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子宮癌包括宮體癌(又稱子宮內膜癌)和宮頸癌。在全球范圍內,每年約有20多萬女性死于宮頸癌。在發(fā)展中國家,宮頸癌則屬于常見多發(fā)的婦科腫瘤,排行榜首。中國每年新發(fā)現的病例為13.15萬,死亡率最高的地區(qū)是山西,最低的是西藏。子宮癌是指發(fā)生在子宮陰道部及宮頸管的惡性腫瘤。宮頸癌的轉移,可向鄰近組織和器官直接蔓延,向下至陰道穹窿及陰道壁,向上可侵犯子宮體,向兩側可侵犯盆腔組織,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犯直腸。
子宮癌正確的名稱是子宮體癌或子宮內膜癌,主要是生在子宮內里,和子宮頸癌并不相同的病癥。子宮體癌患者大部份是五十歲以上的婦女,其中有大多數病患者的身體肥胖,或長久已有卵巢功能失調,以往亦有部份婦女,因為更年期之后,就長期服食女性荷爾蒙藥,而有可能增加患子宮癌的機會。
直到現在醫(yī)學界還未可以確定是什么原因引致子宮癌,一般認為可能是多項因素的交叉協同作用所引起的,其危險因子有:子宮頸糜爛、性行為頻繁、或性生活紊亂、或忽略性行為之清潔、忽略經期衛(wèi)生、性伴侶包皮過長、且可能與皰疹二型病毒(HSV_2)及人乳頭瘤(HPS)有密切關系,甚至連性病、披衣菌感染等有關。
子宮癌居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80年代全世界子宮癌每年新發(fā)病例為45.9萬,而中國則為13.15萬.約占新發(fā)病例總數的1/3。據中國1973~1975年死亡回顧調查統計,子宮癌死亡率為14.6/10萬,每年約有5.3萬死于子宮癌,居女性癌死亡的第2位。子宮癌的流行特征為:經濟不發(fā)達國家的發(fā)病率高于發(fā)達國家,就中國而言,子宮癌的發(fā)病和死亡均存在山區(qū)高于平原,農村高于城市及顯著的地區(qū)差異。自50年代末開展子宮癌普查以來,北京、上海、江西、湖北等10個地區(qū)子宮癌患病率均大幅度下降,北京市降至2.5/10萬。但近年世界各國資料顯示子宮癌有年輕化和子宮頸腺癌發(fā)病率上升的趨勢。
子宮癌的發(fā)病因素至今尚不明確,認為是多因素協同綜合作用的結果,性混亂(包括男、女雙方)、初次性交年齡小,婚產因素、宮頸糜爛、病毒感染(HSV-2,HPV)等為子宮癌的高危因素,國外報道15歲以前開始性生活或有6個以上性伴侶者,子宮癌的發(fā)病危險增加10倍。
但是子宮癌在早期發(fā)現,可以及早治療,痊愈的機會比較高。
在生育期婦女,子宮內膜每個月都增厚,準備接受一個受精卵,如果卵子未受精,子宮內膜的外層組織和血管剝脫,通過月經排出,良惡性腫瘤都能影響子宮,子宮壁肌瘤是良性瘤,非癌前病變,有肌瘤的婦女不增加子宮癌的發(fā)病風險。子宮內膜增殖是最嚴重的良性病,在一些婦女,它可以發(fā)展為子宮癌。
大多數子宮癌在子宮內膜出現,叫子宮內膜癌。惡性度更高的子宮肉瘤發(fā)生在子宮壁肌層,發(fā)病總數在所有病例(僅為子宮內膜癌)中不足5%。如不治療,子宮內膜癌能穿透子宮壁侵犯膀胱或直腸,或擴散到陰道、輸卵管、卵巢或更遠的器官。幸運的是子宮內膜癌生長緩慢,常在遠處擴散前被確診。每年約有32000的美國人被診為內膜癌,約80%以上的病人被治愈。
子宮癌的高發(fā)者包括初潮早、晚絕經的絕經后婦女;患有肥胖癥、糖尿病或者高血壓;生育少或未生育;不育;月經不規(guī)則,或子宮內膜增殖。為治療乳腺癌而服用三苯氧胺的婦女,發(fā)病的危險很小。但是服用避孕藥的婦女比不服藥的絕經后婦女,幾乎有一半的人易發(fā)展為子宮癌。
子宮內膜癌的敏感性與子宮內膜中未被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水平有關,理由是簡單的:隨著細胞快速分裂,癌細胞突變的機會增加,當雌激素刺激細胞分裂時,孕激素抑制細胞分裂。對絕經后婦女用激素來替代療法,采用劑量雌孕激素結合的劑型,這樣減少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風險。然而,采用激素替代療法的婦女,應定期檢查,以發(fā)現子宮內膜癌的征兆。
宮頸癌表現
