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孟子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 主要代表之一。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 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 實行的機會。著作有《孟子》。被認為孔子的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孟子-人物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戰(zhàn)國時期偉大 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著作有《孟子》。被認為孔子的學說的繼承者,有“亞圣”之稱。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yǎng)成人。在孟子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而3次搬家。后人稱之為孟母三遷。孟母教子甚嚴,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
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 孟子周游齊、晉、宋、薛、魯、滕、梁列國,游說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當時諸侯各國忙于戰(zhàn)爭,他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幾乎沒有人采納他的治國思想。歸而與弟子講學著書,作《孟子》7篇。孟子維護并發(fā)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學說和“性善”論觀點,堅持以“人”為本。

孟子及故里

他的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韓愈的《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的地位才逐漸提升。他的理論對宋代影響很大。北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將其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生平

    

周烈王4年 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約生于此時
  周顯王12年 魏惠王13年 韓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
  孟子約十五歲,受業(yè)于子思門人
  周顯王17年 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
  孟子約二十歲,欲休妻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
  孟子在鄒,答鄒穆公問
  周顯王38年 庚寅(公元前331年)
  孟子居平陸
  周顯王39年 辛卯(公元前330年)
  孟子到任國,拜訪季任
  孟子在鄒,與屋廬子、曹交問答
  周顯王40年 齊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
  孟子約四十三歲,首次至齊
  齊相儲子來見孟子
  周顯王41年 齊威王29年 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
  孟子與告子辯論
  孟子勸蚳鼃向齊王進諫
  孟子與匡章交游
  孟子離開齊國,前往宋國
  周顯王42年 宋君偃后元2年 甲午(公元前327年)
  孟子至宋
  周顯王43年 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
  孟子在宋,與滕國世子相會
  孟子與宋人勾踐論游說之道
  周顯王44年 宋君偃后元4年 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
  孟子離開宋國,回到鄒
  周顯王45年 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
  孟子在鄒,滕文公派然友問喪禮
  孟子由鄒之滕,推行仁政
  周顯王46年 魏惠王后元12年 齊威王34年 戊戍(公元前323年)
  孟子與農家陳相辯論
  周慎靚王1年 魏后元15年 齊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
  梁惠王“厚幣卑禮”召賢納士
  孟子見梁惠王,時約五十二歲
  孟子與周霄論出仕
  周慎靚王2年 魏惠王后元16年 齊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9年)
  孟子與公孫丑論短喪
  周慎靚王3年 魏襄王1年 齊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8年)
  孟子約五十四歲,見梁襄王
  孟子在范遇齊王子
  孟子至齊,答齊宣王問
  孟子論“我四十不動心”
  周慎靚王5年 燕王噲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
  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靚王6年 楚懷王14年 魯平公10年 齊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
  魯平公欲見孟子
  孟子返回齊國,與充虞論葬母
  齊宣王問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 齊宣王8年 楚懷王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孟子墓
  燕人叛齊,齊宣王說“吾甚慚于孟子”
  孟子論“臣視君如寇讎”
  孟子與淳于髡辯論
  孟子約六十歲,辭官離開齊國
  孟子遇宋鈃于石丘
  周赧王25年 辛卯(公元前290年)
  《孟子》約編撰于此時
  周赧王26年 壬申(公元前289年)
  孟子約卒于此時

孟子-個人影響

    
孟子

孟子約在齊威王時到過齊國。似于同時又到過魏,曾先后見過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齊宣王時又到齊。他還去過滕、薛、宋、鄒、梁等國。《史記》說孟子時,秦、齊諸國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國強兵和攻伐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各國君主因其“迂遠而闊于事情”而不能用,故孟子與其門徒萬章等人著書立說。但據(jù)《孟子》所記,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禮遇,并向孟子請教治國之道。孟子在齊,宣王任之為上卿,“后車數(shù)十乘,從者數(shù)百人,以傳食于諸侯。”則齊必能采用其部分學說和主張,故能顯赫一時。

