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漢景帝運氣不好。
為去世的皇帝上“廟號”和“謚號”,是古代王朝歷來的傳統,以此來對去世皇帝的功績進行蓋棺論定。
不過,最早在商朝時,只有廟號而無謚號,而在周朝,則是只有謚號而無廟號。
秦始皇一統天下后,本著避免“子議父,臣議君”的宗旨,干脆把廟號和謚號全都廢了,因此,秦朝既沒有廟號也沒有謚號。
而到了漢朝,這個傳統又被重新拾了起來,并且,廟號和謚號一應俱全。
但在漢朝的皇帝中,也不是誰都有廟號,比如開創“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劉啟,就只有謚號“孝景皇帝”,而沒有廟號。
那么,漢景帝為何沒能混一個廟號呢?不少人認為,是因為漢朝廟號制度太過嚴格,雖說漢景帝開創了“文景之治”,但他在位時,也導致了“七國之亂”,因此綜合評價下來,他的功績不夠,因此才會沒有廟號。
但實際上,漢景帝沒有廟號的原因并非如此。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先來看漢朝(單說西漢)有哪些皇帝在死后得到了廟號。
首先第一個是劉邦,作為開國皇帝,他的功績是漢朝其他皇帝沒法比的,因此他有廟號和謚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不過最開始,劉邦也只有謚號而無廟號,他當時的謚號為“高皇帝”,這個謚號,是劉邦的兒子漢惠帝劉盈為他上的。
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漢書》
通過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的大臣們都承認劉邦有開國的功績,也認可他是漢朝的“太祖”,但盡管如此,也只是為劉邦上了一個謚號“高皇帝”。
之所以在當時沒有給劉邦上廟號,主要是廟號制度自打周朝廢棄之后,截止到劉邦去世,已經有幾百年的時間不再使用,因此,相關的制度和標準并不嚴格,當時雖說恢復了謚號,但對于廟號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因此,劉盈和大臣們才會僅僅為劉邦上了一個謚號。
而劉盈死后,同樣也沒有廟號,要知道當時掌控大權的是其生母呂后,依照呂后的手段,給兒子上一個廟號還是能做到的,但實際的情況是并沒有。
也就是說,之所以劉邦、劉盈在最初都沒有廟號,核心的原因就是當時朝廷對此不重視。
但在開啟了“文景之治”的漢文帝去世之后,卻有了廟號,不僅是他,包括漢文帝的老爹劉邦,同樣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廟號。
誰為他們上的廟號呢?沒錯,正是劉邦的孫子,劉恒的兒子漢景帝劉啟。
當時,漢景帝為爺爺劉邦上的廟號是“漢太祖”,所謂“創基立業者曰祖”,因此給劉邦上這個廟號是當之無愧。
而漢景帝為老爹劉恒上的廟號則是“漢太宗”,有道是“祖有功而宗有德”,作為守成之君,且讓漢朝得到恢復發展,并逐漸繁榮的漢文帝,得到一個“太宗”廟號也是理所應當。
至于為何不給漢惠帝劉盈上廟號,主要是劉盈一來在位時間短,二來也確實是沒做出太大功績,所以也就將其忽略了。
而這樣一來,劉邦和劉恒就成了漢朝最早兩個擁有廟號和謚號的皇帝。
除了劉邦和劉恒之外,漢朝還擁有廟號和謚號的皇帝有如下這么幾位:
漢武帝劉徹,其廟號為“漢世宗”,謚號為“孝武皇帝”;
漢宣帝劉洵,其廟號為“漢中宗”,謚號為“孝宣皇帝”;
漢元帝劉奭,其廟號為“漢高宗”,謚號為“孝元皇帝”;
漢成帝劉驁,其廟號為“漢統宗”,謚號為“孝成皇帝”;
漢平帝劉衎,其廟號為“漢元宗”,謚號為“孝平皇帝”。
這便是西漢時期,所有同時擁有廟號和謚號的皇帝,之所以要列舉這個,主要是為了說明,西漢時期廟號謚號制度雖說嚴格,但也并不是全部按照功績來為去世的皇帝上廟號的。
就比如說劉邦、劉恒這爺倆,包括漢武帝劉徹的功績確實大,要是按照功績為他們上廟號還能說得過去,哪怕是漢宣帝劉洵,也可以按照這種理論來解釋。
但是,上述列表的最后三位,即漢元帝劉奭、漢成帝劉驁以及漢平帝劉衎,這三人在位時,有什么功績呢?那個時候的西漢,已經逐步開始江河日下了。
并且這三位中,漢元帝劉奭在位時大權旁落,而漢成帝劉驁是出了名的荒淫無道,“飛燕爭寵”就是發生在他在位時的事情,至于漢平帝劉衎,少年時期便去世。
這么說起來,按照這三位當政時的表現,是根本不夠資格上廟號的。
再者說,他們三位無論如何,功績都比不過漢景帝劉啟吧,就連劉啟開創“文景之治”的人都沒有廟號,他們三位又憑什么擁有廟號呢?
