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引發的社會問題正逐漸顯現,針對 失能老人 的護理,成為困擾許多家庭的難題。與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不同,失能老人沒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無時無刻不需要他人的陪護,但他們已經成家立業的子女,又很難做到每天24小時無間斷的陪伴。
對于這類家庭來說,一個能進行專業護理的保姆可謂“剛需”。盡管照顧失能老人的保姆月收入達到五六千元,但想找一個長久、穩定的保姆卻并不容易。觀海新聞/ 青島晚報 記者調查中發現,幾乎每隔3—6個月,失能老人家庭就要面對保姆辭職帶來的變化。失能老人保姆為何干不長?癥結到底在哪?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工作人員正在為老人理發。
現狀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市民王女士和她的家人就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王女士的母親今年已經85歲,因為一場突發的腦溢血臥病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王女士和兩個弟弟開啟了輪流陪護模式,并且以5000元的月薪為母親專門請了保姆,照料飲食起居。為了更好地照顧王女士的母親,保姆在老人的房間支起了一張小床,方便隨時隨地照顧老人。
然而,三個月試用期剛過,保姆便提出辭職,這讓王女士和家人感到措手不及。對于保姆的表現,王女士和家人還比較滿意,為了能讓保姆留下來安心照顧老人,王女士打算給保姆每個月再漲1000元工資,但保姆去意已決。
市民劉女士的經歷則更令人唏噓。劉女士的老伴因突發腦溢血住院,病情穩定后,她將老伴接回了家,并且將在醫院照顧老伴的護工一起請回了家,護工的工資為300元/天,劉女士每個月請看護的支出就將近萬元。三個月下來,劉女士無力承擔這樣高昂的護理費,于是將看護辭退,將老伴送進了專業的養老院。
緊俏
保姆月薪6000元還挑雇主
在青島家政服務市場上,保姆通常分為育嬰師、照顧生活可以自理老人、照顧失能老人三類。育嬰師最為搶手,工作相對輕松同時收入也能達到五六千。愿意選擇照顧失能老人的保姆卻相對較少,這類保姆通常年齡在55歲左右,雖然月收入也能達到五六千,但護理失能老人不但是對體力的考驗,更是對心理的挑戰。因此,愿意選擇照顧失能老人的保姆數量有限。
青島暖家家政負責人李曉英告訴記者,在青島保姆市場上,通常都是雇主挑選保姆,唯獨在照顧失能老人領域,卻是保姆挑選雇主,保姆無法適應雇主家就會選擇辭職。
李曉英介紹,護理失能老人的保姆在簽約時通常會對相關職責進行明確,即保姆僅負責失能老人的飲食起居,每個月可以休息2天。
難點
保姆體能心理都要過關
為何保姆在失能老人家中干不長?青島一家家政公司負責人劉女士道出了其中的緣由。首先,護理失能老人是對體力的考驗,失能老人喪失了完全生活能力,吃喝拉撒都需要在幫助下才能進行,尤其是要幫助老人大小便,一旦出現尿床等問題還要清洗被褥。另外,失能老人由于每天躺在床上,作息也十分不規律,尤其在深夜會發出喊叫等聲音,這時候保姆就要對老人進行情緒安撫,不規律的作息也會讓保姆感到十分疲勞。最后,如何與老人相處也是對保姆的考驗,部分失能老人不僅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同時由于小腦萎縮會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保姆辛苦的付出可能并不被理解,這也是部分保姆選擇放棄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保姆還要與失能老人的家人相處,他們通常會對保姆的工作給出一些建議,但如果這種提建議的尺度沒有把握好,會被保姆認為是對工作不滿意。
老人正在接受專業的康復治療。
應對1
家政公司加強保姆心理建設
目前,青島各大家政公司也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青島市愛心大姐服務有限公司家政部部長池玉琳告訴記者,失能老人的護理有其特殊性,公司在上崗前都會對家政人員進行培訓,例如,針對失能老人的護理會有專業的培訓,家政人員上崗后會嚴格按照操作要求進行相關護理。在培訓過程中,還會注重對家政人員的心理建設,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心理疏導,讓保姆對未來的工作有一個預期。通過這種崗前培訓的方式讓保姆以更加職業化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
池玉琳表示,專業的崗前培訓有利于提升家政人員的職業化水平以及對崗位的責任感,因為有了提前的預判,她們在面對一些棘手問題的時候會有心理準備,處理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公司旗下一些家政人員已經與雇主家庭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有些家政人員甚至已經被當成了雇主家庭的一員,在這樣良好的家庭關系中,失能老人不僅可以得到良好的照顧,更能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應對2
養老院“ 醫養結合 ”破難題
稱心如意的保姆難招,部分家庭將目光投向了養老院。記者調查發現,青島已經出現了專門面向失能 失智 老人的養老院。通過“醫養結合”的形式,引入專業的醫療服務,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專業的護理服務,破解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難題。
青島圣德嘉朗頤養中心探索出了一套成熟的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模式。位于如東路的青島圣德嘉朗頤養中心護理院,專門收治失能失智老人,護工們在各房間忙碌著,不時能看見穿著白大褂的醫生和護士們給病床上的老人檢查身體,4層大廳擺放著一臺電視,可以下地行走的老人聚集在這里休閑活動。
圣德嘉朗護理院院長劉雋告訴記者,我們已經探索出了一套較為完善的針對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機制。將醫院的運營模式引入養老院,按照老人的身體狀況將老人分在不同的區域,每個區域都配備有醫生、護士以及護工。醫生和護士會對老人的健康提供定制化的護理方案,再由護工具體執行。
在每位老人的床頭,都貼著一張老人的個性化護理方案,喝水、泡腳、活動、吃藥的時間都進行了詳細安排。另外,這份方案上還詳細標注了老人的性格特點,提醒護工在護理過程中注意的要點。
在青島圣德嘉朗護理院,護工更加職業化。孫莉和另一位同事共同負責兩個病房共6位老人的護理,兩人錯開時間上班。每天早上8時上班后,孫莉按照工作流程上的安排,為老人進行護理。孫莉介紹,護理過程中會嚴格遵守相關操作規范,讓每位老人獲得最專業的護理。
這種“醫養結合”的方式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問題,但劉雋同時向記者坦誠,養老院也存在著護工難招的問題,盡管不斷有護工專業畢業的年輕人加入,但由于缺乏經驗,他們剛開始仍然很難勝任實際的護理工作。
青島“長護險”走在全國前列
作為全國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城市之一,青島于2012年在全國率先建立了長期醫療護理保險制度。多年來,青島市累計支付長期護理保險資金28億元,惠及6萬多名重度失能失智參保人及其家庭;通過政策引導撬動市場資源,培育了850多家護理服務機構,逐步搭建起以民營機構為主的照護服務平臺。
2021年4月1日,新的《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辦法》正式實施,作為青島市3.0版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新政通過優化籌資渠道,使全市職工護理保險籌資規模達到每年11億元,居民護理保險達到1.45億元,同時擴大了調劑金規模,為制度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青島市創新實施旨在延緩失能失智的預防工作,積極探索延緩失能失智保障機制,建立了“延緩失能失智保障金”,將預防干預延伸至輕中度失能失智人員。2020年,建立了11個“認知癥友好社區”,取得了初步成效。通過這些項目的開展,提升了輕中度失能失智人員的自理能力,營造了及早發現及早干預的良好社會氛圍。本次政策調整,青島市較大幅度提高了“延緩失能失智保障金”每年的劃取比例,每年可籌集資金3000多萬元,力爭盡快實現對輕中度失能失智人員的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