1.子宮頸癌初期癥狀有陰道分泌物增加并帶有顏色、性行為后有出血現象,發(fā)展期的癥狀有性行為后出血較明顯、陰道分泌物有異常臭味,惡化期癥狀有日常出血、分泌物惡臭、腰痛、下肢類似神經痛。
2.子宮體部癌初期癥狀有(更年期后)閉經期后子宮出血。發(fā)展時期的癥狀和子宮頸癌相同。
3.絨毛性腫瘤可分為良性破壞性畸胎和惡性絨毛上皮癌兩種,這種惡性腫瘤是懷孕引起,其中因葡萄胎所續(xù)發(fā)者占80%;子宮外孕、正常懷孕所續(xù)發(fā)者則占20%。絨毛上皮癌早期容易蔓延到肺、腦、腎、腸等部位,所以必須早期發(fā)現早期治療。初期癥狀有葡萄胎、流產后持續(xù)出血、腫瘤容易崩潰、發(fā)燒、發(fā)展期的癥狀有吐血痰、胸痛、高度貧血、子宮出血。
子宮內膜癌表現
(一)全身表現:相當一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貧血而發(fā)生于出敵國時間較長的患者。病臨晚期因癌腫消耗、疼痛、食欲減退、發(fā)熱等,出現惡病質。
(二)婦科檢查所見:早期盆腔生殖器官多無明顯變化,子宮正常者占40%左右,合并肌瘤或病變至晚期,則子宮增大。絕經后婦女子宮不顯萎縮反而飽滿、變硬,尤應提高警惕。卵巢可正常或增大或伴有女性化腫瘤的可能。雙合診時如因患者肥胖、疼痛或者缺乏合作而觸診不清,不必堅持非要查明,因診斷的依據并不在于子宮的大小。患者的子宮頸多無病變可見。只是在晚期侵犯子宮頸時,可見癌組織自宮頸口突出。宮旁有浸潤系宮頸受累后所致。
(三)轉移病灶:晚期患者可于腹股溝處觸及腫大變硬或融全成塊的淋巴結,或有肺、肝等處轉移體征。
最常見癥狀為異常的子宮出血。在中國和其他國家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為88%~96%。最多見于絕經期或絕經后出血,表現為血性分泌物或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一次出血也可能僅持續(xù)1~2天,幾個月不復發(fā)。由于更年期排卵可能不規(guī)律,故多數婦科醫(yī)生認為絕經后出血的最好定義應是“發(fā)生于最后一次出血后至少1年的任何出血”。約20%的絕經后出血是由盆腔腫瘤所致。約10%患者(中國有學者報道為47.70%)在陰道流血前有漿液性陰道排液;若腫瘤壞死并有感染時,則為惡臭的排液。頸管堵塞時,可以形成宮腔積膿。
若出血發(fā)生在絕經前,可表現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所以對于更年期出血的患者,不能單純認為是內分泌失調所致的良性疾患,而應常規(guī)刮取子宮內膜標本以排除惡性病變。臨床資料表明,絕經前患功能性出血者后來有較高的宮體癌發(fā)生率;絕經后發(fā)生宮體癌者比對照組有更高的絕經前功能性出血發(fā)生率;絕經前發(fā)生宮體癌者以往有明顯高的功能性出血發(fā)生率。
晚期患者可出現下腹痛、腰痛、貧血及惡病質。
在接受雌激素治療絕經后癥狀的宮體癌患者中,約20%是無癥狀的。因此在制訂雌激素治療計劃前應做子宮內膜活檢以排除增生或癌,且應對這些婦女定期(間隔1年)進行子宮內膜的病理學監(jiān)測。
早期宮體癌患者盆腔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體大小和性狀往往正常(約占40%)。子宮體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腫瘤的擴散,但更多取決于所伴有的肌瘤或宮腔積膿,多數病例宮腔越大,預后越差。對有上述癥狀的絕經后婦女,檢查發(fā)現子宮體萎縮不明顯,反顯飽滿或有宮腔積膿時,則應疑及此病。宮腔積膿時,由于感染及宮腔壓力增加而有利于癌的早期侵蝕肌層。
1975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單純性子宮內膜腺癌的組織學分級法:
Ⅰ級:為高度分化癌,常局限于子宮內膜,偶見單層或復層乳頭樣上皮,排列不整齊,可呈塊狀,間質減少。
Ⅱ級:為中度分化癌,腺體輪廓欠清晰,一部分呈癌塊狀;細胞極向消失,核分裂常見。
Ⅲ級:為低分化癌,腺體結構消失,以癌塊為主,有時須經結締組織染色方可與肉瘤區(qū)別;成堆的癌細胞侵蝕間質并深入肌層。
Ⅳ級:為顯著未分化癌,癌細胞幼稚,缺乏分化或不典型分化,有絲分裂象明顯。
