果
,
因此心理學家不應自詡能夠預測每一例個案的行為。心理學的預測應該是概率性的
,
是對總體趨勢的預測。
2. 當對行為進行預測時
,
千萬不要忽視統計信息。統計預測也正確地預示著
,
當對人類的行為進行預測時
,
錯誤和不確定性將始終存在。
如何辨別偽科學?
臨床心理學家斯科特
·
利連菲爾德
認為偽科學的主張有以下一些特征
:
1. 總是提出一個似是而非的假設
,
使得主張免于被證偽
;
2. 強調支持其主張的證據而忽略反駁其主張的證據
;
3. 總是將提供證據的任務強加給懷疑者而非支持者
;
4. 過度依賴逸事和見證敘述來證實其主張
;
5. 逃避同行評審所提供的審查
;
6. 并非建立在已有的科學知識之上
(
缺乏關聯性
) ???
結束語
1.
心理學的進步是通過研究可解決的實證問題取得的。這種進步是不均衡的
,
因為心理學由許多不同的子領域構成
,
某些領域的問題要比其他領域難度更高
;
2.
心理學家提出可證偽的理論來解釋他們的研究發現
;
3.
理論中的概念都擁有操作性定義
,
這些定義將隨著證據的積累而逐漸演變
;
4.
這些理論是通過系統實證的方法來檢驗的
,
用這種方法收集的數據是公開的
,
也就是說
,
它允許其他科學家重復這些實驗并提出批評
;
5.
心理學家的數據和理論
,
只有在那些有同行評審程序的科學期刊上發表之后
,
才算是進入了公共領域
;
6.
實證主義之所以具有系統性
,
是因為它遵循控制和操縱的邏輯
,
這二者也是真實驗的特征
;
7.
心理學家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獲得他們的結論
,
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各有不同
;
8.
心理學家最終所揭示的行為規律
,
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概率性的關系
;
9.
大多數時候
,
知識只能在眾多實驗數據的緩慢積累之后獲得。雖然這些實驗都有各自的缺陷
,
但是它們總能聚合于一個共同的結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讀《這才是心理學:看穿偽心理學的本質》
這才是心理學 · 語雀
《對“偽心理學”說不》
所謂心理學——《對“偽心理學”說不》讀書筆記
《與眾不同心理學》——教你辨認生活中的心理學陷阱
科研的格調——《萬萬沒想到》打卡集錦11| 悅讀讀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阿县
|
西丰县
|
清涧县
|
崇左市
|
新兴县
|
万州区
|
玉林市
|
济南市
|
白水县
|
施甸县
|
光泽县
|
陵川县
|
通江县
|
晋江市
|
化隆
|
杭锦旗
|
南华县
|
罗定市
|
西青区
|
东方市
|
湾仔区
|
天峻县
|
休宁县
|
察隅县
|
尉氏县
|
台北县
|
台州市
|
施甸县
|
秦安县
|
建平县
|
苏州市
|
乡城县
|
石屏县
|
和田县
|
沽源县
|
顺昌县
|
光泽县
|
晋江市
|
绩溪县
|
潼关县
|
开阳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