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是繼夏代之后,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自太乙(湯)至帝辛(紂),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經歷了將近六百年。
商湯立國后,汲取夏代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殘酷壓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的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于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他對四周的許多國家進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記有: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詩.商頌.殷武》也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的記載,反映了商王朝在湯的統治下,已經成為強盛的國家。
商湯統治時期出現大好局面,得益于伊尹和仲虺這兩個賢臣的輔佐。據記載,他們二人在政治上頗有主張。他們被湯任為右相和左相以后,在處理政務、穩定政局、發展生產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貢獻。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壇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湯至太甲時期重要的輔佐,政壇的一位元老。
商湯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繼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繼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繼位,太甲乃商湯之長孫。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湯法,亂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宮。」太甲居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諸侯歸服,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這個故事,反映了伊尹為貫徹商湯的治國方略、使商王朝長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這個故事流傳久遠,伊尹也獲得了「大仁」「大義」的美名。
不過,統治階級貪婪本性,決定了王室內部為權力和利益斗爭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從仲丁算起,經九世正好到盤庚時期,說明這一期間商王室內部為爭奪王位,內亂不止,致使外患不斷。這期間,商王朝曾多次遷都。
據文獻記載,商代曾五次遷都。《竹書紀年》記載,商王仲丁「自亳遷于囂」、河甲「自囂遷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遷于奄」、盤庚「自奄遷于北蒙,曰殷」。不過考古學家至今只發現了偃師二里頭、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和安陽殷墟四個都邑遺址。這四個遺址的面積都很大,均在三、四百萬平方米以上。考古學家已在這四個遺址中發現了大型宮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遺存,如二里頭遺址中部發現的一號宮殿,面積達一萬平方米。在偃師和鄭州發現了規模很大的城垣。安陽殷墟還發現了規模宏大的王陵區祭祀場。從這些發現與文獻記載可以知道,商代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備的國家機構,有各種職官、常備的武裝(「左中右」三師),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規等等。但上述這幾個都城,它們與文獻中記載的名字是甚么關系,學術界還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陽殷墟是盤庚以后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較一致。
對商代歷史上多次遷都的原因,史學家們有不同的看法。但從《尚書·盤庚篇》中看到,遷都與內部的政治斗爭有一定關系。如盤庚雖然聲稱「視民利用遷」(即為人民的利益而決定遷都),但對那些不聽命令的人,他發出了「我乃劓殄滅之,無遺育,無俾易種于茲新邑」(我要將他們斬盡殺絕,不讓孽種留在新邑)的威脅,反映了內部爭斗的激烈。盤庚遷殷以后,王室內部的矛盾得到緩解,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盤庚被稱為「中興」之主,并為武丁盛世的到來,打下了基礎。
1899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現在世人的面前并讓人們識讀。甲骨文的發現,使商代的存在無可爭議,并使商代歷史成為信史。安陽殷墟出土的十五萬片甲骨卜辭,記錄了商代社會中發生的許多事情。經過幾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豐富內容,為研究商代歷史開拓了重要的途徑。
祭天祀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史前時期的考古中曾一再發現這類遺存。隨著農業的出現,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而產生對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種。祖先崇拜又叫靈魂崇拜。它源自對先人懷念,把夢中的情景理解為先人的靈魂作祟而產生。人們祭祀祖先,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開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內容發生很大變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統治者,為了維護他的統治,就把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結合起來,創造了天或上帝這樣的至上神。