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這兩天為準備幾個與團隊協(xié)作有個的的話題,重翻手頭的《協(xié)同的力量》,進一步理解了為什么許多情況下的集體備課活動是無效的,除了活動的設計與組織的問題,更多地還是人的問題。我們已經習慣了只看自己想看到的,只聽自己想聽到的,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作者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描述了這種認知慣性及解決辦法,“假設你正手握一條繩子,兩只手分別攥著繩子兩端向相反方向拉扯,那會是什么感覺?而眼下,你的生活中又有哪些對手或者對抗的力量在撕扯著你?大多數(shù)思想家、領導者以及組織都深陷這一困境。我們越是努力地掙脫對方,就越是被對方束縛得動彈不得。實際上,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不再施壓,任憑繩子兩端對向彎曲,問問自己'怎樣才能一一滿足這些對抗力量的真正需求’這樣的話,我們就可以解放思想,共同思考如何'讓繩子兩端團結起來’,直至形成一個圈。”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觀點,要學會與不同思維方式的人共同思考,發(fā)揮協(xié)同的力量。然而,普遍而言“與思維方式不同的人共同思考時,難免會有摩擦,因此共同完成一項任務似乎不大可能。”而要改變這樣的局面就要提升每個個體的“協(xié)同商”(collaborative-intelligence quotient,也就是本書所說的“CQ”)。“協(xié)同商用來衡量一個人面對重大集體問題時與他人共同思考的能力。要想擁有較高的CQ,就必須學會尊重和維護人與人之間思考方式的差異性,并且運用這種差異性應對復雜多樣的挑戰(zhàn)。”“CQ是思維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能讓人們認識到自己現(xiàn)有的專業(yè)知識及存在的不足。”
每個人固有的認知與行為總有各自的局限,當然也有各自的有點,如果都能夠認識到就自己的不足思維共享就有可能發(fā)生。之所以集體備課活動在許多情況下未能發(fā)生組織者預想的效果,在許多討論群體思維的書籍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感興趣的可以找一兩本翻翻。“《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圣吉認為,與一個群體中眾多個體的智商相比,群體的整體智商實際上會降低30%以上。人們嘗試共同思考時出現(xiàn)的這種弱智現(xiàn)象著實令人震驚,然而,協(xié)同合作仍然是我們的當務之急,當下之需。”“我們生活在一個復雜、混沌和萎靡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每一次重要交流看上去都像是一場激烈的多極競爭。非黑即白,非紅即藍,我們不知道抑或是已經忘了該如何共同思考一下怎么才能得到紫色。我們以為必須在兩種對立因素中做出選擇:要么彼此獨立,要么互相依賴,這種錯誤觀念讓一個集體四分五裂,無法統(tǒng)一。”其實,在學校這個團體里,最需要解決的并非是如何在類似集體備課的活動中發(fā)揮協(xié)同商的問題,而是管理團隊的頂層的那些人兒對拉繩子的問題,決策層哪怕出現(xiàn)一個在那里拼命拉繩子的,學校的許多問題不僅解決不了,而且問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也多。我是認同兩位作者的觀點的,要跳出這樣的思維我們“只有兩個選擇:獨立自主,有鮮明的個人立場,獲得認同;犧牲自己的個性及見解,迎合更大的群體——公司、家庭或社區(qū)。”如何才能做到,作者給我們提出了激活CQ的4項基本策略:
1.思維模式 思維模式是處理和應對信息的特有方式。我們會教你識別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將其作用發(fā)揮到最高水平,還會教你辨認別人的思維模式。
2.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應對挑戰(zhàn)的具體方式。這些方式會激活你的大腦,成為你的自然反應。明確自己的思考能力及思維盲點,也對同事的相關能力和盲點做到心中有數(shù),是提高協(xié)同合作效率的關鍵。
3.探究 探究是構建問題及分析可能性的特有方式。通過分析自己的偏好,了解身邊人的行事風格,你會開闊自己的眼界,成為一個更出色的思考合作伙伴。
4.思維共享 思維共享包含令團隊團結一心所需的心態(tài)轉變。我們會教你如何集中個人及集體的注意力、明確意圖及發(fā)揮想象力來創(chuàng)造思維共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