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茫茫白草秋,軒轅曾此破蚩尤。丹霞遙映祠前水,疑是成川血尚流。”
4600年前,蚩尤與黃帝軒轅在涿鹿一戰,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最終蚩尤慘死于軒轅手下,而我們的歷史畫卷中也就多了兩個祖先——黃帝、炎帝。
然而縱使蚩尤為戰敗方,他的名字不如炎黃響亮,但蚩尤及其部落卻真實地存在于歷史之中。蚩尤已死,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卻不會因此完全消亡。在蚩尤雄踞一方時,他也曾創造文明,他也帶領自己的子民共同生活。
因此,縱觀古今,華夏人民的血脈不止有炎黃二帝,蚩尤可能也是祖先之一。
那么可能有人會好奇,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哪一位?其實,若你是這3個姓氏之一,可能不是炎黃子孫,而是上古蚩尤的后代。
蚩尤是與黃帝、炎帝同一時期的部落首領,他領導的部落叫九黎族。這一族群的名字是有根源的,傳說蚩尤共有八個親生兄弟,他們兄弟九人全都姓“黎”,因此這個族群就由他們的血脈來命名。
其實蚩尤除了這八個兄弟外還有別的表親,總共是八十一人,他們共同組成了九黎族的首領團體,每個人都領導了自己的支系族群。八十一個酋長都要聽命于被稱為大酋長的蚩尤。
因此,從他們的族群派系,我們就可以看出,九黎族當時已經算是社會等級制度分明、文化發展水平較高的族群了。若是順利發展,他們也有可能成為華夏的起源。
在蚩尤的帶領下,他們征戰四方,研制先進的兵器,九黎族在當時的科技水平非常高超,蚩尤還被稱為主兵之神。
當蚩尤率領部落占領了原來伏羲風姓后代的駐地后,便建立了九黎國,這算是正式成為華夏土地上稱王稱霸的族群。與此同時,黃帝、炎帝二兄弟也在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
后來因為領土問題,蚩尤與黃帝、炎帝的部落產生摩擦、沖突,大戰在即。
其實關于這場戰爭的原因,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蚩尤原先為炎帝的手下,后在廬山腳下發現銅礦后發了家,便另立門戶,自己開始制造兵器,并挑戰黃帝,由此開始了涿鹿之戰;
另一種說法是,蚩尤打敗了炎帝后,炎帝向黃帝求救,此后黃帝開始與蚩尤大戰。
無論是哪種說法,他們的戰爭都源自于權力的較量。一山不容二虎,雙方都想稱王,那么只有成功的人才有資格在史書上屹立不倒。
涿鹿之戰的導火索是,他們雙方想爭奪中原地區的領導權。因為中原地區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氣候宜人,不僅適合族人居住,而且利于農作物的耕種。因此最終他們決定在位于中原的涿鹿(今北京西南、河北或洛陽盆地地帶)展開斗爭。
一開始黃帝并不占優勢,甚至還多次被蚩尤擊敗。因為蚩尤確實在打仗方面很得利,他有銅礦,不缺制造兵器的資源,而且九黎國的人口也多;而黃帝、炎帝只是農耕發展較為先進。
更讓黃帝頭疼的是,蚩尤有巫師的助力,巫師可以控制天氣的變幻,對于戰局來說是致命的。不過就在雙方二人僵持的時候,黃帝也得了助力。
在冀州之野上,他們展開了最后的戰斗。蚩尤請風伯雨師,使原本晴朗的天氣驟然開始刮風下雨;黃帝一族最怕這樣的天氣,但是黃帝請了旱神女魃作法,打雷下雨的天氣又變幻一次,太陽立刻就顯現了。
經過幾輪對決,蚩尤一看,自己的優勢已經完全褪去,立馬準備跑路,然而黃帝卻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而是乘勝追擊,最終不僅將他的族群打敗,而且還把蚩尤身首異處。
據傳,蚩尤死后,族人們甚至無法將其完整地下葬。九黎族沒有了蚩尤這個大酋長,基本如一團散沙,很快就潰散了。
盡管九黎族戰敗,蚩尤已死,但是這一族群畢竟人口基數很大,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不見。
再加上黃帝以愛護子民著稱,他也不會輕易地將這些無辜的異姓百姓屠殺,因此九黎族中大部分的百姓都被黃帝收編了。
由于兩個族群原本關系就比較僵硬,再加上他們的生活習慣相差過大,這就導致九黎族在加入了黃帝的部落后無法融合,一部分人與原來的土著居民頻頻產生沖突,他們被稱為是下等民,自然待遇非常差。在子民的沖突中,處于劣勢的九黎族后代會被欺侮、殘殺。
另外還有一些九黎族的后代,尤其是與蚩尤有著血緣關系的人,根本無法忍受在黃帝的部落生存,因此他們悄悄逃離了這里,跑到了原本九黎族的發源地(今山東地區),并在這里重新繁衍后代、生存。同時,有一少部分后代害怕被黃帝部落追殺,所以逃到了更遠的南方。
那么,如今究竟是哪些姓氏有可能屬于蚩尤的后代呢?
首先,蚩尤及其血親姓黎,黎姓就很有可能屬于蚩尤后代,而且還可能是九黎族地位較高的酋長后裔。
其次,就在炎黃、蚩尤時期后,又產生了一個新的姓氏——蚩姓。《明倫匯編·氏族典》記載:“蚩氏,蚩尤氏之后也。”蚩姓雖沒有在蚩尤時期創立,但它也很有可能是蚩尤后裔為了紀念祖先而創立的。
另外屠姓也可能屬于蚩尤后代。雖然屠姓一般分布于南方,但是前面也提到九黎族后代一小部分遷移鄒屠之地,也就是如今的山東、鄒平,他們用居住地的名稱為姓,逐漸形成屠氏。
無論是炎黃的后代,亦或是蚩尤的后代,其實都是中華的兒女。雖然蚩尤在歷史上是不成功的,他所創造的文明卻被保留并發展。
蚩尤的后代在歷經時代變遷后,或許身上已經完全沒有九黎族的特征,但也許這兩大族群已然合二為一,不分你我。
#歷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