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汛期? 江河、湖泊洪水在一年中明顯集中出現,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的時期。由于各河流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漲水季節不同,汛期的長短和時序也不相同。
汛期類型:根據洪水發生的季節和成因不同,一般要分為4種汛期:(1)夏季暴雨為主產生的漲水期稱為伏汛期;(2)秋季暴雨(或強連陰雨)為主產生的漲水期稱為秋汛期;(3)冬、春季河道因冰凌阻塞、解凍引起的漲水期稱凌汛期;(4)春季北方河源冰山或上游封凍冰蓋融化為主產生的漲水期以及南方春夏之交進入雨季產生的漲水期稱為春汛期。在黃河上,由于上游開河的凌洪傳到下游,正值桃花盛開的季節,故又稱春汛期為桃汛期。因為伏汛期和秋汛期緊接,又都極易形成大洪水,一般把二者合稱為伏秋大汛期,通常簡稱為汛期。
汛期特點:中國多數江河的暴雨洪水發生在伏秋大汛期,暴雨洪水的季節性與雨帶南北移動和臺風頻繁活動有密切關系,所以各地區汛期的起止時間不一樣。汛期(主要指伏秋大汛)起止時間的劃分,一般用該時段洪水發生的頻率來反映。以超過年最大洪峰流量多年平均值的洪水稱為“大洪水”。汛期時段的確定,是要保證90%以上的“大洪水”出現在所劃定的時段內;主汛期則以控制80%以上的“大洪水”來確定時段。例如:江南地區4~9月是汛期,5~6月是主汛期;珠江4月中旬至9月為汛期,其中4~6月為前汛期,7~9月為后汛期,5~6月是主汛期;長江5月至10月中旬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淮河6~9月為汛期,7~8月是主汛期;黃河7~10月為汛期,7~8月是主汛期;海河7~8月為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主汛期;松花江7~9月為汛期,8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主汛期。分析表明,中國各地汛期開始時間隨雨帶的變化自南向北逐步推遲,而汛期的長度則自南向北逐漸縮短;珠江、錢塘江、甌江和黃河、漢水、嘉陵江等有明顯的雙汛期,前者分前汛期和后汛期,后者分伏汛期和秋汛期;7~8月是全國大洪水出現頻率最高的時間。
世界各地汛期各不一樣,例如非洲的尼羅河每年的7~10月為汛期,美國的密西西比河2~5月為汛期,南美洲的亞以遜河6~7月為汛期。
另外,由于暴雨比洪水超前,加上防汛工作的需要,政府部門規定的汛期一般要比自然汛期時間長一些。如政府部門規定珠江汛期起止時間為4月1日~9月30日,長江為5月1日~10月31日,黃河為7月1日~10月31日,松花江為6月1日~9月30日等。
2、汛期險情搶護
汛期堤、壩、閘、涵等水工建筑物突然出現險情時所進行的緊急搶護措施,又稱搶險。大汛期或遇超標準洪水時,或平時高水位時,水壓力、流速和風浪加大,各類水工建筑物均可能因高度或強度不足,或存在隱患和缺陷而出現險情。當江河水位由高水位迅速回落時,有時可能出現塌坡和潰堤等險情。寒冷地區的河流,在冬、春汛期還可能產生冰塞、冰壩而壅高水位,使堤防和涵閘出現險情。在非汛期,當水工建筑物運用不當或其他原因,也可能突發險象。凡屬險情,必須緊急搶護,避免失事,這是險情搶護的特點,與一般工程的維修和修理的情況不同。
汛期險情:各種水工建筑物,特別是防洪工程可能出現的險情有:(1)大壩和堤防的漫溢;(2)壩(堤)體和壩(堤)基大面積的滲水、管涌與流土;(3)堤身的漏洞、跌窩;(4)庫岸、堤岸的堤坡的崩塌;(5)大風浪對水工建筑物的拍打淘刷;(6)堤壩和其他擋水擋土建筑物的脫坡、滑動與傾覆;(7)混凝土建筑物與土工建筑物接觸處的嚴重滲水等。險情有時單一出現,有時幾種險情同時在一處出現。