所以,根據上述舉出的這個例子,就充分能說明,那種認為漢景帝雖有一定功績,但卻開啟“七國之亂,不符合漢朝嚴格廟號制度的說法,純粹是無稽之談。
那么話說回來,漢景帝究竟是因為什么沒能得到廟號呢?況且,他的兒子漢武帝歷來可是以獨斷專行而著稱,要是他真的想給自己老爹上一個廟號,應該問題不大吧。
但最終,漢武帝并未給老爹上廟號,后世的皇帝也沒有為其上廟號,究其原因,就是在上廟號的這件事上,漢景帝的運氣著實不太好。
要弄明白這其中的緣故,就得先說一說漢景帝為何給祖父劉邦、父親劉恒上廟號。
漢景帝為祖父和父親上廟號,其目的并不純粹,換句話說,他并不完全是因為祖父和父親的功績有感而發,而為他們上廟號的。
他這么做,是出于他當時在朝堂上的政治需要。
什么意思呢?很簡單,我們都知道,漢景帝的皇位來自于父親劉啟,也就是漢文帝將皇位傳給了他,而漢文帝的皇位,則是意外產物。
當初劉邦死后,其嫡子劉盈繼位,而按此發展的話,西漢的皇位理應是在劉盈這一脈傳承下去的。
最開始確實如此,劉盈在位沒多久去世后,大權被其生母呂后掌控,而呂后又扶持了劉盈的兩個兒子分別登基(即前漢少帝劉恭和后漢少帝劉弘)。
但隨著呂后病逝,以周勃、陳平為首的一幫大臣迅速展開了“誅呂”行動,最終,呂后一族盡皆被誅、
而為了免除禍患,周勃等人又編了一個理由,說包括劉弘在內的共四個劉盈的兒子,并非是劉盈親生,因此,將當時在位的后漢少帝劉弘,以及他的三個兄弟全部處死。
也就是說,劉邦嫡長子劉盈這一脈算是斷了后。
做完這一切后,周勃等人經過商議,最終決定,擁立當初不怎么受劉邦待見,且勢單力薄的代王劉恒為新皇帝,即漢文帝。
也就是說,原本漢文帝是不可能繼承皇位的,但卻在十分意外的情況下,由藩王變成了皇帝。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漢文帝本是庶子,加上其實在“誅呂”行動之后才繼承的皇位,因此就頗有些得位不正的嫌疑。
老爹的皇位都有這種得位不正的嫌疑,自然作為兒子的漢景帝,也免不了這種嫌疑,雖然沒人敢當著面說,但背后議論肯定是少不了的。
在這種情況下,做為漢景帝自然就有必要做點什么,以提高自己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統性。
而為爺爺劉邦立廟,顯然是最好的辦法,為什么呢?古代為祖先立廟,一般都是“正統”子孫才能干的事情,所以,漢景帝為爺爺劉邦上廟號,就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正統地位。
并且,在為爺爺劉邦上廟號之后,漢景帝刻意繞過了自己的伯父漢惠帝劉盈,而是直接給父親劉恒上了一個“漢太宗”的廟號,這也是在無形中弱化劉盈的存在,且強調了父親劉恒這一脈才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的嫡系子孫。
說得簡單點,就是漢景帝通過為祖父劉邦和父親劉恒上廟號的舉動,提高了自身這一脈(即漢文帝劉恒之后)帝位的合法性,以達到穩定統治的目的。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覺得疑惑,漢景帝都已經當上皇帝了,他沒事干這些是為了什么呢?誰又能威脅到他的統治呢?
