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成就大事,必須做到冷靜處人,理智處事,身放閑處,心在靜中,做到“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努”。古人劉晝說:“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則心蕩,心蕩則形傷。”一個事業有成的人,應該是一個心平氣和、很有忍耐性的人。
北宋周敦頤提出,“靜虛則明”,強調士人要“主靜”,就是要保持一種內心清明、心靜如水的心態。現在的社會,變化太快。生活在快的節奏中,免不了心煩氣躁,急于求成。有的人能力不長、脾氣見長,權力不大、火氣蠻大,聽不進意見,容不得批評,這樣的是很難成大事的。
靜能養生,靜能生慧,靜能悟道。諸葛亮提出“寧靜致遠”。也就是說,只有心靜的人,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靜中思動、厚積而薄發,從而干出一番事業。心躁不安,其實是一個人心智上不夠成熟、心理上不夠健全、修養上不夠到位的表現。因此,每一個人都要加強“心靜”的修養,減少心中的貪婪和欲念,從而做到靜而無邪、靜而無貪、靜而無非禮之想、靜而無非份之舉。唯有故此,才能夠止浮躁、辯是非、明事理、成大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