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世界
何慶勇教授在炙甘草湯的應用上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效果若神,下面我們就一起探究一下何慶勇教授的應用方面的不傳之秘。
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的名方,別名復脈湯。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傷寒解而后,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
復脈湯 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千金翼方·卷第十五補益》
主治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干而瘦小者;虛勞肺痿。干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結,脈虛數。
臨床常用于治療功能性心律不齊、期外收縮、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本期教學視頻摘自第12期“講透經方”中國中醫科學院何慶勇授講授的《傷寒論》桂枝類方與疑難病治療課程中的精彩內容。
我們都知道,中醫不傳之秘在于劑量,而何慶勇教授在炙甘草湯的應用法門就是在劑量上和煎服法上。下面我們就以病例來看一下在應用上有何特別之處。使其遣方用藥能效若有神。
病例分享
2018年4月16日初診。
石某,女,64歲。
主訴:動則心跳欲出1年。
現病史:患者心動過速,一動就心慌1年,現為求中醫治療,就診于我處。
刻下證:患者心動過速,一動則心慌,全身乏力,每天均有心悸,有氣短,大便1日1次,大便有時干,夜尿1次,小便黃,汗可。
查體:舌有液線,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診斷:心律不齊 炙甘草湯證。
處方:
生地黃80g,麥冬30g,黨參10g,
生甘草20g,火麻仁15g,大棗30g,
阿膠珠10g,桂枝15g。
7劑,日1劑,加白酒20毫升同煎,
分3次早、中、晚溫用。
AUT
按語
配伍生甘草、黨參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火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地,溫心陽,通血脈;用法中加酒煎服,以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同時可消除或減輕生地黃滋膩礙胃的弊端,是為使藥。
細心地同學會發現何慶勇老師用的是生甘草而非炙甘草,這是因為炙甘草的區分在古今時有很大區別的,古方中的炙甘草是現代的生甘草。
《神農本草經集注》有云:炙者,于簸箕上暴干。而現代的炙甘草則是以密炙之,所以現代甘草為蜜甘草。此為古今之分。也是本方中第一點不同之處。
其二在于生地的用量,生地用量為80克,有人說此用量過大,實則不然。
清末曹穎甫《經方實驗錄》中有提到:“生地至少當用六錢(約22g),桂枝至少亦須錢半,方有效力。若疑生地為厚膩,桂枝為大熱,因而不用,斯不足與談經方矣”。
而原方中為生地一斤,斤者十六兩,據考中最小的量的計量也為現有三克,所以此方中生地不可少于四十八克,則其中用量,可謂不大。
再者其三,方中以白酒入藥,一為行藥力,再為消除或減輕生地黃滋膩礙胃的弊端,原方中以清酒入藥,但是清酒為何,固有爭議。
李時珍認為“今入藥佐使,專用糯米,以清水白面麹所造為正。黃酒有灰……谷氣既雜,酒不清美,并不可入藥。”
糯米酒常分層,上層透明,質清稀,下層較稠厚,質濁。清酒與白酒相對,多數學者認同上層為炙甘草湯之清酒,下層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之白酒。
以上是何慶勇教授的在炙甘草湯中應用的不同之處,也是療效出眾的原因。
4月16日復診
患者述感覺服用1劑即有效,特別見效,昨天運動1小時后無心悸欲出,僅有胸悶,過去上3層后心跳欲出,心悸亢進,3~5分鐘休息后緩解,現在無此情況發作,大便1~2日1次。
效不更方,后隨訪2周未見復發。
Notice
中國中醫科學院的何慶勇教授,精研中醫經典,講課深入淺出,你能在他的講課中學到之前未能了解的知識,在課中旁證左引,引經據典,這是扎實的學術功底,感謝何慶勇老師的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看完本次課程的你,都學到了什么?
自信來源于明理,在于心中明了方法,求術以證道。看到這難道不想來跟隨老師學習知識,提高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