搶險工作:險情,特別是大汛期的險情發展很快,必須立即迅速搶護。平時應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搶”的方針,對水工建筑物進行經常和定期的檢查、觀測、養護修理和除險加固,消除隱患和各種缺陷損壞。為了使搶險主動,汛前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1)思想上要克服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2)組織上要建立嚴格的責任制,成立各級防汛搶險機構和組織,人員落實,責任明確,紀律嚴明。 (3)要有充分的物質準備,汛前備足必要的料物,可按險工情況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既往經驗進行備料,并有充分余富。汛期風大浪急,尤其是夜晚搶險,一定要準備好通信聯絡、交通工具和可靠的照明等。(4)工程技術上,汛前對工程,特別是堤防及其險工段,進行必要的維修,使之達到一定的防汛標準和防御能力。如有的工程或期局部汛前無法達到相應的標準,則更應具有當險情發生時能進行搶險的各項準備。對所有閘、閥門事先進行啟閉操作,避免失靈或臨時出現故障。
在搶險進程中,現場必須有堅強的領導,就地統一指揮,要對險情判斷正確,措施得當,指揮果斷,調動靈活。識別險情是搶險的首要工作,出現險情要立即進行觀察、調查和分析,作出正確的判斷,隨即按不同險情,擬定的有效的搶護方案和措施,組織力量快速排險。對水庫,除搶險排險外,必要時要降低庫水位以緩解險情。當出現超標準洪水時,除按預定方案進行防汛搶險外,應有安全轉移群眾的措施。搶險屬于一種緊急臨時性的措施,所用的方法都是臨時性的或非正規性的,所用的料物也可能不完全適當,因此,大汛過后或水位降低險象停止后,應重新調查研究,擬定正式的較徹底的處理方案,進行修理。
中國沿大江大河的人民,幾千年來與洪水進行斗爭,積累了豐富的防汛搶險經驗,總結和發展了許多搶險技術措施。中國黃河上埽工、柳捆、柳枕、沉排、沉樹、堵漏截滲等,長江上應用的開溝導滲等技術,至今仍是險情搶護方面的有效方法。
3、什么是警戒水位?
河流、湖泊隨著水位逐步升高,重要堤防可能發生險情,需要加強防守的水位。游蕩型河道,由于河勢擺,在警戒水位以下也可能發生塌岸等較大險情。大江大河堤防保護區的警戒水位多取定在洪水普遍漫灘或重要段開始漫灘偎堤的水位。當水位達到警戒水位時,河段或區域開始進入防汛戒備狀態,有關部門應進一步落實防守崗位、搶險備料和加強巡堤查險等工作。穿堤涵閘視情況停止使用。該水位主要是防汛部門根據長期防汛實踐經驗和堤防等工程出險基本規律分析確定的。中國大江大河及湖泊是以水文(水位)控制站作為河段或區域的代表,擬定警戒水位,經上級部門核定頒布下達。
中國在沿海一些港區或重要地區也設定警戒水位,是相當于當地防御水位較低的防潮工程的高程。潮位超過警戒水平,則有局部地區受淹。該水位由潮位站與當地防汛部門根據保護區的地面高程、該地區的重要性以及防御能力共同商定,經上級部門核定頒布下達。
4、.我國洪水災害種類
洪水災害的形成受氣候、下墊面等自然因素與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洪水可分為河流洪水、湖泊洪水和風暴潮洪水等。其中河流洪水依照成因的不同,又可分作以下幾種類型:
(1)暴雨洪水是最常見威脅最大的洪水。它是由較大強度的降雨形成的,簡稱雨洪。我國受暴雨洪水威脅的主要地區有73.8萬km2,耕地面積3333萬余ha,分布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等7大江河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河流洪水的主要特點是峰高量大,持續時間長,災害波及范圍廣。近代的幾次著名水災,如長江1931年和1954年大水、珠江1915年大水、海河1963年大水、淮河1975年大水等,都是這種類型的洪水。
(2)山洪是山區溪溝中發生的暴漲暴落的洪水。由于山區地面和河床坡降都較陡,降雨后產流和匯流都較快,形成急劇漲落的洪峰。所以山洪具有突發性、水量集中、破壞力強等特點,但一股災害波及范圍較小。這種洪水如形成固體逕流,則稱作泥石流。
(3)融雪洪水主要發生在高緯度積雪地區或高山積雪地區。
(4)冰凌洪水主要發生在黃河、松花江等北方江河上。由于某些河段由低緯度流向高緯度,在氣溫上升,河流開凍時,低緯度的上游河段先行開凍,而高緯度的下游段仍封凍,上游河水和冰塊堆積在下游河床,形成冰壩,也容易造成災害。在河流封凍時也有可能產生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是大壩或其他擋水建筑物發生瞬時潰決,水體突然涌出,造成下游地區災害。這種潰壩洪水雖然范圍不太大,但破壞力很大。此外,在山區河流上,在地震發生時,有時山體崩滑,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潰決,也形成類似的洪水。這種堰塞湖潰決形成的地震次生水災的損失,往往比地震本身所造成的損失還要大。