從文獻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這個神,甲骨文中則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湯伐夏桀時說,「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號,鼓動軍土和同盟者去執行上帝的意志,奮勇討伐。但天上的上帝與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對的。為了執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過巫與上帝溝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時,用五種祀典,對上甲以后的祖先輪番地、周而復始地進行。安陽殷墟王陵區的祭祀場中發現了上千個祭祀坑,武丁時一次使用人牲達數百人。這種情況反映了商王對祖先崇拜的重視,因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商湯
在位30年
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湯時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后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外丙
在位3年
外丙,商湯的兒子,在位3年卒。
仲壬
在位4年
仲壬,商湯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襲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湯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宮,三年后改過復立,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沃丁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
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開始衰弱。
太戊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
仲丁
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遷都于囂。
外壬
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
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遷都于相。
祖乙
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遷都于庇,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商朝又興盛起來
祖辛
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
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
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
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遷都于奄(今山東曲阜)。
陽甲
在位7年
陽甲,祖丁子。“帝陽甲時,殷衰”。
盤庚
在位28年
盤庚,祖丁子,陽甲弟。盤庚遷都于殷,商朝自此稱殷商。遷都后,社會經濟得到較大發展,殷都成為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
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盤庚弟。商復衰。
小乙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盤庚以后最好的國王,政治改善,商朝復興,他年幼時,曾到民間生活了一段時間,深知民眾的艱難。他即位以后,勵精圖治,決意振興大業。他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行征討,戰爭的規模不小,往往動用數千兵力,最大的一次發兵一萬三千人。在這些征戰中,商王征服了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也捉獲了大量俘虜。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青銅業,有了突破性進展,此外,在紡織、醫學、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
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
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廩辛
在位6年
廩辛,祖甲子。
庚丁
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廩辛弟。
武乙
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兒子。他在位4年被雷電擊死。[/b
太丁
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時,周侯季歷(姬昌的父親)聲威較鎮,太丁忌憚,殺之。
帝乙
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時,商朝更加衰弱。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
商紂
在位33年
商紂,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紂相同,帝乙子。商紂為人聰穎,膂力過人。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有一定的貢獻。但商紂為人殘暴,且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西方周逐漸強大,終于滅商。紂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紂與夏桀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桀紂之君”。
