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讀書群里有一位朋友推薦了一本書,說這對他這個教普通班的教師很有啟發。我回了一句 ,這位老師在小語界很有市場,有自己的“商標”的。另一位老師說,他聽過這位小語名師的講座,很軍事化。我說,這就對了。那位老師說,可以借鑒一部分,但是我覺得學習語文如果都用這樣太軍事化的管理,語文味道少了點。
上面的這番對話,讓我再一次想起最近仿的那個句子,“我們的教育離教育有多遠”。媒體上看到的教育都是公平的,實際上學校普遍存在普通班與非普通班;雖然也有些教師對教育的軍事化是警惕的,但為了成績,還是覺得軍事化手段可以借鑒部分;不少語文教師對語文圈子的山頭門派也是有警惕的,但他們又認同語文味。
手上正翻艾爾菲.科恩的《無條件養育》,于是在群里扔了一下科恩的這幾段話:
“紀律不一定幫助孩子自律,但即使達到所謂的自律目標也遠非其吹噓的那樣美好。強迫孩子內化我們的意愿和價值觀,他們因而會做到、甚至我們不在場時也能做到我們想讓他們做的事,這并不一定就更好。試圖培養孩子的內化或自律性,意味著試圖遙控指揮孩子的行為;這只不過是一種更加嚴重的順從。畢竟,孩子出于對自己判斷力的信任而做出的行為,與出于被迫而做出的行為,是完全不同的。確保孩子內化我們的價值觀不等于幫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前者會直接阻礙我們將孩子培養為獨立思考的人。”“我要強調的是:外在動機很可能會侵蝕內在動機。當外在動機強烈時,內在動機就會減弱;人做某事時受到的獎勵越多,就越容易對事情本身失去興趣;為得到獎勵,做什么事都無所謂。”《無條件養育》雖然談的是家庭教育,我以為對學校教育一樣是有啟發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靠“胡蘿卜加大棒”的方式,不是表揚就是懲罰。學校的一套基本與家庭的“有條件養育”是一樣的。“有條件養育反映出一種傾向,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甚至是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當作經濟交易。市場規律——供需關系、等價交換——已經被視為普世且絕對的原則,好像生活中的每件事,包括我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都和買車、租房一樣需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毫無疑問“胡蘿卜”還是“大棒”都可以強化人的某種動機,但是外在動機。
科恩認為:“內在動機是指單純出于喜歡而做事;外在動機是指做某事以達到某種目的——為獲得獎勵或逃避懲罰。以讀書為例,你是想發現下一章發生了什么、還是被許諾得到一張貼紙或一塊比薩餅,二者的動機是完全不同的。”“這里的重點不僅僅在于外在動機迥異于內在動機,或者甚至是前者不如后者,盡管這兩種說法皆是真理。我要強調的是:外在動機很可能會侵蝕內在動機。當外在動機強烈時,內在動機就會減弱;人做某事時受到的獎勵越多,就越容易對事情本身失去興趣;為得到獎勵,做什么事都無所謂。”反過來,為了免于懲罰,人們也會自覺地做那些自己并不樂意做的事。
“社會心理學家們發現,某些人之間確實存在互換關系:只要你為我做某事(或給我東西),我就為你做某事。但心理學家隨即補充道,這種互換關系并不適用于所有人際關系,也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有些人際關系是建立在關心之上,而非互惠互利。事實上,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將自己與配偶的關系視為互換、對付出和回報斤斤計較的人,婚姻往往不那么順心如意。”以交換為手段的教育帶來的后果也是一樣的。
我覺得科恩的這段話,老師們也是可以仿寫一下的:“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抗拒霸凌、抵御同伴壓力,尤其是牽扯到性和毒品的時候。但既然家長意識到了孩子不能做'他人意見的犧牲品’,我們就必須教育他們'獨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所左右’。換句話說,如果家長在家里器重孩子的乖順,那么最終會把孩子培養成在外人面前唯命是從。”
我還覺得科恩的這段話同樣也是對教師的提醒:“你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如何有動力,換句話說,動機的數量不重要,動機的類型才重要。獎勵派生的動機所造成的影響,通常會減少我們想要孩子擁有的動機:持久的真正的興趣。”
我老是會問這樣一個蠢問題:為什么總是要家長學生配合老師,而不是老師配合學生與家長呢?我以為可以從《無條件養育》中找到答案。如果我們能換個角度,真正回到學生立場、家長立場,或許許許多多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這就是教育之難,但卻是教育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