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出戲,每個人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樣。也許大多數人在今世都難有機會扮一次飛檐走壁的大俠,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有機會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亦如是在做一次童話角色的抉擇,有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充當了孩子心中的大灰狼,也有一些時候我們心懷柔情,心甘情愿做一回溫柔無限的小綿羊。
選擇角色不是一廂情愿,除了父母自身的性格、經歷、教育觀念之外,孩子的性格氣質也在無意之中左右著我們的選擇,這是一場需要孩子配合的對手戲,大灰狼還是小綿羊?不完全是我們說了算,但卻影響著我們和孩子們的生活。
角色一:“綿羊”型父母
順其自然,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完全接納孩子的想法,認為快樂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體驗,一般不對孩子做過多要求,實行愛的教育。
出場家庭:邵文虎家庭
寶貝名字:邵文虎(小虎子),年齡20個月
媽媽名字:胡戰平,政府職員
爸爸名字:邵軍,公司職員
自從有了小虎,媽媽脾氣特別好,這可能與爸爸常年在外有關系。媽媽獨自帶小虎,常常覺得很辛苦,因為爸爸的缺席,媽媽感覺有些內疚,覺得小虎比別人要缺少點什么,為了彌補,媽媽每天都讓小虎跟爸爸通電話,這是父子倆最家常的聯絡方式,而平時媽媽也盡量抽時間多跟小虎在一起,陪小虎玩,有一次小虎吃過飯,要媽媽帶他出去玩,媽媽還沒吃好,跟小虎說,我吃好就帶你去。小虎聽了,一伸手就把媽媽的碗推在地上,媽媽什么也沒說,起身收拾好就帶小虎出門了。
經常出現的問題:
由于約束較少,一方面過分的遷就讓孩子養成依賴、退縮、懶惰的個性,在心理上表現為耐挫力低;另一方面,欲望過高且不懂得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孩子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情緒沖動,容易出現自私、自我中心、不愛勞動、任性、蠻橫等不良品質。
早教透視鏡:
寵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而享受父母的寵愛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本能;但是寵愛孩子絕對不是毫無原則,一味順從與粗暴對待一樣不明智,讓孩子了解規則并且遵守規則是父母寵愛孩子的第一課,只是父母在制定規則時可以稍許寬松一些,在不違背大的原則下,多給孩子一些自由和滿足。不同年齡階段寵愛孩子的形式應該有所不同:
1歲以前,對孩子的情緒需求應該無條件地滿足,不要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而刻意不滿足孩子的情緒要求,這個時期情感關懷和交流應該放在第一位,獨立在其次。
1—3歲的孩子經常會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哭鬧不止,很多時候孩子哭鬧的任性行為是他們內心需要的一種表現形式。
作為父母,要學會用心傾聽孩子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單純地將孩子的某個不合父母期待的行為認作任性并加以忽略。
角色二:“大灰狼”式父母
強制性是大灰狼式教育的典型特征,這一類的父母通常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不允許子女過多反抗,為了達成目標,他們甚至不惜采取體罰的形式,孩子的自由發揮空間不大。
出場家庭:朱恒家庭
寶貝名字:朱恒(恒恒),年齡38個月
媽媽名字:石敏,公司職員
爸爸名字:朱大軍,工廠工人
在恒恒的眼里,爸爸有時候就跟大灰狼沒什么區別。記得有一年冬天,家里吃火鍋,媽媽跟恒恒說不要碰桌上的鍋,恒恒好奇,老是跑過去看一眼又看一眼,還偷偷把鍋蓋打開看,這個時候爸爸過來,大聲呵斥,恒恒一嚇,手碰到鍋沿,一聲慘叫,媽媽跑出來一看,小手已經燙出了泡。可恒恒爸爸非但沒有安慰的話,反而更加大聲地訓斥:“誰叫你去碰的,不聽話大人的話就是要吃虧!”并且要懲罰孩子面壁思過。但從此以后恒恒看見燙的東西就不敢亂碰了。
經常出現的問題:
因為父母的過于嚴厲,孩子對父母有畏懼心理,關系生疏,有的孩子甚至產生抵觸心理。漸漸的,孩子個性會變得膽小、拘謹,有時還會通過撒謊來保護自己。
早教透視鏡:
苛刻管教的背后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過高的要求,為了實現高期望,于是家長出現過度教育,對孩子干預過多,孩子個人自主的空間就會比較小。雖然有無數苛刻的父母用愛來為自己辯解,但是過分嚴格的管教并不是愛的代名詞。
