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在著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目標在于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因此,優化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鑒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類型多樣、層次多元、發展程度不一等客觀實際和基本特征,根據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區域經濟發展布局提出的戰略要求,需依托現有的區域經濟布局基礎和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格局,堅持效率與公平相結合、連續性與創新性并重、開放視角與內部視角統籌、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兼顧,明確不同類型區域經濟和發展戰略的重點任務,持續推進、久久為功,夯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的空間棋局和堅實基礎。
加強“一帶一路”建設與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對接融合。“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實現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總抓手,直接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對外開放目標和任務,對于統籌區域經濟布局中的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應加強“一帶一路”國家頂層設計與各地方、各區域具體實施規劃和方案的對接,明確相關省市的功能定位和分工,形成上下互動、相互支撐的發展格局。協調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實施,優化沿海、內陸、沿邊開放空間布局。發揮京津冀地區政策保障、文化優勢,強化長三角地區協同發展示范功能,突出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和包容發展特色,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機對接,以開放帶動沿江沿河產業、城鎮和人口合理布局,統籌促進流域上中下游、東中西部地區產業分工協作和要素合理流動。探索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模式,提升內河運輸、化工企業搬遷效率,為“一帶一路”走出去提供綠色協同發展樣板。加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文化保護,促進水資源、防洪、岸線統籌開發利用,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流域高質量發展路徑模式。
優化提升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四大地區板塊差異化發展重點和精準性。四大板塊在今后一定時期仍然是我國制定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政策、開展區域發展績效統計和監管評估的重要單元和本底構成,應繼續推進實施以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為主體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并與時俱進賦予四大板塊新的發展內涵和使命。東部地區應以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繼續發揮改革開放的示范帶動功能,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能力,加快培育壯大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現代化城市群、都市圈,探索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借鑒。中部地區應提升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戰略位勢,發揮工業基地、物流樞紐、糧食生產等比較優勢,創新發展通道經濟,著力增強要素集聚能力,積極承接東部沿海產業和功能轉移,加快培育內生性優勢產業體系。西部地區應細分西北和西南板塊實行差異化發展,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為契機,加強西北和西南板塊經濟聯系,加快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和提升自我發展能力,促進空間集中布局開發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培育內陸和沿邊開放新高地。東北地區應將產業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作為抓手,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提升裝備制造、冰雪旅游、現代農業等特色產業競爭力,利用與東部沿海對口合作和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外力倒逼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加速提擋。
挖掘強化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黃河流域五大戰略引領區發展潛力和示范功能。五大戰略引領區覆蓋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帶、灣區經濟、流域經濟等不同空間形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中承擔著不同領域和方面的試驗、示范、輻射和帶動功能,對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源具有重要支撐作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點推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統籌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素資源配置,將產業關聯配套分工協作作為協同發展難點,探索打破行政區劃等級壁壘、促進人口和經濟密集地區優化發展的路徑模式。長江經濟帶建設應重在建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長效機制,統籌流域上中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產業和城鎮布局,集中推動沿江綜合運輸體系、化工等高污染企業搬遷、岸線高效開發利用等重點工作,強化其在東中西協調發展中的軸帶引領作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提升特區改革開放的優勢帶動效能,深化珠三角與香港、澳門的全面對接融合,重點推動軌道交通、優質生活圈、珠江兩岸協同等重大建設,打造多元融合、開放包容的現代化國際化灣區經濟樣板。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應以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兩大領域率先一體化為目標,重點推動上海自貿區新片區和生態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強化世界級城市群和產業集群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應重點加強水資源調配和防洪抗旱安全,統籌上中下游資源開發、生態保護、產業和城鎮布局,突出流域文化保護和開發傳承,建設流域經濟和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生態經濟軸帶。
夯實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生態退化地區、資源枯竭型城市、老工業基地七大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的基礎保障和內生動力。七大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布局的短板所在,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上進入沿海發達地區反哺和扶持內陸后發地區和一些問題區域的階段,這不僅事關內陸后發地區自身的發展,也會對沿海發達地區持續穩定發展產生重要影響。革命老區應突出紅色資源開發和紅色基因建設,加強紅色旅游、教育和產業發展模式創新,讓革命優良傳統轉化為振興發展和改善民生的新動力。民族地區應弘揚民族文化、民族融合的傳統,發揮民族區域自治的體制優勢,培育壯大民族特色優勢產業,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提升現代化國際化民族品牌影響力。邊疆地區應強化固土守邊責任擔當,依托重要口岸和城鎮完善交通、通信等通邊抵邊設施建設,穩步提高財政補助標準,穩定邊疆人口就業安居,筑牢沿邊國防線和開放帶。貧困地區應持續加大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扶持力度,重點關注因病因災因學返貧問題和相對貧困群體,加強貧困人口技能培訓和就業提供,健全鞏固扶貧成效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生態退化地區應堅持以保護優先、分類指導、控制惡化為原則,以重點生態功能區為主體,加強生態空間紅線管控,探索多樣化生態補償方式,保障生態功能和服務的有效改善。資源枯竭型城市應以產業轉型為龍頭,帶動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協同推進,著力培育接續性和替代性產業,扭轉要素流失和城市收縮態勢,營造“瘦身強體”的收縮型城市發展模式。老工業基地應以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為抓手,著力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體系,帶動投資、就業、技術、人才結構的優化升級,加大新技術新模式對于生產生活方式的應用提升,打造宜業宜居活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