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uó)上古、太古時(shí)代君主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shí)間
盤(pán)古氏
— ?
天皇氏 — ?
地皇氏 — ?
人皇氏 — ?
有巢氏 — ?
燧人氏 — ?
太昊伏羲氏 天皇 ?
女?huà)z氏
— ?
大庭氏 — ?
柏皇氏 — ?
中央氏 — ?
栗陸氏 — ?
驪連氏 — ?
赫胥氏 — ?
尊盧氏 — ?
混沌氏 — ?
皞英氏 — ?
后有巢氏 — ?
朱襄氏 — ?
葛天氏 — ?
陰康氏 — ?
無(wú)懷氏 — ?
庖犧氏 — ?
神農(nóng)氏 地皇、炎帝、姜榆罔 前4082年-前3702年
有熊氏 泰皇、黃帝、姬軒轅 前2698年-前2598年
金天氏 少昊、姬玄囂 前2598年-前2514年
高陽(yáng)氏 顓頊、姬顓頊 前2514年-前2436年
高辛氏 帝嚳、姬夋 前2436年-前2392年
帝摯 姬摯 前2392年-前2383年
陶唐氏 唐堯、伊祁放勛 前2383年-前2282年
有虞氏 虞舜、姚重華 前2279年-前2240年
有虞氏 帝商均 ?
夏
夏朝時(shí)期君主
君主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shí)間
姒文命 姒高密、大禹 前2237年—前2227年
啟 — 前2227年—前2188年
太康 — 前2188年—前2159年
仲康 — 前2159年—前2146年
相 — 前2146年--前2079年
少康 — 前2079年--前2057年
予 — 前2057年--前2040年
槐 — 前2040年--前2014年
芒 — 前2014年--前1996年
泄 — 前1996年--前1980年
不降 — 前1980年--前1921年
扃 — 前1921年--前1900年
廑 — 前1900年--前1879年
孔甲 — 前1879年--前1848年
皋 — 前1848年--前1837年
發(fā) — 前1837年--前1818年
履癸 — 前1818年--前1766年
有窮氏
君主 在位時(shí)間
后羿[1]
?
伯明氏
君主 在位時(shí)間
寒浞[2] ?
注:
1. ^ 和夏朝相同一時(shí)期的帝王。
2. ^ 同上。
商
先商
先商時(shí)期君主
廟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 契 前2257年─?
- 昭明 ?
- 相土 ?
- 昌若 ?
- 曹 ?
- 冥 ?
商高祖 王亥 ?─前1972年
- 王恒 前1971年─?
- 上甲微 ?
- 報(bào)乙 ?
- 報(bào)丙 ?
- 報(bào)丁 ?
- 示壬 ?
商夔宗 示癸 ?─前1783年
商
商朝時(shí)期君主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史記中的祭名 甲骨文中的祭名 在位時(shí)間
商高祖乙
(一說(shuō)為太祖) 太武王 子履 湯 唐、大乙 前1778年—前1742年
商太祖 代王 原名以跌 太丁 大丁 前1741年
- 哀王 子勝 外丙 卜丙 前1741年—前1734年
- 懿王 子庸 仲壬 - 前1734年—前1730年
商太宗 文王 子至 太甲 大甲 前1730年—前1720年
- 昭王 子絢 沃丁 - 前1720年—前1691年
- 宣王 子辯 太庚 大庚 前1691年—前1666年
- 敬王 子高 小甲 - 前1666年—前1649年
- 元王 子密 雍己 - 前1649年—前1637年
商中宗 景王 子伷 太戊 大戊 前1637年—前1562年
- 孝成王 子莊 仲丁 中丁 前1562年—前1549年
- 思王 子發(fā) 外壬 卜壬 前1549年—前1534年
- 平王 子整 河亶甲 戔甲 前1534年—前1526年
- 穆王 子滕 祖乙 且乙 前1526年—前1507年
- 桓王 子旦 祖辛 且辛 前1507年—前1491年
- 僖王 子逾 沃甲 羌甲 前1491年—前1466年
- 莊王 子新 祖丁 且丁 前1466年—前1434年
- 頃王 子更 南庚 前1434年—前1409年
- 悼王 子和 陽(yáng)甲 象甲 前1409年—前1402年
商世祖 文成王 子旬 盤(pán)庚
般庚 前1402年—前1374年
- 章王 子頌 小辛 — 前1374年—前1353年
- 惠王 子斂 小乙 — 前1353年—前1325年
商高宗 襄王 子昭 武丁 — 前1325年—前1266年
- - 原名以跌 祖己 且己 -
- 平王 子躍 祖庚 且庚 前1259年—前1226年
商世宗 定王 子載 祖甲 且甲 前1226年
商甲宗 共王 子先 廩辛 — 前1226年—前1220年
商康祖 安王 子囂 庚丁 康丁 前1220年—前1199年
商武祖 烈王 子瞿 武乙 — 前1199年—前1195年
- 匡王 子托 太丁 文丁 前1195年—前1192年
- 德王 子羨 帝乙 — 前1192年—前1155年
- 紂王 子受 帝辛 — 前1155年—前1122年
周
西伯
周朝西伯君主
謚號(hào) 姓名及另名 在位時(shí)間
— 姬棄(后稷) ?
