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兵敗荊州敗走麥城被殺,重要的戰略要地荊州失守,蜀漢的戰略計劃被打破,劉備光復漢室統一全國的壯志破滅。而后劉備起兵東征,開啟了夷陵之戰的序幕。
然而結果并不如意,陸遜一把火把劉備燒得狼狽而歸。接連的打擊讓劉備不久之后就病死白帝城,至此蜀漢可謂是元氣大傷滿目瘡痍。
那么劉備當時東征的時候為何沒有帶上軍事諸葛亮呢?
關于此問題最為廣泛的說法是劉備當時東征的決定是遭到了諸葛亮的極力反對,因而諸葛亮沒有跟隨。然而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曾對劉備東征的舉措發表過任何言論,只是記載了后來的諸葛亮因為法正而曾就此事發出過感嘆而已,這其實并不能作為諸葛亮反對東征的證據。
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看出,荊州是諸葛亮的軍事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會影響到諸葛亮的全盤計劃,從這一點來看諸葛亮似乎應該支持劉備的東征行動。
關于此點也曾有人提出劉備東征的決定太過于草率,當時的條件和時機并不成熟,因此諸葛亮反對。其實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劉備東征是在關羽被殺過了兩年之后。如果劉備真的是復仇心切那么完全可以不用等兩年之后再東征,相反恰恰是這兩年的時間證明了劉備是在為東征做相應的準備。
既然是做好了準備而發起的東征,劉備為何沒有帶上諸葛亮呢?其實也許不是劉備不想帶上諸葛亮,而是因為在劉備看來諸葛亮不能走必須留守成都。
為何劉備會讓諸葛亮坐鎮成都呢?我們先來看看過往劉備派兵選將的思路。
益州之戰是劉備親自領兵,當時隨同的主要將領是黃忠、龐統、張南等人。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荊州人,而留守荊州的則是關羽張飛趙云等大將。
再來看看漢中之戰,劉備同樣親自領兵出戰,這次隨同的將領則是張飛、馬超、趙云、魏延等人。張飛魏延在漢中之戰第一階段之后就退回益州了,而留下的雷銅、任夔、陳式等將領都是屬于劉璋的老部下,而當時的軍師法正也是劉璋曾經的軍師。漢中之戰的主力其實就是這些劉璋的老部下。
通過以上兩次劉備選兵派獎的思路,可以發現劉備喜歡任用新加入的將領去往前線,而留守大本營的則是舊部下和最為信任的人。
而劉備這種用人的思路同樣也用在了夷陵之戰當中。當時對劉備東征的部將是傅彤、沙摩柯、廖化、黃權、馬良、吳班、向寵、李朝等益州派將領,而劉備的親信趙云魏延等人則留守大本營。
那么問題來了,劉備親自東征,那么誰留下來統領全局呢?有人可能會說法正不就是最好的人選嗎?法正深得劉備器重且又是荊州人正好符合劉備的用人思路,但是法正的主要發展都在益州,在荊州法正其實是沒有多少根基的。因此法正統領益州派或許可以,但是要讓他留守統領魏延趙云等元老派和其他荊州派人員那就有點趕鴨子上架了。如此一來就只剩下諸葛亮是最好的人選了。
那么劉備東征沒有帶上諸葛亮,其實不是劉備不想帶,也不是諸葛亮反對,而是當時蜀漢的政治環境決定了諸葛亮只能留守后方讓劉備自身東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