組織學分級有顯著預后意義,分級越高,預后越差。
宮頸癌癥狀
1、陰道出血: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尤其是接觸性出血(即性生活后或婦科檢查后出血)和絕經后陰道出血是宮頸癌患者的主要癥狀。菜花狀宮頸癌出血現象較早,出血量較多。
2、陰道分泌物增多:白色稀薄,水樣、米泔樣或血性,有腥臭味。當癌組織破潰感染時,分泌物可為膿性,伴惡臭。
3、晚期表現:由于癌腫的浸潤、轉移,可出現相應部位乃至全身的癥狀。如尿頻、尿急,肛門墜脹、秘結,下肢腫痛、坐骨神經痛,腎盂積水,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等,最終致全身衰竭。
女性子宮頸癌是目前惟一可以做到早期發(fā)現的婦科疾病。與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相比,子宮頸癌前病變癥狀明顯,根據病情可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病情程度不同,發(fā)展為子宮頸癌的可能性也不一樣,一般來說,15%的輕度、30%的中度、45%的重度子宮頸癌前病變會發(fā)展為宮頸癌,癌前病變程度越重,發(fā)展為子宮頸癌的幾率就越大,而輕度子宮頸癌前病變經過及時治療,完全可以痊愈。
子宮頸癌前病變四大癥狀
1、性生活后出血。70%~80%的宮頸癌癥患者都有這一癥狀;
2、宮頸糜爛。年輕女性宮頸糜爛經久不治,或是更年期后仍有宮頸糜爛,應該引起重視;
3、接觸出血。性生活后出血,或是婦科內診檢查后子宮出血,都是子宮頸癌前病變的征兆;
4、白帶混血。除上環(huán)引起子宮出血外,女性長期白帶混血應及時檢查。
子宮內膜癌的癥狀
極早期患者可無明顯癥狀,僅在普查或其他原因作婦科檢查時偶然發(fā)現。一旦出現癥狀,則多表現為:
(一)子宮出血:絕經期前后的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是子宮內膜癌的主要癥狀,常為少量至中等量出血,很少為大量出血。不僅較年輕或近絕經期患者易誤認為月經不調,不及時就診,即使醫(yī)生亦往往疏忽。個別也有月經周期延遲者,但表現不規(guī)律。在絕經后患者多表現為持續(xù)或間斷性陰道出血。子宮內膜癌患者一般無接觸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雜有爛肉樣組織。
(二)陰道排液:因腺癌生長于宮腔內,感染機會較宮頸癌少,故在初期可能僅有少量血性白帶,但后斯發(fā)生感染、壞死,則有大量惡臭的膿血樣液體排出。有時排液可夾雜癌組織的小碎片。倘若宮頸腔積膿,引起發(fā)燒、腹痛、白細胞增多。一般情況也迅速惡化。
(三)疼痛:由于癌腫及其出血與排液的瘀積,刺激子宮不規(guī)則收縮而引起陣發(fā)性疼痛,約占10~46%。這種癥狀多半發(fā)生在晚期。如癌組織穿透漿膜或侵蝕宮旁結締組織、膀胱、直或壓迫其他組織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頑固性和進行性加重;且多從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放射。
(四)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觸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宮或/及鄰近組織器官可致該側下肢腫痛,或壓迫輸尿管引起該側腎盂輸尿管積水或致腎臟萎縮;或出現貧血、消瘦、發(fā)熱、惡液質等全身衰竭表現。
子宮內膜癌發(fā)生年齡較晚,合并妊娠似不可能,但文獻曾有個別合并妊娠或輸卵管妊娠的病例報道.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出血可于任何時間出現,行激素治療者除外。如果行激素替代治療的絕經后婦女出現陰道出血,類似于月經,則預示著子宮癌的可能。因此,若有任何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或出血量多,應及早到醫(yī)院診治。