— 姬不窋 ?
— 姬鞠 ?
— 姬公劉 ?
— 姬慶節(jié) ?
— 姬皇仆 ?
— 姬差弗 ?
— 姬毀隃 ?
— 姬公非 ?
— 姬高圉 ?
— 姬亞圉 ?
— 姬公叔祖類(lèi) ?
周太王 姬亶父 ?
— 姬季歷 ?
西周
西周時(shí)期君主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周文王 姬昌 前1182年—前1133年
周武王 姬發(fā) 前1133年—前1116年
周成王 姬誦 前1116年—前1079年
周康王 姬釗 前1079年—前1053年
周昭王 姬瑕 前1053年—前1002年
周穆王 姬滿(mǎn) 前1002年—前947年
周共王 姬繄扈 前947年—前935年
周懿王 姬囏 前935年—前910年
周孝王 姬辟方 前910年—前895年
周夷王 姬燮 前895年—前877年
周厲王 姬胡 前877年—前841年
共和(一說(shuō)為皇君姬和攝行天子政) 前841年—前828年
周宣王 姬靜 前828年—前782年
周幽王 姬宮涅 前782年—前771年
東周
東周時(shí)期君主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周平王 姬宜臼 前771年—前720年
周桓王 姬林 前720年—前697年
春秋
春秋時(shí)期君主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周莊王 姬佗 前697年—前682年
周厘王 姬胡齊 前682年—前677年
周惠王 姬閬 前677年—前675年
前673年—前652年
周廢王 姬頹 前675年—前673年
周襄王
姬鄭 前652年—前619年
周頃王 姬壬臣 前619年—前613年
周匡王 姬班 前613年—前607年
周定王 姬瑜 前607年—前586年
周簡(jiǎn)王 姬夷 前586年—前572年
周靈王 姬泄心 前572年—前545年
周景王 姬貴 前545年—前520年
周悼王 姬猛 前520年
周敬王 姬丐 前520年—前477年
周元王 姬仁 前477年—前469年
周貞定王 姬介 前469年—前441年
周哀王 姬去疾 前441年
周思王 姬叔 前441年
周考王 姬嵬 前441年—前426年
周威烈王 姬午 前426年—前402年
戰(zhàn)國(guó)
戰(zhàn)國(guó)時(shí)期君主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周安王 姬驕 前402年—前376年
周烈王 姬喜 前376年—前369年
周顯王 姬扁 前369年—前321年
周慎靚王 姬定 前321年—前315年
周赧王 姬延 前315年—前256年
周順王(東周君) 姬杰 前256年—前249年
秦朝
秦王朝君主
謚號(hào) 世數(shù)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秦昭襄王[1]
- 嬴則 前307年—前251年
秦孝文王 - 嬴柱 前251年
秦莊襄王[2]
太上皇 嬴子楚 前251年—前247年
- 秦始皇
嬴政 前247年—前209年
- 秦二世 嬴胡亥 前209年—前206年
- 秦三世 嬴子?jì)?nbsp; 前206年
注:
1. 如昭文君即位,則昭襄王非天子。
2. 頒布系數(shù)時(shí)作廢。
西楚
西楚政權(quán)君主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楚隱王(國(guó)號(hào)張楚) 陳勝 前208年
楚義帝 熊心 前207年—前206年
西楚霸王 項(xiàng)羽 前206年—前202年
漢朝
西漢
西漢時(shí)期君主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 太上皇帝
(太祖追謚) 劉煓 - -
漢太祖
(漢高祖)[1] 高皇帝 劉邦 - 前206年—前195年
- 孝惠皇帝[2] 劉盈 - 前195年—前188年
- 前少帝[3] 劉恭 - 前188年—前184年
- 后少帝[4] 劉弘 - 前184年—前180年
