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急劇變革的時期。魏晉南北朝歷經(jīng)300余年時間,更迭的王朝超30余個。由于各政權(quán)的經(jīng)濟形勢和政策不盡相同,導致其鑄幣及錢幣形式有著特質(zhì)差異。有些政權(quán)甚至快速被更迭,加劇了其鑄幣在流通過程中的稀缺性和珍稀程度;有些政權(quán)通過鑄幣工藝和技術(shù)上的改進與創(chuàng)造,則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讓世人夢時追尋的藝術(shù)美泉。
漢興:東晉時期(公元338-343年)李壽踞成都,改大成國為漢,改元“漢興”并鑄小錢。
“漢興”錢為秦朝統(tǒng)一后中國貨幣史最早的行用年號錢。
“漢興”二字隸書,有直讀和橫讀兩種,直讀錢相對多見,橫讀則珍罕。余鑒之橫讀,直徑16mm左右,重量約1.5 g左右。
“漢興”錢的制作相對粗陋,雖然字淺肉薄,但此錢為一品生坑美品。
大夏真興:公元407年,東晉匈奴貴族郝連勃勃在陜西榆林地區(qū)建立了大夏國,并于公元419年占領(lǐng)長安,建元真興,鑄“大夏真興”錢幣。
大夏國從建立直到公元431年被北魏滅亡,也不過25年。
“大夏真興”錢為中國鑄幣史上,首枚集國號與年號于一體的古代錢幣,五十名珍之一,各博物館所藏僅7枚左右,作為古泉愛好者,往往有著一幣難求之隱殤。
2010年11月14日,華夏珍藏秋季拍賣會,一品“大夏真興”幣最終以12.32萬元人民幣價格成交并創(chuàng)歷史記錄。
余鑒之乃開門老品,制作粗疏,面文真書并見隸韻,“大”字從“太”,灑脫飄逸直徑22.5mm,重5g。
永光:南北朝宋朝前廢帝劉子業(yè)永光元年(公元465年2月-8月)鑄,鑄期僅半年左右時間。由于鑄期短,加上第二年二月宋明帝令其禁止流通,導致此錢為珍罕之幣,中國古錢五十珍,市場價格在5萬元左右。
景和:南北朝宋朝前廢帝劉子業(yè)景和元年(公元465年8月---11月)鑄,鑄期不足4個月,另宋明帝于次年二月禁止其流通,此錢乃珍罕制品,古錢五十名珍,市場價格5萬左右。
“永光”和“景和”幣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其錢幣本身的稀缺和珍罕程度。同時,其創(chuàng)造性地將“柳葉篆”或“韭葉篆”以文字藝術(shù)的形式呈現(xiàn)在鑄幣中,給人美的體感和享受。
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錢,史稱三大美泉。無論是其鑄造工藝還是文字藝術(shù),不僅在南北朝時期,乃至在我國及世界鑄幣史,達到了嶄新和的高度和藝術(shù)美感。三大美泉銅質(zhì)青白,制作精致,輪廓俊俏精整。并且,其創(chuàng)造性的玉筋篆之書體,華美絕倫,讓世人為其贊美稱道,對其文化傳承則經(jīng)久不衰。
布泉和五行大布是由北周第三位天子即高祖武帝宇文邕在位時鑄行。宇文邕于公元577年滅掉了北齊,統(tǒng)一了北方,為隋朝統(tǒng)一天下奠基了基礎(chǔ)。
布泉:北周保定元年,即公元561年,登基為帝的宇文邕令鑄造,與其時流通的永安五銖錢并行,一枚布泉當五枚五銖錢。
五行大布:高祖武帝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鑄行,以一當十,即一枚五行大布合十枚布泉,兩者并行。
永通萬國:公元579年,北周宣帝廣置侯國、充選后宮、起軍伐陳,令鑄行,寓意北周王朝席卷萬國并永世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