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2年級了,老師開家長會說要我們陪讀
孩子媽媽自告奮勇的每天陪孩子做作業,
我今天聽她陪讀(孩子在客廳做作業,我在客廳看書)
就聽見孩子做了半個小時作業,那個是孩子媽媽的女人說了40分鐘的話,
從一開始就是,快點做作業啦,快點啦,鉛筆又沒弄好,作業本呢?抄在哪里啦。。。
作業過程中就是,這個字寫錯了,這個算錯了,快點啦,又開小差了
我都聽不下去了,老師阿,你咋想到要陪讀的呢?
我敢說,孩子做作業一定很緊張,一直跟著媽媽的聲音跑,怎么思考
連我的情緒都受影響,孩子能學好嗎?
是的,這樣的陪讀會打斷孩子的思路,會使孩子陷入沒完沒了的糾錯改錯中而找不到學習的快樂,產生厭煩情緒,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時間久了還會產生厭學情緒。這樣的陪讀對孩子的學習沒有任何好處,相反還會造成深深的傷害。那么什么樣的陪讀才是有益的呢?
1、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不大,有些題目很難讀懂,這時家長可以幫孩子一起讀題,引導孩子分析題目(注意是引導而不是代替),然后孩子自己做題。
2、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情緒低落,此時家長可以幫孩子調節情緒,引導孩子換一個角度看問題,讓孩子重新找到做題的樂趣。
記得我兒子寫語文作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總被練字影響得情緒非常低落,煩得不得了,這樣的情緒下寫作業,質量一定不會高,于是我走過去問他為什么會這樣煩,他說要寫一個多小時,想著這么長時間就會煩得不得了。我說:“你寫字我來計時,看一下寫一行字要多少時間。”孩子低頭寫字,然后告訴他用了四分鐘,孩子數一下行數,告訴我這樣的話有40分鐘就可以寫完了。第二行的時候,我有意把時間說得短了十幾秒,孩子發現自己的速度快了,來了興趣,越寫越快,那一天的作業寫了半小時,比預想的提前了一半時間。孩子高興極了。第二天他用技巧來寫,先把最難寫的字自己寫好了再要我陪他,這樣每行計時的時間就會變得更短……就這樣陪讀了幾天,孩子寫字時的厭煩情緒沒有了,重新找回了學習的快樂。
3、孩子的學習自己有能力獨立完成時,家長只需要拿本書坐在一旁學習就可以了,此時這是對孩子最好的陪讀。
老師要孩子陪讀的目的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拉一把,絕不是代替孩子成長,或者要家長做監工,更不是成為孩子學習情緒的制造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