漢太宗 孝文皇帝 劉恒 前元、后元 前180年—前157年
- 孝景皇帝 劉啟 前元、中元、后元 前157年—前141年
漢世宗 孝武皇帝 劉徹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元鼎、元封、太初、天漢、
太始、征和、后元 前141年—前87年
- 孝昭皇帝 劉弗陵 始元、元鳳、元平 前87年—前74年
- 廢皇帝 劉賀[5] - 前74年
漢中宗 孝宣皇帝 劉詢(xún)
(劉病己) 本始、地節(jié)、元康、神爵、
五鳳、甘露、黃龍 前74年—前49年
漢高宗 孝元皇帝 劉奭 初元、永光、建昭、竟寧 前49年—前33年
漢統(tǒng)宗 孝成皇帝 劉驁 建始、河平、陽(yáng)朔、鴻嘉、
永始、元延、綏和 前33年—前7年
- 孝哀皇帝 劉欣 建平、元壽 前7年—前1年
漢元宗 孝平皇帝 劉衎 元始 前1年—5年
- 孺子皇帝[6] 劉嬰 居攝、初始 5年—9年
注:
1. 司馬遷的《史記》中稱(chēng)劉邦廟號(hào)為漢高祖,后世多因循之。實(shí)際廟號(hào)為漢太祖。
2. 漢朝(包括東漢)除漢高帝和漢光武帝外,所有皇帝的謚號(hào)前都有一個(gè)“孝”字,意喻強(qiáng)調(diào)孝治天下,如劉恒的謚號(hào)漢文帝也可作孝文皇帝或孝文帝。
3. 漢文帝之前是漢高后掌權(quán),期間有兩位傀儡少帝劉恭和劉弘。
實(shí)質(zhì)上漢文帝只是正式繼任的漢朝皇帝。
4. 同上。
5. 漢宣帝之前是漢廢帝昌邑王劉賀。劉賀即位僅27日就被霍光廢黜。
6. 劉嬰為皇太子,號(hào)孺子。王莽攝政,稱(chēng)攝皇帝 。
新朝
新朝時(shí)期君主與年號(hào)(8年-23年)
謚號(hào) 廟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年號(hào) 年期
建興帝 - 王莽 8年—23年 初始
始建國(guó)
天鳳
地皇 8年
9年—13年
14年—19年
20年—23年
玄漢
玄漢君主與年號(hào)(23年-25年)
謚號(hào) 廟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年號(hào) 年期
武順帝 - 劉玄 23年—25年 更始 23年—25年
赤眉漢
赤眉漢君主與年號(hào)(25年-27年)
謚號(hào) 廟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年號(hào) 年期
繼帝 - 劉盆子 25年—27年 建世 25年—27年
成家
成家君主與年號(hào)(25年-36年)
謚號(hào) 廟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年號(hào) 年期
- - 公孫述 25年—36年 龍興 25年—36年
東漢
東漢時(shí)期君主與年號(hào)(25年—220年)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統(tǒng)治時(shí)間 年號(hào) 年期
世祖 光武皇帝 劉秀 25年--57年 建武
建武中元 25年—56年
56年—57年
顯宗 孝明皇帝 劉莊 57年--75年 永平
58年—75年
肅宗 孝章皇帝 劉炟 75年--88年 建初
元和
章和 76年—84年
84年—87年
87年—88年
穆宗 孝和皇帝 劉肇 88年--105年 永元
元興 89年—105年
105年—105年
- 孝殤皇帝 劉隆 105年--106年 延平 106年—106年
- 孝德皇帝 劉慶 - - -
恭宗 孝安皇帝 劉祜 106年--125年 永初
元初
永寧
建光
延光 107年—113年
114年—119年
120年—121年
121年—122年
122年—125年
- 前少帝[1] 劉懿 125年 - -
敬宗 孝順皇帝 劉保 125年--144年 永建
陽(yáng)嘉
永和
漢安
建康 126年—132年
132年—135年
136年—141年
142年—144年
144年—144年
