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就像感冒,是臨床中的常見疾病,但這樣常見的疾病有可能給患者帶來大麻煩,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形成慢性膀胱炎,細菌不斷繁殖和向輸尿管上行,還會發展為腎盂腎炎,也會損害腎臟,甚至造成慢性腎功能不全。就算及時治療了,也有反反復復發作的可能,常令患者痛苦不堪,這時,中醫治療或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中醫治療尿路感染具有控制癥狀迅速、療效確切,無毒副作用,不產生耐藥性等優點。
尿路感染相當于中醫學中所說的熱淋、血淋及勞淋。若濕熱客于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小便灼熱刺痛,則為熱淋;若膀胱濕熱,灼傷血絡,迫血妄行,血隨尿出,以致小便澀痛有血,乃成血淋;若久淋不愈,濕熱留戀膀胱,由腑及臟,繼則由腎及脾,脾腎受損,正虛邪弱,遂成勞淋;若腎陰不足,虛火擾動陰血,亦為血淋。可見淋證的發生除與膀胱、腎有關外,還與肝脾相關聯。其病理因素主要為濕熱之邪。
臨床辨證應別證情之緩急、正虛與邪實孰多孰少孰為主。其治療急性期以清利為主,緩解期以補益為主。實則清利,虛則補益為基本原則。實證以膀胱濕熱為主者治以清熱利濕;以熱灼血絡為主者,治以涼血止血。虛證以脾虛為主者,治以健脾益氣;以腎虛為主者,治以補虛益腎。同時正確掌握標本緩急,在淋證治療中尤為重要。對虛實夾雜著,邪重時,宜急則驅邪;邪退正虛時,宜緩者培補;正虛邪弱時,應扶正驅邪,兼顧治療,補虛不戀邪,驅邪不傷正。
急性期尿路感染包括急性尿路感染和慢性尿路感染的急性發作期,臨床上以尿頻、尿急、尿痛、尿液混濁、腰痛或發熱惡寒、偶見血尿為特征,舌質紅,苔黃膩,脈數。其大致分為3型。
膀胱濕熱證????癥見小便頻數,灼熱刺痛,淋瀝不暢,溺色黃赤,少腹拘急,或有寒熱,腰痛,口苦,便結,舌紅苔黃膩,脈滑數。多見于疾病的初期,病邪在腑,尚未及臟。主因濕熱蘊結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與選方:治以清熱利濕,利尿通淋。常用方劑為八正散合導赤散加減。
加減:伴發熱惡寒者加金銀花、柴胡;有血尿者加小薊、白茅根、旱蓮草;大便溏者去大黃。
肝膽郁熱證????癥見寒熱往來,口苦咽干,心煩欲嘔,小便熱澀,溺色黃赤,少腹脹滿,舌紅,苔黃,脈弦數。主因肝氣失于疏泄,少陽樞機不利,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與選方:治以清肝利膽通淋。應用龍肝瀉肝湯加減。
加減:大便干結者加大黃;小便灼熱、疼痛較劇者加竹葉、蒲公英、石韋。
濕熱中阻證????癥見高熱寒戰,午后為甚,身重疼痛,脘腹痞滿,胸悶不饑,口干不欲飲,大便秘結或溏薄,小便灼赤或渾濁,尿時澀痛,舌質紅,苔厚膩,脈濡數。本病因濕熱侵犯三焦,阻滯經絡氣機,膀胱氣化失司。
治法與選方:治當清熱化濕,選方三仁湯加減。
加減:濕重舌苔白膩,胸悶嘔惡者,加藿香、佩蘭、蒼術;熱重、舌苔黃膩、口渴尿黃者,加黃芩、黃柏、苦參;尿道澀痛明顯者,加車前草、白茅根、琥珀。
急性癥狀已緩解,病程>6個月,小便澀痛不甚顯著,時作時止,腰痛、疲乏無力,常因勞累或感冒引起急性發作。
陰虛濕熱證????癥見潮熱盜汗,尿頻、尿痛反復發作,小便短赤而澀,腰膝酸軟或酸痛,頭暈耳鳴,甚則頭痛,咽干口燥,舌質偏紅,苔黃膩或少苔,脈細數或陷細。病機為濕熱久蘊,熱盛傷陰,陰虛火旺。
治法與選方:本證既有陰虛又有濕熱,應注意滋陰不能助濕,利濕不可傷陰,理應滋陰清熱利濕,用知柏地黃丸加減。
加減:濕重者,加滑石、白茅根;腰痛明顯者,加川斷、狗脊、杜仲;血壓高者,加天麻、鉤藤。
脾腎兩虛證????癥見小便赤澀不甚,但淋漓不盡,時發時止或小便清長、夜尿多,遇勞尤甚,腰膝酸軟,神疲乏力,面浮肢腫,納呆腹脹,大便稀軟,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治法與選方:此為脾腎兩虧,濕濁留戀,氣化失司,預示病邪由腑入臟,脾腎受傷,正氣受損。可用無比山藥丸以益腎健脾,清利濕濁。
加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者,加熟附子;厭食、苔膩者,加陳皮、白術。
氣滯血瘀證????癥見尿頻、尿急、尿痛或小便淋瀝不暢,反復發作,少腹、腰脅酸脹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象細澀。
治法與選方:本證主要因肝氣郁結日久,氣血運行郁滯,濕熱稽留下焦,膀胱氣化失司,可用桃核承氣湯祛瘀行氣,清利濕熱。
加減:兼夾濕邪加車前子、滑石、通草;發熱、惡寒加金銀花。
在臨床中以上3種證型多混合出現,既有病久脾腎陽虛,陽損及陰正虛的一面,又有氣滯血瘀、濕熱下注邪實的一面,臨床治療時可扶正祛邪并行,方用著名中醫藥學家方藥中先生創制的參苓六黃湯,往往能夠治愈許多久治不愈的慢性泌尿系感染的患者。
此方藥物組成是黨參、茯苓、生黃芪、黃精、生地、黃連、黃柏、生蒲黃、懷牛膝、車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