漢景帝當然不是吃飽了撐的,他這么干,是當時的局勢需要他這么干。
漢景帝繼位之前,其父漢文帝通過執行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使漢朝的得到了充分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國家也較為富足,但在國家發展的同時,藩王們的實力也與日俱增。
這些藩王,均是劉姓宗室,得益于當初劉邦的“白馬之盟”。漢朝的異姓王基本都被剪除,只剩下了劉家自己的藩王。
而這些劉姓藩王在天下穩定的情況下,一個個便橫向發展起來,實力也越來越大,這實力一大,就有人開始不安分。
曾經在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就先后有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叛亂,幸得最終都被平定,但這也暴露出藩王與朝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對此,漢文帝去世之前,也曾做了不少措施開改變這種情況,其中最有成效的就是大臣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策略,這個策略,也是未來漢武帝所推行的“推恩令”的前身。
不過,縱然是有相關的策略,但治標不治本,藩王們還是愈加實力強盛,其中,像吳王劉濞(劉邦兄長劉仲之子),就是實力最強的藩王之一。
史料記載,當時劉濞僅在財富這一個方面,就比朝廷還要富有。
在這種情況下,劉濞自然不會安分,加上他的兒子曾經被漢景帝(當時還是太子)用棋盤砸死,所以就更讓他有了反對朝廷的理由。
而到了漢景帝正式登基之后,眼看下面的藩王蠢蠢欲動,他自然就憂心忡忡,最終,在大臣晁錯的建議下,漢景帝決定對這些藩王動手,也就是開始準備削藩。
但說是削藩,事前的準備工作還是要做一下的,這其中,強調自己地位的合法性以及皇位的正統性,就十分有必要。
畢竟做了這些之后,起碼在名義上能夠震懾其他躍躍欲試的藩王。
也就是說,漢景帝為祖父劉邦以及父親劉恒上廟號的核心原因,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穩固自身地位,從而為即將進行的削藩來做準備。
當然,我們都知道漢景帝的削藩最終是以失敗收場,并且還引發了七國之亂,若不是出了個周亞夫,那漢景帝的麻煩就大了。
但不管怎么說,正是漢景帝的削藩之舉,為后來漢武帝執行“推恩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漢景帝為祖父劉邦以及父親劉恒上廟號是十分有必要的,別的不說,他強調劉恒這一脈帝位的合法性與正統性,就對后世的漢朝幫助極大。
既然漢景帝已經開啟了為前任皇帝上廟號的做法,那么在他去世后,繼任的漢朝皇帝又為何不給他上廟號呢?
這里面有幾個原因。
首先就是,漢景帝并沒有把這種做法定為必須執行的國策。
前文提到,漢景帝之所以為祖父和父親上廟號,是出于維護自己皇位的需要,所以從根本上來講,他開這個頭,更多的是像一種臨時性的措施。
況且,在漢景帝去世之前,也沒有用任何文字或者語言等形式,制定有關廟號的各種制度。
所以,隨著漢景帝的去世,為前任皇帝上廟號的做法,也隨之被擱置,既然不是習俗也沒有強制性規定,自然繼任的漢朝的皇帝就不會為漢景帝上廟號。
這也是為何漢景帝去世后,其子漢武帝劉徹沒有為他上廟號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漢武帝自身的原因。
眾所周知,在漢武帝登基之初,朝政是由其祖母竇太皇太后(即漢文帝的皇后竇猗房)所掌控的。
因此,雖說年輕的漢武帝有心推行新政,但卻和崇尚黃老之術的竇太皇太后理念嚴重不符合,為此,不僅漢武帝遭到其祖母責備,就連他的幾個心腹大臣也被下獄或者處死。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漢武帝的地位十分不穩固,毫不夸張地說,如果竇太皇太后想換人,按照當時的局勢,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即便是當時的漢武帝有心通過為父親漢景帝上廟號來凸顯自己皇位的正統性,也會遭到其祖母的反對。
為什么呢?一旦漢武帝這么做了,那么本身就對其有所不滿的竇太皇太后,真要是想換人來當皇帝,就會十分麻煩,畢竟牽涉到朝局穩定和皇位的正統性。
所以,至少在竇太皇太后活著的時候,漢武帝就是有想為父親上廟號的想法,也無法實現。
而等到竇太皇太后去世,漢武帝得以親政之后,他的地位已經穩固,加上他非常規的手段,此時再用為父親上廟號的方式來凸顯自己的統治合法性,就已經沒有那個必要了。
因此,漢景帝的廟號也就這么被擱置了下來。
并且,在漢武帝去世之初,繼任的皇帝漢昭帝劉弗陵在位十三年,同樣也沒有為父親漢武帝上廟號,從這一點就充分能證明,當時的漢朝根本就沒有真正形成為已去世皇帝上廟號的習慣。
連漢武帝在那個時期都沒有廟號,自然漢景帝也更不可能有了。
但前文講過,漢武帝最終還是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廟號,即“漢世宗”,這是誰給他上的呢?并且是因為什么為他上了廟號的呢?