- 孝沖皇帝 劉炳 144年--145年 永嘉 145年—145年
- 孝質(zhì)皇帝 劉纘 145年--146年 本初 146年—146年
- 孝穆皇帝 劉開(kāi) - - -
- 孝崇皇帝 劉翼 - - -
威宗 孝桓皇帝 劉志 146年--167年 建和
和平
元嘉
永興
永壽
延熹
永康 147年—149年
150年—150年
151年—152年
153年—154年
155年—158年
158年—167年
167年—167年
- 孝元皇帝 劉淑 - - -
- 孝仁皇帝 劉萇 - - -
- 孝靈皇帝 劉宏 168年--189年 建寧
熹平
光和
中平 168年—172年
172年—178年
178年—184年
184年—189年
- 漢少帝[2] 劉辯 189年 光熹
昭寧
永漢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189年—189年
- 孝獻(xiàn)皇帝
孝愍皇帝[3] 劉協(xié) 189年--220年 中平
初平
興平
建安
延康 189年—189年
190年—193年
194年—195年
196年—220年
220年—220年
注:
1. 在漢敬宗(漢順帝)之前本來(lái)是閻太后(漢安帝太后)擁立的少帝劉懿,劉懿做了半年皇帝即死亡,敬宗趁機(jī)即位?,F(xiàn)在史書(shū)和學(xué)者都沒(méi)有把劉懿歸于漢朝皇帝一類(lèi)。
2. 獻(xiàn)帝以前是少帝劉辯,當(dāng)了四個(gè)月皇帝,而且還有許多時(shí)間都在避難之中。現(xiàn)在史書(shū)和學(xué)者都沒(méi)有把劉辯歸于漢朝皇帝一類(lèi)。
3. 此謚為蜀漢昭烈皇帝所上謚的。
南越
南越國(guó)君主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南越武王(南越武帝) 趙佗 前203年[1]—前137年
南越文王(南越文帝) 趙眜 (趙胡) 前137年—前122年
南越明王 趙嬰齊 前122年—前115年
南越哀王 趙興 前115年—前112年
南越靖王 趙建德 前112年—前111年
注:
1. 趙佗建立南越國(guó)的年代并沒(méi)有史籍直接記載,現(xiàn)代的研究文獻(xiàn)均以《史記》的有關(guān)記載推算而得。所以目前對(duì)南越國(guó)建國(guó)年代有兩種說(shuō)法,一說(shuō)是前203年(參見(jiàn)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網(wǎng)站),一說(shuō)是前204年(參見(jiàn)《南越國(guó)史》,張榮芳 黃淼章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三國(guó)
魏
三國(guó)曹魏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君主名 年號(hào) 年期
- 魏高帝(世祖追謚) 曹騰 - -
- 魏太帝(世祖追謚) 曹嵩 - -
太祖(世祖追謚) 魏武帝(世祖追謚) 曹操
- -
高祖(世祖) 魏文帝 曹丕 黃初 220年-226年
烈祖 魏明帝 曹睿 太和 227年-233年
青龍 233年-237年
景初 237年-239年
無(wú) 魏哀帝齊王(厲公)
廢為“邵陵縣公” 曹芳 正始 240年-249年
嘉平 249年-254年
無(wú) 廢帝
廢為“高貴鄉(xiāng)公” 曹髦 正元 254年-256年
甘露 256年-260年
無(wú) 魏元帝 曹奐 景元 260年-264年
咸熙 264年-265年
蜀
三國(guó)蜀漢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君主名 年號(hào) 年期
- 昭烈皇帝(先主) 劉備 章武 221年-223年
- 孝懷皇帝(后主) 劉禪
建興
延熙
景耀
炎興 223年-237年
238年-257年
258年-263年
263年
吳
三國(guó)東吳君主與年號(hào)(222年-280年)