陰道分沁物,呈粉色、褐色、水樣或粘稠狀,有異味。經盆腔檢查發(fā)現子宮增大。
體重下降,虛弱,下腹、背部及腿部疼痛。這種情況發(fā)生在癌腫轉移或擴散時。
病菌常在月經、流產、分娩過程中,或通過生殖道各種手術的創(chuàng)面進入盆腔引起炎癥。盆腔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前者起病急,一般有明顯的發(fā)病原因,若治療及時、徹底、有效,則常可治愈。當急性炎癥未能徹底治療時可轉變成慢性,但更多的是由于起病緩慢,病情較輕未引起注意,故而治療不及時,遷延成慢性,這類子宮癌常常造成婦女不孕。
子宮癌多表現為雙側輸卵管炎,久而久之使輸卵管的開口,特別是接受卵子的那一端(稱之為傘端)部分地或全部閉鎖,也可使輸卵管內層粘膜因炎癥粘連,使管腔變窄或閉鎖。這樣,使卵子、精子或受精卵的通行發(fā)生障礙,導致不孕。嚴重的盆腔炎可蔓延至盆腔腹膜、子宮及子宮頸旁的組織,最終導致這些器官組織變硬,活動不靈,特別是輸卵管失去柔軟蠕動的生理性能,變得僵硬、扭曲,管腔完全堵塞,達到無法醫(yī)治的程度。
子宮頸癌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約占90%~95%,腺癌僅占5%~10%。但兩者癌在外觀上并無特殊差別,且均發(fā)生在宮頸陰道部或頸管內。
(一)目觀:
在發(fā)展為浸潤癌前,肉眼觀察無特殊異常,或類似一般宮頸糜爛。隨著浸潤癌的出現,宮頸可表現以下四種類型:
1.糜爛型:環(huán)繞宮頸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顆粒狀糜爛區(qū),或有不規(guī)則的潰破面、觸及易出血。
2.外生型:又稱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樣或乳頭狀隆起,繼而發(fā)展向陰道內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狀贅生物,質脆易出血。
3.內生型:又稱浸潤型。癌組織宮頸深部組織浸潤、宮頸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僅有淺表潰瘍。
4.潰瘍型:不論外生型或內生型進一步發(fā)展后,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甚至整個子宮頸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繼發(fā)性感染,故有惡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宮頸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頸管內生長,使子宮頸成桶狀增大,這也是內生型的一種。
(二)鏡查
1.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表現為底層細胞增生,底層細胞不但增生,而且有細胞排列紊亂及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布不均等核異質改變。不典型增生可分為輕、中及重度。
①輕度不典型增生(間變I級):上皮細胞排列稍紊亂,細胞輕度異型性,異型上皮占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一。
②中度不典型增生(間變Ⅱ級):上皮細胞排列紊亂,異型性明顯,異型上皮占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二。
③重度非典型增生(間變Ⅲ級):幾乎全部上皮極性紊亂或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性和原位癌已不易區(qū)別。
2.原位癌:原位癌(CIS)又稱上皮內癌。上皮全層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核大,深染,染色質分布不均,有核分裂相。但病變仍限于上皮層內,未穿透基底膜,無間質浸潤。異型細胞還可沿著宮頸腺腔開口進入移行帶區(qū)的宮頸腺體,致使腺體原有的柱狀細胞為多層異型鱗狀細胞所替代,但腺體基底膜仍保持完整,這種情況稱為宮頸原位癌累及腺體。
