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商朝歷史(約公元前17世紀─約公元前11世紀)

商代是繼夏代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湯立國后,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于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統治時期出現大好局面,得益于伊尹和仲虺這兩個賢臣的輔佐。據記載,他們二人在政治上頗有主張。他們被湯任為右相和左相以后,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至太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于囂」、河甲「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么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后,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并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武丁是盤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盤庚之侄。他年幼時,小乙曾讓他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生活的艱難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業業、不敢荒寧,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宮殿、墓葬、作坊等遺存都有發現。代表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如銅、鉛、錫三元合金出現了;分鑄技術已被廣泛運用;青銅器生產數量大增,還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這樣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銅業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國青銅時代進入繁榮時期。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并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并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土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后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諸王,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四方諸侯也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商王帝辛(紂)不思改變,不聽忠諫,一味追求驕奢淫逸的生活,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同時,他窮兵黷武,調集大軍征伐東夷,加重了民眾的負擔,也使國內兵力空虛。周武王的大軍打到商郊牧野,商紂王才組織力量,倉促應戰。結果,商王的軍隊毫無斗志,「前徒倒戈」,為武王的軍隊開道。帝辛看到大勢已去,逃到鹿臺,拿出珠玉寶貨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滅亡。
 
 
商朝帝王譜

商湯

在位30年

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湯時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后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外丙

在位3年

外丙,商湯的兒子,在位3年卒。

仲壬

在位4年

仲壬,商湯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襲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湯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宮,三年后改過復立,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沃丁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

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開始衰弱。

太戊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

仲丁

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遷都于囂。

外壬

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

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遷都于相。

祖乙

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遷都于庇,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朝又興盛起來

祖辛

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

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

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

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遷都于奄(今山東曲阜)。

陽甲

在位7年

陽甲,祖丁子。“帝陽甲時,殷衰”。

盤庚

在位28年

盤庚,祖丁子,陽甲弟。盤庚遷都于殷,商朝自此稱殷商。遷都后,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殷都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

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盤庚弟。商復衰。

小乙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興,他年幼時,曾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的艱難。他即位以后,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

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

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廩辛

在位6年

廩辛,祖甲子。

庚丁

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廩辛弟。

武乙

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兒子。他在位4年被雷電擊死。[/b

太丁

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時,周侯季歷(姬昌的父親)聲威較鎮,太丁忌憚,殺之。

帝乙

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時,商朝更加衰弱。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

商紂

在位33年

商紂,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于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公元前1600 成湯滅夏建商

約公元前1600年,湯的軍隊打敗了夏桀的軍隊,至此夏王朝滅亡,湯建立了商王朝。湯,又名成湯或成唐,甲骨文稱他為大乙。商族經過長期的發展,力量逐漸壯大起來,至湯時,遷居于毫(今河南濮陽),進行滅夏的準備。成湯于前1600年左右聯合各方國和部落征伐夏桀。出發前,湯發表誓師詞,即今天保存在《尚書》里的《湯誓》。夏桀面對湯的進攻,毫無準備,不戰而逃,在南巢被囚而死,夏滅。商湯在三千諸侯的擁戴下登上天子之位。宣告商王朝的成立。商湯汲取了夏桀的教訓,以身作則,勤政愛民,受到各地諸侯的歡迎。商朝的建立,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古代文明的進步獲得轉機, 使中國成為文明古國之一。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商朝

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年是商族興起、發展以及商王朝的建立并不斷鞏固的時期。商國王姓子,據說是帝嚳后裔契的子孫。夏帝胤甲以后,夏朝不斷衰弱,夏帝桀荒淫無道,中央政權腐敗無能。成湯趁機領導商族向外擴張勢力,并聯合一些同盟部落起兵,在鳴條大戰中一舉擊敗夏朝,商朝從此正式建立。商朝建立以后,為了抵御自然災害,屢次遷都,經濟水平十分低下。但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教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商朝政權得到了初步鞏固。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黍、稷、稻、麥等糧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經濟作物,經濟發展加快,私有制度進一步完成,商朝走向了奴隸制度占主要地位的時代。歷史上把這一段時期稱作“商湯革命”時期。
 

公元前1541年 名臣伊尹囚禁商王太甲

公元前1541年,商老臣伊尹立太丁之子、成湯嫡長孫太甲繼位。太甲即位后,“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伊尹屢諫不止。太甲三年,伊尹將太甲囚禁在王都郊外的桐官(今河南偃師),自己則攝政當國,代行天子職權,太甲居桐官三年,在伊尹的耐心開導下,悔過反省,開始棄惡從善,施行仁義。伊尹便迎太甲歸朝當政。太甲復位后,果然政通人和,諸侯歸順,百姓安居樂業,大有成湯之風。傳說太甲死后,伊尹作《太甲訓》三篇,頌揚太甲,并尊他為太宗。伊尹為商王朝開國功臣,曾輔佐成湯推翻夏桀,建立政權,又輔佐外丙、仲壬、太甲三王,立下汗馬功勞。有傳說,伊尹名阿衡,地位卑賤,看到湯是個有作為的人,便乘有莘氏嫁女之機,以陪嫁奴仆身份來到商。伊尹善烹調,到商后為湯掌廚,他利用侍奉湯進食的機會,給湯分析天下形勢,歷數夏桀暴政,進獻滅夏建國的大計。后來,他得到湯的信任,并被任命為“尹”,即右相,從此跟隨成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政權中的赫赫元老。太甲之后,沃丁繼位,伊尹自覺年老,不再參與朝政。沃丁八年,伊尹病死,相傳已有百年之壽。沃丁以天子之禮隆重地安葬伊尹,用牛羊豕三牲祭祀,并親自臨喪三年,報答他對商王朝的貢獻。伊尹的名字見于甲骨文,記載他歷享后代商王的隆重祭祀。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名臣形象,在商王朝的建立和鞏固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他的政治主張對整個商代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的商朝

這是商朝從繁榮走向衰落的時期。約前14世紀末,商王盤庚為了抑制奢侈惡習,緩和階級矛盾,把都城遷至殷,商朝從此擺脫轉輾遷徒的局面,開始迅速發展并興盛起來。自盤庚以后,商又稱殷。從盤庚傳到紂共8代12王,雖只有武丁和祖甲比較賢明,但商朝還是鼑盛一時。這一時期,手工業迅速發展起來。青銅技術蓬勃興起,教育文化開始出現,尤其是青銅文化,成為商朝最具代表性的光輝寫照。甲骨文的出現,為我國文明走向世界跨出了決定性的一步。在農業生產上,金屬開始用于生產工具,大大提高了生產力。與此同時,畜牧業也發展到了很高階段。這一時期的手工業種類很多,分工細密,有效促進了商業的發展。但是大多數統治者講究享樂淫逸,殘暴不堪,尤其是紂王,使得商朝最終告亡。
 

公元前1300年 盤庚遷都殷

從商建國至盤庚執政,歷經4次遷都。約公元前1312年~公元前1285年,陽甲死,其弟盤庚繼位,為了解決王室內部糾紛,于是決定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至殷(今河南安陽西北),但遭到不少商民的反對。盤庚便利用宗教對商民們進行威懾恫嚇,說先王們都按照天帝的意志遷了幾次都,我也經過占卜,“卜稽曰:其如臺”,因此遷都的計劃得到天帝的允許,并不是我個人的意愿。你們要服從天帝的旨意,否則上帝就要懲罰你們祖先的靈魂。商民們不敢違背天帝的旨意,跟隨盤庚遷至殷地。從此安定下來,直到商紂滅亡,共歷8代,12王,計273年。
    殷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作為商代后期的都城,也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立位置的最早的一個都城。盤庚遷殷雖然披上一件神意的外衣,但卻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商遷殷后,政治有所改善,社會比較穩定,經濟、文化都得到很大發展。盤庚遷殷成為商代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滅殷后,殷城逐漸荒蕪,時間一久,變成廢墟,慢慢被埋在地下,后人稱為殷墟。自盤庚遷殷到商辛(紂)亡國共273年,國號也稱殷,一般也稱作殷代。整個商代也稱為商殷或殷商。殷墟被發掘以來,已從墓內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大多數為青銅器和陶器。司母戊方鼑為商代青銅器珍品,堪稱世界之最,是世界最大的青銅器。殷墟還出土了1.5萬片以上甲骨卜辭,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字,反映了殷商文化高度發展的史實。
 

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中興

武丁中興,國力強盛,于是不斷征戰四方。鬼方是殷代北方草原地區的游牧部落,曾頻頻出動,騷擾殷人統治區,武丁親自率軍征討,三年平定;[上工下口]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盤庚遷殷前,[上工下口]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亂”的機會,迅速擴展勢力。為了掠奪更多的生活資料,工方逐漸向南游移,騷擾商朝屬國,并經常深入商王畿西效進行搶劫。[上工下口]方這一舉動,對商王朝的統治構成嚴重的危脅。于是武丁命武將禽和甘盤率軍征討,經過幾年征討,終于將[上工下口]方平服,[上工下口]方的領地從此歸入商朝版圖。土方是殷代北方距離商王畿較近的又一部族,屢屢侵奪商地居民,曾進入商東效劫掠兩個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上工下口]方過程中,用二三年時間消滅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為商朝領土。西部地區的古老部落羌族,也稱西羌,分為羌方、羌龍、北羌、馬羌等。武丁征伐西羌多次,將所獲戰俘,殘忍地用作“人牲”,成為祭祀鬼神的犧牲品。商朝南方地區有很多方國、部落,江漢流域的“荊楚”是它們當中最強大的方國之一。據傳說,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荊楚艱險之地,經過交戰,將其打敗,并把很多荊楚之人捕獲,把他們生活的地方蕩平。從此漢漢流域也成為商朝版圖的一部分。大彭和豕韋都是商朝諸候國。商王河稟甲時,兩國勢力大增,不甘俯首聽命于商,拒絕納貢,也被武丁所滅。隨著戰爭的不斷勝利,商王朝的勢力在西、北、東、南急速擴張,達到商代的最高峰,史稱“武丁中興”。


祖甲始創周祭之法
    商代鼎盛時期,高宗武丁偏愛幼子祖甲,打算廢太子祖庚而改立祖甲。祖甲認為這是違禮之舉,不可強行廢立,否則就可能重演“九世之亂”的局面,因此他效法武丁當年之舉,離開王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死后,由太子祖庚繼承王位。祖庚即位10年左右病死,祖甲這才回到王都繼承王位。為了報效祖先功德,商人盛行祭祀,但所祭對象和順序都很零亂,沒有一定的規矩。祖甲即位后,創造了“周祭”之法,具體方法是:從每年第一旬甲日開始,按照商王及其法定配偶世次、廟號的天干順序,用羽、彡、[上劦下口]三種主要祭法遍祀一周。周祭以旬為單位,每旬十日,都依王、妣廟號的天干為序,致祭之日的天干必須與廟號一致。如:第一旬甲日祭上甲、乙日祭報乙、丙日祭報丙,直至癸日祭示癸;第二旬乙日祭大乙、丁日祭大丁;第三旬甲日癸大甲、丙日祭外丙。如此逐旬祭祀,一直祭到祖甲之兄祖庚。用一種祭祀法遍祭上甲到祖庚的先工先王,需要九旬。祭畢,再分別用另兩種祭法遍祀,直到全部祭遍為止。周祭之法,使殷人的祭祀系統更為嚴密規范,因此盛行于商代后半期,并逐漸達到最高峰。祖甲創立的周祭之法是祖先崇拜和宗教制度的最好體現。在上古文明中,各大民族都有自己的祭祀體系,周祭之法和古巴比倫、古埃及的祭祀法各不相同,是中國古代特有的祭祀系統。
 

