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勤勞、善良的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蘊涵了豐富的道德文化傳統,經過幾千年的文化熏陶,歷史長河中的滌蕩和科學思想的凈化,逐步升華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環節和主要內容之一,所以,必須充分發揮傳統美德培養青少年優秀道德的沃土、源泉的作用,讓她在廣大青少年的心靈中生根、開花。 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璀璨的民族瑰寶 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瑰寶,她崇高、偉大、樸實無華,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形成民族無比強大的凝聚力、驅動力,使我民族歷萬難而不潰,經萬物而不滅,永遠如頂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源遠流長,浩如淵海,博大精深,是子子孫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她那“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積極進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高風亮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屈”的錚錚鐵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赤子情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公無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互助互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的求信求實;“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奮斗精神等等,內化為人們的道德信念,千百年來凝成了我國民族精神中最富特色的成分。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這些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建設四化,推進社會全面進步也是貫通的。可見她具有廣泛的社會物質基礎和厚實的民眾的基礎,從而支配和規范著人們的道德活動,對我們這個十二億人口的洋樣大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過程中,我們不僅應繼承傳統的美德,還要從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出發,賦予她更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內容,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形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體現時代精神和風貌的社會主義新道德。
二、突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這一重點,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 一九九四年八月三十一日,中共中央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確認識我國國情,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傳統,樹立“四自”精神,這是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研究和解決的新問題。
同時,又積極倡導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題。從我們學校教育對象看,他們正處在身體發育趨于成熟,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確立的關鍵時刻,他們可塑性強,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快,但思想比較單純,辨別是非能力,對事物的認識波動性較大。這時,我們采取多種形式,利用各種機會,讓優良傳統美德猶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的流入青年學生的心田,豐富他們的思維,健壯他們的肢體,這不僅僅是功在當代的教育活動,更是不愧對炎黃子孫有歷史意義的舉措。在青少年實施傳統美德教育中,要從以下五方面進行:
一是進行愛國主義傳統美教育。愛國主義人們對祖國最濃厚的感情和為祖國獻身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我們的強大的精神支柱。古人從來就把國家的完整統一,繁榮富強,提在至高無上的地位,提倡“精忠報國”,“為國捐軀”,“位卑未敢忘憂國”,一旦祖國危急,兒女們共赴國難,赴湯蹈火,為報效祖國而鞠躬盡瘁,肝腦涂地。在中華民族的古代,近代史上乃至于社會主義建設的今天,涌現出數不勝數的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英雄。為了強化這方面教育,我一方面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學習宣傳愛國主義文章、英烈事跡,教室內懸掛歷代愛國者畫像,黑板報刊登愛國者的名言警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升旗儀式集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鏗鏘有力的腳步聲中,稚氣未盡的心靈受到撞擊,伴隨著威武雄壯的國歌聲和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作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員的自豪感和愛我中華、保我中華的激情油然而生。每一次升旗就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思想就受到一次凈化和升華。
二是進行樹立崇高理想和追求真理的大無畏精神的教育。樹立崇高理想這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也是每個青年學生應該認真對待和解決的問題。這是要把樹立崇高理想和個人主義,出風頭區別開來。其根本分界點是為公還是為己。同時還要把崇高理想和黨的事業,人民群眾緊密聯系起來,古人唱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道出了“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肺腑之言,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引以自豪的精華。對新中國的青年,教育他們不僅僅滿足于與民共甘苦,而是樹立崇高的理想,要他們用自己聰明才智,為民創造更多的幸福,推動社會進步,來報答黨和人民的養育之恩。對真理的追求,古人對真理、信念追求的執著和無畏精神。對現代青年一要進行區別真理和謬誤教育,提高判斷是非的能力;二要進行維護真理的教育,增強為真理而戰的堅定性;三要進行善于研究、探發現真理的教育,提高敢為人先的創新性。
三是進行重視論理道德、文明禮貌教育。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諸如“保持晚節”“嚴于律己、寬以待人”“高風亮節”“肝膽相照”“同舟共濟”“不卑不亢”等十分有益的道德信條,倡導尊老愛幼,重視“日省其身”……這些對后人講文明建設的今天,一要教育青少年繼承和發揚前人重倫理、講道德,求和諧的美德,同時還要教育他們講禮儀,不可無禮,講原則,不講親情,講積極思想斗爭,不搞一團和氣,講大團結,不搞小集團。通過這些內容的教育,把傳統的美德和現實的道德規范結合起來,使尊敬父母、團結同學、急他人之所急,幫他人之所需蔚成風氣,不僅培養出一批講公德,懂禮貌的青年群體,還將創造出一個團結、和諧、溫馨的社會氛圍。
四是進行熱愛勞動、勤勞樸實的教育。我們的四大發明,對人類文明是不朽貢獻,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更是人間奇跡。這些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在科學日益發展的今天,勞動仍是生產、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勤勞樸實的青年,樹立兢兢業業、恪守職責的敬業精神仍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要充分利用先、優、模的事跡,為青少年樹立學習的榜樣,要用創業者的艱辛和成功者的喜悅來教育學生明白勞動創造一切和社會財富的創造者最可親,最偉大的真理。
五是進行勤奮學習,勇于創造的教育。幾千年前,先賢們就總結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禮”的道理,涌現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典范。在今天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形式下,刻苦鉆研,勤奮學習,攀登科學高峰是每個青少年責無旁貸的使命。所以學習目的的教育,科學知識的傳授,實際能力的培養提到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古人“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精神激勵現代青年在科學的海洋中遨游,并勝利的達到彼岸。
綜上所述,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美德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培養一大批深諳傳統美德思想,要求的素質較高的青年,是改革開放的現代社會對人的素質與交往能力的更高要求。所以,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美德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也是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然而,通過對歷史的傳統道德揚棄,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美德隨著時代特點的新涵義,在現實教育中閃光,變成無比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并且通過廣大教育工作者形式多樣化,實效性較強的教育活動,使他們樹立起民族自尊、自信、自強、自立精神,提高自身素質,成為中華民族早日騰飛,躋身于世界強大民族之行列的強大中堅力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