謚號(hào) 廟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年號(hào) 年期
武烈帝(孫權(quán)追崇) 吳始祖 孫堅(jiān) - - -
長(zhǎng)沙桓王(孫權(quán)追崇)
- 孫策 - - -
大皇帝 太祖 孫權(quán) 222年-252年 黃武
黃龍
嘉禾
赤烏
太元
神鳳 222年-229年
229年-231年
232年-238年
238年-251年
251年-252年
252年
廢皇帝會(huì)稽王 - 孫亮 252年-258年 建興
五鳳
太平 252年-253年
254年-256年
256年-258年
景皇帝 - 孫休 258年-264年 永安 258年-264年
文皇帝(孫皓追崇) - 孫和 — - -
末帝 - 孫皓 264年-280年 元興
甘露
寶鼎
建衡
鳳凰
天冊(cè)
天璽
天紀(jì) 264年-265年
265年-266年
266年-269年
269年-271年
272年-274年
275年-276年
276年
277年-280年
晉朝
西晉
西晉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晉高祖(晉世祖追崇) 宣帝 司馬懿 —
晉世宗(晉世祖追崇) 景帝 司馬師 —
晉太祖(晉世祖追崇) 文帝 司馬昭 —
晉世祖 武帝 司馬炎 265年—290年
— 孝惠皇帝 司馬衷 290年—306年
— 孝武皇帝 司馬倫(本為趙王) 302年
— 孝懷皇帝 司馬熾 306年—313年
— 孝愍皇帝 司馬鄴 313年—317年
東晉
東晉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晉中宗 元帝 司馬睿 317年—322年
晉肅宗(肅祖) 明帝 司馬紹 322年—325年
晉顯宗(顯祖) 成帝 司馬衍 325年—342年
— 康帝 司馬岳 342年—344年
晉孝宗 穆帝 司馬聃 344年—361年
— 哀帝 司馬丕 361年—365年
— 廢帝 司馬奕 365年—371年
晉太宗 簡(jiǎn)文皇帝 司馬昱 371年—372年
晉烈宗 孝武皇帝 司馬曜 372年—396年
— 安帝 司馬德宗 396年—418年
— 恭帝 司馬德文 418年—420年
桓楚
東晉時(shí)期桓楚君主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楚太祖 宣武皇帝 桓溫 —
— 武悼皇帝 桓玄 403年[1]—404年
注:
1. 東晉安帝獻(xiàn)上國(guó)璽,禪位于桓玄的日期,是在東晉元興二年(403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合陽(yáng)歷403年12月20日;但是桓玄正式稱(chēng)帝之日是在同年十二月三日,已合陽(yáng)歷404年1月1日。
東晉十六國(guó)
• 參見(jiàn):東晉十六國(guó)君主列表
南北朝
南朝
宋
南北朝•南朝•宋之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 孝穆皇帝
(宋高祖追崇) 劉翹 — —
宋高祖 武帝 劉裕 永初 420年—422年
— 少帝 劉義符 景平 423年
宋太祖
(初謚中宗) 文帝
(初謚景帝) 劉義隆 元嘉 424年—453年
— — 劉劭 — 453年
宋世祖 孝武皇帝 劉駿 孝建 453年—456年
大明 457年—464年
— — 劉義宣 — 454年
— 前廢帝 劉子業(yè) 永光 465年
景和 465年
宋太宗 明帝 劉彧 泰始 465年—471年
泰豫 472年
— 后廢帝 劉昱
(廢為蒼梧王) 元徽 473年—476年
— 順帝 劉準(zhǔn) 升明 477年—479年
南齊
南北朝•南朝•齊之君主和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 宣帝
(南齊太祖追崇) 蕭承之 — —
南齊太祖 高帝 蕭道成 建元 479年—482年
南齊世祖 武帝 蕭賾 永明 482年—493年
南齊世宗
(蕭昭業(yè)追崇) 文帝 蕭長(zhǎng)懋 — —
