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摸底的學校中
幾乎所有中學生每月零花錢都超過200元
幾乎沒有學生認為自己的零花錢“比較充裕”
“吃”和購買文具、電話費網費成了零花錢最大的用途
每個月的最后一個星期,高二學生田宇都免不了要發愁:本該用上一個月的零花錢沒了,仔細想想,卻又“怎么也想不起用到哪兒去了”。
孩子們的錢到底花到哪兒去了?針對許多家長的疑問,本報記者日前制作了一份“關于零花錢的調查表”,面向成都列五中學、華西中學、石室中學等學校近200名中學生進行摸底。
調查1 九成娃娃零花錢不夠花
來自此次調查的結果顯示,現在中學生每月的零花錢幾乎都在200元以上,其中至少包括了每天的一頓飯錢。在每個月零花錢的主要用途上,幾乎百分之百的孩子都選了“吃飯、零食等”用途,排在其后的選項為電話費網費、購買讀物音像制品,只有約兩成的孩子把錢花在了“衣服、鞋、包”上面。
調查中,九成孩子認為自己的零花錢“不夠用”,只有一成左右的孩子認為“勉強夠用”,只有一名學生選擇了“比較充裕”,沒有人認為自己的零花錢“完全能夠自由支配”。約有一半的家庭每月定量給孩子零花錢,三成家長會“在合理的情況下”增加零花錢,很少的家庭會“要多少給多少”或是“把零花錢與學習成績掛鉤”。
值得注意的是,在詢問中學生們對自己的零花錢金額的看法時,多數學生表示“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只有不到兩成的學生給出“夠用就好”、“零花錢需合理支配”、“視家庭情況而定”之類的答案。
在“你覺得每個月有多少零花錢最合適?”這個問題上,約40%的學生表示“400元以上最好”,三成學生需要“200—400元”。
調查2 吃吃喝喝花錢最多
“每個月兩百的零花錢,就管一頓早餐,還是不夠用。”田宇媽媽一直納悶女兒怎么每個月的花費都要成負數。一次她在放學的路上碰到女兒,“一只手拿烤腸,一只手端杯奶茶,還夾了本明星雜志,錢全部花到這些沒營養的東西、沒知識的書上了。”
據調查,在零花錢的支出項目中,經常購買飲料食品占被調查人數的70%,位列第一。緊隨其后的分別是文具,書籍,報刊,磁帶和光盤等。為了讓孩子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大部分中學生家長都固定地給他們一些零花錢,數量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和田宇媽媽遇到的問題一樣,每次還未到月末,孩子們的零花錢早花光了。
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理財意識淡薄是導致中學生理財能力差的主要原因。許多學生信奉“錢是身外之物”、“出手要瀟灑大方”。
華西中學初中部的何老師認為,大多數學生對“錢該怎么用”這問題存在著種種偏見和誤解,甚至不知道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好多學生亂消費,理財能力差,但家庭、學校的教育又遠遠沒有跟上。”
調查3 初中生用壓歲錢炒股 家長有的贊成有的反對
中學生們手里的錢多了,如何用這些錢則成了一個大問題。在此次調查中,54%的同學受到“用完就給”制度的影響,48%的同學壓歲錢全部上交,60%的同學若拿到壓歲錢會存入銀行,近8成的同學對自己零花錢的收支情況不進行記錄。
孩子到底該不該學點理財知識?一些家長認為,這有助于孩子正確認識金錢,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但也有很多家長表示擔心,過早地讓孩子接觸投資理財,會滋生他們的拜金主義,影響孩子學習。一位叫張琪的學生從初中一年級就開始用爸爸的賬戶炒股,選什么股票有自主權。不懂就問爸爸或者看書,已經了解了股票、基金和期貨。去年,他用2萬元壓歲錢買的兩只股票,現在已經翻了一倍了。“我現在到大學一年級的學費都已經存好了。”他自豪地說。
根據我們的調查,大部分具有理財意識的同學都是受父母的影響,在父母的支持下開始學習投資理財的。一些家長表示,只要孩子不過分癡迷或影響學業,好好引導,學些金融知識或進行適度投資,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反對的意見也很激烈。“還在上學時就把錢看得這么重,那長大了還不鉆到錢眼里去了?”家長徐先生對此堅決反對,“除了學業之外,學生要學的綜合類知識很多,大人不要人為地破壞孩子們的這份純真”。“現在學習壓力這么大,萬一孩子只喜歡炒股買基金,不想學習了怎么辦呢?孩子長大后只會理財,卻無財可理就麻煩了。”張先生則如此表示。
王靜是一名理財專家,也是一位熱心的家長。雖然18歲以下的孩子不能設立賬戶炒股,自己也反對孩子炒股,但她強調,“作為青少年,他們必須懂得錢是怎么來的,知道等價交換,并且有起碼的金錢判斷能力。”
專家意見 理財能力是一種基本生存能力
在中國光大銀行成都分行的鄺瑜看來,理財能力是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金錢是人生必須面對的一個工具。理財教育能使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健康的消費觀。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理財能力訓練比通常的才藝訓練更有持久而真實的效用,即使是少數具有特殊才藝的孩子也必須面對金錢與生存問題。但目前的應試教育體系在理財素質的培養上存在較大缺失,需要我們做一些合理的補充。
據他介紹,美國少兒理財目標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么來的;6歲能夠找數目不大的錢;7至10歲能看價格標簽;知道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在儲蓄賬戶;懂得每周節約一點錢,留著大筆開銷時使用;13歲至高中畢業進行股票、債券等投資嘗試,以及打工等賺錢實踐。他說,美國孩子通過洗衣服、擦地板、修剪草坪等賺錢養活自己,向父母要錢還要寫借據,這在中國家庭看來有些不合常理。“在國內,目前仍有很多中學生不會用ATM機,不知道銀行信用卡的服務功能,更沒有自己的存折或理財計劃。而很多大學生也花錢如流水,缺乏正確的消費觀,甚至還有很多成年人的理財能力也較薄弱。”
對于高中生如何理財,鄺瑜給出了以下建議:
3個觀念:高中生未來的成功和財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個字“自制力”。
通過理財計劃,培養“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奮斗”的觀念是培養其將來走上成功人生路的重要元素。
3個習慣:假如一個學生一個月有500元的零花錢,一是每月先存100元儲蓄(養成要消費先儲蓄的習慣);二是每月買100元的基金定投(養成投資不于多在于習慣),同時可以學會復利計算和關注股票市場;三是另外300元按照預先的計劃消費(養成有計劃地消費,超出計劃不可也不能盲目消費)www.3lian.com三聯
3項活動:一是每周參與1小時無償家務活動(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體會父母的辛苦,比如家庭保潔等),二是每月參加1小時有償社會活動(明白只有付出努力,才有機會獲得回報和好運氣,比如散發傳單和協助銷售產品等),三是每季度參加1天義工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公益心,比如聆聽老年人的嘮叨幫助買米買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