公元前1250年 武丁破格選拔傅說為相

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沖破各種阻礙,破格重用奴隸出身的傅說為相,武丁此舉,不僅找到了輔佐自己成就一代偉業的賢才,也因此造就了與伊尹齊名的商代名臣傅說。 武丁即位前,很留心訪求賢才。一次,他來到傅險,見一批犯罪后被罰做苦工的奴隸正在修路。武丁與一位名叫傅說的奴隸交談,發現他對國事及治國計劃了如指掌,說得頭頭是道,十分驚服,便有心情他幫助自己治理國家。武丁自稱夢見圣人,名叫說,派人到處去找,最終在刑徒中找到了。殷俗信鬼,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不敢反對。當時貴族已經腐敗不中用,武丁舉傅說做相,政治有些發送,借以緩和奴隸對抗,商因此而復興起來。


婦好及婦好墓
    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生活于公元前12世紀的前半葉武丁重整商王朝時期,是我國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據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記載,婦好曾多次主持各種類型和名目的祭祀活動,利用神權為商王朝統治服務。此外,婦好還多次受武丁派遣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武丁對她十分寵愛,授予她獨立的封邑,并經常向鬼神祈禱她健康長壽。然而,婦好還是先于武丁辭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約100米處。墓葬被發掘,保存完好。除發掘出大量青銅器外,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寶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婦好墓所出土玉石雕刻種類很多,形態各異,展示了當時很高的制玉水平,這些玉石雕刻品中的人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了解研究商代雕塑藝術、商代人種、服飾制度、階級關系、生活情態等方面的寶貴資料。這些雕刻作品供佩帶、插嵌裝飾而用,非獨立的雕塑,但所反映出的商代雕塑創作中已具備較準確地掌握頭部五官位置和身體比例,并能在小型器上有意放大頭部的寫實能力;注重發式、冠式的服飾等已顯示人物不同社會地位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等都是很有價值的。而其中人物面部無表情、雙目突出的特點又正是當時流行的雕刻裝飾手法的體現(這在許多青銅器的獸面紋飾中較普遍),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公元前1191年~公元前1169年 祖甲政治改革

公元前1191年~公元前1169年,殷商第二十四帝祖甲在位時,實行了比較激進的政治改革。祖甲想通過這樣的政治改革,建立歷史上賢王們曾有過的功績。他的改革涉及到了國政的方方面面,其中钖:將歷代先王分為親疏不同的大宗和小宗,并把相應的祭祀之廟也分為大小兩種;他還改革文字和歷法,力圖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同時,對殷人最為看重的占卜之道也加上了種種限制。這些改革措施,在當時就引起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在他之后的六代商王期間,出現了革新派與守舊派之間的不斷爭執和相互打擊,直到把商王朝的政治資源耗盡。


武乙“射天”而戲
    約前1156—前1122年,商王武乙在位期間,百般污辱“天神”,并以“射天”為戲。武乙是商王康丁之子,父死后繼位為商王。武乙為鞏固統治,對周圍的方國繼續用兵,連周王季歷也親自前來朝商,日益穩定了商王朝的統治。商人對上帝及鬼神十分迷信,史官們也常借占卜、祭祀限制國王的行為。武乙對此頗不以為然,相信只有用武力才能統治天下。為加強王權,武乙命人作木偶為“天神”,讓一名史官代“天神”和他賭博。結果,武乙連贏三局,他便因此認為“天神”不靈,并命人剝下這些木偶“天神”的衣冠,抽打、污辱不算,還毀壞了這些所謂的“天神”。武乙又命人縫制了一個大皮囊,往里邊盛入動物的血液,并將皮囊掛在高桿上。武乙命群臣前來,看看他親自用箭射破皮囊。囊中的血流落于地,武乙稱之為“射天”。此后,就再也沒人敢限制武乙的行為了。武乙酷愛狩獵,經常沉溺于游獵之中。一次,武乙狩獵于黃河渭水之間,忽遇大雷雨,因躲避不及,被雷電擊死。武乙本來死于自然現象,但因他對“天神”百般污辱,激起了群臣的不滿,于是,武乙的不正常死亡,就給迷信很深的商人提供了關于他觸怒天神而受到誅罰的借口。
 

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紂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發布討紂檄文,率領戎車300乘、虎賁(敢死隊)3000人,甲士4.5萬人,東進伐紂。武王的軍隊來到孟津,會合了討紂的各路人馬,并爭取到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的軍隊前來助戰。周武王在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隨后即率眾渡黃河北上進攻。紂王聞訊,慌忙集中商軍南下,與周軍會戰于牧野(今河南衛輝)。戰前,周武王再次宣布了紂的罪行,誓死滅紂,周軍士氣大振,而“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紂王將臨時編成的奴隸兵放在頭陣,奴隸們一接觸到周軍,即掉轉戈頭,向商軍殺去。周軍在倒戈的商軍的協助下,直抵朝歌城下。紂王眼看大勢已去,便登上鹿臺,自焚而死,結束了自己暴虐的一生。商王朝至此告亡。


商紂王
    紂為帝乙少子,帝乙正妻所生,得立為太子。紂天資聰敏,體格魁偉,勇力過人,能赤手與猛獸搏斗,能言善辯,恃才傲物。帝乙死后,紂繼位為王。紂王好酒色,喜淫樂,廣建苑囿臺榭,寵愛美女妲己,唯婦言是聽,厚斂賦稅,高筑“鹿臺”,命樂師師涓作“北里之舞”、“靡靡之樂”等淫聲怪舞,又“以酒為池,懸肉為林”,通宵達旦地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不祭鬼神。紂王昏淫無道,致使百姓怨恨、諸侯離異。為重振自己天子威風,紂王作“炮烙之法:用青銅制成空心銅柱,中間燃以木炭,將銅柱燒紅,凡有敢于議論他是非的人,一律綁在銅柱上,活活烙死。后紂又因九侯之女厭惡宮中生活而肉醢九侯。紂王肉醢九侯的舉動,激怒了朝臣,但大家只是敢怒不敢言。鄂侯仗著自己是王朝三公的身份,與紂王激烈爭辯,指責紂無道,紂當即將他處死,并制成干尸示眾。紂王淫亂日甚一日,他的庶兄微子不忍坐視國家滅亡,苦勸紂王而不得,只好逃離王朝,隱居民間。紂的叔父箕子對紂的暴政早有不滿,他裝成瘋子,混在奴隸之中。紂發現后,命武士將其囚禁。紂的叔父比干親眼見微子逃隱,箕子佯狂為奴,非常傷感,又覺得他們未能盡到人臣責任,認為人主有過錯而不勸諫,就是不忠;怕死而不敢進諫,就是不勇。于是他以死相爭,接連三日苦苦勸諫紂王,不肯離開一步。紂惱羞成怒,下令殺死比干,剖腹取心,聲稱要看圣人的九竅之心。紂王昏亂暴虐,愈演愈烈,殺王子比干、囚禁箕子,人民的不滿無以復加,連太師、少師都抱著樂器奔周。周王以眾叛親離,徹底孤立,最終為周所滅。商朝歷經17代30王(不包括湯長子太丁),496年。
 

商代中期 青銅器代表做——杜嶺方鼎鑄成

 杜嶺方鼑是目前發現的商代中期最大的青銅禮器,用于祭祀、飪食,1974年發現于河南鄭州張寨南街杜嶺土崗。和商代后期以司母戊鼑為代表的方鼑造型相比,杜嶺方鼑腹部過深,足相對較短,顯得莊嚴感不足,耳和口沿也太單薄,尚有外范接合不嚴、部分紋飾有重疊的缺點。杜嶺方鼑的發現開拓了人們對商代中期青銅工藝的眼界,它為商后期出現的司母戊等大方鼑在造型和上開了先河。
杜嶺方鼑
    口部近似正方形,平折沿,上有拱形立耳,壁微內收,平底,空柱狀足。器壁四周均以饕餮紋與乳丁紋裝飾,足部亦鑄有饕餮紋與弦紋。
 
司母戊方鼑
    司母戊方鼑是商王文丁為祭祀母戊而鑄造的祭器,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殷墟出土,重875公斤,是中國現存最重的青銅鑄件。造型端莊厚重,器身呈長方形,立耳,柱足粗壯,通高133厘米,器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紋飾華美,腹部飾有獸面紋,耳廓飾有虎食人頭紋。腹壁內鑄銘文“司母戊”3個字,司通“祠”字,意指祭祀,母戊為文丁母親的廟號。司母戊方鼑集中體現了殷商時期青銅冶鑄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高度發達的標志,在世界青銅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該鼑是用陶范鑄造的,鼑體渾鑄,鑄型由腹范、頂范、芯和底座、澆口組成,鼑耳后鑄,附于鼑的口沿之上,耳的內側孔洞是固定鼑耳泥芯的部位。鼑的合金部分為銅84.77%,錫11.64%,鉛2.79%,錫鉛合計14.43%,較為符合鑄造青銅容器硬度的要求。
 
虎耳方鼑
    高95厘米,重49公斤,形體巨大,造型雄偉,裝飾華麗,四角飾羊角獸面紋。
 

商代中期 原始青瓷出現

 商代中期,原始青瓷開始出現。在鄭州、湖北、河北、江西等地都有原始青瓷的產地,其中又以長江下游為盛。原始青瓷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但又不具備真正瓷器的薄胎半透明性質,亦常稱為原始瓷。它的吸水率較低,初具瓷器的特質。原始青瓷自從于商代中期出現,其產量就一直呈上升的趨勢,它的原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只有在選擇和加工上比較講究。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因為具有豐富的瓷石礦,所以原始青瓷首先在長江下游得到了較大發展。在影響原始青瓷產品質量的諸多工藝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有兩個:一是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二是陶窯構筑。窯內氣氛和溫度的控制。原始瓷的發明和發展,說明當時在陶瓷原料的選擇和加工上,在窯的構筑和燒成技術上,都達到了一個較高的水平。原始青瓷盡管與真瓷存在著相當的距離,但原始瓷畢竟是真瓷的前身,它的出現是個偉大的起點,預示著東漢時期真正瓷器的產生。