我國幅員遼闊,除沙漠、戈壁和極端干旱區及高寒山區外,大約2/3的國土面積存在著不同類型和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水災害。如果沿著400mm降雨等值線從東北向西南劃一條斜錢,將國土分作東西兩部分,那么東部地區是我國防洪的重點地區。
5、山洪災害的主要特點
山洪災害的主要特點是:
1)季節性強,頻率高。山洪災害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主訊期更是山洪災害的多發期。據湖南省統計,湖南全省汛期發生的山洪災害約占全年山洪災害的95%,其中6~8月份發生的山洪災害約占全年山洪災害的80%以上。
2)區域性明顯,易發性強。山洪主要發生于山區、丘陵區及崗地,特別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區,暴雨時極易形成具有沖擊力的地表徑流,導致山洪暴發,形成山洪災害。據調查分析,湖南存在湘南南嶺山區、湘西北武陵山區、湘西雪峰山區、湘東幕阜山區和湘中丘陵區等五大山洪災害易發區。
3)來勢迅猛,成災快。山丘區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降雨迅速轉化為徑流,且匯流快、流速大,降雨后幾小時即成災受損,防不勝防。
4)破壞性強,危害嚴重。山洪災害發生時往往伴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并造成河流改道、公路中斷、耕地沖淹、房屋倒塌、人畜傷亡等,因此危害性、破壞性很大。
6、山洪災害防御常識
1、廣泛宣傳,增強意識各級政府要在縣、鄉、村、礦業、工廠、機關、學校、企業的廣大群眾中積極開展山洪災害防御知識普及教育,要做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增強防范意識,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
2、制定預案,落實責任要事先制定山洪災害防御預案,落實各級各類責任人和應急處置措施。
3、發生暴雨,高度警惕降暴雨時,要時刻觀察房屋周圍的溪河水位和山體有無異常。特別是晚上,更應十分警覺,隨時做好安全轉移的準備。
4、及時預警,迅速傳遞觀測到可能引發洪水、泥石流、滑坡的降雨量,要立即采取鳴鑼、放銃、打電話、廣播等預先設定的報警措施,迅速向可能受威脅的居民傳遞警報信息。
5、山塘水庫,加強防范發生大暴雨時,要加強對山塘水庫水位、滲漏等情況的觀測,如有異常,要迅速轉移受威脅群眾。
6、遭遇山洪,果斷躲避:
(1)、溪河洪水迅速上漲時,不要沿著河谷跑,應向河谷兩岸高處跑。
(2)、泥石流發生時,不要沿泥石流溝跑,應向溝岸兩側山坡跑。
(3)、山體滑坡時,不要沿滑坡體滑動方向跑,應向滑坡體兩側跑。
7、組織轉移,有條不紊安全轉移要本著就近、迅速、安全、有序的原則進行: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幼病殘人員、后其他人員;要事先制定轉移路線和地點,落實撤離組織人員和責任。
8、洪水圍困,理性求救遭洪水圍困,有通訊條件的,可利用通訊工具,尋求救援;無通訊條件的,要想辦法向外界發出緊急求助信號,同時要主動采取自救措施。
9、住宅被淹,有效避險低洼處的住宅遭洪水淹沒或圍困時,通常有效的辦法是: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二是想方設法發出呼救信號,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轉移到較安全的地方。 住宅基地,合理選擇建房應選擇在平整穩定期山坡和高地,要遠離河灘及溝谷等低洼地帶。
10、修路架橋,科學選線修路、架橋等,要避開山體易滑坡、崩塌區域,特別是不能侵占溪河灘地。
11、行洪河道,嚴禁棄渣嚴禁向溪流傾倒垃圾、工程渣土等廢物廢料,堵塞河道,嚴禁侵占河流灘地。
12、自然生態,人人保護嚴禁亂砍濫伐、亂采亂挖、毀林開荒等破壞自然生態行國。
7、洪水來臨前的準備措施
我國幅員遼闊,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地方發生或大或小的水災。嚴重的水災通常發生在河谷、沿海地區及低洼地帶。暴雨時節,這些地方的人們就必須格外小心,以防洪水泛濫。那么,我們應該作些什么準備呢?
