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ker,音譯夏克,原是英國貴格教派的一個支派,誕生于18世紀,信仰的基礎是男女平等及靈魂純潔。shaker教徒有意識地拋棄世俗的世界,堅信對物體所施加的所有的不必要的裝飾跟裝潢都是有罪的,認為高質(zhì)量的技藝對世界的美好生活作出了貢獻。
19世紀,該教派通過創(chuàng)立社團的方式,自給自足,在鄉(xiāng)村過著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簡單的建筑,樸素的室內(nèi)裝飾,以美觀實用為基礎,逐漸演變成一種設計風格,即夏克式風格。
夏克式風格,以簡潔的線條,樸實的外觀,輕巧的結(jié)構(gòu),演繹著純粹藝術(shù)的美,可謂是極簡主義的開山鼻祖。
▲夏克式風格的家具
椅子的獨白
今天“椅子的故事”的主角,夏克椅J-39。它是由丹麥設計名匠柏耶·莫根森(Borge Mogensen)設計的。莫根森的設計理念是“越簡單越好”,他的作品向以簡單有力來表現(xiàn),也受到了夏克文化的影響。
▲shaker chair J-39
此款夏克椅的椅背沒有按夏克傳統(tǒng)風格梯子式的設計,而是只用了一塊簡單大方的背板。略帶弧度的背板,輕輕地承托著背部,透露著一種無言的溫柔。背板上四個干凈利落的榫接點,彰顯這著工匠的自信。椅腳之間的橫檔設計,使椅子更加堅固。橫檔的平行與錯落,側(cè)身一看,如同一幅美麗的幾何圖。
椅子與我的故事
第一眼,內(nèi)心深處有個聲音跑出來,這不是我們小學教室里的椅子的感覺?作為一個80后,上小學四年級以前,坐的是方凳子。凳子因為沒有背部,上課時經(jīng)常受到后面男同學的腳“攻擊”,當時很討厭坐凳子。后來,學校換了椅子,心里可開心了。
那時候的心情,今天終于知道是什么了,是一種安全感。因此,第一眼看見這把夏克椅,雖然外形有很大的差別,但是那種神似的感覺,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小時候教室的情景。
那時的我,雙手交叉放在書桌上,坐得筆直筆直的,聽著老師的課。小學的記憶,早已變得模糊,幸好這椅子,撩起了我的心緒,老師的粉筆聲,同學們的讀書聲,在腦中變得悠遠綿長。
▲教室桌椅
青春的印記,久未踏足,不等于情懷已逝,總有一天,總有一樣,稍一碰觸,就會觸動你的心弦。
椅子的經(jīng)典show
近年來,受極簡主義風潮的影響,夏克式家具,不加修飾的美學觀跟優(yōu)秀的功能設計,使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對其產(chǎn)生了興趣,也正在被人們大量地制造復制品。
夏克椅J-39,可以認為是與韋格納設計的「Y椅」比肩的名作,可惜在中國并沒有被過多關注。可能跟我們八九十年代的椅子產(chǎn)生了代入感吧,那是一個很多人都不想回去的年代。也有可能跟國人的審美有關吧。
不管怎樣,經(jīng)典的東西,都應該被記住。
一日三餐,倆人四季,簡衣素食,樸實無華,過一種夏克式的生活方式,也是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