殷商甲骨文的鼎盛

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刻在占卜用的龜甲獸骨以及一般獸骨和骨角器上的文字,是商代通行的字體,又稱“契文”、“卜辭”、“刻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等。商朝滅亡后,甲骨文鮮為人知,直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古文字學家王懿榮才認識到商代后期王朝遺址殷墟(今河南安陽市西北小屯村)出土的甲骨上的契刻文字是一種比西周金文還要早的文字。本世紀以來,有關人員進行了大量的發掘活動,特別是1936年第13次發掘的127號坑,出土的甲骨17096片,成為甲骨出土最多的一次,到目前為止,已出土了15萬片以上。甲骨文形成一個較完整的文字體系,文字在此時的發展已相當成熟,共約有5千多單字,已顯示了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注等六種構字原則,而且“主語--謂語--賓語”的語序已基本固定。甲骨文已有從一到十和百、千、萬等13個記數單字,使用十位進制記數,出現四位數,較大的數字是3萬。已有奇數、偶數、倍數的概念,當時已掌握了初步的運算技能。從甲骨文可知當時已有完整的六十四子,用天干地支記日;有一月至十二月,甚至十三月的歷法,并出現大量記時用的專名:天明前稱“昧”;六時左右稱“明”、“旦”或“旦明”;八時左右為“朝”、“大采”、“大食”;中午是“中日”或“日中”;下午二時左右是“昃”;四時左右是“小食”;“小食”以后是“郭兮”;黃昏稱“小采”、“莫”;黃昏以后是“昏”或“夕”,還有日食、月食、新星的名稱。從書寫的工具、書法的技巧看,甲骨文已達到成熟的地步。卜辭大多用刀刻,有些光有橫筆或光有豎筆的現象,表明刻寫者對字形的掌握已非常精熟,其中有朱書、墨書,表明當時已有毛筆,或先書后刻,或刻后填朱墨,大多數是直接刻成。甲骨文的筆劃無論是粗是細,都顯得遒勁,富有立體感,細而不輕,粗而不重,輕重疾徐表現得當,反映出契刻人對字和刀掌握已相當熟練。在行款上,有左行、右行、直行、橫行之別,文字結體自然靈活,布局參差錯落;在風格上按時期、書寫人的不同,或壯偉宏放,或纖弱頹靡,都體現了很高的書法藝術。
    殷商甲骨文是出自商人的第一手史料,真實地刻錄了殷商社會各個領域的歷史狀況,內容絕大部分與商王室有關,當然也有一部分非王室卜辭,其中有些可能是與商王室關系密切的強大宗族的卜辭,有些可能是有封地的貴婦的卜辭。甲骨文的發現,為歷史學家研究文獻不足的殷商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在糾正史書中的訛誤和印證古書等方面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甲骨文也為古文字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學者可以根據甲骨文來糾正以小篆和金文為依據的古代漢字研究中所出現的錯誤。到目前為止,研究甲骨文的論著已達3000多種,它們與甲骨文本身一樣,成為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共同文化財富。商人創造的甲骨文,不僅為研究殷商歷史和漢字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憑證,而且使甲骨學的研究成為考古學分支學科之一。它不但對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語言學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將對宣傳中國古代文明、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學術文化交流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青銅技術的勃興和青銅文化的繁榮

夏商時期,中國古代青銅技術由產生和發展,逐步走向鼎盛時期。它的整個發展過程大致可分為三階段:一是夏至商代早期的發明期,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生產青銅器;二是商代中期的發展期,青銅器的生產逐漸大型化和復雜化,并開始走向社會應用;三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鼎盛期,這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并在社會各生產部門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
  中國古代青銅技術主要體現在熔煉設備、熔煉技術、合金成分、鑄造及金屬加工技術等等。坩堝和豎爐是當時的主要熔煉設備。商代人采用內加熱的熔煉技術,把金屬塊和燃料一并投入坩堝或豎爐中點火加工。通過熔煉,除去金屬塊雜質,使金屬塊變成液態,便于澆鑄,并配制出適當的合金成分。合金成分的選擇及配置在古代青銅技術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商代中晚期,中國發明了銅、錫、鋁三元合金;東周時期則產生了著名"六齊"合金規律。中國使用最早的青銅器鑄造是石范鑄造,大約出現在夏代。它使用次數較多,但不易加工,且不耐高溫,故進入商代中期后,很快便被陶范所取代。陶范的鑄造方法包括渾鑄法和分鑄法兩種,在中國古代青銅鑄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直影響到以后的春秋戰國時期。除了石范和陶范,在春秋中晚期還出現了失蠟法和全型鑄造等鑄造法。隨著青銅技術的發展和繁榮,以及青銅器的普遍使用,在歷史上出現了以青銅器藝術為主導的工藝美術,我們稱之為“青銅文化”。
    隨著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提高和在人們生活中的廣泛使用,青銅器藝術逐漸形成多種造型系統。用作酒器的爵和觚,用作炊食器的鼑以及各種青銅水器、樂器、兵器都已出現,上面的紋飾也更加精美復雜。具有特殊意義的是:一種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產生了。因為這種文字多刻在青銅禮器中的鐘和鼑上,因而又稱鐘鼑文。金文的字體和甲骨文相近,字數較少,形聲字比甲骨文多,結構比甲骨文簡單,字體仍不固定。金文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器物歸誰所有和紀念的先人的稱號,還有的記載了制作青銅器的原因,并附記了年月日,少數記有比較重要的歷史事實,反映了晚商記事文字有了進一步發展。商人在青銅器上鑄造的金文,標志著漢字的發展已從甲骨文字逐漸走向金文階段,對研究中國漢字的發展歷史和商代社會經濟文化狀況具有重要價值,并為周代金文的通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商代天文歷法學的迅速發展

夏代時,歷法已有很大的進步,相傳中國最早的歷法便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是通過觀察授時的方法進行編制的自然歷。到了商代,大規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準確的祭祀時間和祭祀周期,加之農業生產的進步,氣候對農業、畜牧業以及田獵等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商人正是通過觀測天象來掌握氣候的變化,因而使得商代歷法在夏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商代的歷法是迄今已知較為完整的最早的歷法。商代歷法為陰陽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即365又1/4日為一回歸年,故又稱“四分歷”。陰歷以月亮繞地球一周,即二十九或三十日為一朔望月。商代用干支記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個民用歷年,它與回歸年有差數,所以陰陽歷在若干年內置閏,閏月置于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與月份有大體固定的體系。商代每月分為三旬,每旬為十日,卜辭常有卜旬的記載,又有“春”、“秋”之稱。一天之內,分為若干段時刻,天明時為明,以后有大采、大食;中午為中日,以后有昃、小食、小采。旦為日初出之時,朝與大采相當。暮為日將落之時。對于年歲除稱“歲”、“祀”之外,也稱為“年”。商代天文學中的許多天象在卜辭中均有記載,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中國金銀器工藝產生
  科學發掘的資料證明我國最早的金器產生于商代,在河南、河北、北京、山西等地的商代遺址和墓葬中均有金器出土。其中商殷中心區域出現了金片、金葉、金泊等飾件,而離這一區域較遠的地方則出土了一些金質首飾。北京平谷商代中期墓葬中出土的金臂釧、金耳環等,經化驗含金達85%,雜有較多的銀和少量的銅。其中金臂釧用錘鍱法制成。兩端錘成扇形,再彎成環狀,金耳環一端錘成喇叭口狀,一端錘成尖狀,整體變成圓形,這些情況表明,商代時的金銀器工藝已經發展到了相當水平。

商后期蜀文化的萌芽——三星堆青銅人像

距今3000余年前,蜀地先民創造了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青銅雕塑藝術品。1986年在四川縣廣漢縣三星堆蜀文化遺址出土地大量青銅人頭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藝術成就及其地域特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銅雕塑作品,以人物雕像最具特色。青銅人頭像的大小與真人相當。共10余件,有貴族頭像,也有奴隸形象。銅像有大有小,高的達1.7米,矮的只有6.5厘米。三星堆還出土有青銅方座大型立人像、人頭像、人面像、人面罩及雕刻于其他器物上作為裝飾的人頭像。這些人像由不同的制作模型鑄造,所以無一雷同,神態各異,精致優美,顯示了不同人物的個性與身份。這說明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十分成熟。三星堆大型青銅雕像的發現,表明商周時期確實存在著獨立的雕塑藝術品,并且具有高度的技藝水平和宏大的規模。如果我們將5000年前紅山文化的大型陶塑和200多年前秦始皇陵的陶兵馬俑聯系起來,廣漢青銅人像雕塑群正是中國雕塑史長鏈中的一個承上啟下的環節。三星堆青銅雕像反映了3000年前巴蜀地區青銅文化的藝術成就。三星堆遺址是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蜀文化遺址,它的發現為研究巴蜀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巴蜀文化歷史悠久,其主要民族是傳說記載中的廩君的后裔。蜀地農業發達,水利建設較早,歷史上它與中原保持聯系,其文化一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具有本地的特色。三星堆銅器如實地刻畫出古蜀民族的獨特風格,與中原地區的雕塑作品相比,它在造型和紋飾加工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此外,巴蜀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象形文字--巴文。


帝乙歸妹
    商王文丁殺了周族首領季歷以后,商周關系惡化。季歷之子姬昌繼位后,積極蓄聚兵力,準備為父報仇。此時,位于商王朝東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亂,反對商朝。帝乙為了避免東西兩方同時受敵,也為了修好因其父殺季歷而緊張的商周間的臣服關系,決定將胞妹嫁與姬昌,采用和親的辦法來緩和商周矛盾,穩定全局,希望唇齒相依的商周兩大國之間彼此不記前嫌,親善相處。姬昌審時度勢,認為滅商時機還未成熟,為了穩住商王,同時爭取充足時間,同意與商聯姻。帝乙親自擇定婚期,置辦嫁禮,并命姬昌繼其父為西伯。成婚之日,西伯親自去滑水相迎,以示其鄭重之極。周人自稱“小邦周”,稱商為“大邑商”,而今能夠與商王之妹聯姻,覺得是“天作之合”。此事史稱“帝乙歸妹”,一時傳為美談,商周雙方皆大歡喜,商周重歸于好。

商人的天文歷法

商人不知有否占星術,但他們已會觀察天象而定歷法。

在甲骨卜辭中已有日蝕、月蝕和星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的寶貴資料。

日蝕和月蝕的蝕字,甲骨文寫作、等形。卜辭中所記日蝕,目前已知的僅二見:

癸丑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貞,日夕又(有)食,佳若?

