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簡介:周國偉,畢業于原上海醫科大學,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
冠心病是指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發的心臟病,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器官病變的最常見類型。冠心病的治療方法也有很多種,比如藥物治療、外科治療、介入治療等等。藥物治療就是吃藥,外科治療就是做手術。那么介入治療是什么?介入治療就是放支架嗎?
冠心病介入治療是指通過外周股動脈或橈動脈進行穿刺,向心臟方向置入導管,明確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并對血管病變部位進行擴張、疏通,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癥狀。介入治療有很多種治療方法,如經皮冠狀動脈成型術(PTCA)、血栓抽吸術、 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冠狀動脈斑塊旋磨術、激光血管成型術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經皮冠狀動脈成型術(俗稱”球囊擴張術”)和支架置入術??梢姡Ъ苤萌胫皇墙槿胫委煹囊环N形式,介入治療并不是單純的放支架。
經皮冠狀動脈成型術(PTCA)
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又被稱為球囊擴張術,是最早的介入治療方法,20世紀80年度末就有了。是指通過心臟介入,進入狹窄血管處,采用球囊進行擴張,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緩解患者心絞痛、胸悶等臨床癥狀。但單純的使用球囊擴張治療冠狀動脈狹窄,會存在由于血管的彈性回縮、血管負性重塑、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的血管再狹窄問題。
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
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是在球囊擴張的基礎上,于狹窄或堵塞部位放置支架,直接擴張血管,一定時間后,支架即被血管新生的內皮細胞所包埋,維持穩定有效的固定,呈持續擴張狀態。而且支架置入后,能防止動脈血管的彈性回縮,緩解癥狀,使冠狀動脈發生再次狹窄、堵塞的概率明顯降低時間明顯延長。
支架多是由合金制成的非常精細的呈網狀管柱樣形狀。支架大小的選擇,也主要是根據狹窄病變血管段的直徑及其狹窄病變的長度來決定的。后來隨著支架的發展,出現了藥物洗脫支架。即是將支架作為藥物的載體,支架置入后,其中的藥物會緩慢釋放到血管中,在血管局部發揮作用,抑制血管再狹窄,也減少了支架部位今后再發生堵塞。
介入治療新技術
近年來,介入治療也有著不斷的進展,出現了很多新技術,如:定向性斑塊旋切術對斑塊負荷較大的偏心纖維性斑塊減少斑塊負荷后再行支架效果好;高頻旋磨術用于鈣化嚴重、開口處病變、彌漫性病變;切割球囊適合小血管分叉病變;準分子激光冠狀動脈內斑塊消蝕術和藥物球囊擴張術;遠端保護裝置的應用等。但目前最常用的仍然是球囊擴張術和支架置入術。
那么,什么情況下應該考慮介入治療呢?一般而言,當心絞痛(表現為胸悶、胸痛或氣急的癥狀)經積極藥物治療后,病情仍然不能穩定;雖然心絞痛癥狀輕,但心肌缺血的客觀證據明確,狹窄病變顯著;介入治療或心臟搭橋術后心絞痛復發,冠狀動脈狹窄;急性心肌梗死12小時之內時,可以考慮進行介入治療。隨著醫療的發展,介入治療的指征在拓寬,禁忌癥在縮減,但仍然要根據自身的情況,跟醫生充分的溝通,決定進行哪一種治療。
與藥物治療相比,介入治療使得狹窄或完全堵塞血管的病變程度減輕或消除,
且效果更好;與搭橋手術相比,介入治療更簡單、創傷小、恢復快。因此,介入治療已經成為藥物治療之外的常見治療手段。。但是介入治療不僅僅是支架置入;是否需要介入治療、適合哪一種介入治療應當仔細評估病情和血管條件,是否需要置入支架必須結合患者的解剖和醫生的判斷最后慎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