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文化災難,其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也因為此,“焚書坑儒”也成為了秦始皇最大的暴政之一。不過,由于《史記》等古文書籍的普及率很小,導致許多人對“焚書坑儒”了解不夠,甚至有人認為秦始皇只是燒了沒用的書,殺人方術士。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焚書”和“坑儒”實際上是兩件不相同的事件,雖然事件不同,但是性質卻一樣。先來談談焚書。焚書可以說秦國的的傳統(tǒng)。早在商鞅變法時期,就出臺“燔(fán)詩書而明法令”的命令。商鞅認為,秦國的百姓要么耕地、要么打仗,其他的商業(yè)、服務業(yè)、文化產(chǎn)業(yè)、藝術產(chǎn)業(yè)、娛樂產(chǎn)業(yè)基本是被禁止的。
商鞅執(zhí)行的就是法家的治國理念。但是當時儒家思想很盛行,于是商鞅擔心儒家思想會影響政策的執(zhí)行力,因此堅定地禁止儒學傳播。他認為“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zhàn)”,“國用詩書、禮樂、孝弟、善修治者,敵至,必削國”。所以,他采取“燔(fán)詩書而明法令”。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相對寬容的政策。他設置了咸陽宮,這是一個類似于稷下學宮的組織,可以議論國事,提供建議。其中的許多博士官就是儒家擔任。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招待博士們,隨后出現(xiàn)了郡縣制和分封制的爭議。
其中一位來自于齊地的儒生淳于越建議秦始皇學習夏商周三代,推行分封制。秦始皇讓李斯發(fā)表意見,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他對儒家也是十分憎恨。李斯先是駁斥了淳于越的言論,然后又污蔑儒生們“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最后建議秦始皇“焚書”。焚書的范圍主要是詩書、百家語,意思是除了法家的書籍之外,其他的諸子百家書籍全部燒毀。至于“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讓官府保存。
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史記·秦始皇本紀》
從本質上來說,秦始皇焚書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確立法家的正統(tǒng)地位。但是他采用的手段太過于激烈,對文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另外一方面,法家思想的缺陷很大,僅僅依靠法家思想治國,就導致刑罰太重。這也是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坑儒是和秦始皇求仙問藥分不開的。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就接受了陰陽五行家的思想。用“五德終始說”來為秦朝的正統(tǒng)做辯護,為皇權抹上一層神圣的色彩。另外,他也接受了陰陽五行家的修仙、長生不老的說法,試圖求仙問藥。
徐福東渡,不過是玩消失
齊國,是戰(zhàn)國到秦漢陰陽五行思想的盛行之地,陰陽五行思想和東夷族的迷信活動結合,就產(chǎn)生了方術,說白了就是巫術。齊國出現(xiàn)了許多方術士,他們將秦始皇忽悠得團團轉,例如徐福就騙取了秦始皇的錢財,最終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另外一個叫做盧生的更可恨,他在忽悠了秦始皇之后,又對周邊人的說:“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
秦始皇對這件事情非常不滿,為此他又聯(lián)想到咸陽宮的儒生們,擔心他們是否誹謗自己。于是就派人去審查,這審查不得了,儒生們相互告狀,最終找出了460多人。秦始皇將他們全部坑殺了。這就是“坑儒”。長子扶蘇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非常生氣,于是將扶蘇也發(fā)配到了漠南,和蒙恬一起守邊疆。
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訞言以亂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秦始皇的確是坑殺了儒生,而且儒生簡直就是為方術士背鍋的。
秦朝在歷史上存在的時間只有14年,但是對歷史的影響卻非常巨大,在文化方面的破壞也是空前的。由于推行“焚書”“挾書律”等政策,使得秦朝時期的大多數(shù)讀書人不能讀書、藏書,許多書籍確實在秦朝就不見了。
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史書,孟子說:“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墨子》佚文:“吾見百國春秋。”可見當時以“春秋”命名的史書很多的。但是經(jīng)過了焚書之后,只有秦國的史書保存了下來,其他各國的史書均被燒毀。以至于后來司馬遷寫《史記》時,總感覺材料匱乏。如果沒有焚書,中國先秦史應該更加豐富,極有可能有夏朝的文獻資料。
儒家的《尚書》《詩經(jīng)》是被毀滅的對象。不過還好的是,儒生們博聞強記,硬是將詩書內容背誦了下來。到了西漢初期,儒生們又將背誦的詩書寫了下來,發(fā)展成為了“今文經(jīng)學”。另外,部分經(jīng)典被儒生們藏了起來,到西漢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了“古文經(jīng)學”。但是這些古文經(jīng),因為收藏時間太長,大多數(shù)都缺文少字。無論是今文經(jīng)學還是古文經(jīng)學,都有可能偏離原典。例如《尚書》一書,就此陷入了真?zhèn)沃疇帯?/p>
《尚書》:偽書之冠
西漢時期的書籍總體上的散亂不堪的,不過還好的是西漢的劉向、劉歆父子在漢朝中央的支持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文獻校勘活動,整理出大量的書籍,例如《左傳》《戰(zhàn)國策》《楚辭》就是在這時候整理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