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史氏曰】昨天在萊蕪四中聽了一堂高一語文的試卷講評課,借高一一個班花了兩課給老師們呈現了我如何處理必修(上)第七單元的教學思路,同時也是想借這個單元讓學生初步明白新教材與老教材的不同學習要求,還與整個語文組的老師們共同探討了一下新教材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糾結如何化解的思路,最后與他們分享了一下我個人對“新高考”“新課程”給語文課堂教學可能帶來的挑戰與機遇的一些基本看法。就那堂講評課而言,我覺得老師的語文知識是相當扎實的,講評的目的也是明確而聚焦的,總體風格是一講到底的,教學效果如何實在不大好說的。學生是相當認真的,試卷上都記得滿滿的,全班發現有四位同學有自己的專用記錄本。我的兩堂課的目的是想讓老師和學生認識到“助學系統”的意義,基本思路是同學生一起研讀“助學系統”中的“單元提示”“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從中了解教材的學習要求,并通過回憶他們第三單元學習的情況,談了我如果同他們學習第三單元時會干些什么,并給談們呈現了一張第三單元學習任務分解的思維導圖(可喜的是有學生對詩歌朗誦會的設計有自己的見地),在此基礎上讓他們嘗試確定本單元的學習任務(其實就是在研讀助學系統的基礎上概況主要任務),嘗試設計學習活動(將任務分解為具體的學習活動)。兩堂課上得匆匆忙忙,但基本流程還是比較完整的。遺憾的是許多細節沒辦法展開。總體而言學生是能夠領會“組學系統”的作用點。下午各位老師談了他們在新建才教學中的一些實踐與困惑,主要有三點:課時不夠;學習活動到底時老師設計還是學生設計;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是不是只為高考。我的回應是,教材無非是例子,只要我們能從課標與教材的要求出發,著眼于學生的實際,教材多教幾篇少教幾篇,教到什么程度其實不會出人命,至于任務,其實也不是每一個人人都必須完成的,看看助學系統中的文字表述就是。教學教學,關乎教與學兩個方面,活動的設計能讓學生參與期間當然是再好不過的,學生設計不了老師設計是必須的,但總不能一包到底,觀念與行為的轉變有個過程,慢慢來就是。至于是不是只為考試,我想答案是明了的,不可能不為考試,考試之外還有更為重要的東西,但有一點要明白,學生選擇普通高中就是為考大學而來的。我們有義務幫助學生提升學業成績,如何幫助則是一件費神勞力的事。
分享中,我將主要精力放在探討解決方案上,而不是提出問題上,我以為課堂教學需要回歸,回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上來,面對新教材的教學,必須保持開放而保持積極的心態,而不是只糾結于具體的問題,因為無論你糾結與否這個教材你必須教,學生必須學。不糾結于問題并不意味著忽視所面臨的問題。然而,但如果我們一味糾結于問題,就有可能陷入消極的深淵。目前我們要做的就是做起來,不要想的得太復雜,換個說法,任務群教學,不就大單元教學嘛。至于是先一篇篇文章過一下,還是直接幾篇課文一起解決,不要一概而論,怎么順暢就怎么做,慢慢的那些困難就有可能被攻克,慢慢的我們就能找到一些基本的策略。教學本就是個性化的,沒有什么金科玉律,新教材對你是新的,對別人也是新的,大家都在探索,實在沒必要糾結。
《教師如何持續學習與精進》的兩位作者說:“小心不要因為一些虛設外在的東西而忽略解決問題的實質,從而落入同樣的陷阱。與你的團隊一起集思廣益討論多種解決方案,按照難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他們進行排序,然后認真討論哪種解決方案最能滿足你們的需求。記住個人的解決方案并不代表團隊的見解,時刻牢記團隊的最終目標。”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