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里天氣干燥,足跟皸裂常常困擾著許多退休族。不但起皮、出血,還會剮襪子,甚至就連走路也不敢著地,生怕“炸裂”了。這種現象,中醫稱之為“破裂瘡”。此病多發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雖不算什么大病,但大多遷延不愈,使人痛苦不堪,冬季尤甚。
足跟皸裂只因太干燥?
腎氣不足才是根源~
中醫認為,足跟皸裂是由于肌膚外受寒冷風燥以致血脈阻滯、肌體氣機不調,血脈運行不暢,四肢末端經脈失養,漸枯漸槁變脆,內由脾腎不足,氣虛血燥,肌膚失養所致。
《諸病源候論》云:“皸裂者,肌肉破也。言冬時觸冒風寒,手足破,故謂之皸裂。甚者由裂口溢血外出。”
《諸病源候論·虛榮手足皮剝候》又云:“血行通榮五臟,五臟之氣,滋養肌膚。虛勞內傷,血氣衰弱,不能外榮于皮,故皮剝也。”
由此可見,腳后跟龜裂主要有“內外”兩方面原因。
外因
● 生理特點:腳后跟皮膚角質層非常厚,且無毛囊和皮脂腺。故此處皮膚想要保持水分、滋潤就很受到一定限制。
● 外界刺激:如寒冷季節的戶外活動,經常使用清潔劑,足部淺表真菌感染及局部的過度磨擦等,致皮膚彈性降低,牽拉后引起皸裂。
內因
? 腎氣不足。人體的腎經,在腳踝一帶行走的路線是:循內踝之后,別入跟中。腳后跟這個地方呢,就是腎經走過的路線,也是它負責管轄的區域。
內外兼治,5招助您養出光滑嫩足~
結合內外之因素。治療足跟皸裂,首先應防寒保暖,在嚴寒的冬季,要特別注意腳部的保暖,穿襪子,暖和的鞋子。這對預防腳后跟皸裂十分有意義。
外治
01
泡腳
中醫外治以活血化淤、散寒潤燥為主。可將草烏、羌活、當歸、沒藥、紅花、血竭、赤芍、細卒、生地、透骨草煮湯浸泡足部。
※ 注意:用水浸泡腳后跟的時間不能太長,水溫更不能太高。
02
給腳涂上護膚品
每次洗好澡、泡好腳之后,給足跟十足的呵護,涂抹潤膚霜或凡士林,鎖住水分,保持滋潤。
內治
03
中醫經驗方煎水服用
中醫內治以益氣養血、滋陰潤燥為主。中醫經驗方可用熟地20克,生地15克,山茱萸15克,百合15克,麥冬15克,天冬15克,白蘚皮15克,荊芥15克,黃精15克,川芎10克,當歸10克,紅花10克。
標本兼治
04
艾草精油
睡覺前滴幾滴精油涂在皸裂處,最好用保鮮膜封住,早上醒來再撕掉。
艾草消炎殺菌,止疼止血都不錯。艾草精油能滲透經絡,液態的成分兼有潤膚作用,恰恰是針對此類病癥標本兼治的好方法。
05
艾灸補腎,截斷干裂源頭
古書有云,自古扶陽,灼艾第一。扶陽便是強腎之本。
四季之中,冬天是養腎最好的時候,腳跟歸腎管,艾灸提升了腎陽,腎血下行,腳后跟得到了滋養,干裂就有所好轉。
補腎艾灸,認準這6個穴位~
● 腎俞穴:腎俞是腎的背俞穴,常艾灸它可調補腎氣。
● 關元穴:關元穴是人體真氣、元氣生發的地方。
● 氣海穴:氣海和關元穴在人體下腹部,共同保護著生殖系統。此穴必灸。
● 三陰交:它是肝、脾、腎三經的交匯處,女性可常灸。
● 太溪穴:太溪穴凹陷明顯,可能也是腎氣虛衰了,根據“陷下則灸之”的治療原則,可艾灸太溪穴來補養腎氣。
● 涌泉穴:《黃帝內經》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按揉起來松松垮垮無彈性,也是腎氣虛弱的表現。
小貼士
腳后跟出現皸裂,有幾點要注意:
? 首先,不要剪、撕裂開的皮,以免形成傷口;
? 其次,別穿太緊的鞋,少走路,以免摩擦腳后跟,使角質層更厚;
? 另外,易發生足皸裂的患者在干燥寒冷的季節宜多吃油脂。病程較長或年老患者應該增加營養,滋補氣血,適當多吃一些豬肝、豬皮、羊肉、阿膠、魚肝油丸之類食品也十分必要。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云南中醫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