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為了封建皇權,父子相釁、手足相殘之事就沒少發生。漢武帝劉徹能逼死自己的兒子劉據,曹丕能陷害自己的兄弟曹植,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害兄長李建成,逼迫父親李淵退位,李隆基又將自己深愛的楊玉環賜死于馬嵬驛,只為換取自己的一線生機。
由此可見,在古代封建社會的王權斗爭中,即使是最親近信任的人,很多時候反而會成為致命傷。而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了蕭何與韓信的身上。
韓信乃是一大能人,卻始終不受重用,他先是去投奔了項羽麾下,結果只能當個小兵小卒。離開楚軍之后他又去到了劉邦帳下,但同樣沒有得到劉邦重視,只得到了一個管理軍糧的小官職,這讓韓信感到十分失望。
后來韓信有幸結識了蕭何,并且在一次次交談中得到了蕭何的賞識。蕭何也多次向劉邦力薦韓信,但劉邦卻依舊不愿重用他。韓信感到失落不已,最終一氣之下決定星夜離開漢軍。
蕭何得知此事之后,當即顧不上向劉邦報告就策馬前去追韓信了?;臎龉诺溃謇湓鹿?,兩人一馬,馳掣于林。蕭何在借著月色趕了半夜的山路,這才終于追到了韓信。當時的蕭何已經是劉邦重臣,卻能夠如此重視韓信這個無名小卒,韓信自然是感動不已,答應了蕭何再給劉邦最后一次機會。
蕭何回到軍中之后,當即劉邦就來興師問罪,生怕蕭何是跟其他逃兵一樣跑掉了。蕭何卻說,自己追了半夜,只為追回韓信。劉邦此前并不看好韓信,但他卻相信蕭何的眼光,蕭何這么一追,足見其對韓信極其重視,劉邦也終于下定決心,親自設壇拜封韓信為大將軍。
從此之后,韓信真正得到了劉邦的重用,并且得以登上沙場舞臺大展拳腳。韓信先是攻下三秦之地,又接連擊破魏國、代國、趙國跟齊國,最終在垓下決戰擊潰項羽大軍,成為了劉邦稱帝的第一大開國功臣。
而韓信之所以能夠有此成就,跟當年蕭何的鼎力提攜和后來的全力幫助是不無關系的。因此,對韓信而言,蕭何就是他的伯樂,他的兄長,他的好友,他最為信任的人之一??伤麤]有想到的是,最終他卻是死在蕭何的計謀之中。
公元前202年,韓信依然擊破項羽,劉邦當即就收了他的兵權,讓他空拿了個沒有實權的楚王爵位。不久之后,劉邦又借著鐘離眛之事將韓信貶為了淮陰侯,韓信這才明白,劉邦從來不是因為他犯錯而針對他,而是因為他功高震主而想要過河拆橋而已。
于是,韓信最終決定跟陳豨謀反。公元前197年,陳豨發動兵變,劉邦御駕親征,京城防衛空虛。而韓信就將借此幾乎直接逼宮,挾持劉邦皇室奪取政權,不料卻遭人背叛,讓呂后提前得知了這個消息,蕭何當即就為呂后出了一計。
蕭何告訴韓信,說劉邦已經平叛成功,朝堂里頭都在慶賀。韓信也應當前去赴宴,否則豈不是惹人懷疑么?韓信見自己最信任的蕭何都這么說了,于是便只身前往宮中赴宴,結果等待他的,卻不是什么美酒佳肴,而是埋伏在長樂宮鐘室里的幾十名刀斧手。
就這樣,韓信被一眾刀斧手誅殺在了長樂宮中,一代名將最終死在了他曾經效忠的皇上和曾經信任的伯樂與兄長的手上。蕭何眼見自己一手提拔起來的后輩,就這么倒在了血泊之中,心中也是百感交集,最后卻只說出了這么一句話——“我蕭何計殺韓信,終不負天下蒼生!”
這句話顯然是一句自我安慰,以蕭何的頭腦,他怎會不知韓信的忠心,又怎會不知韓信之死不在反,而在韓信本身太厲害而已。因此蕭何只能如此言語,一方面安慰自己這是為了天下蒼生而為,一方面也是告訴呂后跟劉邦,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大義滅親,從而保全自己。
但即便如此,蕭何后來同樣受到了猜忌。為了不步韓信的后塵,蕭何只好多次自污名節,想盡辦法讓劉邦相信,自己沒有能力也沒有聲望來威脅劉邦的皇位。如此這般,蕭何最終才得以壽終正寢,只可惜了這韓信,卻成為了兔死狗烹這個道理的闡釋者和被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