癸酉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這里的“日有食”與《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日蝕一般都發生在白天,但也有發生在傍晚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證。

甲骨卜辭中又常有“日有哉”的記錄,如云:

辛巳貞,日又,其告于父丁。(《后上》29·6)庚辰貞,日又,非禍,佳若(《粹》55)“日又哉”有兩種解釋,一如郭沫若所推測,以為“哉與食,音同,蓋言日蝕之事耶?”①;一如陳夢家所說:“()讀若識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氣或黑子”②,后者殆非③。

甲骨卜辭中記載月蝕的比較多些,有的還記有月份,如云:

癸未卜,爭貞,旬亡禍?三日乙酉,月食,聞,八月。(《甲》1289+1749)

[癸]未卜,爭貞,翌甲申,易日?之(茲)夕月食?甲(霧),不雨?[正面]

之夕月食[反面](《丙》56)。

七日己未,,庚申食。(《庫》1595)

“月食”即“月有蝕”,《甲》1289+1749乃嚴一萍綴合而成,其中的“聞”字,董作賓說:“此字最初之意義,當為奏報上‘達’之聞。……月食而方國奏報以‘聞’……(即)史志中……‘史官不見,郡國以聞’之語”①,甚是。因為這條卜辭意思說,八月癸未這天,史官爭卜問,這一旬中有沒有災禍,三日后的乙酉傍晚,發生了月蝕。這是別人報告的,所以特別注明一個“聞”字。《丙編》56是一條正反面相接的卜辭,正面意謂:癸未這天占卜史官爭問,第二天甲申,天陰么?這天晚上有月蝕么?其結果甲[申]有霧,沒有下雨。反面的是正面的驗辭,說這天晚上果然出現了月蝕。最后一條中的字,不識,可能指一種自然現象的字。這條卜辭是說,某月的第七天己未,夜空出現了,第二天庚申就出現了月蝕。

甲骨卜辭中的星字,作、、,或加聲旁作,其為天上星宿之象形字,甚明。卜辭有云:“冬(終)夕…亦大星”(《簠雜》120)。這個“大星”直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指的是什么星。楊樹達在《積微居甲文說》中說:“大星者天上星大出也”,又說:“大星者,大夝也”②。

甲骨卜辭云:

辛未,酘,新星。(《前》7·14·1)這條卜辭是說,辛未這天晚上,天空出現了一顆新星。楊樹達云:“新星者,新夝也”③,義不能盡解。近來有人說,新星當是天文學上所說的變星,即本來亮度不大的星,平時用肉眼看不見,但是由于它的內部起了激烈變化,亮度突然增大,用肉眼看見了它,就叫它為新星,說似可信①。此外,卜辭中又常有“星”(《拾》14·6)、“其星”(《厙》598)等記錄,似乎都是星辰之星。

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商代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歷法。根據甲骨卜辭的記錄可以看出,當時月有大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為十二月,因十二個大小月加起來只有354或355天,所以采用閏月來調整一年的天數,使一年中的四季變化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這個閏月,在早期卜辭中是放在應當置閏那年最后的一個月即十二月之后,所以叫“十三月”。這在歷法上叫做“年終置閏”法。在晚期的卜辭中,閏月就放在應置閏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閏五月,那年當中就有兩個五月,這在歷法上叫做“年中置閏”法。這種歷法,既不是根據太陽運動所測得的一年為基礎的陽歷,也不是以月亮圓缺為一個記日周期,即朔望月為基礎的純陰歷,而是“以閏(月)定四為成歲”的陰陽合歷。

甲骨卜辭中有云:“癸丑卜貞,今歲受禾,弘吉,在八月,佳王八祀”(《粹》896)。可證在帝乙、帝辛時代,歲、年、與祀三者還是有區別的。甲骨文中的歲字,作、形;年字,作形;祀字,作形。

歲字象一種有柄之半月形切割工具,其刃部上之二點,乃刃上所穿之孔,以便穿繩而將刃部緊縛于柄。古人用歲收割禾穗,又用以切割牲體,故“歲之言穗,言劌”②,當是歲的正解。由于以歲收割莊稼,在卜辭中就有指一年的總稱,例如:“今歲受年”(《甲》3298)、“來歲受年”(《乙》6881),但其是指一年的莊稼收成好壞,不是用作記時的。年字也非記時之年,《說文》稱:“年,谷熟也。”《谷梁傳》桓公三年亦云:“五谷皆熟有年也。”年可能是記若干個收獲季節,如云:“自今十年有五,王豐”(《續》1·44·5),“受(有)年”(《甲》3430)。甲骨卜辭中記時的年,不叫歲,也不叫年,早期卜辭中只記日月,晚期卜辭中才出現記時的年,叫作祀。這是與商王在一年中不斷舉行祭祀有關。我們知道,一年中,商王要根據不同的時間舉行各種不同的祭祀,祭完一遍,一年的時間也就過去了,所以用祭祀的祀來代表年。這與《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的說法是一致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分法,起于春秋時代以后,在此以前大概只有兩季。甲骨文中的春字,作(楚)①形;秋字,作形②。“貞,來春,不其受年”(《粹》881)、“戊午卜,我貞,今秋,我入商?”(《后下》42·3)等辭中的“春”、“秋”兩字都是一年的意思,不是四季中的春和秋。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也有可能在商代只有春種、秋收兩段時間的劃分,所以就用春秋二字來代表一年的時間。

商代的記日方法是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字相配合來表示,即從甲配子(甲子)到癸配亥(癸亥),配完剛好是六十個。甲骨文中有一些干支表,不是卜辭,而是備用的“歷書”,可能是當時的史官在占卜時刻查日期用的。用于支來記日的方法在商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在我國一直使用到近代。

商代的一天內的時間分段,都各有專名。

甲骨卜辭中的日和夕是相對的,日指白天,夕指天黑以后至天亮以前的黑夜。夕字,甲骨文中寫作、形,和月字的形狀完全一樣,只有在辭例中才能區別出是夕,還是月。

旦字,甲骨文寫作、、形,如云:“旦不雨”(《粹》702)、“于翌日旦大雨”(《金》381)等例。明字,甲骨文作、形,例如“乙巳明雨”(《乙》6664)中的“明”和“旦”一樣,都是指天亮以后的時間。《說文》云:“旦,明也。”《淮南子·天文篇》分“明”為晨明,明、旦明三段時間。

旦、明以后的時間叫做大采、大食或朝。“大采雨自北征”(《乙》116)的“采”,甲骨文作“”、“”形;大食,不□(啟)”(《粹》999)的“食”與日蝕、月蝕的蝕同,作形;“朝又(有)雨”(《佚》292)的“朝”,字,甲骨文作、等形。

大采、大食、朝以后的時間叫做中日,相當于現在的“正午”。“中日,其雨”(《粹》719)的“中日”,甲骨文寫作日。

中日以后的時間叫做昃,甲骨文作形,象太陽已經偏西,人們需要側頭去看太陽的形狀。甲骨卜辭有云:“昃雨自北”(《合》78)、“昃其雨”(《明》703)。

小食,是商人下午吃飯的時間,大食、小食就是當時朝夕兩餐之時。大食就是上午吃飯的時間。從“中日至墉”(《甲》547)、“昃至墉(),不雨,中日至昃,其雨?”《掇一》394)、“墉至昏,不雨?”(《粹》751)等辭例看來,可以知道中日,昃、墉、昏是先后為序的。“墉”又者作“墉”或“”。墉是相當于黃昏前的時間。

小食以后的時間叫做小采或昏、莫(暮)。“今日小采,允大雨”(《佚》276)中的小采與大采相對,大采為朝,小采為夕。“今日辛,至昏雨”(《寧》1·70)的昏字,甲骨文作形,昏在墉之后,墉在昃之后,可知昏為昏夜。旦、昏是相對的,旦是日出,昏是日入。“其莫(暮)不其雨”(《粹》695)的“莫”即“暮,甲骨文作、形,象日入于草莽之中,朝莫相對,朝在天明之后,莫與昏相當。小采昏、莫都是指的日落黃昏時節。這與《國語》,《魯語》中的大采朝日,……(小)采夕月”的記載是一致的。

商人的雕塑樂舞


雕塑藝術在商代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就其種類而言,有平面的浮雕或淺刻、有半立體的動物形雕像、也有立體的雕像與塑像。

浮雕或淺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紋,最常見的有饕餮紋、夔龍紋和云雷紋。此外還有蟬紋、鸮紋、鳥紋、蠶紋、龜魚紋,以及牛頭紋、鹿頭紋、虎頭紋等,都是取材動物形象,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成為獨具時代風格的畫像。安徽阜南發現的龍虎銅尊①,其肩、腹上的浮雕龍虎紋均有一首雙身,虎紋張口露齒,咸欲食人,堪稱商代裝飾花紋的代表作。

半立體的動物形雕像一般小巧玲瓏,都是奴隸主貴族的佩飾。這些雕塑品,多屬玉、石、蚌飾物,有鳥、魚、蟬、鸮、兔、虎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獸面等造型。

立體動物塑像,在商代前期只發現過泥塑。到了商代后期,各種質料的動物塑像才有大量的發現。以玉、石為質料的動物形雕像數量最多,題材最廣,例如從最近在小屯M5發現的長鼻大耳的玉像和蜷足靜臥的石牛等,無不栩栩如生,神態畢肖。在武官村一帶的陵墓中,還發現了大批的動物形白石雕像,最大的如雙獸雕像長達一米有余,小的如石鸮、石虎首人身虎爪坐式立雕,高約30多厘米。這種石材立體動物雕像雖然都是殷代后期房柱旁的裝飾,但仍不失為三千多年前的藝術珍品。此外,商代后期的有些銅器,如鳥獸尊、觥、異形卣等都是仿效動物形象而造型,特別是在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尊,把四只羊的造型和布局同方肩尊的器形特點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以人像為題材的雕塑品,在商代前期只發現一件泥塑殘品,到了商代后期,各種原料的浮雕、半立體和立體人物雕塑品均有出土。例如最近安陽小屯墓M5發現的婦好鼎紋、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尊紋和傳為湖南安化出土的饕餮食人》卣①,同《司母戊鼎》的耳紋一樣,都是把人頭或人體置于饕餮口中,或置于虎口之下,反映了奴隸社會的吃人的形象。

上述小屯M5發現的十件玉石全身人像和人頭像,有的跪坐戴冠,腰束寬帶;有的赤足盤發,裸體文身;前方面提及的三件戴枷男女陶俑,則是免冠而著圓領衣,衣裙似乎連在一起,從這些不同的服飾中很清楚地表現了不同的社會身份。

商代的樂器,現已發現的有磬、埍(有石制、陶制和骨制三種)、鼓、銅饒(形如鈴鋒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等。在甲骨卜辭中有從系從木的“樂”字,作形,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也已存在。甲骨文又有“舞”字,作“”形,象人身掛有飾物婆娑起舞之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②。商代各種雕塑品與然也滲透奴隸主階級的思想,但是這些精湛的藝術作品又都是當時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表現了他們高度智慧和非凡的藝術才能,反映了他們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又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

商朝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務官和內廷事務官。最高的政務官,是協助商王決策的「相」,又稱「阿、保、尹」。王朝高級官吏統稱卿士。三公,則是因人而設的一種尊貴職稱、并不常設。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記載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禱鬼神的祝,掌記載和保管典籍的作冊(又稱守藏史、內史),武官之長的師長,樂工之長的太師、少師。內廷事務官是專為王室服務的官員,主要是總管的宰和親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項具體事務,有百工之長的司工,掌糧食收藏的嗇,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獵的獸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車的車正,為商王御車的服(又稱仆、御),侍衛武官亞,衛士亞旅,掌教育貴族子弟的國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國首領的侯、伯,有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衛邊境的衛。
商代在實行貢納制度的同時,還有勞役租「助」,就是要求農人助耕公田(籍田),收獲皆為統治者所得,其比例約占農人收獲的十分之一。殷紂王加征賦稅,用以充實鹿臺和鉅橋。

商代的青銅、制陶與建筑

商代繼夏代為中原主要的政治力量后,文化上有不少繼承,而內容越來越豐富,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時代,大體上離開了新石器文化。商代文化的詳細討論,不在本書范圍之內,最近張光直的《商代文化》(ShangCivilization)是一本最新的綜合性著作,可作參考。本文只就商代超越前人的若干特點,作簡單的討論,以為周代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文擬就物質文化:青銅器、陶器、建筑;及組織與意念的文物:國家組織、農業、占卜、文字數項加以討論。