武丁中興,國力強盛,于是不斷征戰四方。鬼方是殷代北方草原地區的游牧部落,曾頻頻出動,騷擾殷人統治區,武丁親自率軍征討,三年平定;[上工下口]是殷北方另一游牧部落,在盤庚遷殷前,[上工下口]方利用王室“九世之亂”的機會,迅速擴展勢力。為了掠奪更多的生活資料,工方逐漸向南游移,騷擾商朝屬國,并經常深入商王畿西效進行搶劫。[上工下口]方這一舉動,對商王朝的統治構成嚴重的危脅。于是武丁命武將禽和甘盤率軍征討,經過幾年征討,終于將[上工下口]方平服,[上工下口]方的領地從此歸入商朝版圖。土方是殷代北方距離商王畿較近的又一部族,屢屢侵奪商地居民,曾進入商東效劫掠兩個居民聚落,武丁在征伐[上工下口]方過程中,用二三年時間消滅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為商朝領土。西部地區的古老部落羌族,也稱西羌,分為羌方、羌龍、北羌、馬羌等。武丁征伐西羌多次,將所獲戰俘,殘忍地用作“人牲”,成為祭祀鬼神的犧牲品。商朝南方地區有很多方國、部落,江漢流域的“荊楚”是它們當中最強大的方國之一。據傳說,武丁曾率商族武士,深入荊楚艱險之地,經過交戰,將其打敗,并把很多荊楚之人捕獲,把他們生活的地方蕩平。從此漢漢流域也成為商朝版圖的一部分。大彭和豕韋都是商朝諸候國。商王河稟甲時,兩國勢力大增,不甘俯首聽命于商,拒絕納貢,也被武丁所滅。隨著戰爭的不斷勝利,商王朝的勢力在西、北、東、南急速擴張,達到商代的最高峰,史稱“武丁中興”。
公元前1250年,商王武丁沖破各種阻礙,破格重用奴隸出身的傅說為相,武丁此舉,不僅找到了輔佐自己成就一代偉業的賢才,也因此造就了與伊尹齊名的商代名臣傅說。 武丁即位前,很留心訪求賢才。一次,他來到傅險,見一批犯罪后被罰做苦工的奴隸正在修路。武丁與一位名叫傅說的奴隸交談,發現他對國事及治國計劃了如指掌,說得頭頭是道,十分驚服,便有心情他幫助自己治理國家。武丁自稱夢見圣人,名叫說,派人到處去找,最終在刑徒中找到了。殷俗信鬼,傅說做宰相,貴族們不敢反對。當時貴族已經腐敗不中用,武丁舉傅說做相,政治有些發送,借以緩和奴隸對抗,商因此而復興起來。
公元前1191年~公元前1169年,殷商第二十四帝祖甲在位時,實行了比較激進的政治改革。祖甲想通過這樣的政治改革,建立歷史上賢王們曾有過的功績。他的改革涉及到了國政的方方面面,其中钖:將歷代先王分為親疏不同的大宗和小宗,并把相應的祭祀之廟也分為大小兩種;他還改革文字和歷法,力圖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跡;同時,對殷人最為看重的占卜之道也加上了種種限制。這些改革措施,在當時就引起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在他之后的六代商王期間,出現了革新派與守舊派之間的不斷爭執和相互打擊,直到把商王朝的政治資源耗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發布討紂檄文,率領戎車300乘、虎賁(敢死隊)3000人,甲士4.5萬人,東進伐紂。武王的軍隊來到孟津,會合了討紂的各路人馬,并爭取到庸、蜀、羌、微、盧、彭、濮等方國的軍隊前來助戰。周武王在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隨后即率眾渡黃河北上進攻。紂王聞訊,慌忙集中商軍南下,與周軍會戰于牧野(今河南衛輝)。戰前,周武王再次宣布了紂的罪行,誓死滅紂,周軍士氣大振,而“紂師雖眾,皆無戰之心”。紂王將臨時編成的奴隸兵放在頭陣,奴隸們一接觸到周軍,即掉轉戈頭,向商軍殺去。周軍在倒戈的商軍的協助下,直抵朝歌城下。紂王眼看大勢已去,便登上鹿臺,自焚而死,結束了自己暴虐的一生。商王朝至此告亡。
夏代時,歷法已有很大的進步,相傳中國最早的歷法便是出于夏代的《夏小正》,是通過觀察授時的方法進行編制的自然歷。到了商代,大規模的祭祀和占卜,要求準確的祭祀時間和祭祀周期,加之農業生產的進步,氣候對農業、畜牧業以及田獵等活動的影響越來越大。商人正是通過觀測天象來掌握氣候的變化,因而使得商代歷法在夏代的基礎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商代的歷法是迄今已知較為完整的最早的歷法。商代歷法為陰陽歷:陽歷以地球繞太陽一周,即365又1/4日為一回歸年,故又稱“四分歷”。陰歷以月亮繞地球一周,即二十九或三十日為一朔望月。商代用干支記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個民用歷年,它與回歸年有差數,所以陰陽歷在若干年內置閏,閏月置于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與月份有大體固定的體系。商代每月分為三旬,每旬為十日,卜辭常有卜旬的記載,又有“春”、“秋”之稱。一天之內,分為若干段時刻,天明時為明,以后有大采、大食;中午為中日,以后有昃、小食、小采。旦為日初出之時,朝與大采相當。暮為日將落之時。對于年歲除稱“歲”、“祀”之外,也稱為“年”。商代天文學中的許多天象在卜辭中均有記載,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距今3000余年前,蜀地先民創造了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青銅雕塑藝術品。1986年在四川縣廣漢縣三星堆蜀文化遺址出土地大量青銅人頭像,反映了蜀文化的藝術成就及其地域特點。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商代大型青銅雕塑作品,以人物雕像最具特色。青銅人頭像的大小與真人相當。共10余件,有貴族頭像,也有奴隸形象。銅像有大有小,高的達1.7米,矮的只有6.5厘米。三星堆還出土有青銅方座大型立人像、人頭像、人面像、人面罩及雕刻于其他器物上作為裝飾的人頭像。這些人像由不同的制作模型鑄造,所以無一雷同,神態各異,精致優美,顯示了不同人物的個性與身份。這說明當時的青銅鑄造技術已十分成熟。三星堆大型青銅雕像的發現,表明商周時期確實存在著獨立的雕塑藝術品,并且具有高度的技藝水平和宏大的規模。如果我們將5000年前紅山文化的大型陶塑和200多年前秦始皇陵的陶兵馬俑聯系起來,廣漢青銅人像雕塑群正是中國雕塑史長鏈中的一個承上啟下的環節。三星堆青銅雕像反映了3000年前巴蜀地區青銅文化的藝術成就。三星堆遺址是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蜀文化遺址,它的發現為研究巴蜀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巴蜀文化歷史悠久,其主要民族是傳說記載中的廩君的后裔。蜀地農業發達,水利建設較早,歷史上它與中原保持聯系,其文化一方面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具有本地的特色。三星堆銅器如實地刻畫出古蜀民族的獨特風格,與中原地區的雕塑作品相比,它在造型和紋飾加工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此外,巴蜀文化還創造了自己的象形文字--巴文。
商人不知有否占星術,但他們已會觀察天象而定歷法。
在甲骨卜辭中已有日蝕、月蝕和星辰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的寶貴資料。
日蝕和月蝕的蝕字,甲骨文寫作、等形。卜辭中所記日蝕,目前已知的僅二見:
癸丑貞,日夕[(有)]食……田(上甲)?(《京》3965)癸酉貞,日夕又(有)食,佳若?
