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2是美國知名調查公司蓋洛普發明的一個針對員工敬業度和工作環境的測量工具,BEM(吉爾伯特行為工程模型)是績效技術中用于原因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需求層次理論則是馬斯洛的經典心理心理需求理論,但三者之間卻有著密切的對應的關系。簡書上有篇Q12與BEM關系的文章,Q12和BEM各自介紹得都比較詳細,特別是Q12部分,但對BEM的理解以及Q12與BEM的關系理解有部分不正確,比如,西貝莜面村25分鐘上齊一桌菜的沙漏,他認為屬于工具,嚴格講,沙漏本身是工具沒錯,但這并不屬于BEM所指的為提高員工績效的工具,而是屬于BEM模型中“數據信息和反饋”層面的內容,員工通過沙漏來調整自己的工作速度。
另外,他認為Q12中的第7個問題,“在工作中,我覺得我的意見受到重視”對應的是BEM模型中的第一層“反饋”,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反饋的本意并不是指員工對組織的反饋,而是組織對員工的反饋(績效輔導和反饋)。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模型網上比較多,Q12下面表格中有,我就不再粘貼了。事實上,要把這三個模型完全找到對應關系并不容易,我在做的時候就已經發現有些欄目有比現在呈現的表格更合適的答案,時間關系暫不作修改(WORD轉表格又上傳麻煩)。
引申:
在分析了它們的關系之后,我甚至覺得可以重新來設計Q12,也許是Q13、Q14或QX,思路就是對照BEM模型,然后參考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Q12中有些問題還是似是而非,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楚的,比如“鼓勵你的發展”、“談及你的進步”,馬斯洛需求層次也不是唯一的,雖然現在大家默認的都是五層次,但其實之前的版本還有求知需求、審美需求。我嘗試著做了一下,當然還不成熟,比蓋洛普欠缺的,我的假設沒有數據的驗證和支持。
BEM版Q12:(注:與上表有不同,懶得改表了)
1.我知道公司給我的工作任務和工作標準嗎?(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的數據和信息嗎?)
2. 組織結構、部門和崗位的職責分工、工作流程清楚合理嗎?(流程。問題也可以用原來的:我的同事們致力于高質量的工作嗎?但是原來的含義并不明確)
4.我的工作質量得到了主管及時、明確的反饋嗎?(反饋)
5.公司的使命目標使我覺得我的工作重要嗎?(后果)
6.在過去的七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揚嗎?(激勵和獎勵、反饋)
7.工作單位有人鼓勵我的發展、談及我的進步嗎?(激勵、反饋)
8.我覺得我的主管或同事關心我的個人情況嗎?(激勵)
9.在工作中,我覺得我的意見受到重視嗎?(激勵)
10.我在工作單位有一個最要好的朋友嗎?(激勵)
11. 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機會做我最擅長做的事嗎?(天賦潛能)12. 過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嗎?(天賦潛能、知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