中國青銅的源起,過去頗多“外來說”的聚論。近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新資料,說明中國境內在青銅文化形成以前,曾有其萌芽階段。現在青銅在中國本土形成的理論,有比前更具說服力的證據及邏輯。在陜西、甘肅和山東,分別有早到西元前三千年的銅刀銅鏈出土(Kwang-chihChang,1977:274—279;WenFong,1980:1,36;Ping-tiHo,1975:177—221)。先商文化只有小型銅刀及銅鏈。早商以鄭州遺址為代表,其早期的銅器中也罕見容器,早商文化的晚期則已有成套的青銅禮器。盤庚遷殷以后,可稱謂商代后期,以殷墟文物為代表,青銅札器、兵器及工具都已司空見慣,至今已有數千件出土。整個商代,青銅器甚多在當地鑄造;冶鑄方法為直接范鑄,早期的范為一個模型作一個范,一個范作一器,無論大小均為渾鑄。但小件器物,如鏈,可以一范鑄造數件,晚期的鑄造方法仍為范鑄,但鑄造大器及型制復雜的器物,已為多范復合拼成。花紋的制作,系在陶模上描紋,用刀契刻,然后反印在銅范上。殷墟出土過一件殘模,有已半刻的描紋。半浮雕的花紋則用泥條盤制,另外加在模上,而泥上也有刻紋。總之,花紋與銘文都是鑄上去的。

灌注銅液系由俗稱“將軍盔”的坩堝,一次只能熔有限的銅液。鑄造小型器物,少數“將軍盔”的容量就夠了。大器如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高133公分,長110公分,寬78公分。單以澆銅液言,須有二百五十多人操持七十個左右的將軍盔,在極短的時間傾入范中。加上前后的制模、翻砂、修飾,以及其他相關工作,一時之間,即須三百多人方可進行。這樣的作坊自然不是王室及貴族以外可以經營的。至于青銅的原料:銅、鉛及錫,大致都在安陽附近可及之處均有礦藏,商代的冶銅作坊可以不假外求(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32—36,44—47)。

商代的陶瓷工業,雖然遠接新石器文化制陶的傳統,在器形上有不少繼承古代的陶器,但在技術上有極大的進步,已能制作高溫焙制的硬陶及帶釉的原始瓷器。這兩種硬陶及帶豆青釉的原始瓷都用高嶺土制造,其原始地點大約在南方,其出土器以比例說,也是南方多于北方。無疑的,南方對北方的陶瓷技術有其一定的影響。

晚商的刻紋白陶,也以高嶺土作胎,高溫1000℃以上燒制。色澤白凈,陶質堅硬,即使置之今日,也當是佳品。至今只有安陽殷墟有此物出土。大約在當時也只有王室及王親國戚方能使用。不論早商抑晚商遺址,陶器作坊都是面積大,殘品多。而且窯址數十集中一處,附近還有房舍,似乎與陶器作坊有直接關系。制陶業能有如此規模,足見已是專業生產。有一處鄭州的遺址,出現的殘件多為泥質陶的盆甑之屬,而缺少夾砂陶的鬲甗諸器。這種偏頗現象,只能由專業分工來解釋。是以商代陶業,不再是使用者為了自用而制作,卻是大量的生產某些項目,以供應使用者。至于供應的方式是分配,抑統由市場行為,則不易判斷(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48—50)。

商代的建筑,可由幾個古城為代表。鄭州出土的早商遺址是3500年前的古城,經過多次發掘,可判定有東南西北四面城墻。由夯土筑成,周長將近七公里,有若干缺口當是商代城門。夯土由“版筑”分段筑成;這種方法到近代猶在使用中。但因為古代技術不精,不能筑成垂直的墻,必須使用斜坡以支持城墻的高度。據估計,鄭州古城城墻用夯土的土量約八十七萬立方公尺,是二里頭宮殿的四十倍,需用一千三百萬個人工。如以動員上萬的勞力也須四年左右方可完工。與此相應的后勤及組織,足以說明國家的組織力已達相當水平。城內居住遺址密集。在城內東北部有數處大型夯土臺及房基。四周有不少玉件出土,當是宮室所在。城外也有不少遺址,由其性質判斷,大都是普通農業聚落。但附近地區則有若干鑄銅、骨器、及陶器的作坊。農業及工業環繞王都,襯托了王城的自足性,但也說明了城市化的分工現象(河南博物館等,1977)。

湖北黃陂的盤龍城是另一類型的城市。這座古城的殘存,至今仍在地面。南北約290公尺,東西約260公尺,約略近方形。城墻也與鄭州古城一樣,用平夯及斜夯筑成。城內東北部高地,有大型宮殿遺址。城外則是小型房基,盤龍城只有鄭州古城面積的二十五分之一。然而一切規制及城垣環衛宮殿的現象,均為鄭州古城的具體而微,也都說明了商代城市的政治性與軍事性(湖北省博物館等,1976)。

安陽殷墟是最早發掘的商代城市,經過數十年斷斷續續的工作,殷墟大致的面目,已約略可知。這個地區的范圍,當有二十四平方公里以上。洹水一曲,劃分了王宮在南(小屯)、陵墓在北(西北崗)兩大區。小屯周圍遺址密集,當是中心,離中心漸遠,遺址的密度也越小。居民的房址與小墓葬雜出其間,似乎一般居民并不葬在西北崗的陵墓區。居住遺址附近也有不少作坊,但并不見有作坊特別集中的“工業區”,當可能因為居民即是作坊工人之故(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61)。

小屯本區之內,又可分為三區。甲組最北,有十五座平行的大型夯土臺基,是長方建筑的基地。乙組居中部,有二十一座大型房屋成三列南北分布。甲與乙組之間有一座方型夯土臺基,當是壇一類遺址。丙組居西南部,有十七座排列整齊的夯土臺基。乙組地下有很多水溝縱橫其間。據推測,甲組是王宮,乙組是宗廟,丙組是舉行儀式的地點。王宮宗廟筑在夯土臺上,而一般居民則住在半地下室的窖穴中,但也有些住在地面上的建筑中(石璋如,1959)。小屯四周未見如鄭州或盤龍城一樣的城墻。如此大型都市,而缺少城垣,實屬不可思議。不過,小屯遺址也有一條巨大的壕溝,寬7—21公尺,深5—10公尺,由西南婉蜒向東北。這條深壕也許是防御工事(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61)。

陵墓區有十一座大墓及1222座小墓,然而也仍有居住遺址及作坊遺址分布其間。每一座大墓,需用七千人工任挖土的工作,其規模之大可知。陵墓排列整齊,有長隧道及深達十公尺的墓穴。穴內殉葬的尸骨散延在隧道及墓穴中。陵墓由夯土筑實,夯土層內有不少人骨。陵墓四周有排列整齊的殉葬坑,埋葬王室的衛隊(梁思永、高去尋,1962)。殷墟王陵的集中及其規模,誠為罕見,以致有人以為殷墟實際上不是國都所在,而是類如“陵邑”的都市(宮崎市定,1970)。此論可備一說,但尚不能作為定論。總之,商代城市的型態及建構,以鄭州及盤龍城為代表,開啟了后世中國城市的先河。

再論商代的宮殿建筑的意義。二里頭的宮室,有殿堂、廊廡及大庭,大體上是對稱的格局,已如前述。整個小屯地區的大建筑,也有其整齊的布局,分布在甲乙丙三組。殷墟的一座大型建筑,根據其基礎作重建的假想圖,當是建造在夯土臺上,以列柱支撐茅頂,有層階登上有重檐的大廳(石漳如,1954,1970,1976)。鄭州的早商遺址,宮殿基礎也有夯土臺及成列的石礎柱洞,基本上與小屯的情形無二致。盤龍城的宮殿是一座重檐回廊中有四室橫列的格局(圖5)。面積雖只有鄭州富殿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卻幾乎全部占據了城內的東北高點。三座基址前后平行,方向與城垣一致,似乎是統一規劃的。由這幾處的情形綜合,商代的大型宮殿建筑技術已可相當清楚。大致先打基,再置柱礎,石礎及銅礎都曾出現。列柱作為檐柱,中間立大柱則為了重檐覆屋。這些技術上的程序,與西周的建筑法似乎并無異致。但是一個遺址上幾座大型建筑之間的關系,又與二里頭的廊廡殿庭格式不同。房屋東西向者多,南北向者少。二里頭那種左右對稱,南北平行的規整院落,與西周的格式相近。而在商代的幾個城市遺址中還難以重建這樣子的格局。
 

殷墟三寶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說:“安陽殷墟有三寶——甲骨文、青銅器、都城遺址。”這是從文明的產生與進程的角度,高度評價殷墟的價值和意義。

甲骨文

甲骨文被認為是從一個偶然機會中發現的。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刻有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經過研究,才弄清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從1899年發現甲骨文至今100多年來,殷墟先后出土甲骨文約15萬片,分別珍藏于中、美、英、法、德、日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與學術機構中。100多年來的甲骨文研究,形成了一門國際性顯學——甲骨學。根據1999年甲骨文發現100周年時的統計資料,當今世界上研究甲骨學的專家和學者有3881人,出版了各類專著10000余種。2000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甲骨文獻集成》,洋洋四十大帙售價高達5.6萬元。目前所見的甲骨文出現單字4700余個,可識別和與現代漢字有明確相沿關系的約1700字左右。2004年7月3日,上海公開拍賣了20小片甲骨文,拍賣出528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最早對甲骨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四位學者是:郭沫若(1892-1978)、董作賓(1895-1963)、羅振玉(1866-1940)、王國維(1877-1927),因其字和號中都有一個“堂”字,被稱作“甲骨四堂”。

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別號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甲骨四堂)

甲骨文字中,中國漢字的“六書”造字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都已出現,表示出成熟而系統的文字序列。郭沫若先生認為,中國文字發展到甲骨文時期,至少經歷了1500年的歷史。殷墟所出約15萬片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豐富多采,再現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社會風俗、歷史文化等多方面時代風貌。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是由于記錄占卜、祭祀的特殊需要所書刻的文字,并不是當時文字的唯一載體,與甲骨文同時期既有銘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還有由甲骨文“典”、“冊”等字形所表現出的竹簡或木簡上的書寫文字,以及所見的書寫在玉石上的文字和陶文。所幸的是,甲骨文由于這種特殊用途下的特殊書刻方式,得以保存下來。

青銅器

安陽殷墟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青銅器,大至可分為青銅禮器、青銅武器和工具、馬車或木器上的青銅制品、純粹為死者陪葬的冥器。在目前的收集中,青銅禮器量最多,種類主要有鼎、尊、觚、爵、斝、方彝、盤、盂、觶、壺、簋、甗、卣等等。大部分青銅器物上有華麗圖案裝飾,象征著深刻的社會和歷史意義,其中占主要位置的紋飾是一種被稱作為“饕餮”的神獸紋樣。“饕餮”紋樣的突出特征有巨目、闊口、柱角、利爪、蛇身等,實際已是一種糅合了的圖騰崇拜形象。

 