癸酉貞,日夕又(有)食,非若?(《佚》374)這里的“日有食”與《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同。日蝕一般都發生在白天,但也有發生在傍晚的,“日夕有食”,便是其證。
甲骨卜辭中又常有“日有哉”的記錄,如云:
辛巳貞,日又,其告于父丁。(《后上》29·6)庚辰貞,日又,非禍,佳若(《粹》55)“日又哉”有兩種解釋,一如郭沫若所推測,以為“哉與食,音同,蓋言日蝕之事耶?”①;一如陳夢家所說:“()讀若識志或痣,乃指日中黑氣或黑子”②,后者殆非③。
甲骨卜辭中記載月蝕的比較多些,有的還記有月份,如云:
癸未卜,爭貞,旬亡禍?三日乙酉,月食,聞,八月。(《甲》1289+1749)
[癸]未卜,爭貞,翌甲申,易日?之(茲)夕月食?甲(霧),不雨?[正面]
之夕月食[反面](《丙》56)。
七日己未,,庚申食。(《庫》1595)
“月食”即“月有蝕”,《甲》1289+1749乃嚴一萍綴合而成,其中的“聞”字,董作賓說:“此字最初之意義,當為奏報上‘達’之聞。……月食而方國奏報以‘聞’……(即)史志中……‘史官不見,郡國以聞’之語”①,甚是。因為這條卜辭意思說,八月癸未這天,史官爭卜問,這一旬中有沒有災禍,三日后的乙酉傍晚,發生了月蝕。這是別人報告的,所以特別注明一個“聞”字。《丙編》56是一條正反面相接的卜辭,正面意謂:癸未這天占卜史官爭問,第二天甲申,天陰么?這天晚上有月蝕么?其結果甲[申]有霧,沒有下雨。反面的是正面的驗辭,說這天晚上果然出現了月蝕。最后一條中的字,不識,可能指一種自然現象的字。這條卜辭是說,某月的第七天己未,夜空出現了,第二天庚申就出現了月蝕。
甲骨卜辭中的星字,作、、,或加聲旁作,其為天上星宿之象形字,甚明。卜辭有云:“冬(終)夕…亦大星”(《簠雜》120)。這個“大星”直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指的是什么星。楊樹達在《積微居甲文說》中說:“大星者天上星大出也”,又說:“大星者,大夝也”②。
甲骨卜辭云:
辛未,酘,新星。(《前》7·14·1)這條卜辭是說,辛未這天晚上,天空出現了一顆新星。楊樹達云:“新星者,新夝也”③,義不能盡解。近來有人說,新星當是天文學上所說的變星,即本來亮度不大的星,平時用肉眼看不見,但是由于它的內部起了激烈變化,亮度突然增大,用肉眼看見了它,就叫它為新星,說似可信①。此外,卜辭中又常有“星”(《拾》14·6)、“其星”(《厙》598)等記錄,似乎都是星辰之星。
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商代已經有了比較完備的歷法。根據甲骨卜辭的記錄可以看出,當時月有大小,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為十二月,因十二個大小月加起來只有354或355天,所以采用閏月來調整一年的天數,使一年中的四季變化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這個閏月,在早期卜辭中是放在應當置閏那年最后的一個月即十二月之后,所以叫“十三月”。這在歷法上叫做“年終置閏”法。在晚期的卜辭中,閏月就放在應置閏那一年的某一月,如閏五月,那年當中就有兩個五月,這在歷法上叫做“年中置閏”法。這種歷法,既不是根據太陽運動所測得的一年為基礎的陽歷,也不是以月亮圓缺為一個記日周期,即朔望月為基礎的純陰歷,而是“以閏(月)定四為成歲”的陰陽合歷。
歲字象一種有柄之半月形切割工具,其刃部上之二點,乃刃上所穿之孔,以便穿繩而將刃部緊縛于柄。古人用歲收割禾穗,又用以切割牲體,故“歲之言穗,言劌”②,當是歲的正解。由于以歲收割莊稼,在卜辭中就有指一年的總稱,例如:“今歲受年”(《甲》3298)、“來歲受年”(《乙》6881),但其是指一年的莊稼收成好壞,不是用作記時的。年字也非記時之年,《說文》稱:“年,谷熟也。”《谷梁傳》桓公三年亦云:“五谷皆熟有年也。”年可能是記若干個收獲季節,如云:“自今十年有五,王豐”(《續》1·44·5),“受(有)年”(《甲》3430)。甲骨卜辭中記時的年,不叫歲,也不叫年,早期卜辭中只記日月,晚期卜辭中才出現記時的年,叫作祀。這是與商王在一年中不斷舉行祭祀有關。我們知道,一年中,商王要根據不同的時間舉行各種不同的祭祀,祭完一遍,一年的時間也就過去了,所以用祭祀的祀來代表年。這與《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的說法是一致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分法,起于春秋時代以后,在此以前大概只有兩季。甲骨文中的春字,作(楚)①形;秋字,作形②。“貞,來春,不其受年”(《粹》881)、“戊午卜,我貞,今秋,我入商?”(《后下》42·3)等辭中的“春”、“秋”兩字都是一年的意思,不是四季中的春和秋。由于農業生產的需要,也有可能在商代只有春種、秋收兩段時間的劃分,所以就用春秋二字來代表一年的時間。