3.鏡下早期浸潤癌:鏡下早期浸潤癌在原位癌基礎上,偶然可發(fā)現有癌細胞小團已穿破基底膜,似淚滴狀侵入基底膜附近的間質中,浸潤的深度不超過5mm,寬不超過7mm,也無癌灶互相融合現象,也無侵犯間質內脈管跡象時,臨床上無特征。
4.鱗狀上皮浸潤癌:當癌細胞穿透上皮基底膜,侵犯間質深度超過5mm,稱為鱗狀上皮浸潤癌。在間質內可出現樹枝狀、條索狀,彌漫狀或團塊狀癌巢。根據病理切片,癌細胞分化程度可以分為三級:
①I級:分化好。癌巢中有相當數量的角化現象,可見明顯的癌珠。
②Ⅱ級:中等分化(達宮頸中層細胞的分化程度),癌巢中無明顯角化現象。
③Ⅲ級:未分化的小細胞(相當于宮頸底層的未分化細胞)。
5.腺癌:腺癌來源于被覆宮頸管表面和頸管內腺體的柱狀上皮。鏡檢時,可見到腺體結構,甚至腺腔內有乳頭狀突起。腺上皮增生為多層,細胞低矮,異型性明顯,可見核分裂相。如癌細胞充滿腺腔,以致找不到原有腺體結構時,往往很難將腺癌與分化不良的鱗癌區(qū)別。如腺癌與鱗癌并存時稱為宮頸腺、鱗癌。腺、鱗癌惡性程度高,轉移早、預后差。
一般認為子宮癌發(fā)展緩慢,擴散轉移較晚。其途徑主要為直接蔓延、淋巴及血行轉移。直接蔓延可開始于病變早期,可沿粘膜表面向下侵犯子宮頸管,向上可達宮角部、輸卵管、卵巢及盆腔;亦可向深部肌層侵犯,甚至穿透宮壁達宮旁或盆腹腔。淋巴轉移一般較晚,其受累淋巴結隨腫瘤所在部位而異。若腫瘤累及宮頸時,更易于發(fā)生盆腔淋巴結轉移;若為宮底部癌,其淋巴結轉移可經闊韌帶至髂血管組淋巴結,甚至至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少數可沿圓韌帶至深、淺腹股溝淋巴結;也可經子宮周圍的淋巴到達上陰道部、輸卵管及卵巢。上陰道部轉移率約為8%~10%。晚期患者可經血行轉移達肺、肝、骨等,但很少見。第零期:指癌細胞仍局限在子宮頸上皮區(qū)內。1、組織學診斷
(1)診斷性刮宮:是確定子宮內膜癌的最有效、最可靠的診斷方法。對頸管可疑者應常規(guī)進行分段診刮,以確定癌的發(fā)生部位及臨床分期。
(2)吸取活檢法:近年有應用Vabra吸取活檢法,有報道準確率達95%以上。
(3)其他:如海綿拭取活檢法及利用漿形清除器的螺旋器取標本法等,目的亦在于提高活檢陽性率,但需特殊器械,未能推廣。
2、細胞學診斷
(1)陰道細胞學檢查:自陰道后穹窿部吸取標本涂片檢查,準確率僅為50%左右。從子宮頸管取得的標本作涂片檢查,準確率可達75%。
(2)宮腔細胞學檢查:可以采用Lsacs細胞收集器以負壓抽吸宮腔標本涂片檢查,或以宮腔洗液法抽吸沖選液涂片檢查,準確率可達84%~93%。
(3)其他:如子宮內膜細胞刮取法、宮腔加壓液洗法等,目的在于增加陽性發(fā)現率。
3、免疫學診斷
檢測子宮內膜噴洗液單克隆抗體相應抗原(CA125)值有可能成為一種絕經婦女子宮內膜癌的輔助診斷方法。
決定最佳的治療方式前必須考慮很多因素,包括腫瘤大小,病患年齡及整體健康狀況還有早期晚期等等。一般的子宮頸癌惡性程度高,70%的患者在確診時已屬晚期。子宮頸癌治療的方式包括外科手術切除、中醫(yī)藥、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等方法。對Ⅱ、Ⅲ、Ⅳ期的患者均不宜手術治療。手術后也容易轉移或復發(fā)。
宮體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可輔助放療和化療。手術范圍及放療、化療的合理選擇,直接取決于影響其預后的諸因素。對腺瘤樣增生或0期病變的治療取決于患者的年齡和生育要求。對于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年齡患者,近年來已證明通過恢復排卵,使子宮內膜逆轉為分泌期可使病變消失。但由于致病因素可能依然存在,故對這些婦女應進行定期隨訪。對于已超出生育年齡的腺瘤樣增生患者,子宮切除是首選療法。
(1)手術治療
目前已形成較為一致性意見,即大多數Ⅰ期和Ⅱ期子宮內膜癌能通過手術治愈。對于Ⅰa期G1癌可通過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治愈。Ⅰ期低分化癌(G2和G3)以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并結合放療的效果比單純手術為好。當子宮腔直徑>10cm時,亦以此結合療法為宜。