武丁大龜:長44厘米,寬35厘米,為殷墟發現的最大龜甲。

行,東流直接或合水匯入黃河。甲骨文中明確記載,商王常涉河東或乘舟到黃河。殷墟西有太行、東有大河天然屏障,松軟的黃沙土地,最適宜原始先民繁衍生存。

狹義的殷墟都城的概念是以小屯為中心的洹水沿岸一帶的商王宮殿宗廟區、王陵區以及周邊的聚落。包括2000年所發現的四周8700多米城墻的洹北商城。

殷墟都城遺址有數量眾多的夯筑建筑基址,這些建筑基址的下層覆蓋著更早時期的窖穴。梁思永先生發現,后崗文化層的上層是白陶文化的遺物,中層是黑陶文化的遺物,下層是彩陶文化的遺物,形成了仰韶——龍山——殷墟三種文化的先后發展序列。

安陽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銅器、大規模都城遺址,標志著中國古代高度繁榮發達的文明,成為中國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考古和歷史研究的坐標和里程碑。

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一)殷商民族

一殷商民族

“殷商”一詞,是“殷”與“商”的合稱,并不是商民族對自己的稱號。他們是自稱為“商”,如對其晚期經營很久的都城,后世都史為殷墟,而甲骨卜辭中則記述商王出外田獵后返回都城為“入于商”。這個“商”就是殷墟,是《史記·項羽本紀》所記項羽與章邯期會洹水南的殷墟,這同甲骨出土地今之小屯村為洹水所圍繞的地望相一致,可見殷墟如據“名從主人”例應稱之為商墟。不稱商而稱殷,本是來自周人。周之金文有“殷”字,從身、從殳。身即人之形,含義為人。“殷”古讀同“夷”、“衣”、“?”音。因此周人稱殷如夷,《中庸》“一戎衣”即“殪爾殷”,注家說“衣讀如殷”;《呂氏春秋·慎大覽》“親?如夏”,高誘注“?讀如衣”。這都是各據不同方音寫成的異形同音字。周人即稱商之人為殷,故在《詩經·大明》中出現了殷人與商人相混合的稱號,而有“自彼殷商”、“殷商之旅”等詞與句。

商民族出于東方。《詩·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傾》是宋國頌揚其先代的詩,記載了商人的古代傳說,玄鳥即燕子,可視為商的圖騰。《呂覽·音初》說:“有?氏有二佚(美)女,為之九成之臺,飲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視之,鳴若隘隘,二女愛而爭搏之,覆以玉筐,少選,發而視之,燕遺二卵,北飛,遂不反。”高注說:“天命燕降卵于有?氏,女吞之生契。”《史記·殷本紀》說商族的祖先為契,契母簡狄是有?氏之女,帝嚳次妃(按此為后來附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楚辭·天問》也說:“簡狄在臺嚳何宜,玄鳥致貽女可嘉?”可見簡狄傳說出自先秦舊籍。《史記》原有所本,不是漢人杜撰的。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魯叔孫昭子問郯子,少昊(皞)氏以鳥名官之故,郯子說:“吾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爽鳩氏司寇也……。”東方歷法發達,很早就測定了二至二分,玄鳥氏就是主管此項工作的。《左傳·昭公二十年》載晏子與齊景公談到齊地的早期居民,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魯國的曲阜是少昊之虛,蒲姑是商的同盟部落,可知商的先祖是少昊部族之一,山東半島齊魯一帶是商民族早期活動的地方。

原始民族除商的先祖外,其他也有以鳥為圖騰,以鳥名官之制。如《魏書·官氏志》載元魏“法古純質,官號多不依周,漢舊名,或取諸身,或取諸物,或以民事,皆擬遠古云鳥之義。諸曹走使謂之鳧鴨,取飛之迅疾;以伺察者為候官,謂之白鷺,取其延頸遠望。”鮮卑早期也有以鳥名官之制。鮮卑拓跋氏出于東北,可能與商民族同出一源,此義當別為文論之。

許多東北民族都保存始祖卵生的傳說。如《魏書·高句麗傳》說高麗出自夫余,先祖朱蒙(與鄒牟·東明、逢蒙都是一聲之轉),母河伯(黃河之神,即馮夷)女,夫余王將女幽閉于宮中,太陽照射而懷孕,生一卵,男孩破卵而出,就是朱蒙,長而善射。清代在輯安發現了高麗《廣開土好大王碑》稱:“惟昔始祖鄒牟,天帝之子,母河伯女,剖卵陳生,生子有圣才。”滿族也說他們的祖先是仙女佛庫倫吞了雀銜朱果而懷孕降生的(見《皇朝通志》卷一)。

商的母系,契母有?氏女,名簡狄,此?和狄即戎狄之戎狄,表明她可能屬于北方薦草中居的北方?貉族。關于簡狄的傳說,說明東方民族與北方民族在外婚制的條件制約下才產生的事實。

《山海經·大荒東經》說:“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服牛。”郭璞注說:“殷王子亥賓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于河柏以伐有易,遂殺其君綿臣也。”郭注所拓蓋出于汲冢竹書。有易即有狄,易牙或作狄牙,簡狄之狄或從易作逿,狄,易古音相通。仆牛即服牛,即用牛拉兩輪大車。《后漢書·東夷傳》講到高麗的本地居民馬韓"有牛馬而不知騎乘",就是還不懂得服牛。
 
《天問》說:“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此所說《山海經》所載實為一事。有扈即有易,扈胡疊韻,或稱之為狄,或稱之為湖,胡狄皆古代北方異族(指文化言)之通稱。該即王亥,是季的兒子。王亥在卜辭又稱“高祖亥”。亥字或從鳥頭,或在旁邊再加手形,這正表現了以手操鳥之形。亥《殷本紀》作振,也是從手旁。《山海經》所謂“操鳥方食其頭”的說法是不對的,應是表示以鳥為圖騰。

《天問》又說“恒秉季德,焉得乎仆牛?……昏微遵跡,有狄不寧。”恒即王恒,見于卜辭,不見于《殷本紀》。王恒與王亥為弟兄,昏微即上甲微,有狄即有易,也是講的同一故事。《呂氏夏秋·勿躬》與《世本·作篇》都說王亥作服年,《世本》又說:“相土作乘馬”。相土也是殷代先公之一。服牛、乘馬就是使牛馬拉車。

商族祖先在齊魯地區的活動地域稱有穹,因山東半島為海水所環繞,它的范圍是有限的,故稱有穹。相土時期,力量遠達海外,《詩·商頌·工發》說“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海外指山東半島之外,亦即從“有穹”到“無穹”。“無穹”指北方廣遠之地。《左傳·昭公元年》載“晉中行穆子敗無終及群狄于大原”。《左傳·襄公四年》載“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無終”即“無穹”。舊注說無終在河北玉田縣。《史記·趙世家》說趙武靈王“遂之代,北至無穹”。北方貉族以北,遼闊無邊,俱屬“穹”地。由上所述,可知商族力量遠達北方,可能越渤海而到東北境內。

商族先公已使用兩輪大車,和西伯利亞一帶有了交往。伊尹是有莘氏之媵臣,莘即薪之古字,樹木為薪,西伯利亞是原始森林地帶,古代就稱居住在這里的人為莘。古中國與西伯利亞的交通是暢通無阻的。西伯利亞和后來的匈奴也是很早就使用兩輪大車,商族早期與他們交往,兩輪大車的使用究竟孰先孰后,誰受誰的影響,一下還難于論定。
 
 

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二)殷墟及其年代

二、殷墟及其年代

殷墟是在考古發現的商城遺址中屬于晚期的都邑。據《竹書紀年》的記載,自從盤庚在此建都起,一直到紂覆滅為止,共歷二百七十三年之久再沒有徙郡。殷人在此花費了將近三百來年的經營,其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積累,必然也是深厚豐富的。因此對殷墟大量考古發現發掘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便成為探索殷商歷史的重要基礎。

殷墟的“墟”本作虛,為從虍從丘。丘,甲骨文作“?”,如前所述,是穴居現象,是復穴之上兩側可以出入之形。丘虛為古代傳說帝王之都,所以有太皞之虛,顓頊之虛,少昊之虛,軒轅之丘。所謂殷墟,就是殷人之都,即現在洹水旁之小屯村。殷虛之名,在秦漢之際以至六朝時代還是人們所共同認識的。所以《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羽與章邯盟,“期洹水南殷虛上”。《水經注》:“洹水出山(太行),東逕殷虛北”。這個地方,大概可以說是東方的交通孔道。三國時代的曹魏,六朝時代的后趙、前燕都在這里建都的。根據記載,宋人在此地發現許多銅器,因為這里接近湯陰,所以宋人說河亶甲墓、上甲冢都在湯陰,《考古圖》、《博古圖》和《通考》都是這樣的。

就甲骨文來說,它本身也證明小屯是殷虛。甲骨文中殷代帝王之名極多,這是內證,是非常有力的,絕對可靠的記載。而且,卜辭記載田獵,總是說“入于商”,足以證明小屯是他們經常居住的地方,從而也肯定了小屯殷虛的絕對年代。

殷虛之稱商,是因殷人以前居住的地方叫商,所以遷來小屯以后,地名也帶來了。例如殷人之后建立宋國,宋與商則為一音之轉。所以魯國娶了宋之女,也稱娶于商(“孝惠娶于商”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古代部族遷徙,用舊地名稱所居地,這在當時地曠人稀,新地原來無名的情況下,是極其普遍的事,并不只殷一地是如此。如晉有故絳和新絳也是一例。殷虛的情況,雖然和上述的情況類似,但是并不完全一樣,因為殷虛在成為殷人都邑以前,已經有殷的名字了,所以后來殷商并稱:“自彼殷商”(《詩·大明》)。周初的人,已經是有這樣名稱了。

殷人的都邑,是經過多次遷徒的。王靜安先生在《說自契至于成湯八遷》一文中,論證自契至于成湯,都邑遷徙過八次。這可以備一說,但不一定就是準確的,應該根據考古發掘來進一步研究。成湯以后五遷,張守節在《殷本紀》的《正義》中說:“湯自南亳遷西亳,仲丁遷隞,河亶甲居相,祖乙居耿,盤庚渡河南居西亳,是五遷也。”這種都邑的遷徙,是因為農業不發達,需要改變地理條件來維持生產。所以,成湯以前的八遷也可能只在幾個固定的地方往返耕種,而不是真正遷移了八個地方。從時間上來看,前八次遷徙所占的時間短,后五次遷徙所占的時間長,這說明農業生產有一些發展,用不著多遷徙來改變地理條件了。

殷人在殷虛住的時間是相當久的,《史記·殷本紀》說:“帝盤庚之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帝武乙立,殷復去亳,徙河北”。《竹書紀年》謂“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七百”應作“二百”。至“紂時稍大其邑”以下,可能不是《竹書紀年》的原文而是皇甫謐作《帝王世紀》時根據《竹書紀年》綜合敘述的。可見,殷人在其最后的京城住的時間是很久的。不再遷徙的原因可能因為農業生產大大發展了,國家力量強大,沒有遷移都城的必要。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史記》說盤庚遷亳是錯的,《盤庚篇》說遷殷是極重要的根據。《史記》的錯誤是來源于《書·序》。《書·序》云盤庚五遷,始治亳殷。始治一字是《古文尚書》“始宅”二字所訛。