商代的記日方法是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字相配合來表示,即從甲配子(甲子)到癸配亥(癸亥),配完剛好是六十個。甲骨文中有一些干支表,不是卜辭,而是備用的“歷書”,可能是當時的史官在占卜時刻查日期用的。用于支來記日的方法在商代以前就已經有了,在我國一直使用到近代。
商代的一天內的時間分段,都各有專名。
甲骨卜辭中的日和夕是相對的,日指白天,夕指天黑以后至天亮以前的黑夜。夕字,甲骨文中寫作、形,和月字的形狀完全一樣,只有在辭例中才能區別出是夕,還是月。
旦字,甲骨文寫作、、形,如云:“旦不雨”(《粹》702)、“于翌日旦大雨”(《金》381)等例。明字,甲骨文作、形,例如“乙巳明雨”(《乙》6664)中的“明”和“旦”一樣,都是指天亮以后的時間。《說文》云:“旦,明也。”《淮南子·天文篇》分“明”為晨明,明、旦明三段時間。
旦、明以后的時間叫做大采、大食或朝。“大采雨自北征”(《乙》116)的“采”,甲骨文作“”、“”形;大食,不□(啟)”(《粹》999)的“食”與日蝕、月蝕的蝕同,作形;“朝又(有)雨”(《佚》292)的“朝”,字,甲骨文作、等形。
大采、大食、朝以后的時間叫做中日,相當于現在的“正午”。“中日,其雨”(《粹》719)的“中日”,甲骨文寫作日。
中日以后的時間叫做昃,甲骨文作形,象太陽已經偏西,人們需要側頭去看太陽的形狀。甲骨卜辭有云:“昃雨自北”(《合》78)、“昃其雨”(《明》703)。
小食,是商人下午吃飯的時間,大食、小食就是當時朝夕兩餐之時。大食就是上午吃飯的時間。從“中日至墉”(《甲》547)、“昃至墉(),不雨,中日至昃,其雨?”《掇一》394)、“墉至昏,不雨?”(《粹》751)等辭例看來,可以知道中日,昃、墉、昏是先后為序的。“墉”又者作“墉”或“”。墉是相當于黃昏前的時間。
雕塑藝術在商代已經發展到較高的水平,就其種類而言,有平面的浮雕或淺刻、有半立體的動物形雕像、也有立體的雕像與塑像。
浮雕或淺刻多半是器物上的花紋,最常見的有饕餮紋、夔龍紋和云雷紋。此外還有蟬紋、鸮紋、鳥紋、蠶紋、龜魚紋,以及牛頭紋、鹿頭紋、虎頭紋等,都是取材動物形象,經過巧妙的藝術加工,成為獨具時代風格的畫像。安徽阜南發現的龍虎銅尊①,其肩、腹上的浮雕龍虎紋均有一首雙身,虎紋張口露齒,咸欲食人,堪稱商代裝飾花紋的代表作。
半立體的動物形雕像一般小巧玲瓏,都是奴隸主貴族的佩飾。這些雕塑品,多屬玉、石、蚌飾物,有鳥、魚、蟬、鸮、兔、虎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獸面等造型。
立體動物塑像,在商代前期只發現過泥塑。到了商代后期,各種質料的動物塑像才有大量的發現。以玉、石為質料的動物形雕像數量最多,題材最廣,例如從最近在小屯M5發現的長鼻大耳的玉像和蜷足靜臥的石牛等,無不栩栩如生,神態畢肖。在武官村一帶的陵墓中,還發現了大批的動物形白石雕像,最大的如雙獸雕像長達一米有余,小的如石鸮、石虎首人身虎爪坐式立雕,高約30多厘米。這種石材立體動物雕像雖然都是殷代后期房柱旁的裝飾,但仍不失為三千多年前的藝術珍品。此外,商代后期的有些銅器,如鳥獸尊、觥、異形卣等都是仿效動物形象而造型,特別是在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尊,把四只羊的造型和布局同方肩尊的器形特點巧妙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平。
以人像為題材的雕塑品,在商代前期只發現一件泥塑殘品,到了商代后期,各種原料的浮雕、半立體和立體人物雕塑品均有出土。例如最近安陽小屯墓M5發現的婦好鼎紋、安徽阜南出土的龍虎尊紋和傳為湖南安化出土的饕餮食人》卣①,同《司母戊鼎》的耳紋一樣,都是把人頭或人體置于饕餮口中,或置于虎口之下,反映了奴隸社會的吃人的形象。
上述小屯M5發現的十件玉石全身人像和人頭像,有的跪坐戴冠,腰束寬帶;有的赤足盤發,裸體文身;前方面提及的三件戴枷男女陶俑,則是免冠而著圓領衣,衣裙似乎連在一起,從這些不同的服飾中很清楚地表現了不同的社會身份。