Ⅱ期子宮內膜癌的處理基本同宮頸癌,即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加盆腔淋巴結切除。但現今報道的最佳結果乃是通過體外和腔內放射后行子宮切除的綜合治療。這可能由于宮體癌一般發(fā)展較緩慢,大多數病灶仍局限于子宮,即使可能轉移至宮旁和盆腔淋巴結者,以術前放療可望殺滅癌瘤,并能縮減宮體部癌瘤,隨后即使手術不盡廣泛亦能根治;另方面,宮體癌的多數患者已年過半百,許多是肥胖者,且有重要內科合并癥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使其不適宜更廣泛子宮切除及區(qū)域淋巴結切除術,故術前結合放療有其輔助效用。
(2)放射治療對于放療的效果及應用方式等仍存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對Ⅰ期Ⅰ級,無肌層侵犯,單純手術即可。對于Ⅰ期低分化癌(Ⅱ、Ⅲ級),肌層侵犯>1/2,有淋巴結轉移者以及Ⅱ期內膜癌,目前多采用術前腔內鐳療后再行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及術后輔助體外照射。
治療Ⅰ期內膜癌還須依據病理分化、腫瘤浸潤肌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和腹腔脫落細胞是否陽性,從而考慮綜合放射治療為宜,以提高治愈率。另外,單純放療或化療結合多用于年老患者,有手術禁忌證者以及少數晚期病變伴多器官受累者或不能切除的腫瘤所致出血的姑息治療。
晚期癌及復發(fā)癌的治療:Ⅲ、Ⅳ期癌多不通過手術徹底切除,目前一般采用放射治療(腔內鐳療加體外照射)及化療。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復發(fā)部位是盆腔、陰道穹窿部及隔。若為盆腔復發(fā)者,子宮切除術后未行放射的病人,此時應首先放療,即包括全盆腔體外照射和陰道內置鐳或銫治療。
(3)激素和化學治療
如前所述,孕激素能使異常增生的子宮內膜轉變?yōu)榉置谄诨蛭s性子宮內膜,從而可導致子宮內膜腺瘤樣增生或腺瘤的萎縮、逆轉。約1/3的晚期或復發(fā)子宮內膜癌患者對孕激素制劑有效,尤其對肺轉移者效果最好,約35%患者有顯著反應。但對盆腔內復發(fā)或持續(xù)存在的病狀效果不佳。
孕激素治療的最大優(yōu)點是不良反應小,特別是無一般化療藥物抑制骨髓的嚴重不良反應,且應用方便,不需住院治療,但偶有注射部位疼痛、發(fā)紅者,少數患者有輕度浮腫、血壓升高、痤瘡及孕腺癤腫等,但均能耐受,故患者樂于接受。肝功能障礙患者忌用。
孕激素治療和其他細胞毒性抗癌藥化療一樣視為姑息性而不是根治性的。目前最常用的孕激素制劑有17-羥基孕酮或已酸孕酮和醋酸甲地孕酮。最新資料顯示,雌激素拮抗劑對原發(fā)腫瘤為雌激素受體陽性的復發(fā)病變有效,或當孕激素治療失敗,應用此藥有效。
預防措施:1、避免不潔性交及不正當的性關系,活動性生殖器瘡疹患者絕對禁止與任何人發(fā)生性關系。
2、治療期間禁行房事,必要時配偶亦要進行檢查。
3、對局部損害的護理,應注意保持清潔和干燥,防止繼發(fā)感染。
4、治愈后或有復發(fā)者,要注意預防感冒,受涼,勞累等誘發(fā)因素,以減少復發(fā)。目前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動物實驗表明,接種HSV死疫苗或減毒活疫苗,均有免疫效果,因此病毒與某些癌癥的關系密切,故不作常規(guī)預防使用。最近用純化的皰疹病毒包膜糖蛋白作疫苗,可避免皰疹病毒DNA的致癌危險性。ACV也有預防作用。陰莖套可能減少疾病的傳播,尤其是在無癥狀排毒期,但出現生殖器損害時,使用陰莖套也不能避免傳播。
子宮癌后較為適宜使用飲食療法,以下方法可供患者自選。1、芹菜連根12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適用于血熱型患者)。
2、鮮生地、枸杞子各3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煮粥食用(適用于陰虛火旺者)。