《史記》說孟子有著述七篇傳數(shù)世,
《漢書·藝文志》說有十一篇。東漢末趙岐說孟子有《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四篇外書,則十一篇當是在七篇外又加外書四篇。趙岐認為外書四篇內容膚淺,與內篇不合,當是后人所作。流傳至今的《孟子》,即趙岐所說的內篇。全書雖非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并戰(zhàn)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zhàn)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于天下。

孟子-思想地位

    

政治思想

孟軻

政治思想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qū)分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tǒng)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tǒng)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tǒng)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恒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yè),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tǒng)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tǒng)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fā)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

倫理思想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jù)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wěn)定和天下的統(tǒng)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guī)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于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fā)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孟子認為,仁義禮智的道德是天賦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良能”,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本質特征。他說:“仁義禮智根于心”,“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稱為“四端”;有的人能夠擴充它,加強道德修養(yǎng),有的人卻自暴自棄,為環(huán)境所陷溺,這就造成了人品高下的不同。因此,孟子十分重視道德修養(yǎng)的自覺性。

孟子對于士階層的要求是嚴格的,認為無論環(huán)境多么惡劣,也要奮發(fā)向上,把惡劣的環(huán)境當作磨練自己的手段。

孟子

應該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為一個真正的大丈夫。如果遇到嚴峻的考驗,應該“舍生而取義”,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可放棄道德原則。他認為通過長期的道德實踐,可以培養(yǎng)出一種堅定的無所畏懼的心理狀態(tài),這就是所謂“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能夠主動擴張,充塞于天地之間。孟子的性善說是一種道德先驗論。宋代以后,為理學家們普遍接受,成為正統(tǒng)的人性論思想,影響深遠。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關于天人關系,孟子認為天與人二者是相通的。從天的方面來說,天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都是由天決定的。從人的方面來說,不僅人的善性來自天賦,而且人心的思維功能也是天所賜與的。人心具備天的本質屬性,只要反反求諸己,盡量發(fā)揮、擴展自己的本心,就可以認識天。 孟子極力追求盡心、知性、知天的精神境界。為了達到這種境界,他提出了一套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和認識論的思想,強調主體的自覺、向內追求,認為如果達到了這種境界,可以產生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

孟子-孟子思想

    
 

民本思想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jié)《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qū)分了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tǒng)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tǒng)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tǒng)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guī)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恒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yè),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tǒng)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tǒng)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fā)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jù)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道德倫理

 孟子把道德規(guī)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wěn)定和天下的統(tǒng)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guī)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于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fā)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孟子-教育思想地位

    
孟子

深造自得

孟子“盡心、知性、知天”思想出發(fā),認為知識的學習,并非從外而來,必須經過自己主動自覺地努力鉆研,才能徹底領悟。既然萬事萬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那么只有自求自得,才能深入心通,心有所得,達到運用自如的地步。所以他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認為君子的高深造詣要有正確的辦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地追求得到。自覺地追求得到的,掌握得比較牢固,牢固地掌握而不動搖,就能積蓄很深,積蓄很深,便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覺地有所得。孟子認為深造自得必須注意由博返約。他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解說,在融會貫通之后,再回到簡略地述說大義的地步。孟子承繼了孔子的思想,認為深造自得要注意能將廣博的知識,融會貫通,然后再歸納為簡約的結論以達到”約”的地步。這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與學習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作為教師,要把一個道理講明白,如果沒有關于這個道理的廣博知識并能融會貫通,就很難把這個道理的重點、難點與關鍵之處向學生講清楚。由博返約,以簡馭繁,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重要的教學與學馬方法。