答案是,為漢武帝上廟號的人,是他的曾孫劉病已(即漢宣帝劉洵)。
說起漢宣帝劉洵,他年幼時的命運那叫一個慘,當初漢武帝晚年時,因為誤信了江允等人的誣告,以至于將自己的親兒子太子劉據逼死,連帶著皇后衛子夫也自盡,另外,劉據的兒子、孫子等一干人等盡皆被殺。
這便是漢朝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在這場災禍中,劉據一脈僅有其孫子劉洵(劉據長子劉進之子)僥幸保住了性命。
之后,劉洵被養在長安的監牢之中,幸得當時的獄監丙吉養育,這才讓還是嬰兒的劉洵逐漸長大。
而隨著漢武帝和兒子漢昭帝先后去世,同時漢昭帝也沒有留下子嗣,這就導致了當時漢朝的皇位出現了空缺,最終,大將軍霍光迎立了昌邑王劉賀為帝(即漢廢帝海昏侯)。
但這個劉賀,登基之后馬上展現出一派不靠譜的作風,極為荒淫無度,因此,劉賀僅僅當了27天皇帝后,就被霍光廢除。
廢除了劉賀,皇帝之位再次出現空缺,而霍光經過挑選,最終讓漢武帝的曾孫劉洵繼位,是為漢宣帝。
但在劉洵繼位之初,朝政大權基本上是被霍光所掌控,甚至當時霍光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他退位,因此,他當時的地位也是岌岌可危。
在這種情況下,他就想到了當初漢景帝為劉邦、劉恒上廟號的做法,只要能給先人上廟號,就可以彰顯自己的皇位的正統性,也能加強自己的統治,穩固自己的地位。
所以,他就效仿漢景帝,為自己的曾祖父漢武帝劉徹上了一個“漢世宗”的廟號。
當然,最開始霍光肯定是不同意的,但劉洵勝就勝在他為漢武帝上廟號的理由充分,畢竟漢武帝的功績有目共睹,雖說霍光不樂意,但架不住朝臣們的支持,最終還是讓劉洵如了愿。
而通過給曾祖父上廟號,漢宣帝劉洵不僅提高了自己生父劉進、祖父劉據這一脈在皇室中的地位,同時也彰顯了自己得位的合法性,這樣一來,就算霍光對他不滿,也沒辦法輕易將他廢掉。
也就是說,漢宣帝為曾祖父上廟號,同樣是將這種方式當成了一種工具,并非是出于習俗和習慣,只是政治需要而已。
而他所想要得到的東西和地位,只要給漢武帝上廟號就可以達成,至于再往前的漢景帝,對當時的漢宣帝來說既久遠也沒有太大的實際用處,所以就不會也沒必要為其上廟號了。
也就是說,截止到漢宣帝時期,西漢依然沒有形成為前任皇帝上廟號的習慣,同時也沒有相關的制度,而當時擁有廟號的幾位皇帝,除了劉邦之外,剩余的漢文帝以及漢武帝的廟號,均是因為政治需要才得來的。
當然,前文我們也講過,西漢不止這幾位有廟號,除了上述幾位之外,漢宣帝、漢元帝、漢成帝以及漢平帝都有,那么他們的廟號又是怎么來的呢?
準確地說,這四位的廟號,并不是繼任皇帝給上的,而是王莽贈與的。
元始四年(公元4年),當時的王莽已經位居安漢公,同時又被朝廷賜予了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錫,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其地位基本上和皇帝一般無二。
但當時的后宮中還有一個他忌憚的人,那就是他的姑媽王政君,也就是漢元帝的皇后。
因此,為了討好姑媽,王莽就準備給自己的姑父漢元帝上一個廟號,并且經過挑選,還特意挑了“漢高宗”這樣一個還算不錯的廟號。
但問題是,漢元帝在位時,沒有什么太突出的功績,如果硬給他上廟號,難免會遭人非議,所以王莽經過考慮,最終決定干脆連漢元帝的父親漢宣帝劉洵的廟號一塊給上了,這樣也能稍微遮掩一下他討好姑媽的想法。
于是,漢宣帝被上了一個“漢中宗”的廟號,而漢元帝的廟號則是“漢高宗”。
到了次年,也就是元始五年,漢平帝劉衎病逝,王莽出于籠絡人心的目的,又為漢成帝劉驁和漢平帝分別上了廟號,即漢統宗和漢元宗。
當然,在漢成帝和漢平帝之間,還存在有一位皇帝,也就是漢哀帝劉欣,不過,劉欣在位時間太短,更沒有什么突出表現,所以就被王莽忽略了過去。
這么一來,西漢擁有廟號和謚號的皇帝就達到了七位,這也就是史學界常說的西漢“一祖六宗”的說法由來。
所以,從漢宣帝開始,西漢后期的皇帝,除了漢哀帝之外,基本上是人手一個廟號,由此也再次說明,西漢的廟號制度在當時并不算太嚴謹,也不是純粹按照功績才能有的,至少有廟號的后三位不是如此。
換而言之,西漢皇帝的廟號,更多的是出于某個時期的政治需要才被上的,前有漢景帝為劉邦、劉恒上廟號的例子,中有漢宣帝為漢武帝上廟號的范例,后有王莽為宣、元、成、平四帝上廟號的做法,都是最能說明這個道理的案例。
而在這其中,漢景帝劉啟,不管是在前還是在中,以及在后這三個時期,都沒有對當時提出為先人上廟號的皇帝起到太大的政治作用,甚至可以說是被忽略的存在,再加上當時的西漢對于廟號也沒有形成固定的習慣,所以,漢景帝就無緣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廟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