3、澤蘭、綠茶各10克。代茶飲(適用于肝郁化熱者)。
4、山楂15克,紅糖適量。代茶飲(適用于瘀血阻滯者)。
5、益母草60克,雞蛋2枚。將雞蛋煮熟后去殼再同煮數沸,食蛋喝湯(適用于瘀血阻滯者)。
6、干芹菜30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經前服用,連服一周(適用于實熱月經錯后)。
7、綠茶、紅糖各適量,先煮濃茶1碗,去渣放入紅糖調化后飲服。月經前,每日2劑,可連用數天(適用于血熱經量偏多者)。
8、韭菜150g,羊肝200g。韭菜洗凈切斷,羊肝切片,放鐵鍋內急火炒熟后,佐餐食用。每日1劑,月經前可連服5-6劑(用于肝腎不足性月經錯后)。
9、烏骨雞1只(去毛及內臟洗凈),黨參20g,炙甘草10g,當歸、熟地、桂圓肉、白芍各5g。各味洗凈裝入雞腹內,入瓷缽旺火蒸1。5小時,待雞爛即可,吃肉喝湯。月經前根據食量,每1~2天1劑,可連用3~5劑(適用于氣血俱虛者)。10、烏骨雞1只,黃芪、當歸、茯苓各9g。烏骨雞活殺去毛及內臟洗凈,藥放入雞腹內縫合,入砂鍋內旺火煮爛熟,去藥渣后調味,食雞肉喝湯。月經前,每天1劑,分2次服完,連服3~5劑(適用于氣虛性月經錯后)。
11、黨參9g,黑豆、紅糖各30g。三味一起加水煎湯,至豆爛飲服。月經前每天1劑,可連服6~7劑(適用于氣血虛者)。
12、核桃肉60克,蓮子3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適用于腎氣不足者)。
13、青皮山楂歸芍湯:青皮6克,山楂肉15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將青皮、山楂肉、當歸、白芍放入砂鍋中,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即可。
1、恐懼患者的心理要盡量采用非技術性語言使病人能聽得懂,幫助病人減輕對疾病及手術的焦慮及恐懼,建立信心,能主動配合治療和護理。2、一般護理 加強營養(yǎng),應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
3、手術病人護理:
(1)手術前護理作好常規(guī)準備,包括內臟功能檢查及皮膚準備。
(2)應告誡病人,手術治療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只要患者全身情況能耐受,無手術禁忌癥,均應作剖腹探查。
早期患者一般作全子宮切除及雙側附件切除術。Ⅱ期應作廣泛性全子宮切除術及雙側盆腔淋巴結清除術。對Ⅰa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細胞或深肌層有癌浸潤,淋巴結轉移可疑或陽性,手術后均應加用體外照射,用60CO或直線加速器外照射。
對Ⅰb期子宮大于妊娠2個月者,Ⅲ期及部分Ⅳ期患者可在術前加用照射或腔內照射137Cs、192Ir等。放療結束后1~2周內行手術。
4、激素及其他藥物治療的護理
(1)對于晚期癌、癌復發(fā)者、不能手術切除或年輕早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均可考慮孕激素治療。一般用藥劑量要大,如醋酸甲孕酮200~400mg/日,已酸孕酮500mg/日,至少10~12周才能初步評價有無效果。在治療過程中需注意觀察副反應,一般副反應輕,可引起水鈉潴留,出現浮腫,藥物性肝炎。應告訴病人停藥后會逐步好轉。
(2)對三苯氧胺治療的患者,應注意觀察藥物的副反應,潮熱、畏寒類似更年期綜合癥的反應,以及骨髓抑制反應。少數病人可出現陰道流血、惡心、嘔吐。如出現副反應應向醫(yī)師匯報。三苯氧胺是一種非甾體的抗雌激素藥物,一般劑量為20~40mg/日口服。可長期應用或療程應用。
5、化療藥物治療護理 按化療常規(guī)護理,常用于晚期不能手術、放療或治療后復發(fā)的病例。常用藥有5FU、CTX、MBC等。
6、中藥治療護理讓患者堅持服藥,不要中斷。
7、對門診病人應普及防癌知識,尤其對高危因素患者,或對更年期婦女出現月經紊亂、絕經后婦女不規(guī)則陰道流血者,應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