缺乏愛心的管教只不過是父母逞一時之快或者圖一時之安的舉動,給孩子留下的只是傷痛,許多成年人心理疾患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童年時的傷心經歷。
事實上對孩子要求嚴格、家庭紀律嚴明并不意味著苛責甚至虐待,父母不管是制定規則還是實施懲罰,都應該心平氣和,不要脅迫和恐嚇孩子。如果實在覺得事態嚴重,需要懲罰孩子,那么懲罰的時間也要盡量縮短。
角色三:披著“狼”皮的“羊”
容易心軟的父母,他們表面很嚴厲內心很溫柔,雖然了解許多教育孩子的理論,從內心也贊同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孩子自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常常因為心軟而放棄原來的計劃,被孩子的眼淚和軟弱打倒。
出場家庭:蘇童童家庭
寶貝名字:蘇童童(童童),年齡10個月
媽媽名字:張培,人事主管
爸爸名字:蘇振,企業經理
童童出生之前,奶奶曾經說,孩子不能太慣,哭的時候不要馬上抱起來,否則以后養成習慣,大人會很辛苦。童童出生后的第一個月表現非常好,可是從第二個月開始童童就有點嬌氣,喜歡媽媽抱著,尤其是睡覺的時候,抱在手里就很好,只要一放下立刻大聲哭,一開始媽媽也想硬著心腸,讓童童養成睡在床上的習慣,但是每次聽到童童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媽媽就心軟,放棄了自己的堅持,所以直到現在童童還喜歡睡在媽媽的懷里。
經常出現的問題:
父母猶豫不決的態度常常讓規則成為裝飾品,屢禁屢犯的結果讓孩子不斷在實踐中增強“作戰能力”,并且最終樹立了對父母的絕對自信,他們明白只要自己堅持,持續哭鬧就能戰勝父母,打破規矩,而在父母眼里孩子越來越難纏。
早教透視鏡
“說到做到”是父母樹立權威的最佳途徑,墻頭草式的父母會讓任何一項決定都變得艱難異常,堅定是父母應有的基本態度,無論是在制定規則還是在實行規則時,父母左右搖擺都會成為孩子的把柄,你應該讓孩子明白,你是父母,你說了算。
對于孩子來說成長是自由的,但是自由也有底線,所謂底線就是規矩,父母一旦訂立了規矩就一定要遵守。而所定的規矩限制最好也要全面、徹底、簡單、明了,讓孩子易于理解。
如果孩子一哭鬧就心軟,孩子從父母那里就只能學到一件事——即便父母說“不”時,其實還是有機會的。
不要寄希望一次就能讓孩子了解規則,規則應該在反復強化中得到最終執行,所以每一次孩子犯規都要立刻給他指出:“這是不對的。”如果你對孩子的犯規行為時而果斷堅決制止,時而猶豫不決甚至視而不見,孩子就會心存疑惑,不知道究竟該不該做,他可能因此而不斷嘗試。因此只有不斷堅決地重復“規矩課程”,才能讓孩子牢牢記住規矩。
角色四:披著“羊”皮的“狼”
追求結果和目標,注意保護孩子的情緒、自尊心,常常會用贊美、鼓勵或者變通的手法來讓孩子達到最終的目的。
出場家庭:于睿洋家庭
寶貝名字:于睿洋(魚崽),年齡16個月
媽媽名字:王蘭,自由職業
爸爸名字:于海龍,公司職員
在家里,爸爸媽媽對洋洋的要求還是蠻嚴格的,洋洋是個比較倔強的孩子,吃軟不吃硬,越是對她兇就越犟。有時候洋洋不好好吃飯,媽媽生氣就用手打她,可是一直打到媽媽覺得手痛,洋洋照樣一口不吃,那個時候外婆就說,這么小的孩子脾氣就這么倔,以后怎么辦?但是洋洋有個優點,心疼媽媽,外婆給媽媽拔火罐,看到媽媽肩膀上一個個紫色的印子,洋洋就很心痛,不停地用手摸媽媽的肩膀,細聲細氣地叫媽媽!外婆聽了很感動,表揚洋洋這么小就知道心疼媽媽。這以后再吃飯,如果洋洋不聽話,不愿意好好吃,媽媽就對洋洋說,洋洋不吃飯,媽媽好難過,非常非常傷心!洋洋怕媽媽傷心,就趕快張大嘴巴請媽媽喂飯。
經常出現的問題:
這一類父母通常非常理智,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他們一般會有自己的想法,并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孩子制定發展目標,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他們最常用的手法是表揚,通過正面鼓勵、贊揚讓孩子樂意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也有的父母還會使用獎勵和利誘的方式讓孩子放棄自己的堅持,所以這類父母常常會遇見表揚失靈或者是孩子與自己談條件的情況;另外一種情況是父母的要求過高,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從而產生逆反,讓父母的誘降策略失靈。
早教透視鏡
所有人都不會將獎賞與鼓勵拒之門外,許多人會因為一句不經意的贊揚而改變了整個人生的主調,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贊揚也不應該是節日上空難得一見的煙花,它應該是伴隨孩子一路前行中最重要的背景音樂,但這并不是說,贊揚要隨時隨地隨意而發,恰當的贊揚應該言之有物,是父母發自內心由衷的感嘆。當著外人夸耀式的贊揚就可能讓孩子產生虛榮心。伴隨贊揚可以有適當的獎勵,但是獎勵要運用適度,如果“你怎么樣做我就讓你做什么”的事前承諾可能會讓你苦心化為灰燼,孩子可能是為了報酬和代價才聽從教導,慢慢形成凡事談條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