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 孩子外出 父母心理難適應
市民陶先生的孩子3年前考上了湖北武漢一所大學,今年孩子讀大四了。幾年來,他和妻子雖然還在上班,但是到家后總覺得身邊缺少點什么,生活顯得枯燥無味。
記者走訪發現,1961年前后出生的這部分人的孩子,有的去了國外留學,有的在省外讀大學、上研究生,還有的已經在外地參加工作、結婚成家。作為父母他們從熱鬧的3口之家一下子回到了“兩人世界”,沒有了往日孩子喧鬧歡樂的聲音,家變得安靜了。他們不再為孩子每天的上學讀書而操心,日子突然變得清閑了。同時不再圍繞孩子成長的話題發生沖突或妥協,夫妻間的話題相對少了。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家長們情不自禁地會品味到與孩子分離的苦澀。
問題 離愁別緒 帶來心理傷害
家長們的這種感受,在一些心理學工作者看來是典型的中年“空巢”現象的表現。蘭州覺醒心理咨詢機構的心理咨詢師趙雪花稱,生活中所說的“空巢”一般是指子女離家后的老年夫婦。隨著第一批獨生子女的長大外出學習、工作、結婚,像這樣的“空巢”人群越來越多,而且很多父母在中年期就要經歷類似的生活。獨守“空巢”的夫婦往往會產生心理失調癥狀,這叫做家庭“空巢”綜合征。該類綜合征主要癥狀是心情郁悶、沮喪、孤寂、失落,一段時間后會引發食欲減低、睡眠失調和抑郁癥,嚴重時會導致一些心理疾病。有的人還會出現自責傾向,認為自己有對不起子女的地方,沒有完全盡到做父母的責任。另外,也會引發父母責備子女的傾向,覺得子女外出對其不孝,只顧自己的利益而讓其獨守“空巢”。
良方 學會調劑 生活需要創新
心理咨詢師稱,要擺脫家庭“空巢”綜合征的影響,當事人應從思想上盡快建立新型的家庭關系,減輕對子女過度的心理依戀,盡早將家庭關系的重心由原來的縱向關系(父母與子女的關系)轉向今后的橫向關系(夫妻及朋友伙伴關系),適當對原來給予子女的感情投入程度進行調整,降低自己要求子女回報父母的期望水平。父母要盡量培養子女養成體貼父母的習慣,及時充實新的生活內容,比如重拾多年前的一些愛好,盡快找到新的可以替代的角色,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調整生活方式,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和公益性勞動等。
說到中年“空巢”群體充實新的生活內容的話題,一位心理咨詢師講述了這樣一段情景:有一對中年夫婦,自從4年前孩子在外地工作和結婚后,夫妻倆每逢節假日就會邀上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爬山,在享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時,鍛煉了身體又愉悅了精神。除此之外,夫妻倆還經常參加一些朋友聚會,通過與朋友的交流、溝通,充實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