①在雨季要多收聽洪水警報,多了解水面可能上漲到的高度和可能影響的區域。
②發生洪水時,通常有充分的警戒時間。與暴雨之后的激流相比,洪水流動是比較緩慢的。面對可能的汛情,首先應在門檻外(如預料洪水會漲得很高,還應在底層窗檻外)壘起一道防水墻,最好的材料是沙袋,也就是用麻袋、塑料編織袋或米袋、面袋裝入沙石、碎石、泥土、煤渣等,然后再用舊地毯、舊毛毯、舊棉絮等塞堵門窗的縫隙。 ③洪水即將來臨時,要作必要的物資準備,這樣可以大大提高避險的成功率。準備一臺無線電收音機,隨時收聽、了解各種相關信息。
準備大量的飲用水,多備罐裝果汁和保質期長的食品,并捆扎密封,以防發霉變質。
準備保暖的衣物及治療感冒、痢疾、皮膚感染的藥品。
準備可以用作通信聯絡的物品,如手電筒、蠟燭、打火機等,準備顏色鮮艷的衣物及旗幟、哨子等,以防不測時當做信號。
汽車加滿油,保證隨時可以開動。
④洪水高發期,要儲備好飲用水、保暖衣物和燒火用具等,特別是偏僻山區,一定要做好自力自救的準備,收集繩子或床單等東西,以備不時之用。
⑤平時要學會自制簡易木筏的技能,用身邊任何入水可浮的東西,如床、木梁、箱子、圓木、衣柜等綁扎而成。
專家提示:洪水來臨時,準備好救生物品洪水來臨,要選擇一切可以救生的物品逃生。
挑選體積大的容器,如油桶、儲水桶等。迅速倒出原有液體后,重新將蓋蓋緊、密封。
空的飲料瓶、木酒桶或塑料桶都具有一定的漂浮力,可以捆扎在一起應急。
足球、籃球、排球的浮力都很好。
樹木、桌椅板凳、箱柜等木質家具都有漂浮力。
如果出現持續不斷的大雨和大風暴,就要警覺起來,遠離水道和低洼地區,在高地駐扎會更加安全。如果水位上升,就轉移到更高的地域。因為動物也會躲向高處,無論是食肉動物還是弱小的動物都會集中到安全地帶,所以洪水來臨時,最初的食物來源不會成問題。但還是要小心水中受驚的動物,避免受到傷害。水可能已經受污染,所以飲用水會比較緊張。可以接聚雨水,在飲用前最好煮一煮。
8、遭遇洪水該怎么辦?