啟發(fā)思維

孟子同孔子一樣,善于啟發(fā)思維,善于使用問答法達到他預期的結果。他的善于用比喻的方法,使學生容易明白他所講的道理。他要求學生主動積極,開動腦筋,不急于代替學生作結論。他有一句名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他要求學生有存疑精神。這是對孔子的“多聞闕疑”、"多見闕殆"的思想的發(fā)展。有疑才有思,疑,證是啟發(fā)思維的起點。他還說:“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棄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意思是說,高明的工匠不因為拙劣工人改變或廢棄規(guī)矩,高明的弓手棄也不因為拙劣射手變更拉開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張滿了弓,卻不發(fā)箭,作出躍躍試的姿勢,以啟發(fā)和誘導學生,激發(fā)學生有進無退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不能降低要求,要在正確的道路中站住,有能力的學生便跟隨而來。這是教師引導的結果。

循序漸進

孟子重視循序漸進地學習知識,他繼承了孔子“循循然善誘人”的思想,所謂“循循然”意味著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進行誘導。孟子認為學習是一個自然發(fā)展的過程,一方面應自強不息,不可松懈或間斷;一方面也不應流于急躁或邋。他說:“其迸銳者,其退速,”前進太猛的人,后退也會快。他還把進學的次第比作流水,“不盈科不行,”流水遇到坎坷時,必須等水盈滿后才能繼續(xù)往前進行,“盈科而后進,”日夜不停地流到海里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所謂“成章”竟引申為事物達到一定階段或具有一定規(guī)模,則可日成章。孟子的意思是,君子的有志于道,沒有一定的成就,也就不能通達。不能說等取巧,不能急躁冒進,沒有一個二個地循序漸進的累進,不可能發(fā)展達到偉大的成就。所謂“源泉混混,不舍心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于四海,”就是這個意思。孟子認為學習既要不間斷地努力,但又不能拔苗助長。

專心有恒

孟軻


孟子重視學習的專心致志,反對三心二意。他以下圍棋為例,他說,下圍棋只是小技術,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學不會。弈秋是全國的下圍棋能手,假如讓他教授兩個人下棋,一個人很專心,聽弈秋指導;另一個表面聽著,心里卻在想,要是有只天鵝快飛來,就要拿起弓箭去射它。后者的學馬成績一定不如前者。這是因為后者不如前者聰明嗎?自然不是的。這說明學習上的差異,和對學習是否專心有關,而不完全是決定于人的天資的高低。這是中國教育史上最早討論注意問題,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以及注意的分配問題。他說:“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莫怪王的不聰明,縱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冷它十天,沒有能夠生長的。這里表明他反對一暴十寒,主張專心有恒。他還教人不要有頭無尾,功虧一簣,他說,“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有作為的人做一件事譬如掘井,掘到六七丈深不見泉水,這時停止挖掘了,結果仍是一個廢井,這說明有為者必有恒心,取得最后成功才擺手;半途而廢,前功盡棄,是沒有恒心的表現(xiàn)。

因材施教

孟子認為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總的精神是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他說,“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意思是說,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種,有的象及時雨一般潤澤萬物似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yǎng)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流風余韻為后人所私自學國的。這五種便是孟子提出的教育方式。他還說過:“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孟子說,在各種教育方式中,還有一種是不屑于去教誨他,這也是一種教誨呢!這是一種激勵憤發(fā)的方式。

孟子-《孟子》

    

《孟子》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備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備要》本7卷;《孟子正義》,《四部備要》本30卷。另有今人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本)。 這是記錄孟軻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篇目有:

《孟子》

(一)《梁惠王》上、下;
(二)《公孫丑》上、下;
(三)《滕文公》上、下;
(四)《離婁》上、下;
(五)《萬章》上、下;
(六)《告子》上、下;
(七)《盡心》上、下。

《史記.孟荀列傳》:“孟軻所如不合,退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謂《孟子》七篇由孟軻自作。

趙岐《孟子題辭》曰:“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論集,所與高弟弟子公孫丑、萬章之徒,難疑答問,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書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

清閻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論語》成于門人之手,故記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記言語或出處耳。”

旦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

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

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并戰(zhàn)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zhàn)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于天下。

孟子-名言警句 

    
孟軻

1、度,然后知長短。

2、其進銳者,其退速。

3、不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

4、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5、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6、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7、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8、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9、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0、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11、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12、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孟母教子故事