另一方面,甲骨和甲骨文本身也證明殷人在殷虛是居住得很久的。十萬片以上的甲骨堆積,要不是殷人長期居住在這里,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且,從甲骨文和斷代來講,同樣也說明殷人在殷虛居住得很久。董作賓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分甲骨文為五期,后來他作《殷歷譜》也是如此的分法。他斷代的標準有世系、稱謂、貞人、書寫等例,如甲骨文有稱父庚、兄庚等的,就可以有根據認為現在發現的甲骨文,就時代來說是以盤庚時期為最早。武丁時代的甲骨文,筆劃嚴整,字體大方,象征著當時國力和強盛。由以上種種原因,可以證明殷虛是盤庚以至殷紂滅亡時二百多年中殷代的國都
 
關于殷代總年數,現在還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左傳·宣公三年》說殷商“載祀六百”。《漢書·律歷志》引《世紀》:“自伐桀至武王伐紂,六百二十歲。”同篇又引殷歷曰:“當周公五年,則為距伐桀四百五十八歲”。兩者是不一致的。根據《晉書·束皙傳》說《竹書紀年》所載:“夏年多殷”,這可以大致得出一個概念。但是,夏代的總年數,也還是一個無法確定的數字。《史記·夏本紀集解》引《竹書紀年》說:“夏代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參考《太平御覽》卷83引《竹年紀年》)。而《殷本紀》引《竹書紀年》說:“湯滅夏以至于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史記·殷本經集解》引《竹書紀年》)。這兩種說法,同樣出現在《竹書紀年》,同樣被裴骃引用,但殷年還是比夏年多,《束皙傳》說:“夏年多殷”,在這里就無法解釋了。關于殷代的年歷,還沒有可靠的記載或成熟了的研究成果。所以,殷代每一個帝王的在位年數,那就更無法確定了。
 

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三)巫卜與甲骨

三、巫卜與甲骨

上個世紀末轟動世界的文化大發現,就是甲骨文字以及殷墟文物的發現。甲骨文字是巫卜貞人卜事或記事時刻于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巫”甲骨文作“?”(《合》268),金文亦是如此(見齊巫姜簋)。甲骨文和金文許多都是象形字,但甲骨文和金文的巫字,究竟象什么呢?現在還沒有辦法確定。《說文》說:“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這是漢代人的說法。《說文》認為男的叫覡,女的叫巫,但是后來不分男女都叫巫。《說文》說巫是以舞降神,這有幾分真實性。因為《楚辭·九歌》上記載降神的都是巫。古代的巫,大多數都是女的,這可能是母系社會的遺留。因為在母系社會時期,祭祀是由女的主持的。古代的人,由于生產水平、科學水平的限制,特別是由于統治階級利用迷信以統治人民的結果,他們都相信巫和巫術,《楚語》“絕地天通”,這是人類文化進步的結果。在“天地通”的時候,巫就是神,這種相當原始的巫的信仰一直保存了許久。漢代各地有巫,如楚巫、晉巫、也有專門的河巫。滿洲、蒙古也有類似"巫"的薩滿。總的說起來,巫是古代社會中的一個集團,他們掌握祭神、跳舞、醫療、文字等等宗教儀式和科學技術,他們是古代的有知識的人,卜就是由他們掌管著。

甲骨文占絕對多數的都是關于卜的記載,只有極少數是純粹記事的辭。所以甲骨又稱契文,又稱卜辭。契是卜以前的整治甲骨之事。卜,就是問神以決吉兇。又卜與筮是有區別的。筮是有用草來預測吉兇,比起卜來,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有一定的例則可尋,已經簡單多了,卜則純靠巫的臨時判斷。

卜是相當原始的,許多歷史上和現存的少數民族,都有骨卜的習慣,他們用牛骨、羊骨、雞骨等來卜。殷代絕在多數是用牛骨和龜甲來卜的。卜的方法可以舉牛的肩胛骨為例。先把牛骨胛骨加以整治鑿鉆,然后用木炭火來燒,這叫燒或灼。燒了以后使牛肩胛骨上產生裂紋,根據裂紋由巫加以解釋而預決吉兇。這樣作了以后,把卜的日月和事項以及卜的人的名字都契刻在骨上。而且,往往在后來也把應驗與否的記錄契刻在上面,這就成了現在十分寶貴的卜辭了。

卜字音的來源,就是取燒骨時的爆破聲,形的來源就是象骨的裂紋,裂紋有?、?、?等形,在甲骨上表現得很清楚。概括來說,橫劃向上的一般是吉的,橫劃向下或岐出的一般表示是不好的,兇的。

骨卜是原始的,而龜卜則晚一些。龍山文化有牛卜骨,小屯早期也多用之。小屯的晚期,則多用龜甲來卜。用龜來卜,這是南方崇拜龜的民族的習俗,殷人與這種民族結合,才使用龜來卜,因為,南方民族認為龜是靈物。《禮運》篇以龍、鳳、龜、麟為四靈。戰國及漢代則以青龍、白虎、朱雀(鳳)、玄武(龜蛇)代表四方,中國一直到唐,還有用龜名人的如李龜年是也。

由于卜和記錄所卜之事及其驗否,都是巫人主持,所以,殷代的文字,可以說是為巫這個集團掌握了的。正如藏族的喇嘛掌握經典和文字一樣。過去傳說倉頡造字,假定是事實,那么倉頡也就是當時的卜人之一。因為文字不是一個人能創造的,而是一個相當長的時代的產物,是一群人共同創造的。如卜字,這是掌握卜的巫人共同創造而且共同使用的,這是根據實踐而造出的字。其他如用字,骨字、兆字也都是如此。“用”字甲文金文作“?”,從“?”從“?”,?象牛肩胛骨的樣子。兆原應作“?”。卜的時候,常常正面卜一次,反面卜一次,把卜的事記在裂紋的旁邊,成“?”形,這是一組卜辭,所以逃字有范圍的意思,篆文作“?”是把甲文的兆字加以改變而寫了錯了的。以上這些字如果不是卜人,他們怎能創造這些字呢。

甲骨上的字數是由幾個字,十幾個字到數十字不等,最多的有百余字的。有人說,商代已經有了文學,這是可以肯定的。
 
與甲骨文同時存在的還有在玉器、骨器、陶器上面還保存了墨書的文字。字體是用毛筆書寫的,這也可說明蒙恬造筆的說法是完全靠不住的。

甲骨文和金文、大小篆、古文、隸書以及現在通行的漢字是一脈相傳下來的文字。可以看出,甲骨文字奠定了造字的原則和中國文字的整個系統,它還是可以認識,可以讀出,可以使用的活文字。
 
商朝文化
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后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展和發掘。

殷墟出土的遺物,除了大批的銅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無數刻有文字的龜甲和獸骨(至少有十萬片以上)。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檔案。原來商人要預測未來的吉兇,或探問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塊龜腹甲(間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間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鉆鑿,卻不令穿透,然后在鉆鑿處灼火,另一面便現出裂紋,這叫做“兆”。卜人看兆而斷定鬼神或一種神妙的勢力對于所問的反應。所問的事情,有時連日后的“應驗”,就刻在兆的旁邊,這可稱為卜辭。卜辭的內容以關于祖先的祭祀的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種類、用牲的數目等;在關于氣象的,如卜雨、晴、風、雪等;有關于歲收的豐歉的;有關于征伐、漁獵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關于疾病、胎孕和夢征的;有所謂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無災害,和于日間卜是夕有無災害的。還有別的事項這里不能盡舉。卜辭以外,甲骨文書中也有少數短短的記事,例如記頒發矛若干,某人取貝若干,某日某人入覲之類;又有田獵獲獸的記錄,刻在獸頭骨上的。甲骨文書全是商朝后期的遺物。根據甲骨文書、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代的遺物遺跡和后人關于商朝的記載,我們可作一商代的文化的速寫如下。

商人是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方法。農作物有黍、稷、稻、麥、蠶桑。卜辭中“卜黍年”、“貞(卜問)我受黍年”、“貞其登黍”的記錄很多,而此等處的黍字從未見有用別的植物名來替代的,可知黍為商人主要的農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從糸的字的存在,證明絲織工藝的發達。有酒,以黍釀造。耕種全用人力。農具有耒耜。原始的耒耜,蓋全以木為之。耒是一根拗曲的木棒,下端歧而為二,歧頭上安一橫木,以便腳踏。這是起土用的。耜和耒的分別是下端斜銳而不分歧,利于刺地而不利于起土,大約過于堅實的土,耒不能起便先用耜去刺松。耒當是利用樹椏做成。商人是否已用銅做耒耜的下部,不得而確知。

漁獵和畜牧也是商人的盛大的生產副業。魚的種類不見于卜辭。獵品,除野豬、鹿、狼、兕、兔、雉外,還有象。商王田獵的記錄中,獲鹿有一次三百八十四頭的,獲豬有一次一百十三頭的,獲狼有一次四十一頭的。可見殷都附近的開辟程度。供食的家畜,除牛、羊、雞、豕外,還有狗。牧畜業之盛從王室祭祀用牲之多可見,每有一次用牛羊三四百頭的。馴役的動物除牛(旱牛和水牛)、馬、犬外,還有象。至遲在商朝末年,商人并且曾利用象去作戰。

商人已有鑄造青銅(銅錫合金)器的工藝,鑄造工場的遺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銅液十二三公斤和陶制煉鍋,有銅制的型范,有銅礦石,有煉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銅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遺物中有銅制的戈頭、矛頭、瞿、箭鏃、錛、小刀、針;石制的矛頭、槍頭、箭鏃、刀、斧、粟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頭、箭鏃和骨錐。骨角制的兵器也許是僅作明器用的。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于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旋轉,孟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此外殷墟銅器之可注意的有盤、壺、鏟、勺、漏勺、筷子等,還有戰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種類繁多的飲器、食器、盛器和烹飪器,其質地有灰色、紅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細陶和一種經高度燒加釉的陶;其紋飾多數是刻劃的。細陶的紋飾極復雜,其母題有動物形,幾何圖案和圖案化的動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藝在殷墟的遺跡也很豐富,舉其特別可注意的:有鑲嵌綠松石的象牙鴟尊;有一種雕紋的(也有繪紋的)骨制玩器,仿佛后世“如意”一類的東西,長形略曲,其花紋為龍、鳳或蟬形,偶或嵌著綠松石;有各種式的佩玉,或作圓圈,或作半圓,或作長筒,或雙龍相對成一圓形,或兩魚相對成一半圓,或狀人物、人面、獸頭、虎、兔、象、鸮、燕、鴿、魚、蛙、蟬、長尾鳥、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體雕刻品,狀人物、虎、龜、鸮、蟾、雙獸等,以供陳設之用的。

從狀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遺物,我們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當時一部分人的服裝是交領、右衽、短衣、短裙、束帶、其鞋翹尖;知道當時女人臉上涂朱;頭飾極復雜,左右兩鬢或額間的頭巾上綴驪綠松石砌成的圓形物;準確性中間束一骨圈;發上戴雕紋嵌綠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兩枝,多的幾十枝;笄頭雕各式各樣的(現已發現四五十種)獸頭和花紋;她的頭飾比頭還高。