1、洪水到來時,來不及轉移的人員,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樓房、避洪臺等地轉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層、大樹、高墻等高的地方暫避。
2、如洪水繼續上漲,暫避的地方已難自保,則要充分利用準備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門板、桌椅、木床、大塊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圍,要設法盡快與當地政府防汛部門取得聯系,報告自己的方位和險情,積極尋求救援。
注意:千萬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帶電的電線桿、鐵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頂。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盡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東西,尋找機會逃生。
5、發現高壓線鐵塔傾斜或者電線斷頭下垂時,一定要迅速遠避,防止直接觸電或因地面“跨步電壓”觸電。
6、洪水過后,要做好各項衛生防疫工作,預防疫病的流行。
9、城市遇洪水自救七法
在城市中遇到洪水怎么辦,專家稱首先應該迅速登上牢固的高層建筑避險,而后要與救援部門取得聯系。同時,注意收集各種漂浮物,木盆、木桶都不失為逃離險境的好工具。分析洪水中人員失蹤的原因,一方面是洪水流量大,猝不及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有的人不了解水情而涉險水。所以,洪水中必須注意的是,不了解水情一定要在安全地帶等待救援。
1、避難所一般應選擇在距家最近、地勢較高、交通較為方便及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方。在城市中大多是高層建筑的平坦樓頂,地勢較高或有牢固樓房的學校、醫院等。
2、將衣被等御寒物放至高處保存;將不便攜帶的貴重物品做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置放高處,票款、首飾等物品可縫在衣物中。
3、扎制木排,并搜集木盆、木塊等漂浮材料加工為救生設備以備急需;洪水到來時難以找到適合的飲用水,所以在洪水來之前可用木盆、水桶等盛水工具貯備干凈的飲用水。
4、準備好醫藥、取火等物品;保存好各種尚能使用的通訊設施,可與外界保持良好的通訊、交通聯系。
5、受到洪水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
6、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盡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沖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門檻的縫隙,減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頂避水。房屋不夠堅固的,要自制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樹避難,等待援救。離開房屋前,盡量帶上一些食品和衣物。不要單身游水轉移。在山區,如果連降大雨,容易暴發山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注意避免過河,以防止被山洪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對于家中的財產,不要斤斤計較,更不能只顧家產而忘記生命安全。為了保存財產,在離開住處時,最好把房門關好,這樣待洪水退后,家產尚能物歸原主,不會隨水漂流掉。
7、被水沖走或落入水中者,要保持鎮定,盡量抓住水中漂流的木板、箱子、衣柜等物。如果離岸較遠,周圍又沒有其他人或船,就不要盲目游動,以免體力消耗殆盡。無論你遇到何種情形,都不要慌,要學會發出求救信號,如晃動衣服或樹枝,大聲呼救等。
10、暴雨、大暴雨的降雨量有多大?
每年夏季,我國各地都有暴雨發生。一般從4月份起,華南進入前汛期,降水明顯增加,隨后雨帶向北推移,到了5、6月份長江中下游流域梅雨期到來,“7下8上”華北地區的主汛期,是一年中降雨最多時段,常有暴雨天氣。
由于暴雨范圍大、來勢猛,常常沖刷農田、毀壞莊稼,沖倒房屋、道路及橋梁,有時還引發山洪或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暴雨造成洪澇,是一種災害性天氣,它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造成財產的巨大損失。
中國氣象局規定:24小時內的降雨量稱之日降雨量,凡是日雨量在10毫米以下稱為小雨,10.0—24.9毫米為中雨,25.0—49.9毫米為大雨,暴雨為50.0-99.9毫米,大暴雨為100.0-250.0毫米,超過250.0毫米的稱為特大暴雨。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東西、南北地區的降水差別很大。有少數地區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另有規定,制定了暴雨的地方標準在當地使用。例如,多雨的廣東省,日雨量80毫米以上稱暴雨;少雨的陜西延安地區,日雨量達到30毫米以上就稱為暴雨;內陸新疆的氣候干燥,降水更少,新疆氣象局特地將日雨量大于或等于10毫米的雨日起名為“大降水”。天氣預報就是依據上述標準來發布大雨、暴雨或大暴雨消息和警報。
11.暴雨災害防護常識
暴雨災害防護常識:
(1)、暴雨的危害暴雨是指一定時間內強度很大的雨。如果川、時降雨在16毫米以上,或者12小時降雨在30毫米以上,或者24小時降雨在50毫米以上,都稱暴雨。暴雨,特別是大范圍持續性的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往往會引起嚴重的洪澇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
(2)、暴雨危害的防護措施
1、地勢低洼的居民住宅區,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圍”措施,如砌圍墻、大門口放置擋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
2、不要將垃圾、雜物等丟入下水道,以防堵塞,造成暴雨時積水成災。
3、底層居民家中的電器插座、開關等應移裝在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觸電傷人。
4、在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防止跌入窨井或坑、洞中。
5、河道是城市中重要的排水通道,不準隨意傾倒垃圾及廢棄物,以防淤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