    
孟子故里

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么?”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傳。為了不失信于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三遷擇鄰:

孟子家居住在鄒城北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山麓墳瑩處處,不時看到喪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兒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喪葬的過程,有時還搶人家的供果吃,孟母發(fā)現(xiàn)兒子受到了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就從鳧村遷到了城西廟戶營。這里是一個“日中為市”的交易集市,市場上行商坐賈,拍賣喧鬧,而且鄰居是個殺豬的屠夫,孟子就用泥巴捏成小豬,模仿他鄰居的樣子用竹片殺掉,沿街叫賣。孟母忐忑不安,再次遷居,把家搬到了到縣城南部的學宮旁。學宮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yōu)雅的舉止與循規(guī)蹈矩的禮儀行為,對孟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和伙伴們一起,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一片莊嚴肅穆的景象,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深處大為高興:“這才是孩子們最佳的居住環(huán)境!”她由衷地發(fā)出感嘆,并把孟子送入學宮讀書,留下了“三遷擇鄰”的美談。

斷機教子圖
斷機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xiàn)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么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于修身養(yǎng)德,今后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1]


 


孟子-先師廟

    
孟軻雕像

據(jù)傳,孟子在游說各國期間,從齊國到魏國,途經干城(今市區(qū)孟軻村)被大雨所阻。當時孟子聲望頗高,一時間奔走相告,轟動全村。孟子住處門庭若市,登門求教者絡繹不絕。孟子見此人如此好施樂道,決定留下講學數(shù)日。干城人也以此為榮,于是就在孟子講學的地方建“先師廟”,把村名改為孟軻以示紀念。“先師廟”也稱“孟軻廟”,位于孟軻東村。嘉慶六年 (1801年),開州(今濮陽)知州張極重修孟軻廟,并為“大賢名不可名村”,將孟軻村改為大賢店。1958年廟毀。1981年復名孟軻村至今。孟廟,又稱亞圣廟,為歷代祭祀孟子的場所。亞圣殿為孟廟的主體建筑,大殿正面重檐之間高懸一匾,上書“亞圣殿”楷書貼金大字。正中門額上掛“道闡尼山”橫匾一塊。殿內承以八根巨型朱漆木柱,迎門正面兩柱掛以一幅巨型抱柱對聯(lián),“尊王言必稱堯舜,憂世心切同禹顏。”對聯(lián)和門匾都是清代乾隆手書。東側神龕雍正皇帝手書“守先待后”的金匾一塊。

孟子-追封追謚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謚
宋朝 元豐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鄒國公
元朝 至順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鄒國亞圣公

孟子-孟子世系

    


  歷代亞圣公:
  四十五代孫 孟寧
  五十四代孫 孟思諒,字友道
  五十五代孫 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孫 孟希文,字士煥
  五十七代孫 孟元,字長伯
  五十八代孫 孟公肇,字先文
  五十九代孫 孟彥璞,字朝璽
  六十代孫 孟承光
  六十一代孫 孟弘譽
  六十二代孫 孟聞玉
  六十三代孫 孟貞仁
  六十四代孫 孟尚桂
  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謚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為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為,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zhàn)國中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孟子 簡歷
“四書”之一的《孟子》都講了什么?孟子思想的三個方面
第06章 子思書院 孟子學堂
歷史上100位思想家系列:孟子的思想精髓,以及他的“性善論”
孟子的歷史貢獻
漫談孟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市| 定结县| 阳信县| 九江市| 定南县| 共和县| 抚顺县| 贵阳市| 肥乡县| 吉安市| 中牟县| 筠连县| 南宫市| 东乌| 隆尧县| 扎赉特旗| 余江县| 青田县| 沁阳市| 彭州市| 宣武区| 文成县| 太湖县| 盐城市| 缙云县| 黄骅市| 河津市| 台北县| 崇礼县| 乡宁县| 古浪县| 隆子县| 潢川县| 仙居县| 行唐县| 九龙县| 乡城县| 长丰县| 洛南县| 潞西市|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