商代的樂器,現已發現的有磬、埍(有石制、陶制和骨制三種)、鼓、銅饒(形如鈴鋒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等。在甲骨卜辭中有從系從木的“樂”字,作形,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也已存在。甲骨文又有“舞”字,作“”形,象人身掛有飾物婆娑起舞之狀。
商代繼夏代為中原主要的政治力量后,文化上有不少繼承,而內容越來越豐富,創造了燦爛的青銅時代,大體上離開了新石器文化。商代文化的詳細討論,不在本書范圍之內,最近張光直的《商代文化》(ShangCivilization)是一本最新的綜合性著作,可作參考。本文只就商代超越前人的若干特點,作簡單的討論,以為周代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文擬就物質文化:青銅器、陶器、建筑;及組織與意念的文物:國家組織、農業、占卜、文字數項加以討論。
中國青銅的源起,過去頗多“外來說”的聚論。近年來考古發掘出土的新資料,說明中國境內在青銅文化形成以前,曾有其萌芽階段。現在青銅在中國本土形成的理論,有比前更具說服力的證據及邏輯。在陜西、甘肅和山東,分別有早到西元前三千年的銅刀銅鏈出土(Kwang-chihChang,1977:274—279;WenFong,1980:1,36;Ping-tiHo,1975:177—221)。先商文化只有小型銅刀及銅鏈。早商以鄭州遺址為代表,其早期的銅器中也罕見容器,早商文化的晚期則已有成套的青銅禮器。盤庚遷殷以后,可稱謂商代后期,以殷墟文物為代表,青銅札器、兵器及工具都已司空見慣,至今已有數千件出土。整個商代,青銅器甚多在當地鑄造;冶鑄方法為直接范鑄,早期的范為一個模型作一個范,一個范作一器,無論大小均為渾鑄。但小件器物,如鏈,可以一范鑄造數件,晚期的鑄造方法仍為范鑄,但鑄造大器及型制復雜的器物,已為多范復合拼成。花紋的制作,系在陶模上描紋,用刀契刻,然后反印在銅范上。殷墟出土過一件殘模,有已半刻的描紋。半浮雕的花紋則用泥條盤制,另外加在模上,而泥上也有刻紋。總之,花紋與銘文都是鑄上去的。
灌注銅液系由俗稱“將軍盔”的坩堝,一次只能熔有限的銅液。鑄造小型器物,少數“將軍盔”的容量就夠了。大器如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高133公分,長110公分,寬78公分。單以澆銅液言,須有二百五十多人操持七十個左右的將軍盔,在極短的時間傾入范中。加上前后的制模、翻砂、修飾,以及其他相關工作,一時之間,即須三百多人方可進行。這樣的作坊自然不是王室及貴族以外可以經營的。至于青銅的原料:銅、鉛及錫,大致都在安陽附近可及之處均有礦藏,商代的冶銅作坊可以不假外求(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32—36,44—47)。
商代的陶瓷工業,雖然遠接新石器文化制陶的傳統,在器形上有不少繼承古代的陶器,但在技術上有極大的進步,已能制作高溫焙制的硬陶及帶釉的原始瓷器。這兩種硬陶及帶豆青釉的原始瓷都用高嶺土制造,其原始地點大約在南方,其出土器以比例說,也是南方多于北方。無疑的,南方對北方的陶瓷技術有其一定的影響。
晚商的刻紋白陶,也以高嶺土作胎,高溫1000℃以上燒制。色澤白凈,陶質堅硬,即使置之今日,也當是佳品。至今只有安陽殷墟有此物出土。大約在當時也只有王室及王親國戚方能使用。不論早商抑晚商遺址,陶器作坊都是面積大,殘品多。而且窯址數十集中一處,附近還有房舍,似乎與陶器作坊有直接關系。制陶業能有如此規模,足見已是專業生產。有一處鄭州的遺址,出現的殘件多為泥質陶的盆甑之屬,而缺少夾砂陶的鬲甗諸器。這種偏頗現象,只能由專業分工來解釋。是以商代陶業,不再是使用者為了自用而制作,卻是大量的生產某些項目,以供應使用者。至于供應的方式是分配,抑統由市場行為,則不易判斷(北大歷史系考古教研室,1979:48—50)。
湖北黃陂的盤龍城是另一類型的城市。這座古城的殘存,至今仍在地面。南北約290公尺,東西約260公尺,約略近方形。城墻也與鄭州古城一樣,用平夯及斜夯筑成。城內東北部高地,有大型宮殿遺址。城外則是小型房基,盤龍城只有鄭州古城面積的二十五分之一。然而一切規制及城垣環衛宮殿的現象,均為鄭州古城的具體而微,也都說明了商代城市的政治性與軍事性(湖北省博物館等,1976)。
安陽殷墟是最早發掘的商代城市,經過數十年斷斷續續的工作,殷墟大致的面目,已約略可知。這個地區的范圍,當有二十四平方公里以上。洹水一曲,劃分了王宮在南(小屯)、陵墓在北(西北崗)兩大區。小屯周圍遺址密集,當是中心,離中心漸遠,遺址的密度也越小。居民的房址與小墓葬雜出其間,似乎一般居民并不葬在西北崗的陵墓區。居住遺址附近也有不少作坊,但并不見有作坊特別集中的“工業區”,當可能因為居民即是作坊工人之故(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61)。