關於商人的居室,我們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據。有殷墟曾發現版筑的遺跡,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處基址作長方形,四圍有許多大石卵,其相互間的距離,大略相等。這些石卵大約就是柱礎,原來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長三十公尺,寬九公尺,石柱礎之外,并有銅柱礎十個。殷墟絕無磚瓦,房頂想必是用茅草編成的。古人所謂“茅茨土階”,大約就是商朝宮殿的寫照。又發現一座純黃土筑成的大臺基,面向正南,與羅盤所指的完全相合。臺基前十九公尺,也有大石卵,排成弓背形。臺基的四周,遺下好些整副的野豬骨,可見這建筑必是和祭祀有關的。又掘出若干長方的坎穴,有階級可上下,中有破陶片牛骨狗骨之類。坎穴內周圍用硬土筑成,鐵一般堅固。有些坎穴之下又套一個坎穴。這些坎穴是否與上說的版筑柱礎同時,不能確定。但我們知道,遠距商朝亡后三四百年,還有貴族的地下宮室見于記載《左傳》,則商朝后期之有這種穴居是很可能的。殷墟又掘出一些商王的陵墓。從墓室的情形可以推知王宮內部的情形。墓室一律作亞字形,原是木構,木料已腐化無存,卻剩下木構上所裝的各種立體石雕,作獸頭、雙面、牛頭,鳥、獸等形的。又從墓中的遺跡推之,可知原來墻壁的內面是嵌鑲著許多紋飾和涂著紅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馬、牛馬或象駕的車。除普通的車外,又有兵車,其形式大略是輿作半圓形,由后升降,一轅駕四馬,兩服兩驂,與后來周朝的兵車無多差異;這是從殷墟發現的銅質車飾推知的。據卜辭的記載,商人出征有時遠行至三四十日。

上面講的是商人的“物質文明”。其次要講他們的社會組織,可惜后者的資料遠不如前者的詳晰。

商人是普遍地聚族而居的,而且每族自成為一社會的單位。每族有一名號,即所謂“氏”。所以后來商朝亡后,新朝把商遺民分派給新封的諸侯都是整族整族地分派的:例如以條氏、徐氏、蕭氏、索、長勺氏、尾勺氏等六族分給魯國;以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等七族分給衛國。卜辭記商人用兵,每有派某一族或某些族的人去作戰的;例如“令斿族寇周”,“令多(眾)子族從犬侯寇周”,“命五族伐羌”等。姓和氏的分別,商朝當已有之。姓是舊有的族號,氏是比較后起的族號。因為族人的繁衍,一族可以分成許多族,而散居異地。同源異流的眾族保留其舊有共同的族號,謂之姓;同時各有其特殊的族號,謂之氏。姓字甲骨文及周金文皆作生,不從女。以生為姓者,溯生之所從來也。(古人名與姓氏不并舉,因為在比較原始的社會里,互相接觸的人,以同姓氏為常,自無以姓氏冠其名上之必要。此種習慣直至春秋時代猶然。以姓氏冠名乃是有了五方雜處的大都市以后的事。)
 
商民族以一個王室和它的都邑為核心。這都邑商人自稱“天邑商”。在商朝六百年間,這“天邑商”曾經六次遷徙,最初是在亳,即今河南商丘北四十里;中間五遷皆不出今山東的南半和河南的東半;最后的二百七十余年是在殷,即安陽的殷墟。商王統屬著許多部族的君長,即他的“諸侯”。原則上他們對商王的主要義務,是當他需要時,派兵去助他或替他征戰,此外也許還有定期的貢獻。這些諸侯的來源,大抵是本來獨立部族的君長,為商王所征服的,或震于商朝的威勢而自愿歸服的;似乎還有一部分是商王把田邑分給自己的臣下或親族而建立的。商王對各諸侯的控制能力并不一致,諸侯對商朝也叛服不常,他們彼此間也不永遠是和平的友侶。卜辭里生有商王命這個諸侯去伐那個諸侯的記載。諸侯領土與王畿之間,民族和文化的關系疏密不一。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與王畿的人民是屬同一民族,或原來雖不屬同一民族,而已經與商人同化的,這些可以概稱為商人;但也有些諸侯所領的部族在語言習慣上皆與商人相異,而始終對商人保存著“非我族類”之感的,例如當商朝末年居于涇渭流域的周人。

商朝王位的繼承,自第二傳以下,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王子無嫡庶之分,皆有繼位的資格。至無弟可傳,然后傳子。但傳末弟之子抑傳其先兄之子,似無定制;多數是傳末弟之子,但有不少例外。每因堂兄弟爭位釀成王室的大亂。最后的四傳皆是以子繼父,似乎已鑒于舊制的不善而有意把它改革了。諸侯的繼承法是否也以兄終弟及為原則,無從知道,但至少有例外,如“周侯”的繼承,始終是以子繼父的。

在商朝的勢力范圍以內和以外散布著許多文化遠較商人落后的游牧民族,不時寇略商朝或其諸侯的領域。商朝后期的最大外敵是西北的鬼方(其根據地蓋在山西北部及陜西的北部和西部)。歷史上記載商王武丁曾對他用兵至三年之久。此外卜辭所記商人的外敵還有好些,但其中除羌人外都與后來的歷史失了連絡。卜辭所記商人對外戰爭,用兵至多不過四千、五千、俘虜至多不過十五、十六,但這些似乎不能作代表的例,因為卜辭曾記一次殺敵二千六百五十六人。

戰爭所獲的俘虜,當有一部分是用作祭祀的犧牲,卜辭中屢有人祭的記錄。但那不是常見的事。大多數俘虜當是用作奴隸。卜辭中有奴、奚、臣、仆等字皆是奴隸之稱。奴隸除用執賤役外,當亦用于戰爭,卜辭中有“呼多臣”伐某方的記錄,似是其證。又有所謂“耤臣”和“小耤臣”,似是奴隸之用于耕作的。

商人的商業已發展到使用貨幣的階段,他們的貨幣以一種咸水貝為之,小塊的玉器似乎也用為貨幣。從殷墟的遺物可以推知殷都一帶商業之盛,銅器、玉器和綠松石飾品的原料都非近地所有;占卜用的消費量甚大的龜也是異地所產;咸水貝也是如此。特別是玉和貝必定是從遠方輾轉販運而來的。

關于商人的社會狀況,我們所知僅此。其次要估量他們表現于生產方法以外的智力。

甲骨文書包涵單字約五千,可識的約一半。這些文字雖然形體上與今字大異,但已識的字都可依照一定規則譯成今字。其意義及用法大體上與今字不殊,習慣的保守性真是可驚的。除形體外,甲骨文字與今字的差異有兩點可注意:(一)帶有圖象性的字無論物體的寫生或動作性態的喻示,每隨意描寫,但求肖似,沒有定構。例如龜字,或畫正面,或畫側面,或畫尾,或不畫尾,或畫兩足,或畫一足。又如漁字,或畫一魚,一網,一手;或只畫一魚,一手;或畫四魚在水中;或畫一魚傍水。(二)在意義的分別上,有好些地方比今字為詳細。例如駕馭之馭,或從馬,或從象,因所馭不同而異字。又如牧字,或從牛,或從羊,因所牧不同而異字,又如一獸的雌雄,各有異名;牝牡二字原指牛的兩性,此外馬、羊、豕、犬、鹿等,各于本字的邊旁或底下加七或土,以別雌雄。
 
現存商人的文書只有契刻的甲骨文書。但商人所有的文書不只此種。甲骨文書是先寫而后刻的。這從甲骨上一些寫而漏刻的朱墨跡可以推知。殷墟又發現一塊白陶上寫著字。從這些字跡可以推知毛筆的存在。又甲骨文中有冊字,象竹簡匯集之形。既有筆又有簡冊,可知當有寫在簡冊上的文書。現存薈聚上古文件的《尚書》中,傳說為商朝遺文的有五篇。其中比較可信為真出商人手筆的是《盤庚》三篇,那是記商王盤庚遷都(自奄,即今山東曲阜,遷殷。)前后對臣民三次訓話的。

古代記載原有“商人尚鬼”的話,證以卜辭而知其確切。在商人看來,神鬼的世界是和有形的世界同樣地實在,而且這兩個世界關系極密切。鬼神充斥于他們的四周,預知他們自身及其環境的一切變動,操縱著他們的一切利害吉兇禍福,需要他們不斷的饋饗和賄賂。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每遇有可容猶豫的事情或不能解答的疑問,照例要聽命于龜殼和牛骨。神鬼世界的主要成分是他們的祖先。王室對祖先的祭祀,其名目之眾多,次數之頻繁,供獻之豐盛都非我們所能想像。用牲的數目有多至一次五十羊、三百牛,或四百牛的。用牲的方法,除置俎中蒸熟或當場生宰以供陳列外,有以火焚燒,或沉于水中,或埋入土中的。祭祀的時日,用牲的種類、數目、方法,有時連牝牡、毛色,都要憑卜人預先向所祀的祖先請示。商人心目中死鬼與現世的關系,從盤庚遷都前對臣民的第二次訓詞(即《盤庚》中篇所記)很可以看出。茲將其中一段的大意,譯白如下:“我念著先王為你們的先人勞碌,就關心你們,要保育你們。我若有失政,先王就要重責我說:為什么虐待我的子民?你們若不知去求安樂的生活,不與我同心,先王便要責罰你們:為什么不和我的幼孫和好?……你們若立心不良,先王便要革了你們的先祖先父在天的職位。你們的先祖先父受了你們的牽累就要棄絕他們,不救你們的死亡了。我有了這樣亂政的臣民,只得拿貝和玉去祈禱。你們的先祖先父便會告訴先王:懲罰我的子孫罷!于是先王便大大地降下不祥來了!”祖先而外,商人的神祗,以現在所知,有主土壤的社神,有山川之神,有風雨之神,有蠶神,還有主宰百神的“帝”,即上帝。風神就是上帝的使者,他是鳳鳥。卜辭中風與鳳同字。

商人不知有沒有占星術,但他們已會觀察天象而定歷法。他們的歷法大致與舊時的陰歷相同;一年為十二月,月有大小,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有閏月,置于年終,稱為十三月。

商人的樂器有磬、塤(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種)、鼓、饒(形如鈴鐸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龠禾}(笙之小者)。又卜辭中有從絲從木的樂字,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亦已存在。
 
 

遷殷遺民

周人雖然滅了商王朝,但是受周人支配的人口遠不如商遺民人口多,為了控制中原的廣土眾民,周人把一部分殷遺民西遷到了周人直接控制的地區,今陜西岐山北的周原舊地及河南成周洛邑附近,就是殷遺民遷居的集中地點。周人將東土殷遺民西遷,削弱了商朝的殘余勢力,同時也使東土人才為周所用。遷殷遺民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遷移,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商朝專題史
歷史古今商朝
殷商的先王(下)
倉頡、沮誦神話與殷墟文字的起源
甲骨文書法
商代先王述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江市| 遂川县| 濮阳县| 伊川县| 来凤县| 福安市| 密云县| 申扎县| 樟树市| 岐山县| 红河县| 博白县| 绥滨县| 富平县| 璧山县| 绥芬河市| 弥渡县| 澎湖县| 广汉市| 裕民县| 肥西县| 旺苍县| 彭州市| 华坪县| 喀什市| 鄂伦春自治旗| 桦南县| 鲁山县| 淮南市| 伊金霍洛旗| 常熟市| 河源市| 布拖县| 九龙坡区| 宜良县| 德江县| 万州区| 宿州市| 云安县| 延寿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