— 前廢帝 蕭昭業(yè)
(廢為:郁林王) 隆昌 494年
— 后廢帝 蕭昭文
(廢為:海陵恭王) 延興 494年
南齊高宗 明帝 蕭鸞 建武 494年—497年
永泰 498年
— 煬帝 蕭寶卷
(廢為:東昏侯) 永元 499年—500年
— 和帝 蕭寶融 中興 501年—502年
南梁
南北朝•南朝•梁之君主和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南梁太祖
(南梁高祖追崇) 文帝 蕭順之 — —
南梁高祖 武帝 蕭衍 天監(jiān) 502年—519年
普通 520年—526年
大通 527年—528年
中大通 529年—534年
大同 535年—545年
中大同 546年
太清 547年—549年
— 岷帝 蕭正德
(本為臨賀王) — 549年
南梁太宗
(初謚高宗) 簡(jiǎn)文皇帝
(初謚明帝) 蕭綱 在位時(shí)間 549年—550年
大寶 550年
南梁高宗 昭明皇帝
(蕭棟追崇) 蕭統(tǒng) — —
— 安帝
(蕭棟追崇) 蕭歡 — —
— 興文皇帝 蕭棟
(本為豫章王) 天正 551年
— 仁帝 蕭紀(jì)
(本為武陵王) 天正 552年
— 元帝 蕭繹 承圣
(承圣元年) 552年
天正
(天正二年) 553年
承圣
(承圣二年) 553年
承圣
(承圣三年) 554年
— 閔帝 蕭淵明 天成 555年
— 敬帝 蕭方智 紹泰 555年
— — — 太平 556年—557年
— 興正皇帝 蕭莊 — 557年
西梁
南北朝•南朝•西梁之君主和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西梁中宗 宣帝 蕭察 555年—562年
西梁世宗 孝明帝 蕭巋 562年—585年
— 孝靖皇帝 蕭琮[4] 585年—587年
注:
1. 此為蕭銑追謚,一般稱(chēng)之為西梁后主。
陳
南北朝•南朝•陳之君主和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在位時(shí)間
陳太祖
(陳高祖追崇) 景帝 陳文贊 —
始興昭烈王
(陳高祖追崇) 陳道譚 —
陳高祖 武帝 陳霸先 557年—559年
陳世祖 文帝 陳蒨 559年—566年
廢帝 陳伯宗
(廢為臨海王) 566年—568年
陳高宗 宣帝 陳頊 568年—582年
陳后主 末帝 陳叔寶
(廢為長(zhǎng)城煬公) 582年—589年
北朝
北魏
南北朝•北朝•北魏之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使用時(shí)間
— 獻(xiàn)明皇帝
(北魏太祖追崇) 拓跋寔 — —
北魏太祖
(初謚烈祖)
(西魏文帝
改為烈祖) 道武皇帝
(初謚宣武皇帝) 拓跋圭
登國(guó) 386年—396年
皇始 396年—398年
天興 398年—404年
天賜 404年—409年
北魏太宗 明元皇帝 拓跋嗣
永興 409年—413年
神瑞 414年—416年
泰常 416年—423年
北魏世祖 太武皇帝 拓跋燾
始光 424年—428年
神麚 428年—431年
延和 432年—434年
太延 435年—440年
太平真君 440年—451年
正平 451年—452年
— 敬壽皇帝 拓跋余
(本為南安王) 承平或永平 452年
北魏恭宗
(北魏高宗追崇) 景穆皇帝 拓跋晃 — —
北魏高宗 文成皇帝 拓跋浚
興安 452年—454年
興光 454年—455年
太安 455年—459年
和平 460年—465年
北魏顯祖 獻(xiàn)文皇帝 拓跋弘
天安 466年—467年
皇興 467年—471年
北魏高祖 孝文皇帝 元宏[1]
(拓跋宏)
延興 471年—476年
承明 476年
太和 477年—499年
北魏世宗 宣武皇帝 元恪
景明 500年—503年
正始 504年—508年
永平 508年—512年
延昌 512年—515年
北魏肅宗 孝明皇帝 元詡
熙平 516年—518年
神龜 518年—520年
正光 520年—525年
孝昌 525年—527年
武泰 528年
— 少恭皇帝 元釗 建義[2] 528年
北魏肅祖
(北魏敬宗追崇) 文穆皇帝 元勰 — —