小屯本區之內,又可分為三區。甲組最北,有十五座平行的大型夯土臺基,是長方建筑的基地。乙組居中部,有二十一座大型房屋成三列南北分布。甲與乙組之間有一座方型夯土臺基,當是壇一類遺址。丙組居西南部,有十七座排列整齊的夯土臺基。乙組地下有很多水溝縱橫其間。據推測,甲組是王宮,乙組是宗廟,丙組是舉行儀式的地點。王宮宗廟筑在夯土臺上,而一般居民則住在半地下室的窖穴中,但也有些住在地面上的建筑中(石璋如,1959)。小屯四周未見如鄭州或盤龍城一樣的城墻。如此大型都市,而缺少城垣,實屬不可思議。不過,小屯遺址也有一條巨大的壕溝,寬7—21公尺,深5—10公尺,由西南婉蜒向東北。這條深壕也許是防御工事(考古研究所安陽發掘隊,1961)。
陵墓區有十一座大墓及1222座小墓,然而也仍有居住遺址及作坊遺址分布其間。每一座大墓,需用七千人工任挖土的工作,其規模之大可知。陵墓排列整齊,有長隧道及深達十公尺的墓穴。穴內殉葬的尸骨散延在隧道及墓穴中。陵墓由夯土筑實,夯土層內有不少人骨。陵墓四周有排列整齊的殉葬坑,埋葬王室的衛隊(梁思永、高去尋,1962)。殷墟王陵的集中及其規模,誠為罕見,以致有人以為殷墟實際上不是國都所在,而是類如“陵邑”的都市(宮崎市定,1970)。此論可備一說,但尚不能作為定論。總之,商代城市的型態及建構,以鄭州及盤龍城為代表,開啟了后世中國城市的先河。
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說:“安陽殷墟有三寶——甲骨文、青銅器、都城遺址。”這是從文明的產生與進程的角度,高度評價殷墟的價值和意義。
甲骨文
甲骨文被認為是從一個偶然機會中發現的。1899年清王朝國子監祭酒、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一味中藥“龍骨”上面發現刻有一種不認識的古代文字。經過研究,才弄清這種“龍骨”有的是龜甲,有的是牛肩胛骨。后來,人們把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從1899年發現甲骨文至今100多年來,殷墟先后出土甲骨文約15萬片,分別珍藏于中、美、英、法、德、日等12個國家和地區的博物館與學術機構中。100多年來的甲骨文研究,形成了一門國際性顯學——甲骨學。根據1999年甲骨文發現100周年時的統計資料,當今世界上研究甲骨學的專家和學者有3881人,出版了各類專著10000余種。2000年,四川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甲骨文獻集成》,洋洋四十大帙售價高達5.6萬元。目前所見的甲骨文出現單字4700余個,可識別和與現代漢字有明確相沿關系的約1700字左右。2004年7月3日,上海公開拍賣了20小片甲骨文,拍賣出5280萬元人民幣的天價。
最早對甲骨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四位學者是:郭沫若(1892-1978)、董作賓(1895-1963)、羅振玉(1866-1940)、王國維(1877-1927),因其字和號中都有一個“堂”字,被稱作“甲骨四堂”。
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別號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甲骨四堂)
甲骨文字中,中國漢字的“六書”造字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都已出現,表示出成熟而系統的文字序列。郭沫若先生認為,中國文字發展到甲骨文時期,至少經歷了1500年的歷史。殷墟所出約15萬片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豐富多采,再現了當時政治、經濟、宗教、軍事、社會風俗、歷史文化等多方面時代風貌。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是由于記錄占卜、祭祀的特殊需要所書刻的文字,并不是當時文字的唯一載體,與甲骨文同時期既有銘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還有由甲骨文“典”、“冊”等字形所表現出的竹簡或木簡上的書寫文字,以及所見的書寫在玉石上的文字和陶文。所幸的是,甲骨文由于這種特殊用途下的特殊書刻方式,得以保存下來。
