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摳門”老師沒1分錢積蓄 43年資助100多貧困生
潘光權老師(左)改建自己的宿舍,為留守兒童安“家”。
開縣臨江中學退休教師潘光權,43年資助貧困生100多名
他沒有妻室兒女,卻有20多名大學生叫他“爹”;他用一生積蓄照顧貧困學生,甚至靠撿垃圾、東挪西借為150多名留守兒童安了一個“家”……他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自己的學生,他就是開縣臨江中學退休教師潘光權。
退而不休,就是閑不住
8月18日,年近70歲的潘光權正在整理收到的錄取通知書。
學校方面介紹,潘老師早在2004年就退休了,平時在學校健身房幫忙管理器械,同時還幫學校做一些收發工作。放暑假后,潘光權干脆將自家的客廳改成收發室,一摞摞送來的錄取通知書整齊地碼在沙發上。
1942年潘光權出生在開縣太原鄉響石村(現臨江鎮響石村)一個貧困農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7人,潘光權排行老四。
初三那年,潘光權以優異成績保送開縣中學。高一時卻因家庭貧困,潘光權不得不放棄學業。輟學沒多久,高中班主任就將他推薦到財會班學習3個月。
1961年,潘光權應征入伍,1968年從部隊轉業,在臨江中學當了教師。
“知識能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迸斯鈾嗾f,通過自己的能力,為孩子們做點什么,是他最大的快樂。
悉心教導,“差生”變優生
1970年潘光權從臨江中學借調到開縣竹溪中學。當時熊克偉是該校有名的“差生”,學校還流傳一句關于熊克偉的順口溜———學生家長見了愁,老師見了三搖頭。
潘光權主動找熊克偉交談了幾次,發現熊克偉雖然調皮,但是天真活潑,打籃球和乒乓球很不錯。潘光權申請把熊克偉調到自己班上,讓熊克偉當副班長兼勞動委員,還專門為他準備了一塊小黑板,讓他每天寫一些名言警句,講給全班同學聽。
在潘光權悉心教導下,熊克偉成為竹溪中學發展的第一個共青團員。
如今,熊克偉是開縣中醫院五官科主任。
“摳門”老師,傾囊助學生
潘光權每月除了必要的生活開銷外,其余錢都用在了資助貧困學生上,甚至不惜舉債、撿垃圾也要供孩子們上學。
臨江中學老師介紹,潘光權經常買便宜菜,身上也沒件像樣的衣服。他沒有手機,卻從2002年起,先后為5名貧困大學生購買了手機,甚至每月按時寄100元話費給學生。
“給他們買手機不是讓他們趕時髦,而是讓他們克服自卑心理,學會自強自立。”潘光權說,每到節假日,他就要和孩子們通“親情電話”。孩子們在電話中親切地叫他“爹”,匯報自己在學校的近況。
鄧軍是長期受到潘光權資助的學生之一。1998年,正在讀高三的鄧軍患上肺結核,潘光權拿出900元為他治病,當時潘光權每月工資只有400多元。
2010年11月,潘光權獲得重慶市農村留守兒童優秀“代理家長”稱號及500元獎金,他立即將這筆錢送給貧困學生王家美。
2011年3月4日,開縣縣委、縣政府授予潘光權“兩德模范”(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稱號,并獎勵他1萬元。潘光權立馬抱著錢來到校長辦公室,請校長把錢納入學校學生困難救助金。
潘光權的抽屜里放著一沓匯款單和幾本存折,全是近幾年他匯給在外讀書的孩子們的收據。一共70張匯款單,4本存折,43年來,潘光權花去近20萬元,受他資助的貧困學生達100多人。
留守兒童,在他家安家
1998年,潘光權擔心留守兒童無人照料,將自己不足50平方米的宿舍收拾出來,安置留守兒童。住在潘光權家的學生最多時有12個,最少也有兩三個,先后有150多人在他家里安家。
潘光權為孩子們添置了床鋪、彩電、熱水器等,又當爹又當媽地照顧他們。臨江中學高二學生王海生,從去年開始就住在潘光權家。王海生父母離異,父親常年在外務工,有時幾年都不回老家一趟,他家離學校有3小時車程。潘光權就讓他搬來與自己同住。
2008年,事業有成的鄧軍回開縣看望潘光權。為感謝恩師當年的資助之恩,他提出每個月給潘光權寄500元養老費。潘光權婉言謝絕了:“錢對于我來說也許就是吃好點,穿好點,但是對于貧困孩子而言,卻關系到他們能否完成學業,關系到他們的前途?!?/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