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5年,匈奴派使者前來請求和親。武帝讓群臣就此討論。
外交部長王恢是燕地人,熟悉匈奴情況。他提議說:漢與匈奴和親,大概不過幾年,他們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同意和親的要求,發兵攻打匈奴。
但監察部長韓安國卻反駁說:匈奴經常遷徙;如同飛鳥一樣,很難制服他們,自上古以來,都不把他們看做人類,現在如果漢軍遠征千里之外與匈奴爭強斗勝,就會人困馬乏。而敵人以逸待勞,這是很危險的。不如與匈奴和親。
大多數參與議論的大臣都贊成韓安國的意見。因此武帝準許與匈奴和親,
這令王恢憂心忡忡。
公元前133年,王恢結識了雁門郡馬邑的豪強聶壹。
后者也跟王恢一樣憂國憂民,因此對王恢進言說:匈奴剛剛與漢和親結好,親近信任邊境吏民,可用財利引誘他們前來,漢軍預設伏兵襲擊,肯定能一舉殲滅匈奴。
王恢認為這方法可行,便向武帝報奏。武帝召公卿重臣商議討論,王恢在會上發言說:臣聞戰國之初的代國,北面有強敵匈奴的威脅,內受中原諸國軍隊的牽制,但仍然可以尊養老人,撫育幼童,按照季節時令種糧植樹,糧倉中一直有充足的儲糧,匈奴不敢輕易入侵。現在,憑陛下神威,天下一統,但匈奴的入侵卻持續不斷,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沒有別的,只是因為沒有使匈奴恐懼罷了。我認為打擊匈奴對國家有利。
然而韓安國再次提出反對意見。他說:臣聞高皇帝曾被匈奴圍困在平城,餓了七天;等到脫圍解困返回都城之后,卻沒有憤怒之心。圣人有包容天下的器度,不因自身的私怒而傷害天下大局,所以 高皇帝派遣劉敬為使臣與匈奴和親,到現在已為五世的人帶來益處。臣認為不打匈奴對國家有利。
王恢立即駁斥道:非也!高帝披堅執銳征戰數十年,不因平城之圍報復匈奴并非力所不及,而是出于讓天下人休息的仁心。現在邊境經常受到匈奴侵擾,受傷戰死的士兵很多,中原地區運載死亡士兵棺木的車輛絡繹不絕,這是仁人所悲痛的事。所以說打匈奴是應當的。
韓安國說:不然。臣聞用兵者以飽待饑,正治以待其亂,定舍以待其勞;故一旦交戰,就會全殲敵人;一旦進攻敵國,就會攻破城防,經常安坐不動地迫使敵人俯首聽命,此圣人之兵也。如今若孤軍深入匈奴腹地,只怕是肉包子打狗。然而若多路大軍齊頭并進,行軍快了給養跟不上,行軍慢了又會貽誤戰機,恐怕還沒走一千里就會人困馬乏,成為送上門的俘虜。所以臣認為不打匈奴為好。
王恢立即辯道:不對。我現在所說的,并非征發軍隊深入敵境;而是要利用單于的貪欲,引誘他們到我們的邊境,而我方部隊則暗中埋伏,以逸待勞地偷襲他。此時我們的部署早已完成,有部隊左翼攻擊,有部隊右翼包抄,有部隊迎頭痛擊,有部隊截斷退路,俘獲單于是百無一失的。
早些年武帝也是喜歡打獵的,一聽王恢這個計策,就覺得頗有熟悉感,認為算是十拿九穩的勝戰,便采納了王恢的主張。
這一年六月,武帝以韓安國為護軍將軍,李廣為驍騎將軍,公孫賀為輕車將軍,王恢為將屯將軍,李息為材官將軍,率軍三十余萬埋伏在馬邑附近的山谷中。
與此同時,暗中派遣豪強聶壹為間諜,裝作遭到漢廷政治迫害,逃亡于匈奴,尋找機會見到了軍臣單于。
聶壹說:我能殺馬邑的縣令和縣丞,獻城歸降,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財物。
豪強言行一向粗獷,不向漢廷官吏那么扭捏,很對單于的胃口。于是單于就讓聶壹依此行事,回來必有重賞。
聶壹返回馬邑縣城,就斬殺死刑囚犯,用來假冒縣令、縣丞,把他們的頭掛在馬邑城下,讓單于的使者觀看,以此做為證明。并告知說:馬邑官吏已死,你們可以趕快來!
軍臣單于聞訊大喜,立即率騎兵十萬火速奔向馬邑。一切似乎都在按照計劃進行,須臾之后,十萬匈奴將檣櫓灰飛煙滅,大漢之威將被塞北的鴻雁傳播到天南地北。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人有職業素養。在距離馬邑城百余里的郊野上,軍臣單于驚鴻一瞥便嚇出一身冷汗:怎么牛羊遍地卻沒有一個放牧人?這不科學啊。
匈奴人個個都是畜牧專家,立即察覺到了危險的信號。于是軍臣單于立即命人攻打亭隧,俘虜了雁門郡的尉史。恰好尉史貪生怕死,匈奴還沒使美人計呢,他就供出了漢軍伏兵的點位。
軍臣單于大吃一驚,立即引兵撤退。等軍情傳到伏擊點位,漢軍立即奮起直追。但一直追到邊塞,才發現人家匈奴人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而另一邊,按計劃,王恢本率軍去阻擊匈奴的給養部隊,但此時卻發現單于已經率騎兵與給養部隊會師,于是沒敢出擊,也暗自退回了漢境。
得知戰報,武帝震怒。
王恢辯白說:按計劃,本來是單于進入馬邑遭到伏擊,而我率軍去切斷補給。不料單于提前撤軍,我手頭只有三萬人,根本不是他十萬騎兵的對手,硬戰只會辱沒大漢君威。我知道罪該萬死,但至少為大漢保全了三萬將士呀。
武帝不為所動,將其交由廷尉。經過審理,廷尉以“避敵觀望,不敢出擊”的罪名判處王恢死刑。
王恢暗中以千金賄賂丞相田蚡,以求免死。可是他犯了這么大的事,田蚡也不怕受到牽連,不敢向武帝說,就轉而對太后說:王恢是第一個提了在馬邑誘殲匈奴單于的人。現在行動雖然失敗,但若是殺了王恢,不是替匈奴報仇么?
待武帝朝見太后時,太后就把田蚡的話告訴了武帝。
武帝冷聲說道:王恢是這次行動的主謀,為配合他,我調集天下數十萬兵馬。結果單于跑了,三十萬大軍白忙一場。但若是他能勇敢地襲擊匈奴給養部隊,仍可為三軍出口惡氣。如今不殺王恢,恐怕無法向天下人謝罪。
王恢得知后無奈自殺。
從此,匈奴斷絕了與漢的和親,不斷進攻要塞,入侵漢朝邊境。
但他們也沒有起過侵吞大漢的野心。因為他們貪圖邊關的互市貿易,喜愛漢的財物。于是漢朝也不關閉邊境貿易市場,以投其所好,作權宜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