青銅器
安陽殷墟出土的數以萬計的青銅器,大至可分為青銅禮器、青銅武器和工具、馬車或木器上的青銅制品、純粹為死者陪葬的冥器。在目前的收集中,青銅禮器量最多,種類主要有鼎、尊、觚、爵、斝、方彝、盤、盂、觶、壺、簋、甗、卣等等。大部分青銅器物上有華麗圖案裝飾,象征著深刻的社會和歷史意義,其中占主要位置的紋飾是一種被稱作為“饕餮”的神獸紋樣。“饕餮”紋樣的突出特征有巨目、闊口、柱角、利爪、蛇身等,實際已是一種糅合了的圖騰崇拜形象。
武丁大龜:長44厘米,寬35厘米,為殷墟發現的最大龜甲。
行,東流直接或合水匯入黃河。甲骨文中明確記載,商王常涉河東或乘舟到黃河。殷墟西有太行、東有大河天然屏障,松軟的黃沙土地,最適宜原始先民繁衍生存。
狹義的殷墟都城的概念是以小屯為中心的洹水沿岸一帶的商王宮殿宗廟區、王陵區以及周邊的聚落。包括2000年所發現的四周8700多米城墻的洹北商城。
殷墟都城遺址有數量眾多的夯筑建筑基址,這些建筑基址的下層覆蓋著更早時期的窖穴。梁思永先生發現,后崗文化層的上層是白陶文化的遺物,中層是黑陶文化的遺物,下層是彩陶文化的遺物,形成了仰韶——龍山——殷墟三種文化的先后發展序列。
安陽殷墟以其甲骨文、青銅器、大規模都城遺址,標志著中國古代高度繁榮發達的文明,成為中國上古時期夏、商、周三代考古和歷史研究的坐標和里程碑。
一殷商民族
“殷商”一詞,是“殷”與“商”的合稱,并不是商民族對自己的稱號。他們是自稱為“商”,如對其晚期經營很久的都城,后世都史為殷墟,而甲骨卜辭中則記述商王出外田獵后返回都城為“入于商”。這個“商”就是殷墟,是《史記·項羽本紀》所記項羽與章邯期會洹水南的殷墟,這同甲骨出土地今之小屯村為洹水所圍繞的地望相一致,可見殷墟如據“名從主人”例應稱之為商墟。不稱商而稱殷,本是來自周人。周之金文有“殷”字,從身、從殳。身即人之形,含義為人。“殷”古讀同“夷”、“衣”、“?”音。因此周人稱殷如夷,《中庸》“一戎衣”即“殪爾殷”,注家說“衣讀如殷”;《呂氏春秋·慎大覽》“親?如夏”,高誘注“?讀如衣”。這都是各據不同方音寫成的異形同音字。周人即稱商之人為殷,故在《詩經·大明》中出現了殷人與商人相混合的稱號,而有“自彼殷商”、“殷商之旅”等詞與句。
二、殷墟及其年代 殷墟是在考古發現的商城遺址中屬于晚期的都邑。據《竹書紀年》的記載,自從盤庚在此建都起,一直到紂覆滅為止,共歷二百七十三年之久再沒有徙郡。殷人在此花費了將近三百來年的經營,其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積累,必然也是深厚豐富的。因此對殷墟大量考古發現發掘及其出土文物的研究,便成為探索殷商歷史的重要基礎。 上個世紀末轟動世界的文化大發現,就是甲骨文字以及殷墟文物的發現。甲骨文字是巫卜貞人卜事或記事時刻于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巫”甲骨文作“?”(《合》268),金文亦是如此(見齊巫姜簋)。甲骨文和金文許多都是象形字,但甲骨文和金文的巫字,究竟象什么呢?現在還沒有辦法確定。《說文》說:“能齋肅事神明也。在男曰覡,在女曰巫。”這是漢代人的說法。《說文》認為男的叫覡,女的叫巫,但是后來不分男女都叫巫。《說文》說巫是以舞降神,這有幾分真實性。因為《楚辭·九歌》上記載降神的都是巫。古代的巫,大多數都是女的,這可能是母系社會的遺留。因為在母系社會時期,祭祀是由女的主持的。古代的人,由于生產水平、科學水平的限制,特別是由于統治階級利用迷信以統治人民的結果,他們都相信巫和巫術,《楚語》“絕地天通”,這是人類文化進步的結果。在“天地通”的時候,巫就是神,這種相當原始的巫的信仰一直保存了許久。漢代各地有巫,如楚巫、晉巫、也有專門的河巫。滿洲、蒙古也有類似"巫"的薩滿。總的說起來,巫是古代社會中的一個集團,他們掌握祭神、跳舞、醫療、文字等等宗教儀式和科學技術,他們是古代的有知識的人,卜就是由他們掌管著。 周人雖然滅了商王朝,但是受周人支配的人口遠不如商遺民人口多,為了控制中原的廣土眾民,周人把一部分殷遺民西遷到了周人直接控制的地區,今陜西岐山北的周原舊地及河南成周洛邑附近,就是殷遺民遷居的集中地點。周人將東土殷遺民西遷,削弱了商朝的殘余勢力,同時也使東土人才為周所用。遷殷遺民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民族大遷移,促進了各民族間的融合。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二)殷墟及其年代
殷商民族及殷王世系(三)巫卜與甲骨
遷殷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