— 孝宣皇帝
(北魏敬宗追崇) 元劭 — —
北魏敬宗 孝莊皇帝
(初謚武懷皇帝) 元子攸 永安 528年-530年
— 顯文皇帝 元顥
孝基 529年
建武 529年
— 敬帝 元曄
(本為長(zhǎng)廣王) 建明 530年-531年
— 順帝 元悅 更興 530年
— 節(jié)閔皇帝 元恭[3] 普泰 531年-532年
— 順文皇帝 元朗[4]
(本為安定王) 中興 531年-532年
— 武穆皇帝
(孝武皇帝追崇) 元懷 — —
— 孝武皇帝
(出皇帝) 元脩[5]
太昌 532年
永興 532年
永熙 532年-534年
注釋
1. 北魏孝文帝下令將國(guó)姓由拓跋改為元。
本表自孝文帝以下一律使用元姓。
2. 元釗登基后未改年號(hào)。
3. 《魏書(shū)》作前廢帝,《北史》、《北齊書(shū)》作節(jié)閔帝。
4. 《魏書(shū)》作后廢帝。
5. 《魏書(shū)》作出帝,《北史》、《北齊書(shū)》作孝武帝。
北齊
南北朝•北朝•北齊之君主和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時(shí)間
— 文穆帝 高樹(shù) — —
北齊高祖
(初謚太祖) 神武帝
(初謚獻(xiàn)武皇帝) 高歡 — —
北齊世宗 文襄帝 高澄 — —
北齊顯祖
(初謚高祖)
(曾改謚威宗) 文宣帝
(曾改謚景烈皇帝) 高洋
(高歡次子) 在位時(shí)間
(天保) 550年⑸-559年⑽
— 廢帝 高殷
(高洋長(zhǎng)子)
(廢為濟(jì)南閔悼王) 在位時(shí)間
(干明) 559年⑽-560年⑻
北齊肅宗 孝昭帝 高演
(高洋之弟、高歡六子) 在位時(shí)間
(皇建) 560年⑻-561年⑾
北齊世祖 武成帝 高湛
(高洋之弟、高歡九子) 在位時(shí)間 561年⑾-565年⑷
大寧
(或太寧) 561年⑾-562年⑷
河清 562年⑷-565年⑷
北齊后主 安帝 高緯
(高湛長(zhǎng)子) 在位時(shí)間 565年⑷-577年⑿
天統(tǒng) 565年⑷-569年⑿
武平 570年⑴-576年⑿
隆化 577年⑴-577年⑴
— — 高延宗
(本為安德王) — —
北齊幼主 順帝 高恒
(高緯長(zhǎng)子) 承光 577年⑴-?
— 忠帝 高紹義
(本為范陽(yáng)王) — 577年-580年
北周
南北朝•北朝•北周之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 德帝 宇文肱 — —
北周太祖 文帝 宇文泰 — —
— 孝閔帝 宇文覺(jué) 在位時(shí)間 557年
北周世宗 明帝 宇文毓 在位時(shí)間 557年⑼-560年⑷
— 557年⑼-559年⑻
武成 559年⑼-560年
北周高祖 武帝 宇文邕 在位時(shí)間 560年⑷-578年⑹
保定 561年-565年
天和 566年-571年
建德 572年⑶-577年
宣政 578年⑴-578年⑹
— 宣帝 宇文赟 在位時(shí)間
(大成) 578年⑹-579年⑵
— 靜帝 宇文衍 在位時(shí)間 579年⑵-581年⑵
大象 579年⑵-580年
大定 581年⑴-581年⑵
隋
隋朝•君主與年號(hào)
廟號(hào) 謚號(hào) 姓名 年號(hào)
(在位時(shí)間) 時(shí)間段
隋太祖
(隋高祖追崇) 武元帝 楊忠 — —
隋高祖 隋文帝 楊堅(jiān) 在位時(shí)間 581年⑵-604年⑺
開(kāi)皇 581年⑵-600年
仁壽 601年-604年⑺
隋世祖 隋煬帝
(或隋閔帝)
(或隋明帝) 楊廣 在位時(shí)間 604年⑺-617年⑾
大業(yè) 604年⑺-618年⑶
隋世宗
(隋恭帝追崇) 隋成帝 楊昭 — —
— 隋恭帝 楊侑 在位時(shí)間 617年⑾-618年⑸
義寧 617年⑾-618年⑸
— 隋隆帝 楊浩
(本為秦王) — 618年
— 隋哀帝 楊侗
(本為越王) — 618年⑸-619年⑷
皇泰 618年⑸-619年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